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合集下载

野外应急处置预案方案范文

野外应急处置预案方案范文

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户外活动的普及,野外探险、旅游等活动日益增多,野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为提高野外活动中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员安全,降低事故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的1. 建立健全野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提高野外活动安全管理水平。

2. 及时、有效地应对野外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增强野外活动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野外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户外探险、徒步、露营、登山、骑行等。

四、预案组织机构1. 应急指挥部:负责野外突发事件的总体指挥和协调工作。

2. 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具体指挥和协调。

3. 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工作,包括医疗救护、物资保障、交通保障等。

4. 信息报送组:负责收集、整理、上报突发事件相关信息。

5. 宣传报道组: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宣传报道。

五、应急处置流程1. 预警与预防- 对野外活动区域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 加强野外活动参与者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 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

2. 突发事件发生- 现场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 救援队伍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 信息报送组及时收集、整理、上报突发事件相关信息。

3. 应急处置- 根据突发事件类型,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 对于伤员,立即进行现场救护,并送往医院救治。

- 对于失踪人员,组织搜救队伍进行搜寻。

- 对于财产损失,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后期处置- 对突发事件进行总结评估,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 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

- 加强野外活动安全管理,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六、应急处置措施1. 自然灾害- 雷雨天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寻找安全地带避雨。

- 山体滑坡、泥石流:迅速撤离危险区域,避免受到泥石流的冲击。

- 洪水:立即撤离危险区域,避免被洪水淹没。

林业野外作业安全应急预案

林业野外作业安全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加强林业野外作业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林业野外作业过程中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林业野外作业安全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应急工作。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协调。

3. 指挥部下设应急小组,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和发放,以及现场救援、医疗救护等工作。

四、应急响应1. 事故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小组开展救援工作。

2. 确保事故现场安全,隔离危险区域,防止事故扩大。

3. 及时组织救援力量,对伤员进行救治,对被困人员进行营救。

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五、应急处置措施1. 火灾事故:立即组织灭火,确保人员安全疏散;同时,向消防部门报告火情,请求支援。

2. 矿难事故:立即组织救援,对被困人员进行营救;同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请求支援。

3. 突发自然灾害:立即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确保人员安全;同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灾情,请求支援。

4. 交通事故:立即组织救治伤员,疏散车辆;同时,向交警部门报告事故情况,请求支援。

六、后期处置1. 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查明责任。

2. 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恢复生产秩序。

3. 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确保康复。

4. 对遇难者家属进行慰问,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七、应急保障1.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应急物资充足。

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能力。

3.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八、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林业野外作业安全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与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以国家、地方法律法规为准。

野外安全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野外安全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一、前言为了提高野外活动人员的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野外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所有参与野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徒步、登山、探险、露营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野外安全风险防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野外安全风险防范工作。

2. 野外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办公室:负责预案的制定、修订、宣传和实施。

3. 野外安全风险防范专家组:负责对野外活动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提出防范措施。

四、风险识别与评估1. 风险识别:对野外活动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识别,包括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疾病等。

2. 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五、应急预案措施1. 自然灾害防范措施:(1)关注天气预报,避开恶劣天气进行野外活动。

(2)选择安全、成熟的线路进行活动,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3)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如雨具、防滑鞋等。

2. 人为事故防范措施:(1)加强野外活动安全教育,提高人员安全意识。

(2)组织野外活动前,对活动区域进行安全检查。

(3)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如急救包、绳索等。

3. 疾病防范措施:(1)了解活动区域常见疾病,做好预防措施。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止疾病传播。

(3)配备必要的药品,如常用消炎药、止泻药等。

六、应急处置程序1. 事发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开展救援工作。

2. 对伤员进行现场急救,确保伤员安全。

3. 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请求支援。

4. 指挥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确保救援行动有序进行。

5. 事故处理后,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七、预案的宣传与培训1.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野外安全风险防范知识,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2. 定期组织野外活动人员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野外安全风险防范工作。

