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审计造假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蓝田审计造假案例分析

蓝田审计造假案例分析

【蓝田公司作假 具体做法】
虚构 收入与利润
虚增
虚造
固定资产 存货价值
利用“资 本
运营”圈 钱
【虚构 收入与利润】
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 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其70% 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 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 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 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 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一篇短文好似一根银针扎在了蓝田股份这个巨大的肥皂泡上。一 幕股市丑剧由此开始被揭开,蓝田的贷款黑洞公布于众。此后不久, 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由此,蓝田赖以生 存的资金链条断裂。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蓝田资金链断了的,是中国 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陷入困境。2002 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利用“资本 运营”圈钱】
蓝田公司上述造假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 营造一个公司盈利丰厚,运营蒸蒸日上的局面,从而吸引 广大投资者踊跃购买其股票,聚集资本,达到为少数人牟 利的目的。因为在这些少数人眼中,建立这样一个公司的 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壳”去资本市场大把圈钱,而不 是真正把公司打造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
【疑点重重】
银广夏靠全资子公司天津广夏创下萃取神话,而蓝田股份是否也靠全资子公司 蓝田水产创下鱼塘神话?银广夏的造假金额是 7.45 亿元,而蓝田股份 18 亿元的 年收入有多少是真实的?截至 2001 年 6 月 30 日 , 蓝田股份占资产总额 (31.8 亿 元 ) 的 77.3% 存货、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合计 24.6 亿元)有多少是真实 的 ? 蓝田股份净资产名义上有 22 亿元 , 但蓝田水产历年来实现了 18 亿元的利润, 这 18 亿元有多少水分。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引言】: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

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

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

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一)虚构营业收入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

其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01年的4.4亿。

除去饮料这一可明确计量部分,该公司另一重要产品——水产养殖,据估计,蓝田一亩水面的产值要达到2到3万元钱,才能符合其业绩水平。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简析冯百川08 级会计3 班200800620098一、蓝田的背景分析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

虽然人们对蓝田股份的垮掉早有心理准备,但“蓝田神话”的凋零仍然让股民们感到浑身发冷。

对几年来的股市略做回顾,人们不难发现,从亿安科技到银广夏再到蓝田股份,黑马马失前蹄,神话化为泡影,几乎每一个动听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不知多少中小股民在虚假业绩的引诱下落进了圈套,最后血本无归。

与银广夏“异曲同工”的是,曾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股份玩的同样是编造业绩神话的伎俩。

银广夏所鼓吹的生物萃取不过是画饼充饥,而蓝田股份的渔塘奇迹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说银广夏的“大饼”披着高科技的外衣还难以被轻松识破的话,那么,在常识可及的水产养殖领域,蓝田股份编织的百衲衣应该是很容易就被戳穿的,但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亩产值 3 万元的小圈套和每年数亿元利润的大泡泡却安然无恙,银行的贷款源源流入蓝田股份,股民的血汗钱也涓涓汇入洪湖。

如此拙劣的手段就能瞒天过海,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到底是整个股市太不理性了,还是大家明知神话是圈套,也要钻进去揩点油水?在股民、庄家、上市公司、监管机构这个链条里,到底谁出了问题?蓝田股份与银广夏还有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的破灭都是遭到了口诛笔伐。

从《九问银广夏》到《银广夏陷阱》,媒体彻底撕开了笼罩在银广夏身上的华丽迷雾,而一篇短短600 字、发表在内部杂志上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也给了蓝田股份致命的一击,切断了蓝田股份极不健康的资金链。

这些文章影响巨大,但其基本策略也不过是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真实性,无须高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弄清个大概。

但捅破这些黑马、神话的显而易见的漏洞,不应该都由传媒来做。

蓝田涉及的贷款数额巨大,相当一部分已经到期或逾期,已注定将被当做坏账处理,其余部分也已无力偿还。

因未能如期还款,已经被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起诉。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经济与法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殷越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海南儋州 571737一、案情回顾(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介绍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

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

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二)公司财务造假分析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

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利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业绩的传奇。

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沿袭了银广夏的悲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

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其一,固定资产造假。

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捏造虚假的资产结构。

根据2000年的公司财务资料显示,蓝田的流动比率为0.77,而企业需维持的平均水平为2,这表明短期内拥有可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并不能够应付并偿还短期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企业速动比率为0.35,而一般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这表明流动资产减除存货后的余额远远低于短期流动负债的数额。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分析(ppt30张)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分析(ppt30张)

