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后的繁荣
香港回归日城市治理与社会和谐的典范

香港回归日城市治理与社会和谐的典范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回归日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期,不仅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历史时刻,也象征着香港在治理与社会和谐方面的成功典范。
作为一个发达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回归日的背后,蕴含着城市治理与社会和谐的不懈努力。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香港回归日城市治理与社会和谐的案例,展示其典范性。
一、政治稳定与法治建设在香港回归日之后,政治稳定和法治建设成为了香港城市治理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中央与特区政府保持了高度的合作和协调,坚定地推动“一国两制”的方针,维护了香港社会的和平稳定。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积极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法律的执行和司法的独立性,确保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种政治稳定和法治建设的良好环境,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实现社会和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经济繁荣与城市建设香港回归日后,经济繁荣和城市建设成为了香港城市治理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通过依靠市场经济,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了城市的品质与形象。
这些措施不仅使香港成为了一个宜居的城市,也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教育普及与人才培养教育普及和人才培养是香港回归日城市治理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香港特区政府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致力于教育的普及和提升。
特区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师素质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积极鼓励创新教育和职业培训,为城市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这些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举措,使香港在人力资源方面具备了竞争力,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文化多样与社会共享香港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共享成为了香港回归日城市治理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特点。
香港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城市,特区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扶持,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文化多样的发展。
香港回归20周年取得八大经济成就

香港回歸20周年取得八大經濟成就作者:来源:《华人经济》2017年第05期2017年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第20周年纪念日。
回归20年以来,香港的民生和经济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日的香港,经济稳定增长,市场繁荣、贸易活跃、金融发达、就业稳定。
20年过去了,香港一路走来,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保持了繁荣稳定。
儘管也曾经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但在中央政府的强大支持下,在内地的大市场护佑下,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沉着应对,赢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胜利,取得了八大经济成就。
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香港新機場啟用耗資1550億港幣的香港國際機場總面積達1248公頃,在彈丸之地的香港是個奇蹟;單是客運大樓就佔51萬平方米,相當於86個足球場,是世界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這一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在經過幾年運行之後,新機場迎來黄金發展時期,連續4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航空貨運量穩居世界首位。
金融保衛戰:擊退“金融大鰐”索羅斯1998年“閃襲”香港金融市場是索羅斯為數不多的敗仗之一。
在香港遭到國際金融炒家的狙擊之前,東南亞金融市場經歷了一場暴風驟雨的襲擊,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
索羅斯的一連串狙擊,令港幣遭到大量投機性的拋售,匯率受到衝擊,一路下滑,香港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港幣多年來首度告急,保衛香港貨幣穩定注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戰。
香港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基金合法地干預香港股市,與國際炒家在金融市場上進行殊死拼殺。
中國政府强調,將會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捍衛港幣穩定。
必要時,中國銀行將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聯手打擊索羅斯的投機活動,這對香港無疑是一種强心劑。
一連串的反擊,使索羅斯的香港征戰未能討到任何便宜,損失慘重。
CEPA出世2003年,在香港回歸六周年之際,中央政府回應特區政府的提議,簽署了《内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紧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穩定了香港商界對香港經濟的信心,香港經濟開始明顯復蘇。
香港回归日重温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与成就

香港回归日重温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与成就香港回归日是每年的7月1日,这一天标志着香港回归中国的历史事件。
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香港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与繁荣,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港。
本文将重温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与成就,展示香港作为一个独特的经济实体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香港回归后,以其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开放自由的市场环境,成功地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香港作为一个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坚持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并逐步建立健全了金融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
香港的货币自由兑换制度、世界级的金融市场和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者和金融机构。
二、国际贸易港的腾飞作为一个国际贸易港,香港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贸易环境,为香港的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香港回归后,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贸易额大幅上升。
香港的外贸往来广泛涉及世界各国和地区,其中包括了珠三角地区、东盟国家以及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
香港以其高效的港口和黄金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内地对外贸易的重要中转港,具有突出的国际贸易地位。
三、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香港回归后,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金融服务、贸易物流、旅游服务、专业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在香港得到迅速发展。
香港金融服务业不仅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还为大陆企业提供了高效的金融服务,实现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互补和共同繁荣。
四、科技创新的突破香港回归后,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在科技研究与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政府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建设了一系列科研基地和创新园区,为创业者提供完善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香港不断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与繁荣。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香港回归后,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香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香港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性活动和会议,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条件和意义

