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认识人民币》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包括人民币的起源、种类、面额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区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并了解其购买力。

3. 培养学生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如加减法。

4. 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人民币的起源和意义。

2. 人民币的种类,包括纸币和硬币。

3. 人民币的面额,如1元、5元、10元等。

4. 人民币的购买力,即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能购买的商品。

5.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如加法和减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区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并了解其购买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人民币纸币和硬币实物或图片。

2. 计算器或算盘。

3. 练习题和游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人民币的起源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人民币的种类、面额和购买力。

3. 演示:展示人民币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识别。

4. 练习:通过练习题和游戏,巩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5. 计算: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计算。

六、板书设计1. 认识人民币2. 人民币的起源和意义3. 人民币的种类和面额4. 人民币的购买力5.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人民币,识别不同面额的纸币和硬币。

2. 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体验人民币的购买力。

3. 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使用人民币进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2.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识别和区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3. 学生是否能够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计算?4.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5.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步骤和活动安排,是实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人民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掌握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包括人民币的种类、面值以及使用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包括人民币的种类、面值等。

2. 培养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支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基本知识,能够认识各种人民币,知道它们的面值。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支付,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人民币实物、购物场景模型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人民币实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购物场景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购物过程中人民币的使用情况。

2. 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包括人民币的种类、面值等。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支付。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5.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民币的基本知识人民币的种类:纸币、硬币人民币的面值: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等使用方法:购物、支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你所知道的人民币种类和面值。

(2)描述一下你曾经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支付的经历。

2. 作业答案:(1)人民币的种类:纸币、硬币。

面值: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等。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人民币知识竞答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认识人民币。

我们将从第二章第五节开始,学习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包括人民币的单位,如元、角、分,以及各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人民币的基本知识,能够正确识别各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兑换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人民币的单位换算,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们能够正确识别各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各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以及一些练习题,准备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先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人民币的实物,让他们说说自己对于人民币的了解。

2. 新课导入:接着,我会开始讲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包括人民币的单位,如元、角、分,以及各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

3. 实例讲解:我会用一些实例来让学生们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如如何将角换算成元,如何将分换算成角。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我会让学生们进行一些随堂练习,以巩固他们对于人民币的认识。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些关于人民币的实际问题,如如果我有10元,我想买一个5元的商品,我应该找回多少零钱?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元角分各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5分1分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列出你拥有的所有人民币面值。

2. 如果我有15元,我想买一个7元的商品,我应该找回多少零钱?答案:1. 人民币面值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5分、1分。

2. 如果我有15元,我想买一个7元的商品,我应该找回8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课后,我会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已经掌握了人民币的基本知识,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人民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种类、面值以及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名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种类和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名称。

2. 培养学生熟练识别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种类、面值以及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名称。

难点:培养学生熟练识别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人民币实物、人民币图片、练习题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些人民币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如:1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

2. 讲解人民币的种类和面值: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人民币的种类和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名称。

如:1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

3.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人民币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面值和名称。

如:1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如:用10元人民币购买一个5元的物品,找回5元人民币。

5.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如:用100元人民币购买一个50元的物品,找回50元人民币。

6. 练习题: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如:1. 用10元人民币购买一个5元的物品,找回多少元人民币?2. 用50元人民币购买一个30元的物品,找回多少元人民币?7. 板书设计:人民币的种类面值名称1元 1 元5元 5 元10元 10 元50元 50 元100元 100 元8. 作业设计:1. 请列举出你生活中常见的人民币种类和面值。

2. 用20元人民币购买一个15元的物品,找回多少元人民币?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人民币的种类和面值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还不够熟练。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理解人民币》教案(一)教学课题: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理解人民币》第一课时一、教案背景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⑴多媒体课件、信,铅笔刨、橡皮、尺、练习本、刀等。

⑵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⑶教师准备第五套全套人民币二、教学课题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8~70页。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理解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过程,初步理解商品的价格,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获得一些简单的购物经验;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

理解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实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理解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相关的实际问题。

人民币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生活需要,必须使学生扎实掌握。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理解人民币。

以购物活动为主线,协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

有层次地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相关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五)教学方法:为了能让学生切实理解人民币,教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钱袋,钱袋中有收集的一种元币(1元),各种角币(5角、2角、1角)和分币(5分、2分、1分)。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了直观的感受,理解人民币自然就不困难了。

理解之后便是会使用人民币,体现它的社会价值。

教师创设了良好的购物环境,让学生学会用多种付钱的方法去买东西,开拓思路,体现了开放性,趣味性;在掌握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并体现了实用性。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人民币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人民币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人民币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人民币的基本面值和图案;2.能够辨认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并组合出指定金额;3.发现人民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4.了解国家的货币制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认识人民币:人民币的基本面值和图案;2.辨认人民币:认识、辨认人民币的各种面额、防伪特征;3.购物计算:利用人民币进行购物结账;4.归纳总结:归纳人民币的作用和国家的货币制度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用记录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合,引导学生体会人民币的作用和重要性。

2.直观认识人民币面值:教师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图案,了解每种纸币的基本面值和图案。

3.认识人民币的防伪特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种人民币的一些特征,如毛泽东像章、水印、隐形图案、光变镂空图案、荧光面额数字等。

4.购物计算:教师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在黑板上随机排列,让学生快速判断人民币的面额并组合出指定金额,进行购物结账练习。

5.消化总结: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人民币的基本面值和图案是什么?(2)怎样辨认不同面额的人民币?(3)如何利用人民币进行购物结账?(4)国家的货币制度是什么?人民币的作用是什么?四、教学评价:1.学生会简单地介绍人民币各种面额的基本信息和特征;2.学生能够辨认和组合出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并进行购物结账;3.学生能够联系日常生活和学习,了解人民币的重要性和作用。

