正常颅脑的CT 读片
合集下载
外二科-颅脑-头颅ct最全读片课件

内囊的晶状体后部分 尾状核尾部 海马及海马伞
侧脑室后角
松果体缰部 松果体
内囊:
是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 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
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
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 听辐射和视辐射;
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 中央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 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
包括三种纤维: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 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放射冠; ②联络纤维:连接一侧半球各皮质区,数量 最大;③联合纤维: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相 应皮质区。
读片
左侧颞顶叶脑梗塞
左 侧 颞 顶 叶 脑 出 血
左 侧 脑 栓 塞
右侧颞叶脑梗塞
组织器官产生各种病变时,CT值亦相应变化, 然而有时病变与正常组织呈等密度时,可以 应用增强扫描来加以区别。
CT读片原则
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首先了解人体横断 面解剖,观察扫描图像位置是否正确,各脏 器是否包括,扫描计划是否恰当。
异常影像的观察: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与 数目、边缘、密度、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的 关系等,如为复查则需对病变进行动态描述。
颅骨:颅骨系高密度结构,CT值>+1000HU, 观察颅骨时应用大窗宽和高窗位,常产用薄层 技术扫描。
增强图像:注入造影剂进行扫描时,颅内某 些正常结构均可有不同的密度增高。
CT表现
第一步,让我们学会CT片的正确阅读方法。一般来说,头 颅CT片为轴位,也就是上下方向做的切片,每一幅图像为 10mm厚度,也就是一幅图像上面显示了10mm厚度的头部 组织情况。头颅CT片有多幅图像构成,第一幅图象为最低 层面(大多为外耳道和眼外眦连线),最后一幅图像为头 顶部,一般为11层。一般的头颅CT为软组织窗(也就是主 要看脑组织),我们可以看到外层为白色的一圈,这是我 们的颅骨,里面是灰色的部分,这就是脑组织,在脑组织 里面还有一些黑色的部分,这是脑沟、脑池,因为里面是 脑脊液所以显示黑色。如果是外伤拍的CT片在软组织窗的 下面还会有骨窗(如图所示),下面的骨窗主要是显示颅 骨的,骨头为明显的白色,里面的脑组织
侧脑室后角
松果体缰部 松果体
内囊:
是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 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
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
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 听辐射和视辐射;
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 中央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 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
包括三种纤维: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 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放射冠; ②联络纤维:连接一侧半球各皮质区,数量 最大;③联合纤维: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相 应皮质区。
读片
左侧颞顶叶脑梗塞
左 侧 颞 顶 叶 脑 出 血
左 侧 脑 栓 塞
右侧颞叶脑梗塞
组织器官产生各种病变时,CT值亦相应变化, 然而有时病变与正常组织呈等密度时,可以 应用增强扫描来加以区别。
CT读片原则
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首先了解人体横断 面解剖,观察扫描图像位置是否正确,各脏 器是否包括,扫描计划是否恰当。
异常影像的观察: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与 数目、边缘、密度、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的 关系等,如为复查则需对病变进行动态描述。
