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系地层划分
鲁东地区白垩纪地层格架及白垩系与古近系分界问题的探讨

鲁东地区白垩纪地层格架及白垩系与古近系分界问题的探讨季强【摘要】鲁东地区是我国研究晚白垩世和早古近世地层的经典地区,研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积累了大量有关白垩纪和古近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的资料.主要介绍在胶州市西郊实施的鲁科一井所揭示的白垩-古近系界线地层的剖面资料.根据岩芯剖面的研究,该区白垩-古近系界线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红土崖组、史家屯组和胶州组.对红土崖组的含义重新作了厘定,该组是指介于下伏地层辛格庄组与上覆地层史家屯组之间的1套以产丰富恐龙化石为特征的洪积相、冲积相红色碎屑沉积,客观上包括了原来“金岗口组”的地层.史家屯组是重新恢复使用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由原先的红土崖组中的“史家屯玄武岩段”提升而来,该组位于王氏群顶部,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厚度可达970余m,与下伏地层红土崖组和上覆地层胶州组均为整合接触.胶州组以1套紫红色粉砂岩为主,夹灰绿色-黄绿色粉砂岩、泥灰岩及少量砂砾岩,与下伏地层王氏群史家屯组为整合接触,但与上覆地层的关系仍不清楚.此外还对鲁东地区晚白垩世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恐龙动物群的分布、地质事件、古气候和古环境等进行了探讨,提出白垩-古近纪之交时期,鲁东地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恐龙繁盛—恐龙消亡—火山喷发—地外撞击(?)—森林大火—白垩纪生物灭绝—古近纪生物群复苏.该过程表明:(1)将鲁东地区白垩-古近系界线置于胶州组172-148层的这段地层中是合适的;(2)白垩纪末期生物灭绝与地外撞击事件的关系可能比较密切,而非鸟型恐龙的消亡看来与地外撞击事件的关系不大;(3)从世界范围来看,非鸟型恐龙均消亡于白垩纪末期撞击事件之前,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陆地上非鸟型恐龙的消亡与该事件直接相关;(4)白垩纪晚期曾发生过一系列地质事件,这些事件导致当时的气候、生态、环境等逐渐恶化,生物逐渐失去它们原有的家园,数量和多样性逐步减少,一步一步走上不归之路.非鸟型恐龙也是一样,它们的消亡不是一个事件造成的,而是阶步式的,是多个事件的影响叠加造成的结果.【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7(041)001【总页数】25页(P1-25)【关键词】鲁科一井;晚白垩世;白垩-古近系界线;鲁东地区【作者】季强【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3;Q911.6鲁东地区白垩纪地层发育齐全,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陆相白垩纪地层和生物群的典型地区之一,研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川西地层

界系统组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层代码
新
生
界第四系Q
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
夹关组K2j
下统天马山组K1t
中
生
界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
遂宁组J3sh
中统沙溪庙组J2s
下统自流井群J1z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须六段T3x6
须五段T3x5
须四段T3x4
须三段T3x2
须二段T3x2
须一段T3x1
中统雷口坡组雷四段T2l4
界系统组段地层代码
中
生
界白垩系剑门关组K2j
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
遂宁组J3sh
中统沙溪庙组J2s
下统千佛岩组J1q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须五段T3x5
须四段T3x4
须三段T3x2
须二段T3x2
须一段T3x1
中统雷口坡组雷四段T2l4
雷三段T2l3
雷二段T2l2
雷一段T2l1
下统嘉陵江组嘉五段T1j5
嘉四段T1j4
嘉三段T1j3
嘉二段T1j2
嘉一段T1j1
飞仙关组飞四段T1f4
飞三段T1f3
飞二段T1f2
飞一段T1f1
古
生
界二叠系上统大隆组P2d
长兴组P2c
龙潭组P2l
下统茅口组P1m
栖霞组P1q
梁山组P1l
雷三段T2l3
雷二段T2l2
雷一段T2l1
下统嘉陵江组嘉五段T1j5
嘉四段T1j4
嘉三段T1j3
嘉二段T1j2
嘉一段T1j1
飞仙关组T1f
古
