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诗词文化的魅力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浓厚的历史底蕴:中国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文人。

这些文人通过他们的作品,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记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2. 精练的表达形式:古诗词以其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形式,贯穿了中国文学史的各个时期。

古人通过有限的文字,巧妙地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哲理,使人们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和启发。

3. 深刻的思想内涵: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儒家的伦理道德、道家的自然哲学、佛家的人生观等。

古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探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4. 多元的艺术风格:中国古诗词文化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如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爱情诗等。

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反映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审美趣味,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美学追求。

5. 深入人心的影响力:中国古诗词流传至今,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人的诗词经典作品被广泛传诵,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语言和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中国古诗词文化因其浓厚的历史底蕴、精练的表达
形式、深刻的思想内涵、多元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影响力,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这种魅力不仅吸引着国内外的文化爱好者,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途径。

古诗词 中国传统文化

古诗词 中国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所在,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历史、思想、审美和生活方式。

古诗词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人们通常用诗来表达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诗词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和丰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词通常有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诗、七言诗和五言绝句等不同的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韵律和格式。

古诗词的语言通常充满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优美的描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古诗词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精华。

通过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思想、审美和生活方式,并能够感受到古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美。

在中国古代,古诗词是非常受欢迎的文学形式,它们被广泛流传和欣赏。

古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而且还被用来表达对社会、政治、宗教和哲学的思考。

在中国古代,古诗词的创作和研究是一项高度重视的学术活动,有许多著名的古诗词家和诗词学家,如李白、杜甫、王维、陶渊明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成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也被广泛用来作为礼仪、祭祀、祝福、赠送礼物等场合的文字。

古诗词的内容涵盖了自然、人生、爱情、友谊、政治、历史等各个方面,可以用来表达各种情感和思想。

古诗词的结构和语言也非常优美,充满了对自然、人生、爱情、友谊等各种主题的优美描述和深刻思考。

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式也非常精妙,使得古诗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在当今社会,古诗词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仍然广受欢迎。

许多人喜欢阅读古诗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精髓。

古诗词的内容和形式多样,涵盖了自然、人生、爱情、友谊、政治、历史等各个方面,可以用来表达各种情感和思想。

在中国,古诗词也是中国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校都会教授古诗词。

通过学习古诗词,人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思想、审美和生活方式,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词里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里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里的传统文化一、古诗词中的节日文化1. 春节•在古诗中,春节是充满欢乐和希望的节日。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生动地描绘了春节时人们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春联的前身)的习俗。

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希望驱邪避灾,迎接新的开始。

2. 中秋节•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成为千古名句。

中秋之夜,人们赏月、吃月饼,而古诗词中的中秋月往往寄托着诗人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月亮的阴晴圆缺在诗人笔下象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这一文化内涵在古诗词中不断传承。

二、古诗词中的服饰文化1. 汉服•古诗词中常常提及汉服的美。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从曹植的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汉服的轻盈与飘逸。

汉服有着独特的形制,如深衣、襦裙等。

在不同的朝代,汉服的款式、颜色和配饰都有所不同,这些在古诗词中都有体现。

例如唐代女子的襦裙,颜色鲜艳,多为红、绿等亮色,诗人笔下的女子穿着这样的襦裙往往展现出青春活泼的气息。

2. 冠饰•冠饰也是服饰文化的重要部分。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

”这里的“大冠”就是一种比较庄重的冠饰。

不同身份的人戴不同的冠饰,在古诗词中可以看到官员戴乌纱帽等冠饰,而普通百姓则较少佩戴这样的冠饰,这反映了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的体现。

三、古诗词中的礼仪文化1. 社交礼仪•在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社交礼仪的描写。

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当有客人从远方来的时候,主人会以礼相待。

古代社交礼仪中,迎来送往都有一定的规范,从见面时的行礼方式,到招待客人的饮食、住宿安排等,都体现了古人注重礼仪的传统。

2. 祭祀礼仪•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祭祀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活动。