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条件和意义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祖国的警荣昌盛。
帝国主义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是帝国主义强权侵略政策和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封建制度落后衰败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1921年12月的华盛顿会议即提出废止各国在华租借地,1924年孙中山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将介石政府两次有机会收回香港,但都没有做到这充分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贫弱就要受欺,弱国无外交,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是不能保持国家的独立和领士主权完整的。
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才赢得了中华民族一个世纪反帝斗争的最终胜利和扬眉叶气。
1949年我解放大军南下,进逼香港,出于战略考虑没有解放香港;新中国成立后我五政府即省布房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香港县中国领土。
但是我们新生的共和国面临帝国主义全面封锁,国内建设百废待兴的严峻局面,中央先后提出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政治上稳定香港,经济上支持香港,生活上帮助香港的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华民族强盛起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繁荣,成为香港主权顺利回归以及今后长期繁荣稳定的前提。
在过去四十多年中,香港作为祖国联系国际社会的窗口和渠道,为祖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样,香港的稳定与繁荣,与祖国长期大量的优惠供应食品、淡水、日用品、燃料、工业原料和半成品,具有重要的因果关系。
二、“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容是强大的象征,和合是生命力的表现。
中华民族文化大海般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兴盛发达的民族心理文化基础。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开放的时代,正是最强大的时代;封闭的时代正是疲弱的时代,印度的佛教没有把中国变成印度,欧洲的基督教没有把中国变成欧洲,就连最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民主、科学与工业文明也没有把中国变成西方附庸,反而使中国更中国化,使落后贫穷的中华民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香港回归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与发展

香港回归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与发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这一历史事件对两岸(指中国大陆和台湾)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发展。
本文将论述香港回归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并探讨这一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经济影响香港回归对两岸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归后,两岸的经贸交流更加便利化,香港作为全球金融和贸易中心,成为了两岸经贸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加快了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
香港在回归后得到了更多来自大陆的投资和资源支持,使香港成为大陆企业境外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为台湾企业提供了更多与大陆接触和合作的机会。
这种经济合作的加强不仅促进了两岸的共同发展,也为两岸同胞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福祉。
二、政治影响香港回归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两岸政治关系。
回归后,香港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保持高度自治。
这一制度在两岸之间树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榜样,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範本。
香港回归的成功使得两岸的互信增加,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影响香港回归拓宽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渠道,促进了两岸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香港汇集了中华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元素,回归后,香港的文化繁荣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两岸人民可以更加便利地走访和学习对方的文化,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与认同,这有助于推动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
香港还成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两岸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香港回归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与发展是多方面的,经济上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两岸一体化进程,政治上的巩固增强了两岸互信,文化上的融合增进了两岸人民的友谊。
香港回归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历史机遇,共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香港回归日后的舆论自由与媒体发展

香港回归日后的舆论自由与媒体发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
香港回归后,舆论自由和媒体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日后的舆论自由和媒体发展情况。
一、舆论自由的保障作为特别行政区,香港在宪法上享有独特的地位。
根据《中英联合声明》,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法治、民主和基本人权的维护。
这为香港的舆论自由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和保障舆论自由的发展。
香港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并规定不得亵渎公众人物、泄露国家机密等。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设立了独立的廉政公署,以打击贪污和滋扰记者等行为,保护舆论自由的持续发展。
二、媒体发展的繁荣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拥有发达的传媒产业。
回归后,香港的媒体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
香港的媒体多元化,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
主流媒体在报道上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断通过报道和评论反映社会民意。
各大报纸、电视台和网站都在竞争中努力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信息服务。
此外,香港的媒体环境开放,不仅有大型的传统媒体机构,还有一些小型的社区媒体和非营利媒体。
这些媒体给予了不同社会群体发表观点和意见的平台,促进了香港社会的多元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与困境虽然香港回归后舆论自由和媒体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香港的传媒产业受到了商业利益的影响。
某些媒体机构可能因某种利益关系而报道偏颇,甚至失去独立性和公正性。
这种商业化倾向给舆论自由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香港回归后,随着国家安全意识的提高,对于香港的言论自由也提出了一定的限制。
特别是近年来,香港发生了一系列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件,这些事件对香港的媒体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也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媒格局,传媒机构需要更好地适应新的媒体环境。
四、展望与建议为了进一步保障香港的舆论自由和媒体发展,有必要采取措施来解决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香港回归作文

香港回归作文
香港回归即将迎来二十周年,十九年来,香港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繁荣发展。
20年来,香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成为世界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拉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使香港成为亚洲经济的领航者。
此外,香港回归以来,在社会文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香港是文化多元化的象征,多元文化交融,丰富了本地文化,形成了香港独有的文化特质。
香港回归以后,在法治方面更是取得了突出成就,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了人民的合法权益,构建了法治型社会,为推动香港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年来,香港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有着更多的自主权,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效地利用地理优势,实现了经济发展,文化多元化,法治社会建设,实现了国家对香港的双重目标——维护国家安全,促进香港繁荣稳定。
香港回归的20年,是香港展示自身优势的20年,也是改善香港人民生活的20年。
香港回归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实现了全方位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香港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未来,香港将继续坚持“一国两制”,维护国家安全,更好地发挥自
身优势,促进改革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归光辉香港的繁荣之路