八、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野外作业安全应急预案

野外作业安全应急预案

一、前言野外作业是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工作,如地质勘探、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石油开采等。

野外作业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自然灾害、生物危害、事故伤害等。

为保障野外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事故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单位所有野外作业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勘探、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石油开采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 指挥长: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

- 副指挥长:由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担任。

- 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专家等组成。

2. 应急办公室- 主任: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

- 副主任:由各部门安全员担任。

- 职责:负责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

3. 现场工作组- 由各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组成。

- 职责:负责现场应急工作的具体实施。

四、预防措施1. 风险评估- 对野外作业环境进行全面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危险因素。

- 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安全教育- 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 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安全操作培训。

3. 安全检查-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 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4. 应急物资储备-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急救包、防护用品、通讯设备等。

- 定期检查和维护应急物资,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五、应急预案1. 事故报告- 发生事故时,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 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伤亡情况、已采取的措施等。

2. 应急响应- 应急指挥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 指挥长发布应急指令,组织现场救援工作。

3. 现场救援- 现场工作组根据事故情况,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 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送往医院。

- 对事故现场进行隔离,防止事故扩大。

4. 信息发布- 应急指挥部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单位和家属通报事故情况。

野外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野外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预案概述为确保野外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野外作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野外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野外作业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调度和决策。

2. 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小组:(1)现场救援组:负责现场救援工作,包括伤员救治、物资供应、设备保障等。

(2)信息联络组:负责收集、整理、上报突发事件相关信息。

(3)安全保障组:负责现场安全保卫工作,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4)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供应、生活保障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应对措施1. 自然灾害(1)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2)根据灾情,开展现场救援、伤员救治、物资供应等工作。

(3)加强与地方政府、救援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2. 事故灾难(1)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2)开展现场救援、伤员救治、物资供应等工作。

(3)查明事故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3. 公共卫生事件(1)发生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隔离病源,防止疫情扩散。

(2)开展现场救援、伤员救治、物资供应等工作。

(3)加强与卫生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

4. 社会安全事件(1)发生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维护现场秩序。

(2)开展现场救援、伤员救治、物资供应等工作。

(3)加强与公安、武警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社会安全事件。

五、应急响应程序1. 发现突发事件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 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3. 各小组按照预案要求,迅速开展救援工作。

4. 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终止应急响应。

野外应急处置预案方案范文

野外应急处置预案方案范文

一、预案背景随着户外活动的普及,野外探险、旅游等活动日益增多,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为有效应对野外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确保野外活动中遇到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

2. 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对人员生命财产的损失。

3. 提高野外活动参与者的自救互救能力。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野外活动:1. 野外探险、徒步、登山、露营等户外活动。

2. 野外旅游、休闲、度假等活动。

3. 野外应急救援行动。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1. 应急指挥部:负责野外突发事件的总体指挥、协调和决策。

2. 应急救援组:负责现场救援、伤员救治、物资保障等工作。

3. 情报信息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及时报告应急指挥部。

4. 宣传报道组:负责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媒体协调。

5. 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储备、调配和后勤服务。

五、应急处置流程1. 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人员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 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3. 应急救援组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4. 情报信息组及时收集、整理、分析事件相关信息,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5. 宣传报道组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

6. 后勤保障组提供必要的物资和后勤支持。

7. 救援工作结束后,应急指挥部组织评估总结,完善应急预案。

六、应急处置措施1. 人员搜救: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合理的搜救措施,确保被困人员尽快获救。

2. 伤员救治:对受伤人员及时进行救治,必要时转送医院治疗。

3. 物资保障:确保救援人员所需物资充足,满足救援工作需求。

4. 交通保障:协调交通部门,确保救援车辆畅通无阻。

5. 通信保障:确保现场与应急指挥部的通信畅通。

七、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开展野外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突发事件响应、救援队伍集结、伤员救治、物资保障等。