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祭祀祖先、神灵的描写。

在祭祀时,祭品的准备、祭祀的程序等都有严格规定。

古诗词传统文化

古诗词传统文化

古诗词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理和情感。

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古诗词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的起源与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第一部分:古诗词的起源与发展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最早的古诗词形式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诗歌,这些诗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诗词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等形式,同时也融合了大量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元素。

在唐宋时期,古诗词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杜甫、李白等诗人以其豪放的气势和深沉的思想感染了整个时代,被誉为“诗圣”;而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诗人则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婉约的表达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第二部分: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古诗词有许多独特的艺术特点,使其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美妙的艺术形式。

首先,古诗词注重形象的描绘。

通过对景物、人物和情感的描写,古诗词能够以简洁的语言创造出丰富而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其次,古诗词常常使用对仗和押韵等修辞手法。

通过运用押韵和对仗,古诗词能够使语言更加优美动听,听起来更加悦耳有韵味。

另外,古诗词也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古诗词通过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思想,可以触动读者内心的共鸣,引起共鸣与共鸣之间的对话,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激励。

第三部分: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诗词通过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传递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古诗词中融入了儒家的礼仪之道、道家的自然观和佛教的修身养性等思想,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古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推动了文学发展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通过创作和传承古诗词,不断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形式,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古诗词的文化底蕴

古诗词的文化底蕴

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在文字的海洋中,古诗词犹如一颗闪耀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其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意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起源、特点与流传等方面,探讨古诗词作为文化底蕴的重要性。

一、古诗词的起源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始于远古时期的诗歌形式。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神话传说、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等就以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进行表达,其中不乏美丽动人的诗句。

从《诗经》的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再到唐宋时代的诗词盛行,古诗词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中国文化中。

二、古诗词的特点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得以体现在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文学特征上。

首先,古诗词以形式简练、意境深远著称。

由于其有限的字数和严格的音韵要求,古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古诗词追求意境的凝练和深化。

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古诗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美感,使人感受到高度的审美享受。

再次,古诗词注重言外之意和情感交融。

常常通过隐喻、比喻等手法,让读者在细腻和深沉的情感中感受到更多的内涵和情感。

三、古诗词的流传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承至今。

一方面,古诗词经常被用于教育和传统礼仪的场合。

无论是儿童诵读经典古诗,还是大型文艺晚会中的吟诵表演,都使得古诗词得以流传下去。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古诗词也以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方式被广泛传播。

通过这些方式,古诗词不仅在家庭和学校得到传颂,更深入人心地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四、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古诗词的文化底蕴体现在其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中。

首先,古诗词传达了中华民族的聪慧与智慧。

在有限的字数里,古诗词通过精妙的描写和富有内涵的意境,展示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才情。

其次,古诗词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审美观。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笔下,写出了无数美丽动人的篇章,表达了对家国、爱情、友情的深情厚意,让人感受到内化外化的情感共鸣。

中国传统文化 古诗词

中国传统文化 古诗词

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不仅传承了千年的智慧,更是表达了中华文明的灵魂。

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词的世界,感受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一、古诗词的起源与发展古诗词源于古代中国的歌谣,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1. 哲学思想: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流派的观点。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古人对生死、名节的追求与坚守。

2. 道德伦理:古诗词中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如仁爱、忠义、孝顺等。

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子女应尽的孝道。

3. 审美观念:古诗词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从山水田园到花鸟鱼虫,无一不在诗词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三、如何欣赏古诗词1. 了解背景:欣赏古诗词需要了解其背景和作者生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2. 品味语言:古诗词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需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3. 感受情感:古诗词往往通过情感表达来打动人心。

欣赏时,应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以及情感与意象之间的联系。

4. 比较阅读:将同一主题或风格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更好地领略其艺术魅力。

四、当代价值与意义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传承文化: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 培养审美: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和丰富意象,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3. 弘扬精神:古诗词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情操,对于我们塑造健全人格、提升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传承着千年的智慧,表达着中华文明的灵魂。