蓝田经营范围:
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为主的综 合性经营企业
餐饮以农副水产品的种养、加工、销售、制药及卫 生保健用品制造; 住宿;
房屋开发;
商业及烟草专卖; 产品及相关技术、设备、材料的进出口业务等
背景资料
• 上市前据蓝田招股说明书中介绍,1993-1995年,蓝田的 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33725.7万元、84039.7万元和 308284.1万元,税后利润分别为14101.4万元、23686.5万 元和27437.2万元,显示出喜人的经营业绩。 • 上市后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 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 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 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而且这些都是 建立在蓝田股份只是一家主要从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 业! • 蓝田股份似乎是一支不折不扣的“老牌绩优股”。
(二)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 1、审计对象、范围的拓展,致使审计风险增大, 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 • 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随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会 计客体方法会日趋复杂,特别是受知识经济及信 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影响,大量的智力密集型企业 ,如“网上公司”、“模拟公司”等虚拟实体的兴起 ,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被审实体的范围,也增加 了相应的审计内容,如人力资源审计、非财务报 表信息审计、企业购并审计、跨国业务审计等新 内容,都以不同程度拓展了审计内容,增加了审 计难度。增加了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造假分析––
11.关联方关系混乱
• 据蓝田股份2000年会计报表附注“(八)关联方关系及交易 ”,蓝田股份的母公司是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 司,注册地址是洪湖市瞿家湾镇。蓝田股份合并会计报 表的子公司有两家:沈阳蓝田房屋开发有限公司(注册 地址是沈阳市)和湖北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注 册地址是洪湖市瞿家弯镇)。2000年沈阳蓝田房屋开发 有限公司亏损。2000年蓝田股份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湖北 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摘要: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但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公司高管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关键词:蓝田股份;审计案例1 蓝天的绩优神话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以来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2000年的0.97元。

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

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货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

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

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

蓝田审计失败

蓝田审计失败

缺于国家法律监管的制度
CPA法律体系不完善 CPA法律规范与审计职业规范 不兼容 对 CPA 业监管者的法律监管权 力授权不清
对 CPA业的监管法规过于空泛
对 CPA 业的法律责任界定不清 对 CPA业的违规行为的法律问 责过轻
失于健全性参与人的制度
CPA审 计制度 构成
核心参与人
被审计对象
审计服务对象
2002年1月12日,该公司董事长等三名高管,以及
公司财务部长等七名中层管理人员被公安部门 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1月21日、22日以及25日上午,生态农业 (600709)被强制停牌。 当天,原“蓝田股份”高层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 信息被拘。其上市审计机构—沈阳华伦会师事 务所被吊销证券许可证。 2006年7月,蓝田股份证券造假案审结,武汉市中 院判定,“生态农业”赔偿540余万元,帮助其包 装上市的华伦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CPA所违背的职业道德来自缺乏审计独立性。揭露蓝田造假事实的竟为审计业外人士,相比之下,那些 通过审计执业资格考试,受过高等审计教育培训的正规注 册会计师们却未能及时发现蓝田的造假事实。对蓝田的审 计中,审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执业能力,未保持应有的职 业关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经营环境及会计信息 的处理过程未进行充分的了解,也没有执行必要的审计实
三、我国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重于政府的行政监管制度
一 CPA制度的形成是政府助产的结果。 CPA业从诞生到发展, 每一 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呵护。

三 四
监管模式以政府管制为主
进入监管为政府的行政监管 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制定是政府行为,均由财政部负责审批和 通过 执业质量的监督与处罚主要是政府行为 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政策性壁垒

蓝田舞弊案--陈思诺、龚丽泉、齐琳、袁媛、吴蒙

蓝田舞弊案--陈思诺、龚丽泉、齐琳、袁媛、吴蒙

蓝天舞弊案---三角理论分析10级审计5班陈思诺、龚丽泉、齐琳、袁媛、吴蒙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常盛不衰的绩优神话。

这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颠覆了行业规律和市场法则,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9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当时最动听的故事之一就是蓝田的鱼鸭养殖每亩产值高达3万元,而同样是在湖北养鱼,武昌鱼的招股说明书的数字显示:每亩产值不足1000元,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个比同行养殖高出几十倍的奇迹的破绽。

刘姝威看到,2000年蓝田的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1.27亿元。

这意味着它在一年中有1.27亿元的短期债务无法偿还。

“蓝田股份已经是一个空壳,没有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了,也没有收入来源。

它完全是在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生存。

这对蓝田危险,对银行更危险。

”刘姝威得出结论:“银行的20亿元贷款,蓝田一分钱也还不了。

”蓝田的贷款黑洞公布于众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

由此,蓝田赖以生存的资金链条断裂。

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中国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陷入困境。

2002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蓝田股份为何可以发生如此重大的舞弊案件,本文将根据艾伯伦奇特提出的三角理论做简要分析,即舞弊产生的原因是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组成的。

一、压力要素蓝天股份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是农产品投资回报周期长,在巨大的财务资金压力面前,蓝田公司选择了财务舞弊造假。

