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武装割据国共对峙的十年1927-1936
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时间表文档

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时间表文档国共十年对峙时间表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1927年底广州起义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5年一二.九运动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间表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1935年5月29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何梅协定》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 事变以后,1937 年8 月13 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1]、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
国共十年对峙

思考3: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内容: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中心内容 核心
根据地建设
意义: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下进行的革命理论的 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一,土地革命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地主、富农 中农 贫农 所占人口比 6% 20% 60% 所占土地比 80% 15% 5%
经济上分到土地 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 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 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 形于色”。
《赣西刘士奇报告》
二,根据地建设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内容:1,经济建设——内容、意义 2,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时间 都城 领导人 宪法 意义 1931年11月 江西瑞金
革命中心:从南方转到北方 革命重心:从国内革命转到联合抗日
雇农、手工业者
13%
0%
探究: 一)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无地或少地 二)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参加革命? 广大农民 三)面对上表情况,中共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
一,土地革命
会议:八七会议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 政治上翻了身
南昌起义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 背景: 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时间:
领导人:
1927年8月1日 周恩来 贺龙
有利条件: 敌人兵力薄弱经过 1,起义成功 3,南下受阻 3,兵分两路
材料: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八一”作为解放 军军旗和军徽主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将这天改称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这天为什么如此重要?
民国后期1927——1949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
日本全面侵华(1937.七七卢沟桥事变)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宣言”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八路军、新四军
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一条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 两大战场两条抗战路线: 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 防御阶段:1937.7.7—1938.10 三个阶段: 相持阶段:1938.10—1944年春 反攻阶段:局部反攻:1944年春 全面反攻:1945.8—1945.9
一、政治: (二)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1931-1945年
1、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方面: (1)历史原因: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2)现实原因: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中国方面: (3)可乘之机——国民政府围剿红军 国际方面 (4)西方列强忙于应机付经济危机
2、从局部抗日救亡到全民族抗战
局部抗日救亡 全民族抗战 1931年——————1937年——————1945年 局部侵华 (局部抗战) 1931九一八事变 1935华北事变 全面侵华 (全面抗战) 1937七七事变 1937八一三事变
(1)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局部抗战) (1931--1937)
1931年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后,关内外哪些 阶层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 中国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忙于围剿红军
法币政策实施后,官僚资本用 法币兑换白银,很快聚敛起巨额 财富,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 敛财富的重要工具
自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的8年中,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 26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 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国共的十年对峙全面版

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初步 形成
国民党
三次反革 命围剿
1930— 1931
第四、五次 反革命围剿 1932.2 1933.10
西安事变 1936.12
一、挽救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大革命的教训?首先吸取的教训?失败后的首要任务?
(一) 经过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纠右、总方针、秋收起义、毛泽东论断
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 对国民党政策: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3)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变成民族矛盾为主(1935)
4)国共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
5)美日关系:由绥靖到遏制
重点问题:
1、理论上 八七会议 文家市决策 (纠右滋左) 左倾
中国革命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遵义会议
军事, 组织
2、实践上 武装起义
蒋介石政策的“转变”
1)不抵抗
舆 论
攘外必先安内
2)表面转变:安内的最终目的是攘外
3)实质未变:对红军“围剿”;对日本妥协。
4)政策的实践
第4、5次“围剿” 《何梅协定》 适应“华北政权特殊化” 方针
第四节 长征
一、1、背民景族:—矛—盾中战建上心略升的立转:农、移无民包(产运围有阶目动、级的。夺领、北取导有上计抗划日)
内容:纠、肯、选、消 意义:事实上、成熟的标志、转折点
水 江河 桥 山 草 (三)两次会师
【
技 巧
1933.10、1934.10、1935.10、1936.10
】
甘
吴起镇
1935.10. 黄Βιβλιοθήκη 陕 会宁肃河
西
腊子口
西
草地
大
毛尔盖
康 渡 雪山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三、红军长征
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 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 ‚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 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 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 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 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 主力退出根据地。 进攻中——冒险主义 左倾错误 防御中——保守主义 退却中——逃跑主义
这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 据”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 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探究点一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未考史料〃 读出史论]……
史料一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地解
决土地问题,我们就取得了战胜一切敌人 的最基本条件。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
二、土地革命
3、土地革命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地主、富农 中农 贫农 所占人口比 6% 20% 60% 所占土地比 80% 15% 5%
雇农、手工业者
13%
0%
一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无地或少地 二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参加革命? 广大农民 三面对上表情况,中共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
早已森严壁垒, 二十万军重入赣, 更加众志成城。 风烟滚滚来天半。 黄洋界上炮声隆, 唤起工农千百万, 报道敌军宵遁。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二、土地革命
6、苏维埃政府成立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 立,主席毛泽东,定都于瑞金。建 立了与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国共的十年对峙(思维导图)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间:1924~1927合作原因必要性:革命敌人势力强大必须联合其他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民主革命任务的要求孙中山的转变,共产国际的帮助合作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合作方式党内合作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经过兴起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发展:1926年北伐战争目的: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初步结果:1926年底革命势力由珠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结果:失败失败标志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革命政变失败原因主观中共缺乏经验与革命实践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客观中外联合,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共产国际错误指示经验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意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背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共产党掌握一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敌人兵力薄弱经过1927.8.1南昌起义,南下受阻,兵分两路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七会议时间:1927年8月7日内容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起义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秋收起义时间:1927年9月经过长沙受挫→文家市决策→(城市转向农村)→三湾改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进军井冈山意义进攻地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土地革命(核心)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根据土地建设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政权建设1931年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标志着国共对峙正式形成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三次大规模战役红军长征原因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主张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过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5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意义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遵义会议召开1935.1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20版高三历史《衡中学案》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 14 国共的十年对峙Word版含解析

