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发展史
物理学史量子力学发展史

物理学史量子力学发展史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理论之一、它对我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揭示了微观领域中的非经典行为和奇特现象。
下面将从早期经典物理学的发展、量子力学的奠基、量子力学的发展以及当代量子力学的新前沿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量子力学的发展史。
在经典物理学发展初期,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主要是基于牛顿力学和经典电磁学。
然而,19世纪末期的实验观测结果却对这些理论提出了挑战。
比如,黑体辐射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典电磁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辐射能量的分布,即所谓的紫外灾难。
此外,光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证据也无法用经典理论解释。
这些问题催生了新的物理学理论的产生。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他认为辐射能量只能取离散值,称之为“能量子”。
这一理论为量子力学的奠基奠定了基础。
随后,爱因斯坦利用普朗克的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奇异现象,即光的粒子特性,为光子的概念提供了支持。
量子力学的发展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
1925-1926年,薛定谔、海森堡、狄拉克等人先后提出了量子力学的不同形式。
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最重要的数学工具之一,描述了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演化规律。
海森堡提出了矩阵力学,它用矩阵代替了传统经典物理学中的物理量。
狄拉克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相对论形式,狄拉克方程,成功地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结合起来。
量子力学的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实验验证。
1927年,约翰内斯·斯特恩和沃尔夫冈·伦琴的斯特恩-伦琴实验证明了电子具有自旋的性质,违背了经典理论对电子运动的描述。
1929年,保罗·狄拉克提出了反粒子的概念,并预言了反质子的存在。
1932年,卡尔·安德森实验证实了反质子的存在。
到了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
但是相对论的引入使得量子力学面临新的挑战。
狄拉克方程描述了粒子的相对论性质,但无法解释一些重要的物理现象,比如粒子的自旋、量子场论等。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微观领域的物质和能量的行为规律。
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原子和分子的行为,但是经典物理学并不能解释这些微观领域的现象,于是量子力学就被提出来了。
量子力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波动力学阶段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量子化假设,即能量是量子化的,也就是说能量只能存在于长为h的不连续的能量量子中。
这一假设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连续性的假设,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波粒二象性假说,即物质不仅具有粒子的性质,同时也具有波动的性质。
这个假说解释了一些微观领域的现象,如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成为量子力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波恩和海森堡等人在德布罗意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相应的波动力学,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结构。
二、矩阵力学阶段1925年,海森堡和约旦等人提出了矩阵力学,这是量子力学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它说明了物理量如何通过测量来测量,同时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即无法同时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三、波恩统计力学阶段1926年,波恩提出了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解决了原子内部运动的问题。
他提出了概率波函数的概念,并对其作出了一些论证。
此外,他还对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量子力学不是描述自然的完整理论,而是对一些确定问题的理论描述。
四、量子力学的完善阶段1927年,波尔在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上发表了著名的“科学是一个特殊的观察者”的文章,这为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2年,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它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在一起,成为理论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此外,量子力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半导体、材料科学和生物物理学等领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量子力学已经发展了一个世纪之久,但它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例如解释量子纠缠、重正化等问题。
量子力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未来仍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领域。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曾被喻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量子力学的起源、基本原理、实验验证、建立标准模型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讲述,以探究其历史和发展。
一、量子力学的起源与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起源始于1900年左右,当时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提出了一个假设:辐射在吸收和发射时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个一个被称为“量子”的能量单位构成的。