颅骨:颅骨系高密度结构,CT值>+1000HU, 观察颅骨时应用大窗宽和高窗位,常产用薄层 技术扫描。
增强图像:注入造影剂进行扫描时,颅内某 些正常结构均可有不同的密度增高。
CT表现
第一步,让我们学会CT片的正确阅读方法。一般来说,头 颅CT片为轴位,也就是上下方向做的切片,每一幅图像为 10mm厚度,也就是一幅图像上面显示了10mm厚度的头部 组织情况。头颅CT片有多幅图像构成,第一幅图象为最低 层面(大多为外耳道和眼外眦连线),最后一幅图像为头 顶部,一般为11层。一般的头颅CT为软组织窗(也就是主 要看脑组织),我们可以看到外层为白色的一圈,这是我 们的颅骨,里面是灰色的部分,这就是脑组织,在脑组织 里面还有一些黑色的部分,这是脑沟、脑池,因为里面是 脑脊液所以显示黑色。如果是外伤拍的CT片在软组织窗的 下面还会有骨窗(如图所示),下面的骨窗主要是显示颅 骨的,骨头为明显的白色,里面的脑组织
头颅CT及MRI读片知识

观察的主要解剖结构 头皮软组织(软组织窗) 颅骨结构(骨窗)
脑实质:大脑(额、颞、顶、枕叶)小脑、 脑干:灰质、白质 脑室系统 蛛网膜下腔:脑沟、脑裂、脑池 脑血管(CTA)
正常颅脑影像解剖
颅脑结构
• • • • • • • 头皮 颅骨 脑膜 脑 脑室系统及脑脊液 脑血管 脑神经
四叠体池和松果体的上方。池内有大脑大 静脉。
脑池
大脑外侧裂池:为大脑外侧裂处的蛛网膜 下腔,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
CT
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 原理:X线束透过人体不同密度的组织被吸收的量大 小不同,投影到探测器上,转换为数字信号,经电脑 处理而获得图像。 黑影——低密度区,如脑室; 白影——高密度区,如骨骼; 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称为——CT值 水的CT值——0HU 骨骼的CT值—— +1000HU 空气的CT值—— -1000HU
脑池
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
脑池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 蚓前缘之间
脑池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 后界为桥脑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 回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 颈内动脉、垂体蒂、动眼神经、鞍背等。
脑池 大脑大静脉池:位于胼胝体压部后下方,
外侧裂
顶枕沟
将顶叶和枕叶分开
前上方:顶叶 后下方:枕叶 枕叶内侧面为距状沟(自顶枕沟向枕极延伸): 视觉皮层分布于距状沟两侧 楔叶: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的部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顶枕沟
正常头颅CT平片观察内容PPT课件

脑质:
1、大脑半球:
A、 皮质:额、顶、颞枕叶周围灰白色带状略 高密度影及脑深部灰质团(基底节、丘脑)。
B、白质:半球放射冠(黑灰色略低密度影)、 内囊(前、后枝,膝部)。
C、基底节区:
D、半卵圆中心:
2、脑干:中脑、桥脑、延髓。
3、小脑:两侧小脑半球、皮质、髓质、中间 蚓部、上、下蚓部
4、硬脑膜:大脑镰:大脑半球内线样高密度影。 小脑幕:自上而下层面呈Y、M、八形。
5、颅内钙化: A、松果体钙化 B、大脑镰钙化 C、苍白球钙化 D、脉络丛钙化 E、小脑齿状核钙化
五、正常变异
室不脑 对两脑 对室 称侧组 称: 大织 、两 脑: 出侧 半灰 现脑 球质 五室 发异 六发 育位 脑育 不症 、
六、伪 影
头部运动伪影 颅内异物伪影 骨脊伪影
七、MR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T2(ms) 100 略高
白质
350 略低
80 略低
血液
720 高
175 高
脑 液Βιβλιοθήκη 1500 低260 高
脂肪
170 高
80 高
肌肉
580 稍高
60 低
适应症:脑肿瘤、脑血管病、退变、炎症、寄 生虫、先天畸形、外伤。
禁忌症:带心脏起搏及神经刺激器者、颅内动 脉瘤术后有动脉夹者、心脏术后人工瓣膜、眼 球内金属异物或耳内植入金属假体者
慎重对待者:体内有金属物者、妊娠妇女、危 重病人、癫痫病人、 幽闭恐惧者。
八、组织弛豫时间:
组织 脑皮质
T1(ms) 500 略高
一、人体组织的CT值
气体: -1000HU 脂肪:-70--90HU 水:0HU 软组织:20-50HU 新鲜血:70-90HU 骨组织:1000HU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中脑上部层面
中脑前方为一对大脑脚,脚间池分开左右大脑脚;视束在视交叉后与大脑脚前散开; 导水管穿过中脑;背侧是中脑顶盖(四叠体板),四叠体板从背侧看为两排突起, 上面一对为上丘,下面一对为下丘;中脑前方为脚间池,两侧为环池,后方为四叠 体池。