(1)农业生产规律的压力: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2)公司发展计划压力:上市后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绩之谜】
每亩3万元,意味着蓝田一亩水面至少要产3、4千公斤鱼,就是说不到一米多深的水 塘里,每平方米水面下要有50—60公斤鱼在游动,这么大的密度,不说别的,光是氧气
供应就是大问题,恐怕只有在实验室才能做得到。那为什么蓝田公司鱼塘里的神话可以
维持这么多年?
【 蓝田股份可疑会计科目】
1999年12月31日
215,335
31,954 10 48
资料来源:蓝田股份 2000 年报(已审) 2001 年中报(未审)
【 应收账款】
蓝田股份去年主营业务收入 18.4 亿元,而应收账款仅 857 万元。公司方面称, 由于公司基地地处洪湖市瞿家湾镇,占公司产品 70% 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 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当地银行没有开通全国联行业务,客户办理银 行电汇或银行汇票结算货款业务,必须绕道 70 公里去洪湖市区办理,故采用 " 钱 货两清 " 方式结算成为惯例,造成应收账款数额极小。蓝田股份的这一解释引出新 的疑问,该公司似乎在上市公司中又创一项奇迹,即近 18 亿多主营业务收入主要 靠现金交易完成。稍懂财会知识的人士,势必对蓝田股份 " 钱货两清 " 方式结算下 的销售收入确认产生怀疑。另外,蓝田股份去年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销售收入达 5.29 亿元,难道饮料销售是因市场供不应求而未出现应收账款吗?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
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欺诈案 的之一,被称为“老牌绩优”的蓝田巨大泡 沫的破碎,是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上演 的又一出丑剧,成为2002年中国经济界一 个重大事件。
【前言】

对于ST生态农业的15万名投资者来说,那段时间是坏消息不断:先是ST生态2001年
年报显示,“三连亏”成为定局,接着是公司暂停上市。根据有关规定,如果ST生态2002 年中报不能实现扭亏,那么公司将摘牌退市。熟悉ST生态背景的人都知道,ST生态就是更名
【 主营业务收入】
蓝田股份 2000 年主营收入是 18 亿元, 2001 年上半年是 8 亿元,也就是说 每个月收入是 1.5 亿元,蓝田股份增殖税率是 13%-17% ,营业税率是 5% ,可 财报显示其只用提 4 万元的营业税和 28 万元的增殖税,这样的纳税额比一家年收 入 5000 万元的企业还少,而蓝田是 18 亿元,这税是不是交得太少了,还是根本 就没有那么多的收入?
科目 应收账款 1Leabharlann 2422000年12月31日
金额(单位:万元) 857
2001年6月30日
3,434
存货
其中:在产品
26,614
21,230
27,934
22,974
44,715
36,483
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 应交税金-营业税 应交税金-增殖税
131,438
43,510 15 22
214,254
22,514 4 28
9% 5% 3%
存货比例
【 存货疑问】
83%
在产品 产成品 原材料 其他
存货的疑问在于其主要构成是在产品,据蓝田公司披露,其主要在产品是水产, 而占如此巨大的存货比例有以下两个重点:在产品的真实价值计量与库存产成品价 值的盘点; 会计师是如何统计水下的在产品?又是如何估计与计价?而审计师又是否到了 现场实地勘察,其审查手段又是怎样的?
【蓝田公司作假 具体做法】
虚构 收入与利润
虚增 虚造 固定资产 存货价值
利用“资 本 运营”圈 钱
【虚构 收入与利润】
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 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其70% 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 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 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 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 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最先挑破这些破绽的是一个叫刘姝威的女人,她为此获得了由中 央电视台评选的“200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并被称为“中国股市的 良心”。2001年10月,她以一篇600字的短文对蓝田神话直接提出了 质疑,这篇600字的短文是刘姝威写给《金融内参》的,它的标题是 《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文章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 金流向情况和偿债能力作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结论是蓝田业绩有虚假 成分,而业绩神话完全依靠银行贷款,20亿贷款蓝田根本无力偿还。 一篇短文好似一根银针扎在了蓝田股份这个巨大的肥皂泡上。一 幕股市丑剧由此开始被揭开,蓝田的贷款黑洞公布于众。此后不久, 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由此,蓝田赖以生 存的资金链条断裂。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蓝田资金链断了的,是中国 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陷入困境。2002 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疑点重重】
银广夏靠全资子公司天津广夏创下萃取神话,而蓝田股份是否也靠全资子公司 蓝田水产创下鱼塘神话?银广夏的造假金额是 7.45 亿元,而蓝田股份 18 亿元的 年收入有多少是真实的?截至 2001 年 6 月 30 日 , 蓝田股份占资产总额 (31.8 亿 元 ) 的 77.3% 存货、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合计 24.6 亿元)有多少是真实 的 ? 蓝田股份净资产名义上有 22 亿元 , 但蓝田水产历年来实现了 18 亿元的利润, 这 18 亿元有多少水分。
前的蓝田股份,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
【蓝田简介】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常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 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颠覆了行业规律和市场法则,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 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 28.38亿元,增长了9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5年间股本扩 张了360%,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当时最动听的故事之一就是蓝田的鱼鸭养殖每亩产值高达3万元,而同样是在湖北养 鱼,武昌鱼的招股说明书的数字显示其每亩产值不足100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