生
界二叠系上统沙湾组P2s
峨眉山玄武岩P2e
辽宁省内白垩系地层分布及地质特征

辽宁省内白垩系地层分布及地质特征摘要:通过对以往资料的整理、归纳和研究,初步了解辽宁省内中生界白垩系地层分布的范围规律,通过对辽宁省内中生界白垩系地层各组岩性及特征的对比研究,总结并划分了辽宁省内中生界白垩系地层。
关键词:白垩系地层岩性分布辽宁省处于华北陆块区东北部,天山-兴蒙造山系东部的南界,其地质情况较为复杂。
以赤峰-阜新-开原一线为界,南部为华北陆块区,是地壳的相对稳定部分,北部为板块的拼接带,即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过渡地带,是陆壳的增生部分,属于天山~兴蒙造山系的组成部分,两侧在地层、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活动、变质作用均有明显的差异。
白垩系地层划分及地层特征如下。
1 地层划分辽宁省内中生界白垩系地层分为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
1.1 下白垩统阜新-铁法赋煤带为义县组(K1y)、沙海组(K1sh)和阜新组(K1f)构成,主要煤系为沙海组和阜新组。
西丰-平岗赋煤带由德仁组(K1d)(南康庄组)、久大组(K1j)(孤山组)、安民组(K1a)和长安组(K1ch)构成,除德仁组外均为煤系。
太子河-浑江赋煤带由小岭组(K1x)、梨树沟组(K1l)和聂尔库组(K1n)构成,梨树沟组含煤。
复洲湾赋煤带由桂云花组(K1yg)和普兰店组(K1p)构成,普兰店组含煤。
1.2 上白垩统阜新-铁法赋煤带为孙家湾组(K2s);西丰-平岗赋煤带为玉新组(K2y)和泉头组(K2q);太子河-浑江赋煤带为大峪组(K2d),大峪组为煤系。
2 地层特征(1)义县组广泛分布于辽西各地。
下段为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凝灰质砂岩、泥岩,局部含煤层;中段为灰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局部含泥灰岩和薄煤层;上段为中基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局部地区为中酸性火山岩。
产Lycoptera davida,Eosestheria middendorfii,Ephemeropsis trisetalis,Ferganoconcha curta,Sphaerium jeholense等。
iData_山东省白垩纪岩石地层序列与火山岩系地层划分_刘明渭

2003年7月JOURNAL OF ST RAT IGRAPHY 第27卷 第3期山东省白垩纪岩石地层序列与火山岩系地层划分刘明渭1) 张庆玉2) 宋万千1)( 1)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 山东潍坊 261021; 2)山东省青岛市地质矿产开发局 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由于陆相地层,尤其火山岩系的复杂性,研究者众多且多局限一隅,以往建立起的地层序列常只适用于某一地区,并且出现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现象。
正确理解和运用《国际地层指南》、《中国地层指南》,是准确划分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地层的理论依据。
借鉴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对划分山东省白垩纪岩石地层层序与火山岩盆地地层序列有了新的认识:南、北莱阳群虽在岩性组合上有较大差异,但仍可归于同一岩石地层单位;大盛群与青山群既不是严格的上下关系,也不是完全的同期相变,二者呈交叉对应关系,大盛群的底界稍高;王氏群的林家庄组和辛格庄组应修订为寺前村组和孟疃组,置于大盛群中。
关键词:山东省,白垩纪,岩石地层序列,火山岩地层,划分对比中图法分类号:P 53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959(2003)03-0247-07文稿接收日期:2003-05-18。
第一作者简介:1954年1月生,男,山东昌乐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地层古生物研究。
一、山东省白垩纪地层划分现状1 研究简史山东省白垩纪地层自二十世纪20年代谭锡畴先生考察研究至今,已有八十年历史。
1923年谭锡畴发表《山东中生代及旧第三纪地层》,将山东省的白垩系自下而上分为莱阳层、青山层、王氏系,奠定了山东省中生代地层研究的基础。
其后经八十年的研究历史,几代人的艰辛努力,至今日,山东省白垩系以比较清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研究成果在地质事业和国民经济生产中也产生很大效益。
纵观研究历史,除去谭锡畴先生的研究起了奠基作用外,其他有较大意义的有以下数家。
1.1 原地质部石油地质局第一普查勘探大队 二十世纪60年代初,该队对山东中新生代盆地作了大量调查研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莱阳地区的白垩纪典型剖面。
