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层划分对比表-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地层表

地层表
Q4al-pl
3-6
碎(卵)石
4
Q4m
4-1
淤泥
Q4m
4-2
淤泥质土
Q4m
4-3
粉砂、细砂
Q4m
4-4
中砂、粗砂、砾砂
Q4m
4-5
含淤泥砂
Q4m
4-6
淤泥质砂
5
Q4mc
5-1
黏土、粉质黏土
Q4mc
5-2
砂质黏土
6
Q3lf
6-1
黏土
Q3lf
6-2
炭质黏土
Q3lf
6-3
淤泥质土
7
Q3mc
7-1
淤泥质黏土
T3-J
15-4
微风化片岩、微风化变粒岩、微风化混合岩
16
T3w
16-1
全风化砂岩、全风化页岩、全风化泥岩
T3w
16-2
强风化砂岩、强风化页岩、强风化泥岩
T3w
16-3
中风化砂岩、中风化页岩、中风化泥岩
T3w
16-4
微风化砂岩、微风化页岩、微风化泥岩
17
γ
17-1
全风化花岗岩
γ
17-2
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
13-4
微风化凝灰质砂岩、微风化凝灰质粉砂岩
14
J1l
14-1
全风化变质砂岩
J1l
14-2
强风化变质砂岩
J1l
14-3
中风化变质砂岩
J1l
14-4
微风化变质砂岩
15
T3-J
15-1
全风化片岩、全风化变粒岩、全风化混合岩
T3-J
15-2
强风化片岩、强风化变粒岩、强风化混合岩

重庆市详细地貌类型及分布

重庆市详细地貌类型及分布

重庆地貌地貌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导因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基本条件。

地貌不仅影响着自然环境中水文、气候、土壤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地貌也是一项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协调环境、人口、资源关系的重大研究课题。

本章就重庆地区的地貌基本特征、成因及其发育史作扼要论述。

第一节地貌基本特征重庆市地处我国四川盆地东部,属我国陆地地势第二级阶梯。

东北部雄踞着大巴山地;东南部斜贯有巫山、大娄山等山脉;其西为红色方山丘陵;中部主要为低山与丘陵相间排列的平行岭谷类型组合。

综观全市地貌结构,有下列特征:一、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从表3-1可知,重庆地貌形态类型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等五大类。

中山、低山面积达24136㎞2,占全市总面积的75.9%;丘陵面积为10426㎞2,占17%;平原面积仅1971㎞2,占2.39%,构成以山地为主的地貌形态类型组合特征。

表3—1重庆市地貌形态类型面积统计表类别平原缓丘低丘中丘高丘台地低山中山总计面积(㎞2) 1970.75 393.69 3735.21 4585.86 5839.86 2943.36 19876.17 4259.61 82334.93 百分比 2.39 0.09 4.53 5.56 7.09 3.57 24.14 51.72 100.00中山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的东北部和东南部,前者为由巴山、旗杆山、帽含山、天子山、墨紫山、龙池山、磨盘山、天池山等组成大巴山地,是重庆与陕西、湖北的界山;山脊线因受地质构造控制,由北西向逐渐转向近东西向呈弧形平行伸展;山岭海拔均在1500m以上,其中巫山县、巫溪县交界处的天池山主峰阴条山高达2793.8m,成为重庆市的最高山峰。

巫山、大娄山山系构成重庆市东南边缘山地,是重庆与鄂、湘、黔的界山,主要有方斗山、七曜山、巫山、普子山、八面山、金佛山等山脉,以金佛山风吹岭海拔2251m为最高,山脊线多呈北东—南北向伸延,其北穿越长江与大巴山地交汇于巫山县境内, 形成以巫山为扇顶,向西作扇形张开展布的地貌结构特征。

重庆市铜锣山片区地层简介

重庆市铜锣山片区地层简介

重庆市铜锣山片区地层简介工作区属铜锣峡背斜及南温泉背斜隆起成山的部位。

其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区、四川盆地分区、万县小区。

工作区出露地层以三叠系为主。

现由老到新介绍如下:一、三叠系(T)(一)、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背斜核部仅出露第五段(或第四段)上部岩层,岩性为暗紫色钙质泥岩,夹灰色薄层泥质灰岩。