随着后来的研究,这个假设得到了证明,被称为“普朗克能量子”。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光电效应理论,提出光子假说,即光是由一些分散的、能量离散的粒子组成的。
这一理论的确立,在量子力学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更多的证据,量子力学逐渐奠定了与经典物理截然不同的基础。
基于量子力学,许多热门领域得以诠释和解释。
其最基本的原理是能量和物质的离散化,即能量存在于基本单元中,同时它也支持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量子效应,如量子隧道效应、量子纠缠、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等。
二、量子力学的实验验证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实验的验证。
20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被提出来,用来验证和探究这个新兴的物理学体系。
以双缝实验为例,它是探究光子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双缝实验中,以光子为例,它通过两个狭缝进行干涉,最终形成了干涉条纹,这种形象的结果直接说明了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存在。
除此之外,狄拉克提出的“反粒子”假说也成功得到验证,情况是那么普遍,以至于最基本和常见的物理机制都可以在实验验证中得到印证。
三、标准模型的建立随着量子力学的逐步发展和实验验证,标准模型逐渐建立起来。
标准模型是一个涉及量子力学、相对论和各种粒子的理论框架,旨在对基本相互作用和基本粒子的特性进行描述。
它由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三部分组成。
标准模型虽是一个与实验结果吻合度非常好的理论框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经典物理学的挑战:对经典物理学的一系列挑战启示了人们需要发展一种新的物理学理论。
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基于黑体辐射的热力学问题,以及光电效应现象。
2.普朗克的量子化假说: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化假说,对光的能量假定只能是离散的值,即量子,这为未来量子力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波尔的原子模型:1913年,波尔提出了原子模型,通过假设电子在围绕原子核的轨道上只能发射和吸收固定的能量量子,解决了一系列矛盾问题。
4.德布罗意假说和波动力学: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认为物质也具有波动性,波动力学为解释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基础。
5.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根据量子力学原理,人们似乎无法准确度量粒子的位置和运动的状态,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宣告量子力学的正式诞生。
6.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波动方程(薛定谔方程)允许人们处理复杂的量子系统,它首次提出了波函数的概念,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
7.量子力学的发展和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的数学框架和物理解释。
量子力学逐步应用于理解原子核和高能物理领域,并在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它的历史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时期:
1.早期量子理论:在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对于原子和辐射现象的研究中遇
到了一些难题,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原子谱线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量子概念,如能量量子化和波粒二象性。
2.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的建立:1925年至1926年间,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
克等科学家分别独立提出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两种描述量子系统的数学形式。
矩阵力学强调通过矩阵运算来计算系统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而波动力学则将波函数引入描述量子系统的状态。
3.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在
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时,无法同时确定它们的精确值。
这一原理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本质上的不确定性和测量的局限性。
4.量子力学的统一表述:1928年至1932年间,狄拉克等科学家通过引入量子
力学的波函数和算符形式,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进行了统一。
这一统一表述被称为量子力学的第二次量子化。
5.发展和应用:随着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解决了许多问题,并
在其基础上推导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和定理,如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纠缠、量子力学力学量的算符表示和观测值计算等。
量子力学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展,包括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科学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量子力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量子引力和量子计算等。
因此,对于量子力学的研究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
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原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在轨道上运动时候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
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