塔里木盆地地层层序表

二叠系
P 灰岩段(C1) 砂泥岩段(C2) 上泥岩段(C3) 标准灰岩段(C4) 中泥岩段(C5-1) 生屑灰岩段(C5-3) 下泥岩段(C5-4) 角砾岩段(C6) 东河砂岩段(C7 ) D S 中上奥陶系(O2+3) 下奥陶系(O1)
二叠系
石碳系
石碳系
C
石碳系
石碳系
杜瓦组(P2d) 普司格组(P1p) 塔哈奇组(C3t) 阿孜干组(C2a) 卡拉乌依组(C2k) 和什拉谱组(C1h) 克里塔克组(C1k)
塔里木盆地地层层序表塔北隆起库车坳陷中央隆起西南坳陷第四系上第三系上第三系上第三系上第三系下第三系下第三系下第三系下第三系白垩系白垩系白垩系白垩系侏罗系侏罗系侏罗系侏罗系三叠系t3三叠系三叠系t2t1二叠系库车组n2k库车组n2k阿图什组n2a康村组n12k康村组n12k帕卡布拉克组n1pt6安居安组n1at8巴什布拉克组e23b乌拉根组e2w卡拉塔尔组e2k齐姆根组e12q吐依洛克组k2t巴西盖组k1bt82克孜勒苏组k1kz恰克马克组j2q杨叶组j2y康苏组j1k阳霞组j1yt82阿合组j1at83黄山街t3h克拉玛依t23k俄霍布拉克组t12e杜瓦组p2d砂泥岩段c2砂泥岩段c2上泥岩段c3上泥岩段c3卡拉乌依组c2k标准灰岩段c4标准灰岩段c4中泥岩段c51中泥岩段c51克里塔克组c1k生屑灰岩段c53生屑灰岩段c53下泥岩段c54下泥岩段c54角砾岩段c6角砾岩段c6东河砂岩段c7奥陶系奥陶系奥陶系奥陶系中上奥陶系o23中上奥陶系o23中上统o23下奥陶系o1下奥陶系o1下统o1
白垩系 T8-2
K
T8-2 ' T8-2" T8-3
侏罗系
三叠系
T
二叠系
P 灰岩段(C1) 砂泥岩段(C2) 上泥岩段(C3) 标准灰岩段(C4) 中泥岩段(C5-1) 生屑灰岩段(C5-3) 下泥岩段(C5-4) 角砾岩段(C6) 东河砂岩段(C7 ) D S 中上奥陶系(O2+3) 下奥陶系(O1)
北三台西斜坡白垩系层序地层划分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分析

关键词 : 层序地层 ; 油气作用 ; 控 白垩系; 北三 台西斜坡 ; 准噶 尔盆地 中图分类号 :E 2 . T l 2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6— 5 5 2 1 )5— 04— 4 10 63 ( 02 0 03 0
引 言
层序 地层 学 自 2 0世 纪 8 0年代末 诞生 以来 , 不
收稿 日期 : 10 2 ; 2 2 2 9 改回 日期 : 10 2 0 2 241 0 基金项 目: 新疆油 田公 司科技项 目“ 北三 台西斜坡 自垩系高分辨层序地层划 分及有利 目标预测研究” z cc 2 L J2 2 (dy 一 O O Z 8 ) 作者简介 : 王玉珍 ( 96一) 女 , 0 年毕业 于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 , 18 , 2 9 0 现为 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 地质工程专业在 读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油气藏地 质研 究工作 参加该研究工作 的还有 向辉 、 谭文东 、 何贤英。
仅 提供 了 1 完整 统一 的地层 学概 念 , 套 而且 已发展 成 为 1种有 助于 寻找 隐蔽 圈闭 的较 好 的地质方 法 ,
其 中心 思想 在 于通 过 对 层序 界 面 、 次 洪泛 面 、 首 最 大洪 泛面 和 准层 序 ( ) 组 的识 别 和对 比 , 立 沉 积 建
பைடு நூலகம்
盆地 的等 时地层 格架 , 并将 沉积 相和沉 积体 系置 于 等 时地层格 架 中加 以研究 。对 油气勘 探来 说 , 序 层
西 泉 0 1 和北 3 1井 8井在 白垩系试 油分别 为 油层 和 稠 油层 , 探潜 力较 好 , 工 区 白垩 系具有砂 层 薄 、 勘 但 构 造 圈闭不发 育等 特点 , 常 规寻找 构造 油气 藏 的 按
塔里木盆地白垩系三级层序划分、展布特征及充填模式

塔里木盆地白垩系三级层序划分、展布特征及充填模式毕征峰;薛明喜;潘广山;张吉涛;马健【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7(017)022【摘要】综合运用露头、岩心、钻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在塔里木全盆尺度上,建立了其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将塔里木盆地白垩系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SSQ1、SSQ2)和6个三级层序(SQ1~SQ6).通过分析贯穿盆地南北部的地震及连井对比剖面可知,SSQ1、SSQ2的地层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地层在盆地腹部和库车坳陷之间出现了类似“跷跷板式”的升降.指出二级层序的可容空间在库车坳陷与盆地腹部之间具有转换的特点,沙雅隆起充当了可容空间转换带的角色.