重庆市市区飞仙关组剖面,以沙坪坝区山洞凉枫垭西、即中梁山背斜西翼,出露最好。

岩性为暗紫色钙质泥岩、泥灰岩、与灰色灰岩、泥质灰岩互层,厚514m。

分五个岩性段:其中第五段(77m)为暗紫色泥灰岩夹灰色石灰岩;第三段(209m)为暗紫色薄层泥灰岩,顶部为黄绿色页岩,厚约8m;第一段(60m):以暗紫色钙质泥岩为主,顶部为黄绿色页岩,厚约2m,近底部为灰色泥质灰岩、底部为黄绿色页岩。

第四段(100m):为灰岩、泥质灰岩夹鲕状灰岩,中上部有一层含铁质鲕状灰岩,富含蚌形蛤化石,为区域性标志层。

第二段(68m):上部为灰色泥质灰岩、夹暗紫色泥灰岩,下部为暗紫色厚层块状泥灰岩。

万县小区飞仙关组标准剖面位于重庆合川盐井溪,自上而下分四个岩性段。

即:将中梁山剖面第一、第二岩性段合并为第一段。

第三岩性段则相当于小区第二段,以此类推。

(二)、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分布在背斜核部,风化后,形成槽谷地貌。

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岩性、岩相稳定,可大范围内对比。

南温泉实测剖面,分四个岩性段,厚590m。

第四段(T1j4):灰、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白云岩,夹深灰、灰色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及两层盐溶角砾岩,厚131m。

第三段(T1j 3):灰白至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夹白云质灰岩、鲕状灰岩及少量钙质白云岩,厚114m。

中上部含姜黄色、扁豆状燧石结核,为区域性标志层。

第二段(T1j2):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白云岩、夹大量泥质灰岩、四层盐溶角砾岩,下部夹钙质页岩,厚71m。

该段盐溶角砾岩,为南温泉主要热水来源。

第一段(T1j1):浅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夹少量泥质灰岩、鲕状灰岩、生物灰岩及钙质泥(页)岩,厚274m。

地层层序表

地层层序表
界 系 统 组 (阶) 段 岩性组合特征及地震反射层 厚度(m) 上部紫红色、棕红色泥岩,紫红色中粒砂岩、硬砂岩(成分主要为安山岩粗碎 屑);下部紫红色、杂色砾岩、含砾砂岩(砾石成分为正长斑岩、安山岩、凝灰 岩等岩石的岩块,杂基胶结)和紫红色页岩、灰绿色粉砂质页岩互层。 工程故障提示 地质录井工作提示
下统 ∈1
馒头 组
90-150
太 古 界 Ar
泰山 群
Arst
>660
油质轻,深层可能为凝析油 气藏。注意观察油气显示和 岩屑,必要时进行中途测试
制表人:陈寿康
制表日期: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下 古 生 界 PZ1
凤山 组
100-110 灰色、深灰色泥质白云岩、结晶白云岩夹竹叶状灰岩、蓝灰色灰岩。 50-100 40-60 灰色、灰白色结晶状灰岩,中部有绿色页岩夹结核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对比标 志层),底部赤褐色灰岩,含海绿石碎粒。 浅灰黄、绿色页岩夹灰质结核及薄层竹叶状灰岩,灰岩为透镜体
40-60
奥 陶 系 O
、隐晶灰岩夹少量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下部 为浅灰色、灰黄色中厚层隐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局部夹角砾状灰岩。本层淋 100-200 蚀风化严重,裂缝、溶洞发育,为古潜山油藏的储集层。是垦利、义和庄、埕岛 、草桥等古潜山油藏的主要含油层系。当上覆有石碳系~二迭系地层时,中奥陶 统顶为T g1 地震反射层。
王 上统 氏 K2 组 白 垩 系 K 下统 青 K1 山 组 中 生 界 MZ
0-270
〉700
观察裂缝中有无油气 防掉牙轮、扭断钻具, 显示。肉眼难以确定 上部灰色暗紫色中~酸性喷发岩(安山岩、玄武岩,致密坚硬,钾长石斑晶结 防裂缝性井漏 岩性时,以镜下鉴定 构,具小气孔),夹灰色泥岩(性脆、微含砂),顶部夹一层暗紫色中粒硬砂岩 岩性为准。 。下部灰色、暗紫色安山质凝灰岩夹紫红色泥岩(微含砂)。沾化见深灰、灰黑 色玄武岩,惠民凹陷见杂色流纹岩。在广利东风6井喷出岩裂隙中见油迹。白垩 系青山组顶为T k 地震反射层。 上部浅灰、灰色、灰绿色泥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夹砂岩、含砾砂岩。下部为杂色 含砾砂岩与灰色砂质泥岩互层。 上部灰色、灰紫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夹厚层灰色煌斑岩。下部紫色泥岩与灰色白云 注意有无煤层气,在 防掉牙轮、扭断钻具, 质泥岩、砂岩、含砾砂岩互层。 油源断层附近砂岩可 防煤层坍塌 能含油。 上部灰色砂岩及紫色泥岩夹灰黑色碳质泥岩,局部含煤层;中部灰紫色泥质砂岩 为主夹黑色碳质页岩及煤层。下部灰绿色泥岩与碳质泥岩互层夹灰色砂岩、闪长 玢岩。坊子组顶为T J 地震反射层。侏罗系与古生界(或太古界)之间的剥蚀 面为T g 地震反射层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