野外驻训安全防范预案应急处置

野外驻训安全防范预案应急处置

一、预案背景野外驻训是部队进行实战化训练的重要方式,但野外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为确保驻训期间部队人员、装备和任务的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部队应对野外驻训期间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驻训任务的顺利完成。

2. 减少野外驻训期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增强部队的应急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

三、预案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野外驻训期间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四、组织机构1. 成立野外驻训安全防范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

2. 设立应急处置小组,负责具体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协调。

五、应急处置流程1. 预警阶段(1)密切关注驻训区域天气、地质等环境变化,提前做好预警工作。

(2)加强信息收集,及时了解驻训区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2. 应急响应阶段(1)发现险情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相关人员和部门。

(2)应急处置小组迅速到达现场,开展现场勘查和评估。

(3)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以下措施:a. 食物中毒:立即隔离食物来源,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并报告上级。

b. 疾病疫情:对疫区进行隔离,开展防疫工作,并报告上级。

c. 火灾:组织灭火,疏散人员,确保人员安全。

d. 爆炸:立即疏散人员,封锁现场,报告上级。

e. 水灾:组织排水,疏散人员,确保人员安全。

f. 交通事故:组织救援,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3. 应急处置结束阶段(1)对应急处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对应急处置人员进行表彰,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

(3)向上级报告应急处置情况,听取指示。

六、安全防范措施1. 加强野外驻训区域的安全评估,确保驻训环境安全。

2. 严格执行野外驻训规章制度,加强人员管理。

3. 加强野外驻训装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装备完好。

4. 加强野外驻训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5.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共同做好野外驻训安全工作。

野外调查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野外调查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野外调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确保调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野外调查工作特点,制定本预案。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成立野外调查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和决策。

(1)指挥长:由野外调查项目负责人担任。

(2)副指挥长:由项目负责人指定的副手担任。

(3)成员:包括现场指挥、医疗救护、交通保障、物资保障、信息报送、宣传报道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2. 各成员单位职责(1)现场指挥:负责现场事故处置、人员疏散、救援工作等。

(2)医疗救护:负责受伤人员的救治和医疗救护工作。

(3)交通保障:负责事故现场及周边的交通管制、救援车辆调度等工作。

(4)物资保障:负责事故现场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调配。

(5)信息报送: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等工作。

(6)宣传报道:负责事故现场的宣传报道工作。

三、应急响应1. 事故报告发生安全事故后,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伤亡情况等。

2. 应急响应等级根据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应急指挥部确定应急响应等级。

3. 应急处置(1)现场指挥:组织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疏散。

(2)医疗救护:组织医疗救护人员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3)交通保障:实施交通管制,确保救援车辆通行畅通。

(4)物资保障:调配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5)信息报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做好舆论引导。

四、后期处置1. 事故调查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查明事故责任。

2. 事故处理根据事故调查结果,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3. 事故善后做好事故善后工作,包括慰问受伤人员、赔偿损失、恢复生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石流灾害与避险提示:前往山区沟谷开展野外地质工作时,应事先了解当地近期天气情况和地质灾害预报,尽量避免大雨或连续阴雨天气前往山区沟谷。

1.泥石流的发生时间(1)连续长时间的降雨之后,有可能会发生泥石流。

暴雨过后山谷中若出现雷鸣般的声响,预示有泥石流发生。

(2)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杂有较多杂草、树木,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的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还有轻微的震动感,这些迹象都能确认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2.遭遇泥石流时的逃生技巧(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3)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因为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峭的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

蛭类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水蛭,提倡30-60mm,宽4-8mm;腹背扁;体色背黑褐,腹黄褐;整体密生环纹;体前体后各有一个吸盘,前吸盘中有口,口腔内有三个半圆形的颚片,可以割破皮肤。

