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四种中医病因概括

合集下载

中医颈椎病的机理

中医颈椎病的机理

中医颈椎病的机理
中医理论认为,颈椎病的发生机理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体质因素:中医认为,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肾虚等因素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体质虚弱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骨等组织得不到充分养分,从而引发颈椎病。

2. 部位因素: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因主要集中在颈椎的周围组织,如颈部的筋脉、经络等。

如筋脉受伤、经络阻滞等因素都可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3. 情志因素:中医认为,情志不畅、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等情志因素会导致颈椎病。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可以影响人体脏腑经络的运行,进而影响筋脉、气血等的循环,从而导致颈椎病。

4. 饮食因素:中医认为,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也可能是导致颈椎病的原因之一。

过量的油腻食品、辛辣刺激性食品等会导致体内湿气、燥气等病邪增多,久而久之可引发颈椎病。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颈椎病的机理主要与体质因素、部位因素、情志因素和饮食因素等相关,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根据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治疗颈椎病

中医治疗颈椎病
� �
�椎间盘边缘的变性 �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
2、慢性劳损 :
� � �
�睡眠姿势不良 �不良的生活习惯 �工作姿势不良
3、头颈部的外伤:
� � � � �
�垂直压缩暴力 �间接暴力对颈椎及周围结构的损伤 �暴力导致颈椎间盘突出 �前纵韧带撕裂 �一过性颈椎脱位
颈椎病的
01

02

03
是指颈椎椎间盘组织退 行性改变及继发
04
性骨性病理改变累及周围 神经根、椎动
05
脉、脊髓、交感神经等 组织结构,并出
06
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者。
07
中医没有专门相对应的病名,分属痹证、
08
痿证、头痛、眩晕等。
一、定义:
颈椎牵引器
二、病因病机: 1、颈椎退行性改变:

�椎间盘变性
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扩血管药,神
02
经营养药物,解痉类药物;
� 注射疗法:
局部痛点封闭,颈段硬膜外腔封闭疗
05
法和星状神经节阻滞
� �手术治疗: 术前片 术后片
� � � � �
风寒湿型:葛根汤加减 气虚血瘀:补中益气汤 加减 肾精不足:左归丸加减 痰浊中阻:半夏白术天 麻汤加减 肝肾亏损:虎潜丸加减
颈型 颈椎病
神经根型 颈椎病
脊髓型 颈椎病
椎动脉型 颈椎病
交感型 颈椎病
三、临床表现及分类: 颈椎病 分型
1、颈型:
2、神经根型:
� 多由椎体侧后方,后关节前缘或钩椎关节
后方增生,椎间孔变小所致 。
� 颈5以上节段病变者可见颈肩疼痛或颈枕部
感觉障碍;
� 颈5以下者为颈僵,颈部活动受限,有一侧 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 木、肢冷,上肢发沉、无力,持物坠落。

颈椎病(项痹)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颈椎病(项痹)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颈椎病(项痹)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慢性病,其临床主要表现:颈项拘急强痛或颈项牵引肩臂上肢麻痛,或头痛、头晕、眩晕、耳鸣等。

每当低头抬头过久或颈部转动甚时症状加重或反复出现。

本病属祖国医学之“痹症”、“头痛”、“眩晕”等范畴。

其病情顽固,缠绵难愈。

【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间隙变窄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椎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性疾病。

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肩臂疼痛及上肢麻木为主要症状:患者颈项强直板滞,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肱二头肌腱或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X线摄片可见颈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椎间孔变形等征象。

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四肢麻木,肌肉减弱,行走笨掘,甚至不能站立行走,严重者可发展至四肢瘫痪,检查可见肌张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可引出病理反射,脊髓造影有完全或部份横断性梗阻椎动脉型颈椎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常伴有恶心、耳鸣、猝倒症状的出现与颈部活动有关,多在颈后仰或后旋时发病,旋颈试验阳性,椎动脉造影有异常改变。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复杂,有眼部干涩胀痛,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皮温降低,多汗或无汗心率异常等。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为年老体弱,气血衰退,肝肾亏损,但亦与局部长期劳损或外伤有直接关系,在上述因素情况下风寒湿等外邪乘虚而入,从而产生了经络受阻淤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为其主要病机。

《内经》指出:“肾主骨髓”若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则出现骨骼脆弱,肢体无力,故骨易退变。

《内经》又云:“肝藏血”“肝主身之筋膜”,“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

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颈部的筋骨韧带钙化而退变,若肝肾不足,特别是肾精亏损为本病之本。

而血脉淤阻,气血运行不畅,乃本病之标。

如《证治准绳》谓:“有风、有寒、有湿、有内挫、有淤血气滞,有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颈椎病中医分型