绪言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

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面积8.2万平方公里。

根据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地层区划标准和区划方案,结合重庆市地层发育总的面貌及分布情况、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岩性组合及厚度变化、区域变质及剥蚀、古生物组合及发育情况等地层标志,地层区划可划分为三级地层区,其标准如下:Ⅰ级地层区(区):主要根据自前震旦纪以来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

一般要求“系”以上地层单元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统”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Ⅱ级地层区(分区):主要根据某个大的断代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一般要求“统”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组”基本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Ⅲ级地层区(小区):是地层区划的基本单位。

主要根据某些时代地层发育的特征,一般要求“组”一级单元可以对比。

在同一个Ⅲ级地层区内,地层层序、组(群)岩性特征、古生物群及含矿性等应基本一致。

根据以上标准,重庆市地层区划分了两个Ⅰ级地层区,五个Ⅱ级地层分区及八个Ⅲ级地层小区(图1),现将Ⅱ级地层分区的基本情况简述如下:Ⅰ1、扬子区(台区)Ⅱ1、大巴山分区(仅包括渝、陕、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溪小区):其特点是 1、为前震系至三叠系分布;2、震旦系及下古生界较发育,缺失志留系上统、顶统;3、上古生界缺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图1 重庆市地层区划图缺失下统,上统含煤;4、三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上统夹碎屑岩。

Ⅱ2、四川盆地分区(包括万州和荣昌两个小区):基特点是 1、侏罗系发育完整,白垩系亦有零星分布;2、二叠系(下统缺失),三叠系发育完整,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山麓或背斜核部,上二叠统、三叠系均呈显著的东西相变;3、大部分地区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4、古近系、新近系缺失;5、第四纪河流沉积相发育。

重庆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土壤信息

重庆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土壤信息

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土壤信息第一章: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市位于东径105º11"—110º11",北纬28º10"—32º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

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东邻、,南靠,西接,北连。

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沿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

市地理位置图1997年3月建立直辖市后,市所属区、县(市)为40个。

即: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合川市、长寿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万州区、开县、忠县、梁平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区、南川市、垫江县、武隆县、丰都县、黔江区、石柱县、酉阳县、秀山县。

市行政区划图第二章: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地处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市域存在各个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渝东南川鄂湘黔隆褶带,渝西川中褶带,渝中川东褶带,经向构造的渝南川黔南北构造带和渝东北大巴山弧形褶皱断裂带等。

市三维地貌图各构造体系不同的岩层组合,差异性很大的构造特征和发生、发育规律,塑造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态。

其特征:(1)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明显。

全市最低点在巫山县碚石村鱼溪口,海拨73.1m;最高点为巫溪、巫山和神农三县交界的阴条岭,海拨2797m,相对高差2723.9m。

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多在海拨1500m以上;西部地势低,大多为党委书记拨300—400m的丘陵。