在吸血的同时,水蛭唾液腺能分泌抗凝血酶和血管扩张素,使伤口流血不止。

在河流、湖泊、池塘、水田等水域,可能存在水蛭。

涉水时应注意。

除了生活在水中的水蛭外,还有陆生旱蛭,常栖息在山林的草丛和灌木中,也会吸血。

水蛭人体上的旱蛭1.预防水蛭措施(1)水中活动不可赤脚。

(2)经常检查浸水肢体。

(3)烟蒂泡水,涂抹身体(干扰水蛭化学感受器)。

2.预防旱蛭的措施(1)服装没有开放点。

(2)穿越林地后,及时检查。

(3)用烟蒂、香水等气味干扰其化学感受器。

3.被水蛭或旱蛭叮咬的处理方法(1)被叮咬时,不要用手直接拽下。

可以用手或其他扁平物拍打,或用烟头、打火机烤。

(2)用消毒水,或食盐水,或清水冲洗伤口,然后用手压法止血10min以上,或用绷带加压法包扎。

蝎子白天隐藏在缝隙、石块或落叶下,夜间活动。

蝎子尾端有一个发达的尾刺,具有毒腺,能分泌神经性毒素。

人被蝎子蜇刺后,疼痛难忍,伴随局部或全身中毒。

若多处被蝎子蜇刺,甚至有性命之忧。

蝎子1.预防措施(1)不要赤手在缝隙、石块下摸索。

(2)放在营地地面的服装、鞋帽,要检查后再穿。

(3)若居住帐篷,帐篷离地面较近处的拉链要拉好。

(4)晚间半睡半醒时,感觉有东西往自己身上爬,千万不要用手去捉,要慢慢调整身体,在弄清是什么东西后,一下子迅速抖掉,或静止不动,任其自己爬走。

2.中毒症状(1)伤口剧痛,局部红肿、水泡、血泡、组织坏死。

(2)2小时许,烦躁、出汗、流口水、气喘、恶心甚至呕吐。

(3)多出被蜇刺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昏迷,严重者可能因为呼吸麻痹而死亡。

3.被蜇刺后处理方法(1)立即拔出毒刺,用肥皂水清洗伤口。

(2)结扎肢体,防止毒素扩散。

(3)用将季德胜蛇药片碾碎后和水涂抹患处。

1.预防措施(1)绝对不要去“捅马蜂窝”。

蜂类在没有受到攻击的时候是不会主动攻击的,因为蜂类蜇刺以后往往就意味着它们自身的死亡。

(2)远离蜂巢。

蜂类对自己的蜂巢十分珍惜,会誓死捍卫。

如果在蜂巢附近随意晃动筑巢的树枝,很可能会遭到蜂群的报复。

(3)野外调查时如遇见单飞的蜂类在周围盘旋,表示你已接近它的警戒范围,绝不要挥赶或骚扰它,也不要距离很近观察,要尽快离开,以免它发出讯息招来群蜂攻击。

(4)一旦被蜂群攻击,千万不要去扑打,那样会引来更猛烈的攻击。

可以用厚衣服蒙住外露皮肤,蹲伏不动。

另外,可用火、烟驱赶。

马上找一把干草,迅速点燃,原地转圈,并不断添加手中的柴草。

蜂类比较害怕火和浓烟。

(5)建立营地时,先观察周围是否有蜂类出没,如果有,要分析是因为在采蜜还是附近有蜂巢。

应远离蜂巢扎营。

(6)如果衣着鲜艳,可能会有蜂类在身边飞舞或落在身上。

千万不要扑打它们,站立不动,它们不久就会离开,不用紧张害怕。

2.蜇刺症状(1)局部红肿、发热、剧痛,5-7天后逐渐消退。

(2)严重者出现头晕、眼花、气喘等症状。

(3)多出、大面积蜇刺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并导致死亡。

3.被蜇刺后处理方法(1)千万不要挤压,以免毒液扩散。

(2)认真检查,看是否有蜇刺留在皮肤内。