回归光辉香港的繁荣之路近年来,香港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之一。
回归至中国以来,香港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以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回归光辉香港的繁荣之路。
一、经济繁荣香港回归中国后,受益于中国快速崛起的经济实力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积极吸引国际资金和企业进驻,并成为全球投资的热点。
稳定的法治环境、低税率政策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香港成为世界各国企业扩张亚太市场的首选之地。
二、自由贸易香港拥有自由和开放的贸易政策,是全球最重要的自由港之一。
回归后,香港仍然保持着高度的贸易自由度,致力于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
香港与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为本地和外国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机遇。
回归光辉的香港也通过提供最低关税和无限制的外汇自由兑换,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企业和资金在香港进行贸易和投资。
三、文化繁荣随着回归后的发展,香港的文化繁荣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香港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氛围。
香港的艺术、电影、音乐等领域享有盛誉,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
此外,香港不断举办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文学节等,为本地和外国艺术家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四、科技创新香港致力于科技创新和发展,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回归后,中国政府鼓励香港与内地城市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香港的科技园区和创新中心提供了创业和研发的良好环境,吸引了许多创新型企业和高端人才。
这些科技创新的努力使得香港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社会进步回归之后,香港的社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公平和福利,提高了市民的生活水平。
教育体系得到改善,医疗服务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此外,回归后的香港也非常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为香港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回归后的繁荣
香港的繁华是在1997年英国将它移交给中国后开始的。
之后边界管理更为宽松,通行证更容易获得,中国内地人可以来这里消费。
内地人变得越富裕,他们来香港购物的次数就越多。
但在今天,它不再只是一个购物场所。
这座城市正经历以惊人速度发展的文化繁荣。
中国艺术市场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市场,占23%的全球份额。
香港介于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独特地位正令其变成一个文化平台。
享誉国际的高古轩画廊除在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和罗马设有画廊外,今年1月在香港中环商业区落户。
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画廊“白立方”宣布,它将在香港干诺道50号开办其在海外的第一家画廊。
这里离有钱的西方人和中国真正的富人都爱去的文华东方酒店和邓永锵创立的私人会所“中国会”不远。
其他画廊肯定会效仿高古轩和白立方的做法。
才成立4年的香港国际艺术展刚刚将60%的股份卖给了世界一流的当代艺术展巴塞尔展会的母公司瑞士MCH集团。
香港普通公民是否能从香港的繁荣中直接受益仍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过高的房价意味着普通人只能住进蜗居,其工作观也非常现实。
画廊和艺术展一般被视为只属于精英中产阶级而非普通大众。
但中国会老板邓永锵说:“有了财富后就会追求文化。
”香港一直都在追逐西方文化,现在看来,香港人想要的还不止这些。
今年2月,斯德哥尔摩现代博物馆前馆长拉尔斯·尼特韦被任命为M+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
M+当代艺术博物馆将成为西九文化区的一部分。
香港社会各阶层的人们似乎对文化和画廊充满渴望。
本月的香港书展吸引了100万参观者(其中仅有1%的参观者为内地人),每人用于购书的钱约为35英镑(1英镑约合10.59元人民币——本报注)。
人们踊跃参加了300多场读书会和研讨会。
邓永锵主持了两场主题分别为《如何和什么》、《为何作者写作?》的公共论坛。
他说:“6天的会展门票就卖了3500万英镑。
”邀请到的演讲者有英国史学权威戴维·斯塔基,著名英国出版人康泰纳仕集团行政总裁尼古拉斯·科尔里奇等名人。
他的论坛都被挤爆了。
他指出:“你在别的地方能发现人们如此渴求知识、热爱学习吗?这是我举办论坛的原因,即让人们接触最新的思潮。
”斯塔基有同感,他彬彬有礼地对不断向他提问的700名观众说:“当我来到书展时,我无法相信有这么多人。
这在英国是不可想像的。
”
尼特韦说:“香港艺术界一直都缺乏自信,但艺术的概念正在发生变化……许多香港艺术家缺乏的是活动场地,一个赋予他们荣誉的平台。
大多数西方城市都有这样的地方。
”
香港和英国之间签了什么不公平合约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割让与英国。
1860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经常对香港岛扰乱治安的地区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
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
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但九龙砦城除外,租期99年。
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
香港回归历程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明确阐述了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983年7月25日,外交部副部长姚广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与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为首的英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中英香港问题第二阶段会谈举行第二次会议。
198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字。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2660票赞成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香港回归后的稳定繁荣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1996年12月1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经过投票选举,董建华当选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人选。
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次由港人来选择最高行政首长,也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位主政的中国公民。
1997年7月1日,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东方明珠”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