(2)地貌造型各样,以山地、丘陵为主。

全市地貌类型分、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平坝等8大类,其地(和低山)面积62413.24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75.8%;丘陵面积近14985.76平方公里,占18.2%;平地2964.22平方公里,占3.6%;平坝面积1976.14平方公里,占2.4%。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2018最新排版)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2018最新排版)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二○○二年八月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编纂委员会成员主任委员:李后蜀副主任委员:汪小昆委员:黎力刘安云袁兴平朱永琴邓富银吴时兴总编辑:黎力副总编:刘安云袁兴平图幅负责:朱永琴吴时兴内容简介重庆市地跨扬子准地台和秦岭地槽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经中元古代——晚元古代早期基底形成阶段、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及侏罗纪——第四纪陆内改造阶段的构造——沉积演化作用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扬子准地台划分为重庆台坳、上扬子台坳、大巴山台缘三个二级构造单元,以及四个三级构造单元和八个四级构造单元。

其褶皱基底由青白口系板溪群组成,南华系——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台地型建造序列,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大型陆相盆地沉积。

盖层除北缘部分为印支褶皱,渝东南为燕山褶皱外,其余大部分均为喜马拉雅褶皱,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台区的断块、表层扭动。

各构造单元构造形态及其在空间的分布各具特征,渝东南为北北东向城垛状褶皱,渝西小部为舒缓背斜、穹隆与向斜,其余大部分地区则表现为北北东——北东向梳状褶皱。

秦岭地槽褶皱系仅划分为北大巴山冒地槽二级构造单元,以青白口系龙潭河组组成褶皱基底,南华纪——寒武纪以冒地槽型沉积为主。

地壳运动以印支运动为主,构造形迹多表现为北西向复合构造。

说明书及图件是在参考、利用、综合研究《四川省区域地质志》以及区内和周边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的。

目录前言 (1)第一章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划分 (2)第一节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划分原则 (2)第二节构造旋回及基本特征 (2)第二章构造单元划分其及基本特征 (5)第一节构造单元划分及命名原则 (5)第二节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5)第三章深、大断裂及基底断裂 (26)第一节深、大断裂 (26)第二节基底断裂及隐伏断裂 (26)第四章新构造运动 (28)第一节升降运动 (28)第二节活动断裂及地震 (28)第五章构造—沉积演化简史 (29)第一节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扬子地台 (29)第二节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 (29)第三节侏罗纪—第四纪陆内改造阶段 (30)前言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2018最新排版)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2018最新排版)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二○○二年八月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编纂委员会成员主任委员:李后蜀副主任委员:汪小昆委员:黎力刘安云袁兴平朱永琴邓富银吴时兴总编辑:黎力副总编:刘安云袁兴平图幅负责:朱永琴吴时兴内容简介重庆市地跨扬子准地台和秦岭地槽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经中元古代——晚元古代早期基底形成阶段、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及侏罗纪——第四纪陆内改造阶段的构造——沉积演化作用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扬子准地台划分为重庆台坳、上扬子台坳、大巴山台缘三个二级构造单元,以及四个三级构造单元和八个四级构造单元。

其褶皱基底由青白口系板溪群组成,南华系——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台地型建造序列,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大型陆相盆地沉积。

盖层除北缘部分为印支褶皱,渝东南为燕山褶皱外,其余大部分均为喜马拉雅褶皱,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台区的断块、表层扭动。

各构造单元构造形态及其在空间的分布各具特征,渝东南为北北东向城垛状褶皱,渝西小部为舒缓背斜、穹隆与向斜,其余大部分地区则表现为北北东——北东向梳状褶皱。

秦岭地槽褶皱系仅划分为北大巴山冒地槽二级构造单元,以青白口系龙潭河组组成褶皱基底,南华纪——寒武纪以冒地槽型沉积为主。

地壳运动以印支运动为主,构造形迹多表现为北西向复合构造。

说明书及图件是在参考、利用、综合研究《四川省区域地质志》以及区内和周边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的。