建立了塔里木盆地白垩系的两种层序地层发育模式,SSQ1整体为粗-细-粗的沉积旋回,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体系;SSQ2为由粗变细的正旋回,总体为一套粗粒的冲积扇-河流相沉积体系.%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outcrops,cores,well logs,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the thirdorder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arim basin is established on the scale of the whole basin.Two secondorder sequences (SSQ1,SSQ2) and six third-order sequences (SQ1 ~ SQ6) are recognized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The seismic and well correlation profiles across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basin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thickness difference between SSQ1 and SSQ2 is obvious.The stratigraphy change in Kuqa depression and the abdominal basin is "seesaw-like".Accommodation space transforms between Kuqa depressionand the abdominal basin,while Shaya uplift plays a role as the conversion zone in the transformational system.There are two kind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in the Tarim basin.SSQ1 is a coarse-fine-coarse sedimentary cycle,and the facies are mainly comprised of alluvial fan,fan delta,river,braided river delta,meandering river delta and lake.SSQ2 is a positive cyclic succession within that the grain is fining upward,and is a set of coarse grained alluvial fan and fluvial depositional system.【总页数】6页(P51-56)【作者】毕征峰;薛明喜;潘广山;张吉涛;马健【作者单位】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潍坊261021;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59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潍坊261021;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潍坊261021;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潍坊2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3【相关文献】1.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寒武系剖面露头层序划分及特征 [J], 薛晓艳2.乌什凹陷及东部邻区白垩系层序划分与沉积古地理 [J], 肖建新;林畅松;刘景彦3.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寒武系剖面露头层序划分及特征 [J], 薛晓艳;4.深层白垩系致密砂岩裂缝定性识别、参数建模与控制因素分析——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为例 [J], 袁龙;信毅;吴思仪;虞兵;罗丹婷;马旭东5.深层白垩系致密砂岩裂缝定性识别、参数建模与控制因素分析--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为例 [J], 袁龙;信毅;吴思仪;虞兵;罗丹婷;马旭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套盆地吉兰泰地区白垩系地层划分及地质特征

