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教学案例五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教学案例五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教学案例五篇语文教学教案的运用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运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文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五年级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我的“长水果”》学习目标:认识“扉、瘾”等12个生字。

学生相互提示认清字型,读准字音。

朗诵课文,掌控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知道的字词查字典。

教学进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听说过“长水果”吗?(板书:长水果)吃了长水果会怎么样?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题。

2.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要运用平时学到的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提示需注意的字音:心扉的“扉”读第一声,水浒的“浒”不读许,过瘾的“瘾”是前鼻音,赠送的“馈”声母是k。

3.默读摸索:“我的‘长水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部分画下来。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我”的“长水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水果”。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板书: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1)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爱好书。

)(2)指导朗诵相干的句段。

b.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读ll、14自然段。

知道“别出心裁、呕心沥血”等词语。

3.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知道。

4.作者为何说书是“我”的“长水果”?(书像长水果一样,对我有好处。

)为何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水果”呢?(书是.-j-~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读书可以知道过去产生的事情,书就像“长水果”一样不老。

)四、积存语言,交换感受。

1.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换体会。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电子版精选五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电子版精选五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电子版精选五篇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珍珠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准备:PPT课件心意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世界中,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人类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儿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许多情趣。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人与鸟和睦相处的赞歌——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同学们见过珍珠鸟吗?想看看吗?(出示图片) 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

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认读:一卷猜到拨开柜顶相撞淘气扭动伏案信赖幽深愈发蓬松指名读,教师正音。

2.指导书写“拨、案”仔细观察,和同桌说说这两个字应注意的地方。

教师边范写边指导,“拨”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犮”的区别。

“案”上下对正中间“女”的横要写的长,下面的“木竖稍出头” 学生描红、临摹。

(教师提醒学生的坐姿)同桌互评生字。

3.检查句子朗读句子1: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理解“神气十足”)句子2: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理解“不由自主”)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自由说。

2021年份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案授课模板五篇

2021年份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案授课模板五篇

2021年份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案授课模板五篇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学习目标: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质疑问难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回眸、殉难、继承、雷棣、泣不成声、了如指掌。

2.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人物内心情感。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上册5篇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上册5篇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上册5篇在教学⼯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上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上册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一)交流材料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

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

(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明确:(1)点面结合;(2)动静结合。

三、练习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上册2学习目标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电子版指南五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电子版指南五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电子版指南五篇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体会和意向作出。

有体会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获得较好成效,这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表现。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梅花魂》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爱恋祖国的情感,引导同学有感地朗诵课文。

2、引导同学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和自主学习能力。

3、结合课外知识,激发同学课外浏览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引导同学通过学习外祖父介绍梅花的段落,体会外祖父的内心感受。

教学思路:赏梅(观其形)品梅(会其神)读梅(入其境)颂梅(悟其魂)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教学进程:一、谈话、赏梅1、师:同学们你们最爱好什么花?2、观看梅花园,梅花诗:梅花自古就是人们赞美的对象,人们通过种种方式表达对梅花的爱好。

二、自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本文写的什么?2、引导同学环绕“外祖父爱梅花”质疑:①外祖父为何爱梅花?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看梅花?三、轻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最能体现外祖父爱梅的词句。

1、把你画出的词句读一读2、重点引导感情朗诵第3段,体会外祖父爱梅花的感情。

四、知道重点段落,体会“外祖父为何酷爱梅花?”从外祖父爱惜墨梅图,送墨梅图和梅花绢给我要看出外祖父酷爱梅花,外祖父为何这么爱梅花呢?1、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这段话,同桌相互交换、讨论。

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听3、重点指导感情朗诵①指名朗诵,分句朗诵②师范读③你认为应怎样读?应读出哪些词语?④指名再读读,评议⑤齐读4、小结外祖父介绍梅花的用意,相机介绍我国有骨气的人物,领会:“梅花魂”。

①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行的人物。

观看英雄人物图②你还能举出一些具有梅花天性的人吗?他们都是一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通用1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通用1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通用19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通用19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理解课题,把握文章大意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题目是(生齐说课题),板书精彩极了,问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板书糟糕透了,问本词语的意思。

2、通过预习,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吗?(学生可以从文章内容、中心、题目特点等不同角度去谈。

)二、理清文章思路1、你们预习得很好,把握了文章的大意,那课文是怎样写清楚这个内容的呢?我们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生速读课文理思路。

3、集体汇报交流:⑴ 文章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呢?请同学们读课文,你觉得每部分划到哪,就读到那个自然段停止,告诉同学们。

⑵ 指明读文划分层次。

(可分为两部分,也可分为三部分。

)注:在生读文过程中将读错或不好读的字词写在黑板上,理完文章层次后,让生再读黑板上的字词,纠正读音。

三、再读质疑1、下面我们逐段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解决不了的在书上标注,一会儿小组合作解决。