目录前言 (1)第一章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划分 (2)第一节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划分原则 (2)第二节构造旋回及基本特征 (2)第二章构造单元划分其及基本特征 (5)第一节构造单元划分及命名原则 (5)第二节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5)第三章深、大断裂及基底断裂 (26)第一节深、大断裂 (26)第二节基底断裂及隐伏断裂 (26)第四章新构造运动 (28)第一节升降运动 (28)第二节活动断裂及地震 (28)第五章构造—沉积演化简史 (29)第一节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扬子地台 (29)第二节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 (29)第三节侏罗纪—第四纪陆内改造阶段 (30)前言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3 寒 武 系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表1∶20万城口幅—巫溪幅区调报告(1974)四川省地层总结表(1978)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1987)1∶5万城口幅等区调报告(1996)本 说 明 书黔北川南分区大巴山分区东秦岭分区川东鄂西秦岭区扬子区扬子区扬子区台 区槽 区酉阳、秀山、南川小区巫溪小区城口小区毛田组毛田组毛田组毛田组∈3三游洞群八仙组耿家店组三游洞群耿家店组三游洞群耿家店组三游洞组八仙组耿家店组三游洞组八仙组平井组平井组平井组平井组八挂庙组八挂庙组八挂庙组茅坪组石冷水组石冷水组石冷水组∈2覃家庙群毛坝关组高台组覃家庙组高台组覃家庙组高台组覃家庙组毛坝关组高台组覃家庙组毛坝关组石龙洞组清虚洞组石龙洞组清虚洞组石龙洞组清虚洞组石龙洞组清虚洞组石龙洞组箭竹坝组箭竹坝组天河板组箭竹坝组金顶山组天河板组金顶山组天河板组宋家场组天河板组金顶山组天河板组石牌组明心寺组石牌组明心寺组石牌组膏田组石牌组鲁家坪组明心寺组石牌组鲁家坪组∈1水井沱组鲁家坪组牛蹄塘组筇竹寺组牛蹄塘组水井沱组扬家坪组水井沱组巴山组牛蹄塘组水井沱组巴山组表1 青白口系地层划分对比表1∶20万城口幅—巫溪幅区调报告(1974)湖南区调队(1981)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贵州省区域地质志(1984)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1987)1∶5万城口县幅等区调报告(1996)本说明书陕南秦岭地层区湘北永川—酉阳分区黔北酉阳—秀山槽区酉阳小区—秀山小区城口小区秦朵组Zb五强组青江水组茅坡组茅坡组楠木沟组Za 耀岭河群Pt板溪群马底驿组Pt板溪群红砂溪组Pt板溪群红子溪组Pt板溪群红子溪组Pt耀岭河群Qb2板溪群红子溪组龙潭河组表2 南华系、震旦系地层划分对比表1∶20万城口幅—巫溪幅区调报告(1974)湖南区调队(1981)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贵州地质志(1984)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1987)1∶5万城口县幅等区调报告(1996)本说明书川东鄂西秦岭区湘北台区槽区黔北酉阳—秀山城口槽区(城口)酉阳、秀山小区巫溪小区城口小区灯影组Z2灯影组水晶组灯影组灯影组灯影组水晶组灯影组灯影组水晶组Z1陡山沱组陡山沱组Z2陡山沱组陡山沱组陡山沱组蜈蚣口组Z2陡山沱组陡山沱组观音崖组蜈蚣口组观音崖组蜈蚣口组南沱组南沱组南沱组南沱组木座组南沱组木座组木座组湘锰组大塘坡组大塘坡组大塘坡组东山峰组Z1南沱组耀岭河群渫水河组莲沱组明月组代安河组Z1澄江组千子门组明月组代安河组Nh2千子门组明月组代安河组表4 奥陶系地层划分对比表1∶20万城口幅—巫溪幅区调报告(1974)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1987)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1994)1∶5万城口县幅等区调报告(1996)本说明书川东鄂西川东酉阳—秀山重庆—沪州分区巫山—酉阳分区台区南川、酉阳、秀山小区巫溪小区S1双河场群龙马溪组龙马溪组观音桥组五峰组龙马溪组五峰组五峰组O3临湘组临湘组临湘组龙马溪组龙马溪组临湘组五峰组宝塔组宝塔组宝塔组宝塔组宝塔组宝塔组宝塔组庙坡组庙坡组庙坡组庙坡组O2牯牛潭组十字辅组牯牛潭组十字辅组宝塔组牯牛潭组牯牛潭组十字辅组牯牛潭组大湾组湄潭组大湾组大湾组湄潭组大湾组大湾组湄潭组/大湾组大湾组红花园组红花园组红花园组红花园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分乡组分乡组O1扬家坝组桐梓组南津关组南津关组桐梓组南津关组南津关组桐梓组南津关组表5 