河套盆地吉兰泰地区白垩系地层划分及地质特征王飞; 马占荣; 蒲仁海; 张才利【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39)004【总页数】9页(P656-664)【关键词】河套盆地; 吉兰泰; 地层划分【作者】王飞; 马占荣; 蒲仁海; 张才利【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0 引言河套盆地位于内蒙古中部,东西长约600 km,南北宽约30~90 km,整体呈弧形分布,面积约4×104 km2[1-5]。
河套盆地总体上呈现“两隆三坳”的构造格局,吉兰泰地区位于河套盆地西南部,属于盆地内临河坳陷的一部分[6-7],为长庆油田近年来在外围勘探的重点区域(图1)。
图1 河套盆地构造分区及研究区位置Fig.1 Tectonic division of Hetao Basin and the positions of the study area盆地白垩系为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对其进行正确的识别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但限于地球物理资料较少,仅有钻井3口,勘探程度较低[8-10],不同的学者对河套盆地白垩系划分方案差别较大。
有的认为河套盆地白垩纪地层只发育下白垩统:如赵重远等将下白垩统统一划入固阳组,胡显穆等将下白垩统划为乌尔塔组与大水沟组,并统称为大水沟群;有的认为除发育下白垩统外,还发育较薄的上白垩统:如周季陶将下白垩统划入固阳组,上白垩统划入乌拉特组;蔡友贤等将下白垩统统一划入大水沟群,包括乌尔塔组及大水沟组,将上白垩统划入杭锦群,从上至下分别为杭锦组、毕克齐组及乌兰呼少组[11-13]。
在前期勘探中,吉兰泰地区部分地震测线中固阳组表现为一楔状体形态,与上覆地层形态差别较大,分析其成因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
同时,由于相邻盆地石炭-侏罗系为较好的生油层位,其在研究区是否存在,对将来盆地的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4-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剖面:
以南雄市地层为例
1 )53/52 层之间
2 )49/48 层之间
3 )43/42 层之间 4) 30/32 层之间
方案1和2,分别主要根据介形类和腹足类组合 把白垩 -古近系界线划在大塘剖面的53/52层 和49/48层之间、即上湖组的下部。然而,从 上湖组的近底部开始就已有哺乳类化石发现, 特别是从49层开始已出现时代为中古新世的 阶齿兽(Bemalambda)动物群 , 而大塘剖面有 正式报道的恐龙类化石的最高产出层位是第 42层,因而该两方案有悖于目前还普遍被接 受的陆相白垩系 - 古近系界线划分的框架原 则。
完
谢谢
全世界已经证明是连续沉积的陆相 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绝大多数集中在 北美中西部内陆地区。 日本、新西兰也报道了有能和北美 比较的连续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 面。 除了新疆 、西藏和台湾等的局部 地区存在海相地层外,中国的白垩系、古 近系均为陆相沉积,中国是世界上陆相白 垩系、古近系最发育的地区之一。
我的观点 白垩纪末物种大绝灭应该作 为分白垩系-古近系地层的关键 依据。 即火山爆发与小行星撞击地 球导致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
理由一: 火山爆发以及小行星撞击地球是确实 发生的,世界各地有各个方面的证据可以 表明这点。 尽管最新研究表明,在小行星撞击前 25 万年,地球上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火山 喷发,并持续了 50 万年之久,喷出的岩 浆覆盖了240多万平方公里地面。 但相隔50万年的时间对于漫长的地质 历史时期依旧可以算是等时的。
理由二: 由这一事件引起的沉积事件、 化学事件、生物事件具有全球性: 白垩系顶部有一粘土层为火山 灰与行星撞击而形成的尘埃。 黏土层铱异常,铂族元素以及 其他的痕量元素也出现含量上的异 常。 最后,接近70%的生物灭绝导致 “三米空白”以及粘土层上下花粉 类型的不同,都是生物学意义。
理由三: 由于风化作用,陆相地层的 连续沉积地层本来就是极其稀少 的。以恐龙化石作为依据也具有 一定的难度,但粘土层以及元素 铱异常的地层在全世界都有分布。 尽管某些地区确实该部分地 层,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以该事件 划分地层的合理性。
姑且不论在陆相地层建立白垩古近系界线层型与通常要求在开阔海 环境建立的GSSP的意义是否对等,由于 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特殊性,为全球 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确定一个标准, 无论如何也是必要的,其意义和重要性 实际上不亚于全球界线层型(GSSP)。 同时,陆相白垩系、古近系是我 国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煤、盐类 和铜等矿产的重要产出层位。解决好 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问题,对于我 国来说更具实践价值和迫切性 。