1-额叶,2-颞叶,3-大脑脚 , 4-下丘,5-枕叶 , 6-外侧裂,7-视交叉 ,8-视 束,9-环池 ,10-四叠体池
侧脑室中部层面
此层面见侧脑室的额角、三角部;基底节的组成与CT相应层面相似,但 结构显示更清晰;外侧裂前是额叶,包括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外 侧裂后是颞叶,包括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再后是枕叶,前纵裂两 侧是额上回和扣带回,后纵裂两侧是枕叶。 1-额叶, 2-尾状核头部,3-内囊前肢, 4-内囊膝部,5-豆状核, 6-内囊后肢,7-外 囊 , 8-岛叶,9-脑, 10-颞叶,11-枕叶 , 12-前纵裂,13-侧脑室额角 ,14-透明 隔,15-外侧裂 , 16-三脑室,17侧脑室三角部,18-大脑内静脉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颅脑的应用解剖
(一)颅骨:颅顶骨和颅底骨 (二)脑: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 和延髓 (三)脑的被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四)脑室系统: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 室 (五)脑的血管:脑动脉系统、脑静脉
延髓层面
脑干从下到上分别是延髓、桥脑和中脑,通过小脑下脚(绳状体)、 小脑中脚(桥臂)、和小脑上脚(结合臂)与小脑相连。延髓的前 部为椎体束和橄榄核,前方是椎动脉。 1-延髓,2-小脑半球,3-枕大池 ,4-鼻甲,5-鼻中隔,6-上颌 窦,7-鼻咽顶后壁,8-枕骨髁突,9-斜坡,10-乳突,11-椎动脉
侧脑室上部层面
半球的外侧面从前到后是额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缘上回与顶下小叶 的角回,内侧从前到后是额上回、扣带回、胼胝体、扣带回峡、顶叶的楔 前回、顶枕裂、枕叶的楔回;尾状核体部和尾部紧贴侧 4-胼胝体膝部,5-尾状核体部, 6-侧脑室体部,7 -胼胝体压部
颅脑CT的读片方法

• 增强扫描:在梗塞区低密度中可显示有脑 回状部、斑片状增强。
• 增强扫描(co nt rast enhancement . CEC T) 一般用 CE 或 + C 来表示 ,应用造影剂注入 静脉或动脉内 ,同时进行扫描 ,可显示组织 器官及病变的血流状态 ,有利于病变的诊断 及鉴别。
CT诊断术语
• 窗宽 ( window widt h , WW) 表示图像的C T 值范围 ,最低可为 - 1000 ,最高为 + 4000 , 观察不同部位或组织可以选择。
脑出血
急性期:出血后一周内,血肿为高密 度,CT值60—80Hu,可为肾形、圆形、 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伴有周边水肿和 占位效应,使临近的脑室受压移位, 并越过中线,内囊内侧型血肿,易破 入脑室。
血肿吸收期:两周开始,血肿逐渐吸 收 ,密度减低,边缘模糊,4周以后 变为等密度而消失或残留软化灶。脑 水肿及占位效应消失。
脑梗死
第2—3周:梗塞区脑水肿消退,血液循环逐渐恢复及 吞噬细胞浸润,其密度相对增高,平扫时为等密度, 称为模糊效应。
第4周—2个月:梗塞的密度继续降低,直至脑积液密 度。
占位效应:第1—2周显著,从第3周逐渐消退,CT表 现为脑室受压变形,轻度向对侧移位。
增强扫描:病变区增强在2—3周内发生率90%,其特 征性表现是脑回样强化。
• 窗位( window level . WL ) 表示图像的 C T 值中心位置 ,也可以根据不同组织的图像加 以选择。
CT诊断术语
• C T 值代号为 HU ,表示该组织的 X 线衰减 系数。组织密度高则 C T 值大 ,密度低则 小 ,如水为 O HU ,这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极为 重要。
• 伪影(artifact s) 即因机器或技术等原因出现 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各种影像。有条状、 环形、黑色区等形状。产生原因 : 如物体运 动、骨脑交界处、气体交界处等 ,读片时必 须加以注意 ,以免误诊。
• 增强扫描(co nt rast enhancement . CEC T) 一般用 CE 或 + C 来表示 ,应用造影剂注入 静脉或动脉内 ,同时进行扫描 ,可显示组织 器官及病变的血流状态 ,有利于病变的诊断 及鉴别。
CT诊断术语
• 窗宽 ( window widt h , WW) 表示图像的C T 值范围 ,最低可为 - 1000 ,最高为 + 4000 , 观察不同部位或组织可以选择。
脑出血
急性期:出血后一周内,血肿为高密 度,CT值60—80Hu,可为肾形、圆形、 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伴有周边水肿和 占位效应,使临近的脑室受压移位, 并越过中线,内囊内侧型血肿,易破 入脑室。
血肿吸收期:两周开始,血肿逐渐吸 收 ,密度减低,边缘模糊,4周以后 变为等密度而消失或残留软化灶。脑 水肿及占位效应消失。
脑梗死