如果有,应及时用小刀或针挑出。

伤口流血可顺其自然。

(3)最好能够判断是被什么蜂蜇刺的,因为蜜蜂的蜂毒是酸性的,要用肥皂水清洗伤口;而很多蜂毒(如马蜂毒)属碱性,不要用肥皂水去清洗,可以用酸性液体,如食醋去冲洗。

蚊虫叮咬在人们眼里似乎不算什么伤害。

但是野外蚊虫还是必须要防范的。

因为野外的蚊虫不仅影响人们的休息,还会传播疾病,如疟疾、黄热病等。

1.预防措施(1)在没有任何防护条件时,可用泥浆涂抹身体裸露部分防止蚊虫叮咬。

(2)在室内,应点蚊香驱赶蚊虫。

(3)外出时,应在裸露部位喷洒驱蚊花露水。

(4)进入草从前,尽量少暴露体表。

2.蚊虫叮咬处理方法(1)蚊虫唾液腺为酸性,可用肥皂水等碱性液体涂抹叮咬处。

(2)涂抹蚊虫叮咬药水。

蛇咬伤的预防与处理1.预防措施(1)蛇怕风油精。

(2)蛇是变温动物,气温达到18度以上才出来活动。

在比较凉的季节和早晨,蛇类要依靠太阳提高体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会选择较高树上或草丛开阔处。

蛇类耐饥饿,但不耐干渴,所以毒蛇一般喜欢栖息在离水源不远的草丛中。

在闷热雨或雨后初晴时蛇经常出洞活动。

雨前、雨后、洪水过后的时间内要特别注意防蛇。

(3)蛇类对静止的东西不敏感,喜欢攻击活动物体。

如果不幸与蛇相遇,不要突然移动,保持镇静,原地不动。

若被蛇追逐时,应向山坡跑,或忽左忽右地转弯跑,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

在毒蛇比较多的区域,走路要小心,不要踩到蛇。

(4)蛇类咬人以膝盖以下为主,翻动石块和草丛时则容易被咬到手。

所以,在毒蛇比较多的区域活动,要穿上比较厚的鞋,并打上裹腿,这样即使被咬到,也可减少伤害。

徒手工作要格外小心。

(5)如果迫不得已要杀死毒蛇,可取一根长棒,要具有良好的弹性,快速劈向其后脑。

(6)对于蟒蛇,主要是防止被它缠绕。

一般情况下,人类不过分接近蟒蛇是不会被伤害的。

(7)避免在蛇鼠洞多、乱石堆或灌木从中扎营。

营地周围的杂草应铲除干净,另外,一条较深的排水沟也能较好的防止蛇虫的入侵。

在营地周围撒上草木灰或水浸湿了的烟叶。

(8)在使用包裹前要小心查看一遍,蛇类很可能就躲在下面。

露营时应将帐篷拉链完全合上。

睡前检查床铺,压好帐篷,早晨起来检查鞋子。

万一发现蛇,可迅速退后,保持一定距离。

(9)若打地铺,可用树枝、树叶或细竹垫铺,尽量不要用杂草。

临睡前要先在地上敲打,清除爬上的昆虫。

醒来时,应首先仔细的察看身体周围,否则附近若有蛇或昆虫会被突然的活动惊动。

(10)注意保持营地的清洁,所有垃圾必须及时掩埋。

因为只要有星点的油脂,就有可能把蚂蚁引来,蚂蚁又会将蜥蜴引来,而蜥蜴又会把蛇引来。

注意不要用火烧鱼骨头,这种气味也会把蛇引来。

2.专家提醒(1)刚孵化的小毒蛇,可能大蛇更毒;(2)个头小的毒蛇,毒性不一定小;(3)被打伤的毒蛇,会更凶猛;(4)部分蛇毒发作,得几个小时后,所以被某些毒蛇咬后可能不会立即感到剧痛;(5)很多野生毒蛇爬行敏捷;(6)遇毒蛇时,保持身体不动,或可避免毒蛇攻击;(7)毒蛇的头一般呈三角形或心形。