颈椎病中医分型

颈椎病中医分型颈椎病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以及头痛、头晕、心悸等。

中医根据病因和症状将颈椎病分为以下几型:一、风寒湿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僵硬、疼痛,以及肩、臂、手指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胸闷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体内,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二、痰湿阻络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麻木感,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三、气滞血瘀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

四、肝肾不足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肝肾不足,不能滋养颈部和上肢,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五、气血亏虚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亏虚,不能滋养颈部和上肢,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中医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以调和气血、舒经活络、缓解疼痛。

同时,颈椎病的治疗也需要患者配合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以增强治疗效果。

六、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同时可伴有手臂麻木、疼痛等神经根受压的症状。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压迫神经根所致。

治疗上主要采用舒经活络、通痹止痛的方法,如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

同时患者需要配合颈椎牵引等辅助治疗,以减轻颈椎对神经根的压迫。

七、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刺激椎动脉所致。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将颈椎病分为以下五型:
1. 风寒湿型颈椎病:由于颈椎长期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颈椎部位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出现颈肩痛、僵硬、四肢麻木、头晕恶心等症状。

此型多因体虚、抵抗力差、受风寒湿邪所致。

2. 痰湿阻络型颈椎病:此型多因脾虚、肝肾不足,导致痰湿内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头昏目眩、四肢麻木、胸闷恶心等症状。

3. 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由于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四肢,导致颈肩痛、四肢麻木、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等症状。

此型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所致。

4. 肝肾不足型颈椎病: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不能濡养筋骨,导致颈肩痛、僵硬、四肢麻木、腰膝酸软等症状。

此型多因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所致。

5. 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由于外伤或长期姿势不正,导致颈椎部位气血运行不畅,出现颈肩痛、僵硬、四肢麻木、刺痛等症状。

此型多因外伤或长期姿势不正所致。

除了以上五型,中医还认为颈椎病与情志有关,长期抑郁或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颈椎的气血运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颈椎病除了针对以上五型进行辨证施治外,还注重调理情志,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另外,中医还强调颈椎的日常保健,包括正确的姿势、适当的运
动和保暖等。

正确的姿势可以避免颈椎受力不均,减少颈椎损伤;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颈椎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保暖可以防止风寒湿邪侵袭,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除了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进行对症治疗外,还注重调理情志和日常保健,旨在全面改善颈椎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探讨中医学对颈椎病的理解

探讨中医学对颈椎病的理解

探讨中医学对颈椎病的理解颈椎病是指颈椎部位的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常见症状为颈部疼痛、僵硬和运动障碍等。

对于颈椎病的治疗手段,现代医学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治疗方法,如手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但是中医学在颈椎病的治疗上也有其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医学对颈椎病的理解和治疗思路。

一、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1.病因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主要病因是气血不畅和经络阻塞。

气血不畅通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体力过度、久坐久站等因素有关;而经络阻塞则与风寒湿邪进侵、身体虚弱等因素有关。

2.症状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项部疼痛、手臂发麻、肩颈僵硬等,这与中医学中关于经络的理论有关。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当经络受到阻塞时,就会导致经络所连通的组织和器官出现不同的症状,如颈椎病的症状就是因为经络阻塞导致的。

3.病程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病程一般较长,病情也相对复杂。

这是因为颈椎部位接近脑部,易受情志、气血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其病程和治疗效果。

二、中医学对颈椎病的治疗思路1.整体调理中医学治疗颈椎病时,首要的思路是要整体调理,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包括身体、情志、饮食、运动等方面。

此外,中医学还会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针灸理疗针灸是中医学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针刺腧穴,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局部血流循环,缓解疼痛,消除僵硬等症状,起到治疗作用。

在针灸治疗中,医师会结合具体的病情,选择刺激相应的腧穴,调整适当的刺激力度和时间,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中药调理中药方也是中医学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

中药有调整气血、化瘀散瘀、活血止痛等作用,可以通过改善局部血流循环、缓解疼痛、减轻炎症等方式,起到治疗作用。

中医师会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方,调整药物剂量和方剂方式,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4.推拿按摩中医学认为,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软组织和关节的代谢,改善局部血流循环,缓解疼痛,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颈椎病中医辨证一、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方法。

二、病因与病机1.病因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姿势不良、劳动方式不当、颈椎长期受风寒侵袭等。

2.病机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机主要有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肝肾不足等。

三、临床表现1.颈部疼痛颈部疼痛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表现为局部或弥散性的疼痛,常伴有僵硬感。

2.头痛颈椎病患者常出现头痛症状,可以表现为前额疼痛、枕部疼痛等。

3.上肢麻木、无力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根损伤常导致上肢麻木、无力、疼痛等症状。