以上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人民币的认识的教学内容,如有需要可以参考,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案[5篇模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案[5篇模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案第五单元元角分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教学内容:第66~67页。

教学目标:1.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掌握辨别人民币的基本方法,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换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节约用钱和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4.在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人民币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辨认人民币,能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并能掌握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会进行人民币的等价兑换,并能正确使用人民币。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人民币 1.认识钱的名字同学们分得非常好。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平常用的钱又叫做什么呢?生:人民币。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你们都认识哪些人民币呢?生1:我认识100元的,(出示人民币)生2:我认识50元的,(出示人民币)生3:我认识20的,10元的,5元的,和1元的。

(出示人民币)生4:我认识1角和5角的;(出示人民币)生5:我认识2角和1分的。

(出示人民币)生6:我认识5分的和2分的。

(出示人民币)师:看来同学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

今天我们先研究小面值的,大面值的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出示,小面值人民币)(二).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新知师:我们看到这么多人民币,那么你们会不会区别它们呢?会不会把10元的当成1元来用呢?请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区分的,交流完以后,老师考考你们大家。

1.分组讨论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人民币了。

你们看看这张是多少面值的?(出示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生:1元。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认识人民币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认识人民币。

我们将从人民币的种类、面值以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等方面进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包括各种人民币的名称和面值,并且能够理解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各种人民币的名称和面值,理解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难点:对于一些特殊的人民币,如一角、五角等,学生们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民币实物、幻灯片学具:人民币图片、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先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人民币实物,让他们看看并说出这些人民币的名称和面值。

2. 讲解:接着,我会通过幻灯片,详细介绍各种人民币的名称和面值,以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3. 练习:我会给学生们一些人民币图片,让他们说出这些人民币的名称和面值。

然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实际的情景,让他们运用所学的人民币知识进行计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民币的种类人民币的面值一角 10分五角 50分一元 100分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学生们列举出他们所知道的各种人民币,并写出它们的面值。

答案:一角(10分)、五角(50分)、一元(100分)2. 题目:如果小明有5角钱,他可以买一个价值3角的铅笔,请问他还需要找回多少钱?答案:小明需要找回2角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人民币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于一些特殊的人民币,如一角、五角等,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们对人民币的理解,通过更多的实际情景和练习,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人民币知识。

拓展延伸:除了认识人民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一些关于人民币的背景知识,比如人民币的发行历史,以及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认识人民币》内容提要: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
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

是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认识人民币的。

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社会实践能力、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币
活动过程:
一、认识人民币
1.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这是谁?(课件出示──聪聪。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聪聪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本节课安排学生们喜欢小精灵聪聪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为学生从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


(聪聪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钱)
看到这么多钱,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用它买文具。

生:我想用这些钱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生:我想把它存起来。

生:我想,我要是有这么多钱该多好啊!
(对学生给予表扬。

)
【适当的评价与肯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亲切自然的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

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渗透: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献爱心,孝敬父母等。

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初步感知人民币。

师:钱的用处可真大啊!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钱的资料,现在你对钱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钱还叫人民币。

(板书:人民币)
生:人民币上有国徽。

生:钱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学生发言,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 【明确的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让学生搜集有关人民币的
资料,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在交流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途径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渗透: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


3.识别人民币。

(课件演示)
聪聪:“小朋友们,你们对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了解的可真多!我这里也有一些人民币,快看看,你们都认识吗?”(学生回答)”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你们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师:我们在认钱的时候,不仅要看人民币上的数字,还要看数字后面的汉字,来辨别它的面值是多少。

再出示几张人民币让学生说面值。

师:刚才我们认的这些人民币就是我们在生活总经常使用的第5套人民币和部分第4套人民币。

【学生对人民币都有较丰富的感知经验,也有较强的观察兴趣,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识别方法,但是他们的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因才老师要做必要的引导,拓展学生的观察视野,总结特征,归纳重点识别方法,以此方法保障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有效进行。


4.人民币的分类。

(课件演示)
聪聪:“你们可真棒!全答对了,祝贺你们!我要送给你们一份小礼物,就在你们的桌子里,快找出来看看吧!”
师:是什么礼物啊?
师:和我们平时使用的人民币一样吗?(学生回答)这是模拟人民币。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模拟人民币分分类吗?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的最好。

开始吧!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对人民币进行分类,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学生间的共同努力,生生互动,使学生树立了合作意识,并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


二、实践活动,了解元、角之间的关系
活动1:换币游戏。

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很多方法将人民币进行了分类。

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吧!(实物展示2角、5角、1元的人民币各几张。

)
师:老师这有一些面值是2角、5角、1元的人民币,我想把它换成零钱,你想和老师换哪张?想怎样换?把你的想法悄悄告诉给你的同桌。

(学生换钱)
师:10个1角就是1元,也就是1元=10角。

(板书)
【学生在换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建立起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师生是一种友好、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2:模拟购物。

师: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小小超市开业了,这里有许多优惠的商品,同学们看看都有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有什么发现?
师:你想不想用手中的人民币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
【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的获取知识,体会教学的使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

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还有很多。

(上网浏览人民币网站,教师简单介绍。

)下课的时候同学们可以上网查查资料、看看书、或者请教学问大的人……下节课我们要举行一次人民币知
识小竞赛,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

【将拓展人民币知识为弹性内容,通过上网浏览和教师讲解,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欲望,激起探索
意识。


课后反思: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
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本节课,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个人民币分类等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的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课
程标准的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