第14讲国共的十年对峙理一理一、武装起义1.背景: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概况(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二、土地革命1.背景:八七会议(1)内容: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意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3.意义: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根据地建设1.思想理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根据地建设(1)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
(2)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敌人的“围剿”。
(3)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3.成就: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四、红军长征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2)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想一想1.哪次起义开启了革命斗争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序幕?提示:秋收起义。
2.中国共产党抛弃了苏俄的城市道路,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革命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各国具体的国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决定中国革命道路的根本因素。
国共十年对峙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实践及影 响
(1)思想形成
井冈山八角楼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实践及影 响
(1)思想形成
武装斗争
党的领导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 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 , 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 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 发展; 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 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 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爬雪山
“草地上渺无人烟,”戴医生说,“„„没 有人,一个也没有„„看不到人的影子,听不到 人的声音,也没有可以谈话的人。没有人从这条 路上走过,没有房屋,只有我们自己。就好像我 们是地球上最后一批人。”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 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 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共爬过18条山脉,其 中 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通 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 86000人,到陕北是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 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游击战术:
。
敌 进 我 退
敌 驻 我 扰
敌 疲 我 打
敌 退 我 追
作战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背景:
十几块根据地的建立
前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时间: 定都:
领导:
1931年冬 瑞 金
政府主席: 毛泽东 军委主席: 朱 德
三、红军长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
想一想,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革命政权为什么能 够在这些地方存在?
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利 益,实行正确政策(土 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地革命)
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一 个革命根据地的因素。
①位于湘赣边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③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 ④大革命时期受革命影响深,群众基础好。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 ,指明 了新的道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江月》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视频播放, 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起义概况
秋收起义
(1)时间: 1927年9月 (2)领导人:毛泽东 (3)地点: 湘赣边界
——摘自《中国共产党战略策略》
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
工农武装割据
国共对峙的十年(1927-1936)
快速浏览课本P58-60 思考: 1.提出”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背
景是什么? 2.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1、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 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 必须开展武装起义
(2)革命武装力量没有同中国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的农 民、同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结合起来。
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 毅率领南昌起义军的一部 分和湘南农军,历尽艰险, 转战千里,到达井冈山, 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 军胜利会师。
视频播放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观察地图,结合所学知 识,从地理位置、自然 环境等方面,归纳这些 革命根据地区域分布的 共同特点。
工农武装割据
国共对峙的十年(1927-1936)
主备者:(行知团队)戴 悦 参与者:(行知团队)陶四金、汪祥根、王 晓 、
王建华、陈宇红、
1927年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汪精卫发动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这一时期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的摧残。中国共产党组织上遭到 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员及其领袖被杀害。一些党内的动摇分子公 开退党甚至叛变自首,党员由大革命时期的6万多人减至1万人,党 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受到摧残,全国有组织 的工人由300万下降到3万,各地农民协会910万会员大部分散落。
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文家市决策(改向山区) 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 的绝对领导)
(4)结果:进 的山攻区中进心军城。市长沙受挫,改向敌人防守薄弱
(5)影响: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 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教训:(1)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 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
南昌打响第一枪, 朱德率领队伍走; 进军湘南改红军, 秋收暴动毛泽东,
1.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 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闹的湘东遍地红; 3.秋收起义:
井冈山上朱毛合,
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创建四军建奇功。
课堂小结
4.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井冈山会师,建立工农红军第四军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毛泽东在实践和理论上 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 正确的道路,点燃了工农 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 井冈山革命纪念碑 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
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
三、( 土 地 )革命
图片中你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
二、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时19间27年8、1 意义 (2)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 内容:
打响了武
装反抗国
民党反动
周恩来、贺龙 派的第一
、叶挺、领朱导德 人 枪;中共
、刘伯承
领导的人
民军队诞
生
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
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