方案4根据孢粉把21m厚的白垩系-古近“界 线段”放在富含包括成窝恐龙蛋在内的恐龙 类化石的浈水组(坪岭组)上段的30—32层之 间。Buck等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划在上湖 组底之下101m处,他们的界线层位都落在 30—32层之间。但从轮藻方面,大塘剖面的 30—32层的“界线段”上、下的轮藻组合没 有质上的变化,都属于以个体瘦、小、螺旋 细胞表面无装饰的类群占优势为特征的晚白 垩世晚期的轮藻组合,之间不存在看得出的 生物地层界线,更不可能有白垩系-古近系界 线存在。
确立全球界线层型( G S S P) 是建立 一个既无间断又不重复的标准“ 国际年代 地层表” 、 使人们在表述地质历史时有 一个全球性统一尺度 、 从而获得共同语 言的关键措施 , 是地层学发展的一个重要 里程碑 , 意义重大 。 白垩纪 、 古近纪之交 , 发生过以恐 龙为 主体的生物集群绝灭等一系列事件 。 白垩系 - 古近系界线 、同时也是中生界 新生界的界线 , 其层型的意义当不言而喻 。
白垩系顶界划分
白垩纪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 中生代最后纪,始于1.455亿年前,结 束6550万年前,历经8000万年。 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 旱。 开花植物,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 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 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 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 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 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
理由四: 由于火山活动而形成的沉积 矿床,撞击形成的储煤、储油的 坑地,以及在撞击的高温高压下 形成的金刚石矿坑等,都具有非 常的经济价值。 所以以行星撞击-火山爆发事 件作为划分白垩系-古近系地层 的标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当文献:
方案 3 根据恐龙类的绝灭等把白 垩-古近系界线放在大塘剖面的上湖组 的底部(或近底部)、即43/42层之间。 第43层含有的植物群已呈现明确的古 近纪面貌。因此,从轮藻角度出发,把 南雄盆地的白垩系与古近系的分界置 于43/42层之间是比较合适的。 但这条界线却无法满足成为白垩 系-古近系界线层型的起码条件,因为 43/42层之间沉积和生物地层记录不 全。
国际地层委员会地质年代分会前主 席Odin指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代表着 “地球历史一个特殊重要时刻”,“单一 的全球界线层型(GSSP)未必能够满足建 立一个明确而可操作的界线标准的需要 , 它的定义不应只根据一个剖面来确定”。 他建议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建立“陆相 等层型”,即意义与 GSSP等同的陆相层 型。他认为一个包括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海相GSSP与对应的陆相等层型相结合的 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定义,将会大大改 善对解释中生代、新生代之交生物戏剧 性绝灭的许多理论的评价。
• 陈丕基,2004, 富饶阶地表地层剖面 • 刘耕武,2009,北美西部陆相白垩系-古近 系界线孢粉学特征简介 • 刘伟同,2010,湖北当阳陆相白垩系 - 古 近系界线层型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 欧阳自远,2015,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祸” 与“福” • 龚一鸣,2007,地层学基础与前沿对年 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的选择要求全球标准 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层型应该选择在海相 剖面中;区域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层型, 必要时也可以选择在非海相剖面中。 然而恐龙的绝灭是白垩系-古近系界 线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这一事件主要发 生在陆上,陆相地层是恐龙绝灭等事件信 息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