第2—3周:梗塞区脑水肿消退,血液循环逐渐恢复及 吞噬细胞浸润,其密度相对增高,平扫时为等密度, 称为模糊效应。
第4周—2个月:梗塞的密度继续降低,直至脑积液密 度。
占位效应:第1—2周显著,从第3周逐渐消退,CT表 现为脑室受压变形,轻度向对侧移位。
增强扫描:病变区增强在2—3周内发生率90%,其特 征性表现是脑回样强化。
• 窗位( window level . WL ) 表示图像的 C T 值中心位置 ,也可以根据不同组织的图像加 以选择。
CT诊断术语
• C T 值代号为 HU ,表示该组织的 X 线衰减 系数。组织密度高则 C T 值大 ,密度低则 小 ,如水为 O HU ,这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极为 重要。
• 伪影(artifact s) 即因机器或技术等原因出现 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各种影像。有条状、 环形、黑色区等形状。产生原因 : 如物体运 动、骨脑交界处、气体交界处等 ,读片时必 须加以注意 ,以免误诊。
正常头颅CT

正常头颅CT、MRI图解
附
件:c1.jpg,c10.jpg,c11.jpg,c2.jpg,c3.jpg,c4.jpg,c5.jpg,c6.jpg,c7.jpg,c8.jpg,c9.jpg,c x1.jpg,cx2.jpg,m1.jpg,m10.jpg,m11.jpg,m12.jpg,m13.jpg,m14.jpg,m2.jpg,m3.jpg,m4.jpg, m5.jpg,m6.jpg,m7.jpg,m8.jpg,m9.jpg
正常头颅CT、MRI图解
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CT图像上各个像素的数值代表相应单位组织全体的平均CT值,它不能如实反映该单位内各种组织本身的CT值。
在CT扫描中,凡小于层厚的病变,其CT值受层厚内其它组织的影响,所测出的CT值不能代表病变的真正的CT值:如在高密度组织中较小的低密度病灶,其CT值偏高;反之,在低密度组织中的较小的高密度病灶,其CT值偏低,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部分容积效应示意图。
10张图搞定正常头颅CT断层解剖

10张图搞定正常头颅CT断层解剖
当代神经内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就是:解读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其中入门项就是头颅CT。
如果想修炼成「火眼金睛」,一眼识别病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掌握正常头颅CT各层面解剖结构。
头颅CT通常为水平位扫描,常规10层,层厚10mm,信号强度与密度有关:骨>灰质>白质>水>气体,正常情况下血管、垂体、松果体、硬脑膜可强化。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本文来自丁香园。
主任提问三叉神经核性感觉障碍最常见于哪3类疾病?回复「0428」可获取答案。
外二科-颅脑-头颅ct最全读片课件

颅后窝:小脑半球及第四脑室。
3、第三脑室 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外侧缘:基底核的尾状核头; 之间:胼胝体膝部的下方,稍后方为前连合及穹隆柱; 前方:额叶;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后方为中脑
脚与丘脑连接的部位。
颅后窝:“Y”形或“V”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 (小脑上蚓部)在内侧,幕上结构(枕叶)在外 侧。
头颅CT读片指南
铁路医院
分类
CT(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分为:
常规CT:扫描速度较慢,成像效果欠佳;
多层螺旋CT:X线管经过滑环构造作连续旋转, 检查床继续送进,形成无间断地体积扫描。可避 免由于呼吸所引起的体动,微小病灶不易遗漏, 且提高了检查速度。
第三步,了解层面。头颅CT一般来说有11 个层面(大多数人的头颅长度决定,如果 头颅很长,层面可能增加,或者层厚增 加)。重要的层面如图所示共有8个,一般 来说CT图像的11层就依照这8个层面上下浮 动。下面我们着重说一下这8个层面的大体 解剖位置。
1、颅底蝶鞍
颅前窝底部:眼眶或眶顶、筛窦、蝶窦、鸡 冠及前床突。
颅脑CT扫描的密度是以脑灰、白质的密度为基准的, 而组织的密度是以其CT值来衡量,正常脑灰、白质属等 密度,其CT值是:脑灰质32~40HU,脑白质28~32HU,其 影像呈灰色。
颅骨2气腔隙:副鼻窦等因腔内含气,在平扫示为低 密度影像。
脑灰、白质:正常脑灰、白质的CT值近似,值差为 7.0HU±1.3HU,CT可以区别。脑灰、白质在CT密度概念 上为等密度(灰色影)。
CTA
常规扫描与螺旋扫描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得到的是二维信息,而后者得到的是三 维信息,并使CT血管成像(CTA)成为可 能。