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对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了物质波这一概念。
认为一切微观粒子均伴随着一个波,这就是所谓的德布罗意波。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方程:E=ħω,p=h/λ,其中ħ=h/2π,可以由E=p²/2m 得到λ=√(h²/2mE)。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就不同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也就不同于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
当粒子的大小由微观过渡到宏观时,它所遵循的规律也由量子力学过渡到经典力学。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差别首先表现在对粒子的状态和力学量的描述及其变化规律上。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描述,它是坐标和时间的复函数。
为了描写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需要找出波函数所满足的运动方程。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
它们是在二十世纪头30年发生的物理学革命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并且也是这场革命的主要标志和直接的成果,量子论的诞生成了物理学革命的第一声号角。
经过许多物理学家不分民族和国籍的国际合作,在1927年它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是人类洞察自然所取得的富有革命精神和极有成效的科学成果,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相对论作为时空的物理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以往的时空观念,那么量子论则很大程度改变了人们的实践,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又一次深化。
它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修正,影响到人类对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的看法。
量子论的创立经历了从旧量子论到量子力学的近30年的历程。
量子力学产生以前的量子论通常称旧量子论。
它的主要内容是相继出现的普朗克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热辐射研究和普朗克能量子假说十九世纪中叶,冶金工业的向前发展所要求的高温测量技术推动了热辐射的研究。
已经成为欧洲工业强国的德国有许多物理学家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
德国成为热辐射研究的发源地。
所谓热辐射就是物体被加热时发出的电磁波。
所有的热物体都会发出热辐射。
凝聚态物质(固体和液体)发生的连续辐射很强地依赖它的温度。
一个物体被加热从暗到发光,从发红光到黄光、蓝光直至白光。
1859年,柏林大学教授基尔霍夫(1824—1887年)根据实验的启发,提出用黑体作为理想模型来研究热辐射。
所谓黑体是指一种能够完全吸收投射在它上面的辐射而全无反射和透射的,看上去全黑的理想物体。
1895年,维恩(1864—1928年)从理论分析得出,一个带有小孔的空腔的热辐射性能可以看作一个黑体。
实验表明这样的黑体所发射的辐射的能量密度只与它的温度和频率有关,而与它的形状及其组成的物质无关。
黑体在任何给定的温度发射出特征频率的光谱。
这光谱包括一切频率,但和频率相联系的强度却不同。
量子力学发展史

PPT文档演模板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海森伯与玻尔深入、 持续地讨论,把酝酿阶段推向了高潮。由于 用矩阵力学的数学形式描述云室中电子的迹 径没有可能,海森伯试图利用薛定谔波动方 程去表示,尝试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也是 不可能的。在初始位置时,电子可用波包来 表示。波包向前运动,可获得有些像穿过云 室的电子径迹的东西,但是波包要越变越大, 这与实验不相符。
量子力学发展史
n 测不准原理表明:同时严格确定 两个共轭变量(例如,位置和速 度)的数值是不可能的,它们的 数值的准确度有个下限。这是一 条自然定律。它说明,在原子层 次上,同时得到一个粒子的位置 和速度的严格准确的测量在原则 上是不可能的。
PPT文档演模板
量子力学发展史
PPT文档演模板
围绕测不准原理是否成立等量子力学 的基本问题,爱因斯坦同以玻尔为首 的哥本哈根学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在辩论中,测不准原理经受住了考验。
n 非连续性创新的突显,让人在商业和管理上也遭 遇到“测不准原理”。在测不准原理统治的领域, 再发达、再敏感的“数字神经系统”都是无能为 力的。而且,对机器的过分迷信,必将使决策者 堕入不测的陷阱。
量子力学发展史
不被量子力学 所震撼的人,根本 不懂得量子力学 !
——克拉克
PPT文档演模板
量子力学发展史
量子力学发展史
➢测不准原理 的经典表达式
PPT文档演模板
量子力学发展史
• 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由于其质量非常小,运动 速度又极快,且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人们对于电 子以及其他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和空间位置两个相 关物理量的测量也有一定的精确度极限。 •如果以 △p表示粒子位置的测量误差,以 △x表示粒 子动量的测量误差,则同时测定二者时,精确度极 限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1927年10月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 玻尔、海森伯等人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测不准原理和互补原理,系统地提出了量子 力学的物理诠释,并认为量子力学的理论是 完备的。就在这次会议上,爱因斯坦首次公 开表示反对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认为量子 力学理论是不完备的。在1930年10月的第六 届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提出一个精心设 计被称为“爱因斯坦光子箱”的理想实验, 他想以此来证明能量和时间的不确定度不满 足测不准原理。爱因斯坦设想,此光子箱中 充满了辐射,在壁上装有一个用时钟控制的 快门,在箱子的快门打开发出一个光子的前 后,可以分别测量箱子的重量。在此实验中, 释放光子过程的时间间隔可以用时钟机构精 确测定,光子的能量可以通过测量箱子的重 而测得。因此,可以使时间和能量的不确定 度的乘积趋于任意小的值,测不准原理不再 成立。
测不准原理表明:同时严格确定 两个共轭变量(例如,位置和速 度)的数值是不可能的,它们的 数值的准确度有个下限。这是一 条自然定律。它说明,在原子层 次上,同时得到一个粒子的位置 和速度的严格准确的测量在原则 上是不可能的。
围绕测不准原理是否成立等量子力学 的基本问题,爱因斯坦同以玻尔为首 的哥本哈根学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在辩论中,测不准原理经受住了考验。
不被量子力学 所震撼的人,根 本不懂得量子力 学!