2、生读书思考,边想边标注。

3、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写在问题卡上。

4、梳理问题:请各组组长带着问题,到前面读题展示。

在组长读完题后,教师要将题型分类,如文章内容方面的、思想方面的及写法方面的。

5、教师找出两个有代表性、综合性的问题,让同桌同学相互商讨解决。

6、同桌互学。

7、指名回答。

8、解决其它问题:教师出示各组问题,请同学们解答。

四、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五、课堂练习,积累重点词句完成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课文最后一节节选。

)六、布置作业1、有情感朗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否与小巴迪有一样的经历。

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二、品读课文,体会主题1、自读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巴迪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爱他的,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2、集体交流,练习读文。

三、集合文章内容,讨论主题如果巴迪父母在看到他写的第一首诗后,都鼓励,或是都批评,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1、小组交流。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5篇)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5篇)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5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解题1、导入课文。

2、解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小节1、齐读,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感情的变化。

四、总结五、作业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了林海。

(板书:林海)2、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

并且学习了第1小节。

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板书:大兴安岭亲切、舒服)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和联想的部分。

首先,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色、联想)二、学习第二小节1、生快速地阅读第2小节,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岭)2、生默读第2小节,问: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3、理解“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句子。

⑴ “疾驶”什么意思?“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⑵找出“看不完”的句子,“看不厌”的句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颂扬美、创造美,让语文课堂焕发美的风采。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过程最后一分钟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

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 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

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

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四、指导学生朗读“三分诗,七分读”。

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
上册教学案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教例:《落花生》
(教法一)
师:学了课文,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做人要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生:像落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生:我觉得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

师:(点头)这位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有吗?
生:做人要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不但好看(外表),而且实用。

生:(议论)是啊!
生:相比之下,还是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好一点。

师:是吗?
生:……不……是。

师:不是吗生不语。

师:(小结)同学们,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起眼,但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教法二)
师:学了课文,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生分成四人一小组,研究、讨论。

生: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

生:做人要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生: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外表不好看,可是很实用。

生: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漂亮实用。

师重新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

(甲:“桃子、石榴、苹果”派,乙:“落花生”派)
生展开第二轮研究、讨论。

生:像落花生,外表不好看,却很实用。

生:像桃子、石榴、苹果,不但外表好看,同时又很实用。

生:像落花生,把心思、精力都放在实用上,不放在外表上。

生:像桃子、石榴、苹果,学会包装自己,宣传自己,以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

生:像落花生,做有真才实学而不图虚名的人。

生:像桃子、石榴、苹果,做“风度翩翩”的人才。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都有道理。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或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或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

(教法三)
师:学了课文,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同桌讨论,气氛热烈。

生: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朴实无华。

生:是,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

生:这就是父亲所希望的。

生:我觉得做人应该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既朴实又华丽。

生:从外表看,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稍逊一筹。

师:从外表看,它们之间谁美呢生:当然桃子、石榴、苹果好看啦!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花生也很漂亮。

生:你看,他的曲线多么柔美。

生:你看,他的衣装(颜色)多么雅致。

……
生争论激烈,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无论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我们都要先讲究实用,都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生:我明白了,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一样,不注重外表。

生:我也明白了,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不刻意追求外表。

师:对了,我们不必注重外表,更不能刻意追求外表,我们应该把一切心思、精力都放在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贡献上。

生:是啊,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一心为社会做出贡献。

生:嗯!华丽不华丽,这并不重要。

生:不错,我们千万不能只把心思、精力放在打扮外表上。

课文学完了,花生“落”下来了吗很显然,第一种教法,在学生刚刚形成的积极探讨的氛围中草草收场了。

学生们的思想火花还没来得及交锋、碰撞,便在教师“是吗、不是吗”的问话中做出了定论。

就这样,在学生的盲从中,给学生灌输进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台词”。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而教师仅仅是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的服务者、配合者、支持者,再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出结论。

因而,花生未能真正“落”下来。

第二种教法,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出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他们加深对文本新的理解、体验,甚至有所感悟、思考。

这一点应该是给予肯定的。

可教师的小结语却引发出了我们对于文本价值取向的思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的特有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文本总会表达出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教师如何理解、把握,关系到学生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将汲取到什么样的“精神食粮”。

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既华丽又实用,这并没有错。

问题在于这并非是文本的价值取向,应该看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我们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时,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诸如做像落花生一样朴实无华、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人,做像落花生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人文精神决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它自身的价值。

因而,第二颗花生也没能“落”下来。

第三颗花生终于“落”下来了,落地铿锵有力。

第一,教师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

(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不刻意追求外表。

)第二,教师注重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到学生的精神领域(即:我们不必注重外表,更不能刻意追求外表,应该把一切心思、精力都放在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贡献上),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文本的自身价值(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一心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三,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地实现了学生从外部活动向内部智力活动的转化,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形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本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成了课堂发展的主体。

第四,教师的作用凸现出来。

这不仅表现于课堂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积极引导下,
每位学生都增强了“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表现于教师的教学智慧。

“从外表看,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稍逊一筹。

”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就因为教师抓了“外表”这一字眼,从而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迸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教师的每一次发现都可能是学生发展、成长的机会,智慧的火花也正是在这样的机会中生成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