志留系地层划分对比表1∶20万城口县幅—巫溪幅区调报告(1974)四川省地层总结表(1978)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1987)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1994)1∶5万城口县幅等区调报告(1996)本 说 明 书黔北以南分区八面山分区大巴山分区台区川东川东酉阳—秀山川东台区南川、酉阳、秀山小区巫山小区巫溪小区S 4(缺失)S 4S 4(缺失)S4S 3(缺失)S 3(缺失)小溪峪组车家坝组S3(缺失)回星哨组回星哨组回星哨组S 3回星哨组(缺失)S2回星哨组S 2徐家坝群S 2韩家店组韩家店组秀山组S 2韩家店组纱帽组纱帽组韩家店组纱帽组纱帽组白沙组雷家屯组小河坝组石牛栏组罗惹坪组小河坝组石牛栏组罗惹坪组彭家院组小河坝组石牛栏组罗惹坪组罗惹坪组小河坝组石牛栏组罗惹坪组罗惹坪组新滩组新滩组S1新滩组新滩组S 1双河场群S 1龙马溪组S 1龙马溪组龙马溪组O 3O 3龙马溪组龙马溪组O 3龙马溪组龙马溪组O3五峰组未出露五峰组表8 三 叠 系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表1∶20万城口幅—巫溪幅区调报告(1974)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1994)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1987)1∶5万城口县幅等区调报告(1996)本 说 明 书川东黔北川南分区四川盆地分区大巴山分区八面山分区川东、鄂西川东成都—合川分区涪陵分区达县分区酉阳—秀山台区南川小区酉阳、秀山小区荣昌小区万州小区巫溪小区巫山小区JT 3须家河组须家河组香溪组须家河组须家河组须家河组香溪组香溪组须家河组二桥组香溪组T 2巴东组雷口坡组巴东组雷口坡组巴东组巴东组巴东组雷口坡组巴东组雷口坡组雷口坡组巴东组巴东组巴东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大冶组T 1大冶组飞仙关组大冶组飞仙关组大冶组大冶组飞仙关组大冶组飞仙关组大冶组大冶组大冶组表9 侏 罗 系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表四川地层总结表(1978)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1994)本 说 明 书四川盆地(川东)四川盆地(川东)重庆—酉阳分区达县分区荣昌小区万州小区酉阳小区J 3蓬莱镇组蓬莱镇组蓬莱镇组蓬莱镇组遂宁组J 3遂宁组J 3遂宁组遂宁组上亚组上沙溪庙组J 2沙溪庙组下亚组下沙溪庙组沙溪庙组沙溪庙组凉高山段J 2新田沟组J 2新田沟组新田沟组大安寨段大安寨段大安寨段大安寨段马鞍山段马鞍山段马鞍山段马鞍山段东岳庙段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东岳庙段自流井组东岳庙段J 1-2自流井群珍珠冲段綦江段J 1珍珠冲组J 1自流井组珍珠冲段珍珠冲组表7 二叠系地层划分对比表1∶20万城口幅—巫溪幅区调报告(1974)四川省地层总结表(1978)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1994)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1987)1∶5万城口幅等区调报告(1996)本说明书川东鄂西川东川东川东酉阳—秀山台区万州小区、荣昌小区巫溪、巫山小区南川、酉阳、秀山小区大隆组大隆组长兴组大隆组长兴组 大隆组长兴组大隆组长兴组大隆组长兴组吴家坪组长兴组P2吴家坪组龙潭组吴家坪组龙潭组吴家坪组龙潭组吴家坪组吴家坪组P3龙潭组吴家坪组龙潭组吴家坪组孤峰组茅口组茅口组茅口组茅口组茅口组茅口组茅口组栖霞组栖霞组栖霞组栖霞组栖霞组栖霞组P2栖霞组P1铜矿溪组铜矿溪组铜矿溪组梁山组梁山组梁山组P1梁山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