古诗词传统文化要素

古诗词传统文化要素

古诗词传统文化要素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要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词传统文化要素:
1. 自然景物:古诗词中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如山水、花草、江河等,表达对大自然的景色和变化的感悟。

2. 季节变化:中国古诗词经常以四季的变化为创作背景,描绘春夏秋冬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季节变迁的情感体验。

3.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中常表达对仁、义、礼、智等儒家价值观的追求和思考。

4. 唐宋文人:古代文人墨客在古诗词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表现出对艺术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5. 忧国忧民: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常常通过诗词表达,反映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忧之情。

6. 情感抒发:古诗词中常以表达情感为主题,包括爱情、离别、思乡等,通过对情感的深入描绘,展现出作者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7. 宗教信仰:古代诗词中也涉及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的元素,反映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

8. 社会风俗:古诗词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如婚丧嫁娶、游览名胜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面貌。

这些传统文化要素使得古诗词成为了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瑰宝,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传承中国古诗词

文化传承中国古诗词

文化传承中国古诗词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独具魅力和深远影响。

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传承和交流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诗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古诗词文化。

一、中国古诗词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诗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古代文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古诗词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政治、教育、艺术还是社交,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国古代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艺表达方式。

通过古诗词,文人们能够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以及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丰富多样,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人们沉浸其中,产生共鸣。

最后,中国古代诗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古诗词作为一种口传心授的文化传统,通过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是我们中国人身世文化的重要标识和精神纽带。

二、传承古诗词文化的意义传承古诗词文化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承古诗词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和传唱古代诗词,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传承古诗词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古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湛的艺术成就。

通过欣赏和演唱古诗词,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增加对美的敏感度。

最后,传承古诗词文化有助于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通过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提升自己的内涵修养,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三、有效传承古诗词文化的途径为了有效地传承古诗词文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古诗词的教育。

学校课程可以设置专门的古诗词选修课,教授学生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技巧。

同时,在语文课上,也应该加大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力度,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母体,炎黄子孙的根。

古诗文,民族文化的精华,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

诵读古诗文,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让古诗文从我们口中琅琅诵起,让传统文化在子孙后代生命中传承。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中华传统文化,炎黄子孙的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我们的祖先以其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极其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犹如历史长河的滔滔洪水裹挟的金砂,沉淀,聚集,今天,我们把它称作文化。

它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成为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积淀,犹如人间仙境,气象万千,风光无限。

它包括在思想、学术、哲学、教育、典章、道德、文字、文学、艺术、地理、医药、科技、建筑以及衣食住行、民间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无不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和宏博,堪称一座包罗万象的宝库。

自然,从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走出来的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其糟粕,但更有精华。

因其有精华,故能沿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因其糟粕,唤起一代又一代革新者不断梳理,清除垃圾,这就要求我们去大胆地扬弃,批判地接受。

全盘否定民族文化无疑是在倒掉洗澡水的同时连同澡盆里的婴儿一同倒掉。

我们所要继承的,正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和优秀品质。

如古籍中所阐发的自强不息、刚健奋进、威武不屈、好学不倦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思想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的精髓。

民族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得以形成、繁衍、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内在灵魂,而且是现代中国文化之源,是实现文化再度复兴、繁荣的根基。

如果没有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就不可能有现代文化茁壮成长之苗,更不可能培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继承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

只有认识了昨天,才能真正懂
得今天,开创明天。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道德智慧。

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和丢失
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一条绣满基因密码的金丝带,以其无边的法力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中传承。

然而勿庸讳言,令人遗憾的是这条丝带中的基因密码在新生代的身上丢失了。

现在的孩子,开口流行歌,闭口广告词,甚至传诵一些“灰色儿歌”。

一位女博士在反观自己的成才之路时体会到一种切肤之痛:读了近20年书,心中常有很空很虚的感觉,她认为缺乏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使自己“心量不宽,涵养不深”,在文凭被拿掉之后自身的东西几乎所剩无几。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它们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长久地弥漫大地。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心驰神往,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它们散发出来的芳香。