——克拉克
The end
Thank you!
在海森伯与玻尔的讨论中,两个人的意 见并不一致。玻尔认为关键是对波粒二象性 的理解,海森伯则认为需要一种数学形式来 体现量子力学的本质内容。
海森伯把精力集中在云室中电子的径迹如何用 量子力学进行数学描述上。然而,这却使他陷入了 困境。在困境中,他模糊地感到是否问错了问题, 即设法用已有的数学形式去描述云室中电子的径迹 的提法就不对。海森伯意识到,不应该问:我们怎 样才能表示云室中电子的径迹?而应当问:在自然 界中是否真的只有那些能用量子力学或波动力学表 示的情况才会出现?围绕这个问题,他立刻看到云 室中的径迹并不是具有明确位置和速度的一条无限 细的线,在云室中看到的电子径迹是那么粗大,而 电子本身并没有那么大,也许是电子的位置有某种 不确定性,而速度也同样不能被太精确地确定。海 森伯进一步思考,如果从“只有能用量子力学的数 学方程式表示的那些情况,才能在自然界中找到” 这样的基本原则出发,所能获得的最佳准确度是什 么呢?海森伯进行了一番计算,得到了测不准原理。
经过一夜的紧张思考,玻尔终于找出 了爱因斯坦论证中的症结所在----爱因斯 坦忘记了他自己所创立的广义相对论的位 移效应!在第二天的发言中,玻尔利用广 义相对论证明了在称箱子重量的过程中, 箱子在引力场中的位移会干扰控制光子发 射的时钟装置的速率,从而导致一个误差。 他还定量地证明了此实验中能量和时间的 不确定度仍然满足测不准原理。从此以后, 爱因斯坦承认了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承 认了量子力学的理论在逻辑上是自洽的, 但他仍坚持认为量子力学不是微观体系完 备的、最终的描述。
测不准原理
孙嘉伦0210335 徐筠0210337 赵青0210338
测不准原理是哥本哈根诠释 的基础,它的提出意味着量子力 学不仅有完整的数学形式,而且 有了合理的理论解释。在测不准 原理的创建过程中,科学讨论一 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完全 可以把测不准原理看成是科学讨 论的产物。下面,具体地看一下 科学讨论是如何伴随着测不准原 理过程的准备、酝酿、豁朗和检 验这四个阶段的。
<<挑战哥本哈根诠释-薛定谔之猫>>
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利用薛定谔之 猫挑战哥本哈 根学说
薛定谔设想对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及一只猫在 一个密封的盒中,再放一个侦察器,只要这个 侦察器一探察到原子核衰变就立即放出毒气, 把猫杀死. 根据哥本哈根阐释,你不打开盒子,原子核的 衰变处于半衰变半不衰变的状态,而导致毒 气在放于不放之间,猫的性命也处于死与不 死之间,直至有人打开盒子,猫才会从重叠状 态中变成生猫或者死猫.