3、第三脑室 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外侧缘:基底核的尾状核头; 之间:胼胝体膝部的下方,稍后方为前连合及穹隆柱; 前方:额叶;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后方为中脑
脚与丘脑连接的部位。
颅后窝:“Y”形或“V”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 (小脑上蚓部)在内侧,幕上结构(枕叶)在外 侧。
头颅CT读片指南
铁路医院
分类
CT(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分为:
常规CT:扫描速度较慢,成像效果欠佳;
多层螺旋CT:X线管经过滑环构造作连续旋转, 检查床继续送进,形成无间断地体积扫描。可避 免由于呼吸所引起的体动,微小病灶不易遗漏, 且提高了检查速度。
第三步,了解层面。头颅CT一般来说有11 个层面(大多数人的头颅长度决定,如果 头颅很长,层面可能增加,或者层厚增 加)。重要的层面如图所示共有8个,一般 来说CT图像的11层就依照这8个层面上下浮 动。下面我们着重说一下这8个层面的大体 解剖位置。
1、颅底蝶鞍
颅前窝底部:眼眶或眶顶、筛窦、蝶窦、鸡 冠及前床突。
颅脑CT扫描的密度是以脑灰、白质的密度为基准的, 而组织的密度是以其CT值来衡量,正常脑灰、白质属等 密度,其CT值是:脑灰质32~40HU,脑白质28~32HU,其 影像呈灰色。
颅骨2气腔隙:副鼻窦等因腔内含气,在平扫示为低 密度影像。
脑灰、白质:正常脑灰、白质的CT值近似,值差为 7.0HU±1.3HU,CT可以区别。脑灰、白质在CT密度概念 上为等密度(灰色影)。
CTA
常规扫描与螺旋扫描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得到的是二维信息,而后者得到的是三 维信息,并使CT血管成像(CTA)成为可 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正常颅脑CT 的表现
正常脑横断面CT扫描常用的8个标准层面介绍
1、颅底平面CT 像:即蝶鞍层面,多因颅骨复杂而引起伪影, 中央为蝶鞍, 左右侧为锥体前部及双侧颞叶下部, 后方为桥脑 及小脑。
2、鞍上平面CT 像:前方为大脑额叶, 双侧为颞叶, 中央部为 鞍上池, 小脑位于后颅凹, 第4 脑室呈马蹄状。
3、脑室系统变化
• 占位效应:局部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向 对侧移位; • 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脑髓质 萎缩显示脑室脑池扩大; • 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池增 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上方脑室扩大,脑池无增宽。
4、颅骨骨质改变:
• 颅骨病变:如 骨折 炎症 肿瘤; • 颅内病变:蝶鞍、内耳道扩大。
颅脑CT 读片方法
一、颅脑CT 检查方法
颅脑CT 扫描方式 1. CT平扫(simple scan):正常颅脑CT 层厚 10mm 、层距10mm , 一般自颅底至顶部需11 层面。 2. CT增强扫描:采用静脉注入碘水造影剂 100ml , 进行连续扫描
颅脑CT 的3 个主要扫描平面 1. 眦听线(Orbitomeatal Line-OML)眼外眦与外耳 孔中心连线。 2. 瑞氏线( Reidps Line-RBL ) 即眼窝下缘与外耳 孔上缘联线, 又称为人类学基线。 3. 上眼窝耳孔线( Superior Orbitomeatae Line-SML) 与OML 向后呈15°~20°
5、侧脑室体部平面CT 像: 侧脑室呈双半月形, 尾状核、壳、 苍白球构成基底节。
6、胼胝体平面CT 像:侧脑室体部呈X 形, 中间为脑胼胝体 干部
7、侧脑室顶部层面半卵圆区平面CT 像:脑白质呈半卵圆形 中心, 大脑镰于中央呈线条状, 顶叶的脑沟及脑回明显。
8、脑室上层面CT 像: 观察脑沟、皮质、髓质等。
3、丘脑、第3 脑室平面CT 像:中央可见间脑、视丘下部、中 脑及小脑蚓部, 前部可见逆八字形的侧室前角, 大脑两侧有侧脑 裂, 四叠体池也位于后部, 脑灰质密度稍高脑白质密度稍低。
4、松果体平面CT 像:侧脑室前角呈逆八字形, 脑室前角旁 为尾状核头部, 中央部有豆状核(壳部及苍白球), 视丘、内囊、 外囊及脑岛。此层面是脑出血、脑梗死的好发区域。
三、异常颅脑CT影像
1、平扫密度改变
• 高密度:高于脑质密度,见于出血、钙化和富 血管性肿瘤; • 等密度:与脑质密度相同,见于某些肿瘤及血 管性病变等; • 低密度:低于脑质密度, 见于炎症、梗死、 水肿、 囊肿、脓肿及某些肿瘤等; • 混合密度病灶:上述各种密度病灶混合存在。
2、增强扫描
• 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膜瘤、转移瘤及脑动 脉瘤等; • 非均匀性强化:见于胶质瘤、血管畸形等; • 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胶质瘤、转移瘤 等; • 无强化:见于囊肿、水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