古诗文对于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一生中受用不尽。

继续传统美德,塑造完美人格
我们从《论语》中懂得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
必有我师”的谦逊好学之理;读《孟子》,懂得了“舍生取义”之理,懂得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磨难面前意志坚毅之理;读诸葛亮的《诫子书》,懂得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节俭之理;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认识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了做人之理和报效国家之理;读杜甫的《望岳》,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体会到一种开阔的胸襟和立志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读白居易的《赋得原上草送别》,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体会到一种顽强拼搏、百折不回的意志……
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拥有着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这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

我们教学生诵读古诗文,是用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也是在他们心田撒播做人的良种。

让学生从诗文中受到启迪,以致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中西方文化的渗透
至20世纪20年代左右,西方知识界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此期出现了一些在欧美产生广泛影响的英译汉诗集。

如英国著名汉学家阿瑟魏理(Arthur Waley,1889—1966),他一生译介了大量东方古典文学作品,其《汉诗170首》、《中国诗选》、《中文译作续集》、《译自中国文》、《寺庙集》、《诗经》等译本广受欢迎,其印数之多,难以计数,在西方影响至巨。

在翻译中,
魏理创造性地使用了“跳跃节奏”形式,灵活地把握原诗的节奏,而不强求押韵,形式活泼,令人耳目一新。

他的翻译彰显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深邃之境,深令西方读者心醉神迷。

自20世纪60年代始至现在,西方汉学界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弥增,无论译介之拓展,还是研究之开掘,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善以诗性的敏感传达古典诗词的幽微要眇之美,为这一古老的文学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他人如美国汉学家艾朗诺(Ronald Egan),法国汉学家吴德明(Yves Hervouet)、华裔学者程抱一等人不仅倾心于汉诗意境之美,还擅长西学诠释之法,他们的研究对推进中国古典诗歌在海外的传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由于要要跨越文化背景差异的制约,国外汉学家们不够了解复杂精深的古汉语,因此诗词翻译中常出现误译现象。

如李白的《渌水曲》云:“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中“表现的是江南水乡常见场景,月下荡舟采苹的女子,看见月下荷花,不由感慨秀色难及。

整首诗清丽柔美,极富江南情韵。

这里“荡舟人”原本是个动宾结构的词组,英国汉学家弗莱彻则将“荡”理解为轻佻之意,于是原本温柔贞静的水乡女子被翻译成嬉闹佻达的“wanton(荡妇)”,与原意相去甚远,令人难以接受。

在英译汉诗集《汉诗170 首》1918 年版的前言中,阿瑟
魏理还自以为是的对中国文学的局限大谈特谈,他认为,“中国的确没有足够分量的史诗和戏剧文学。

小说是存在的,而且有其优点,但却从未成为伟大作家表达思想的工具”。

从诗歌表现来说,他认为,欧洲诗人喜爱以“浪漫”姿态出现,甚至以情人自居,中国诗人则通常以朋友的姿态出现。

由于朋友不能像夫妻那样长相厮守,免不了要离别,所以中国诗歌中充满了离别之作。

如汉乐府名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我们通常认为此诗表现了爱情的忠贞,而魏理则认为此诗是友人别离之作。

他将此诗标题译为Oaths of Friendship,并且将头两句译为:“SHANG YA!I want to be your friend。

”这无疑是一种对我们中国文化的曲解。

好在1962 年重版之时,魏理对前言作了全盘改写,还特别指出自己对中国文学的评价是片面唐突的。

欧洲诗歌过于强调抽象和说理,重视一般胜过特殊,而中国诗歌恰恰具有一种具体可感性。

除了以上语言及文化之曲读,还有一种属于有意的所谓创造性误读。

如斯奈德翻译寒山诗时加入了他本人在加州山岭中的生活经历与想象。

他在翻译中保留了寒山怪异疯狂之举,故意营造了个人与外界的对峙状态,如此一来,寒山并非历史上遥不可及的有道之士,而变成了美国民众期待视野下“垮掉一代”的“痞子英雄”。

这种行为是我们的文化严重变质,是对我们中国文化的侮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