引起测不准原理 的最初问题是爱 因斯坦提出的。
海森伯发现要知 道粒子现在之位 置,必须利用光 射上这个粒子令 它绕射而指出其 位置。
1926年1月至6月,薛定谔发表了六篇论文, 建立了波动力学、证明了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的 数学形式等价,同时提出了波动力学的解释。 1926年7月,慕尼黑大学邀请薛定谔就波动力学 作演讲。薛定谔的演讲吸引了很多人。在演讲的 中间维恩站起来说,量子跃迁的论题现在显然被 合理的东西代替了。薛定谔接下来对他的波动力 学的解释是海森伯不能接受的,他站起来进行辩 论。海森伯指出,如果按薛定谔的假设,那么就 不能解释普朗克辐射定律。薛定谔于同年10月到 哥本哈根。在薛定谔作了波动力学的报告之后, 大家围绕着波动力学的物理解释问题展开了一系 列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使海森伯和玻尔确信量 子和量子跃迁的概念必须保留,而薛定谔在正确 的公式外面套了一层错误的解释。
另一个实验和盒中猫差不多,不过这次我们用两 只猫,这两只猫各自被放上两支火箭,火箭上什 么所需都有,也有一样的残忍装置,而这两支火 箭被一条管连住,管里面有一个放射性原子,在 某一刻,管被切断,放射性原子被随机分到一支 火箭上,除非有人打开火箭,否则放射性原子同 时处于两支火箭,所以两只猫都是处于半生半死 的状态,火箭背向飞行,一架去到大麦哲伦云,一 架去到仙女座大星系,假设大麦哲伦外星人打开 火箭,见到是一只死猫,在同一时刻,仙女座大 星系的猫就立即从重叠状态复苏,它是一只生猫. 薛定谔强调不能接受盒內的是一只又是生又是 死的猫.
测不准原理 的经典表达式
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由于其质量非常小,运动 速度又极快,且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人们对于电 子以及其他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和空间位置两个相 关物理量的测量也有一定的精确度极限。 如果以 △p表示粒子位置的测量误差,以 △x表示 粒子动量的测量误差,则同时测定二者时,精确度 极限为:
玻恩在统一波动图像和粒 子图像上迈出了重要的一 步。他用薛定谔理论处理 粒子碰撞问题,提出了得 到公认的波函数的解释。 玻恩认为,电子波函数的 平方不是薛定谔所认为的 电荷密度,而是代表在某 给定地点找到电子的几率。 这样波动图像与粒子图像 的对立被化解,它们被统 一了起来。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海森伯与玻尔深 入、持续地讨论,把酝酿阶段推向了高潮。 由于用矩阵力学的数学形式描述云室中电子 的迹径没有可能,海森伯试图利用薛定谔波 动方程去表示,尝试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 也是不可能的。在初始位置时,电子可用波 包来表示。波包向前运动,可获得有些像穿 过云室的电子径迹的东西,但是波包要越变 越大,这与实验不相符。
“测不准原理”与新经济奇迹
如果新经济被定义为以疾速膨胀的知识和信息为 基础的经济,那么我们也可以把它被称为非连续 性经济。那是一种极富戏剧性、有时甚至梦幻般 发展的经济。 创新越来越呈现为非连续性。非连续性创新改变 的是现有的秩序,而不是在技术细节上发生改变。 既存的秩序是一个由模式、工作和行为模行的组 合,它倾向于确切的可预见性与和谐性。物理学 上有一个“测不准原理”。它揭示的是这样一种 事实:某些物理现象不能凭借实验设备和计算手 段来测出其发生和发展,这不是仪器本身的缺陷 所致,而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具有一定概率, 用宏观手段无法精确测量。 非连续性创新的突显,让人在商业和管理上也遭 遇到“测不准原理”。在测不准原理统治的领域, 再发达、再敏感的“数字神经系统”都是无能为 力的。而且,对机器的过分迷信,必将使决策者 堕入不测的陷阱。
式中h为Planck常数,6.626×10-34J· s
测不准原理不仅是 量子力学中的经典, 在其他领域中也有其 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量子计算机
根据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当位置定的很准时,粒子的动量就不 会定准。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应用于 计算机的芯片问题中,当密度很大时, △x很小时,△p就会很大,电子就不再 被束缚,就会有量子干涉效应。这种 量子干涉效应会完全破坏芯片的功能。 对于现有计算机技术,量子力学的限 制确实是一个障碍。但是应用量子力 学的原理直接进行计算,不但可以越 过量子力学的障碍,而且可以开辟新 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