但是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毒蛇,这是不够全面的。

大多数毒蛇的颜色并不鲜艳。

3.中毒症状(1)毒蛇咬伤的普遍症状一般表现为:局部充血、水肿,时间变长伤口逐渐变黑、伤口肿胀,附近淋巴结肿大。

(2)如果是被神经毒液的毒蛇咬伤,一般表现为:伤口无红肿迹象,稍感疼痛,主要反映是麻木。

但很快就出现头晕、发汗、胸闷、视觉模糊、低血压、昏迷,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3)被血液毒素的毒蛇咬伤,一般表现为:伤口剧烈疼痛,有灼烧感,并伴有局部肿胀、水泡、发热、流鼻血、尿血、吐血等症状,最后休克、循环衰竭导致死亡。

(4)如果是混合毒液的毒蛇咬伤,上述两方面的症状都可能出现,最后注意力多会下降。

4.被蛇咬伤后处理方法(1)判断:被咬后,首先要确定是否为毒蛇咬伤。

被毒蛇咬的伤口,一般会出现上下各一对粗且深的牙痕,且伤口表面会溃烂,红肿起泡;无毒蛇咬的伤口,有四行或二行锯齿状浅表而细小的牙痕。

在多数情况下伤口可能模糊不清。

在分不清是有毒蛇还是无毒蛇咬伤的情况下,应按毒蛇咬伤处理,马上让受伤者安静下来,因为过多的活动会导致毒液迅速扩散。

(2)结扎:将伤肢置于低的位置,争取在被咬2~3分钟内用橡皮带或鞋带、草绳、布条、藤类等,在伤口上方进行结扎。

结扎伤口近心方向一端,阻值毒液扩散。

被咬部位多为手、脚、小腿等部位,结扎部位一般为:手指,结扎指根;手掌,结扎手腕;小臂,结扎肘关节附近;足部,结扎脚踝;小腿,结扎膝关节。

结扎的原则是:阻值淋巴液回流。

因为蛇毒在淋巴液的扩散是快速的、致命的。

结扎时间可以持续8-10个小时,并且每30分钟要放松1-2分钟以防止肢体肌肉坏死。

如果这段时间不能送达医院,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松结扎部位,以防肌体坏死。

在这个问题上,专家的意见也是不统一的,有人认为应当丢卒保车,宁可肌体坏死也不能让毒液扩散;有人认为,一般的毒蛇咬伤可以治愈,大可不必牺牲肢体。

(3)冲洗伤口: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任凭血液外流,边冲洗边从伤肢的近心端向伤口方向及周围反复轻柔挤压,促使毒液从伤口排出体外。

周围实在没有水冲掉毒液的,紧急时可用人尿代替,但不可用酒精或酒冲洗伤口。

(4)排除毒素:冲洗后,可用利器(如小刀等)沿毒蛇的牙痕作“一”字形纵切口或“十字形”切开,切口长约1~1.5厘米,其深度以达到皮肤下为止,要避开切中血管。

如果手头有罐头瓶或水杯,可以用“拔火罐”的方法加快毒液排出。

另一种方法是用燃烧的木炭灼烧伤口,因为高温可以使毒液蛋白质变性,降低毒性。

若手足被咬伤引起肿胀时,上肢者穿刺八邪穴(即四个手指指缝之间),下肢者穿刺八邪穴(即四个足趾趾缝之间),以排除毒液,加速退肿。

穿刺方法:用消毒后的钝头粗针平刺直入2cm)。

(5)药物:第一次服用20片季德胜蛇药(碾碎,温开水或少量酒服下),以后每6小时续服10片。

危重者将计量增加10-20片,并适当缩短服药间隔。

(6)送医院。

警告:用嘴吮吸排出毒液容易使吮吸者中毒,尤其是口腔中有溃疡面或牙根有破损者更是十分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