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点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点解析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刚刚迈入2016年,有权威人士于1月4日现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七问七答”的形式全面解析了

&ldquo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谓释放出至今为止最强的供给侧改革信号。

权威人士称,在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要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重点和力度有所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其以“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的严肃措辞突出了改革的决心,并强调若只是为短期经济增长实行刺激政策,必然会继续透支未来增长。对于权威人士的七大解答,要如何把握其核心观点?中国经济未来又将如何在稳增长和促改革中寻求平衡?

缘何推进结构性改革?

第一个大前提是,缘何中国要强调供给侧改革?

权威人士解释称,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矛盾和问题。”

对此,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解释了中国政策重点转向供给侧的原因所在,“在宏观政策讨论中,需求管理政策主要面向短期稳增长,供给政策主要面向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当前经济增速下滑并非供给能力不足,而在于供过于求。如果要实现供求平衡,要么刺激需求,要么减少供给。”

然而,刺激需求以经济增速为目标,那仍然要从“三驾马车“(消费、出口、投资)入手。刺激家庭消费在我国目前的财政、货币和社会保障体制下难度很大,效果有限;刺激出口主要涉及汇率问题,政策空间不大。在我国刺激需求主要仍通过刺激投资来实现,而这可能导致经济结构继续恶化:所形成的资本和产能在未来可能仍然没有销路。“传统需求管理政策面对如此困局一筹莫展,于是政策重点开始转向供给方面。”赵扬称。

相较于需求侧管理,供给侧管理的挑战也更大。作为新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此前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指出,在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是同时存在的一对关系。总体而言,需求管理是总量管理,侧重于在反周期概念下,各个年度短期视野内调节经济生活中银根的松和紧,施行总量的刺激或收缩;而供给管理要更多地着眼于中长期和全局的发展后劲,考虑不同角度的结构优化,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调匹配等,显然,供给管理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需求管理。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改革核心

当然,所谓供给侧改革并非单纯地减少供给,更重要的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

权威人士指出,改革要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

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减少供给虽可化解供过于求,但不带来增长。经济学意义上的供给改善,主要包括

增加要素投入和改善要素(劳动、资本以及土地)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的增长潜力。”赵扬分析称。

其实,从供给角度看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并不在于劳动力不足或者资本不够。国家统

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底中国就业人员中高达30%仍从事第一产业,49%的就业人员位于农村。“统计局的数据有可能高估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就业人员比例,但即便假设第

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只有10%,也仍然大幅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第二和第三产业中

仍存在产能过剩。因此,我国供给方面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要素数量不足,而在于要素配置

效率低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在过去几年中显著下降。”赵扬强调。

为什么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会降低? 因为资本和劳动的配置出了问题。简单地说,2008

年以来的一波投资热潮没有形成有效供给。大量投资集中于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和相关产

业链,形成过剩产能。以地方融资平台和土地财政为依托的地方基础设施投资可能是有经

济效率的,但其财务效益由于公共品性质难以体现出来。

因此,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去产能(减少供给),也不是增加总供给能力,而重在提高有

效供给,即通过改革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

供给侧改革不等于需求紧缩

当然,市场对于供给侧改革存在的主要误解在于,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

行需求紧缩。权威人士指出,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

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

平衡跃升。”

无独有偶,赵扬对本报记者亦表示:“无论如何改进供给方式,宏观经济要实现稳增

长的任务仍然体现在最终需求的扩张方面,也就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方面。宏观政策对投

资或者出口的刺激作用可能下降甚至失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经济产品或服务可以被

归纳到总需求的三驾马车之外,以至于不需要刺激总需求,仅通过‘供给侧’改革也可以

实现设定的经济增速。”

当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权威人士指出,在

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

对此,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员朱振鑫表示,2016年经济下行压力或将大于2015年,供

给侧改革短期会加大经济调整的阵痛,可能逼近6.5%的底线,因此供给侧改革也需要需求

侧宽松。

“用生产法比用支出法预测GDP更准确。从生产法的角度看,2015年第一产业拉动没

有变化,第二产业少拉动0.9个百分点左右,第三产业多拉动0.6个百分点左右,增量基

本全来自金融业(+0.6个百分点)。2016年第一产业不会有明显波动,第二产业在供给侧加快改革的背景下会继续下行,第三产业的贡献还会上升,但考虑到金融业在高基数之下贡

献会减弱,第三产业上升的幅度会明显小于2015年,这意味着2016年的经济下行幅度可

能比2015年更大,逼近6.5%的中央底线。”朱振鑫指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