四、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疼痛部位可有紫瘀斑点。

2.痰湿阻滞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伴有沉重感,容易疲倦,舌苔多腻。

3.肝肾不足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伴有骨质疏松、腰膝酸软等症状,舌质淡红。

五、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

1.气滞血瘀型治疗原则:●理气活血,行气止痛:采用逍遥散、血府逐瘀汤等药物治疗。

●肌肉松弛,促进血液循环:可采用推拿、针灸等物理疗法。

2.痰湿阻滞型治疗原则:●消痰化湿,通络止痛:采用平胃散、川芎茶等药物治疗。

●温经理阳,促进湿气排出:可采用温灸、艾灸等物理疗法。

3.肝肾不足型治疗原则:●补肝肾,滋养筋骨:采用六味地黄丸、益智丸等药物治疗。

●加强腰膝部保暖,避免寒湿侵袭:可采用腹部贴敷、温灸等物理疗法。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附件1:颈椎病中医治疗方案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退行性改变、退变、增生,引起神经和血管受压,导致颈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病症。

2.辨证:中医诊断方法的一种,通过观察、问诊、切诊等手段,来判断病情及病理机制。

3.气血运行不畅:中医术语,指气血循环受阻,不能正常运行的状态。

颈椎病中医诊断辨证与论治

颈椎病中医诊断辨证与论治

颈椎病中医诊断辨证与论治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可有如下几种:1、风寒痹阻型:患者多有风寒侵袭病史,局部以冷痛为主,遇寒冷刺激后加重,伴有手臂麻木发冷、全身酸楚、畏风恶寒等表现。

治宜温经活血,代表方为桂枝葛根汤;2、气滞血瘀型:患者多有外伤史或为伏案工作者,有固定疼痛点,颈部僵直活动不利,肩部有压痛。

治宜活血化瘀,以补阳还五汤加减;3、肝肾亏虚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疼痛,伴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全身症状。

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的一系列功能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还可出现上肢放射性麻痛、无力,头晕、呕吐等症状。

中医建议保守治疗外敷济愈堂颈椎顺古安玉贴效果显著。

1.后颈部疼痛,用手向上牵引头颈可减轻,而向下加压则加重者,大多为颈型颈椎病。

(贴在发根处)
2.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包括手部)放射性疼痛或(与)麻木者,大多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以第5、6、7节颈椎为中心贴上)
3.闭眼时,向左右旋转头颈,引发偏头痛或眩晕者,大多为椎动脉颈椎病。

4.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或(与)下肢肌力减弱及肌体疼痛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或是合并颈椎椎管狭窄.
5.低头时,突然引发全身麻木或有“过电”样感觉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尤其是合并有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诊治勿入五误区
1、不恰当的反复牵引。

颈部牵引是目前治疗颈椎病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不恰当的反复牵引可导致颈椎附着的韧带松弛,加快退行性病变,降低了颈椎的稳定性。

2、反复盲目按摩、复位。

颈椎病发病机理复杂,在做按摩复位治疗前必须要排除椎管狭窄、严重的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定等等,脊髓型颈椎病绝对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否则极易加重症状,甚至可导致截瘫。

3、在治疗过程中不注意颈椎生理弯曲的恢复。

盲目牵引,使颈部的肌肉韧带等长期处于非生理状态,会造成慢性损害,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颈椎生理弯曲的恢复和保持。

建议采用药枕、药袋,膏药贴敷(高小白颈肩腰腿贴养骨品牌黑膏药或吾善草木贴绿膏药)进行综合治疗,绝大部分生理弯曲恢复,症状消失。

4、过于夸大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效果。

5、轻视颈椎病的预防。

长期固定一个姿势,容易造成颈部软组织劳损,渐发展为颈椎病。

颈椎病四种中医病因概括
(1)外伤:是指跌仆、闪挫等对筋、骨、皮肉的损伤。

外伤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症状。

人体是一个整体,由于颈肩等部位受外力影响而遭受损伤
时,也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因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可见肩、背、肢体痛等症,此时以疼痛为主。

另一方面,人体的脏器都依赖于气血的滋养,如气血阻滞,则脏腑缺乏气血濡养,其功能也受到影响,肝、肾、脾等内脏功能受到影响后反过来会影响筋骨、肌肉和关节功能。

这时疾病的症状不仅是外伤后的疼痛症状,还会出现各种虚证。

因此,伤后应注意到内脏功能.特别是肝肾脾功能受损的因素。

(2)风寒湿痹、经络受阻: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

古代医家归纳的这些风寒湿痹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其中包括了现代所指的颈椎病症状。

特别是痛痹、着痹所致的症状,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

风、寒、湿三种病邪中某一种病邪偏盛,则某一方面的症状就表现得突出,如寒邪偏胜则为痛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得热则减,遇寒则甚,关节屈伸不利,施治时应以散寒止痛为主。

(3)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除了可引起肢体不利等症外,还有耳鸣、目眩等症。

此外肾虚不能养肝,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也能引起眩晕等症。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颈椎病包括了椎动脉型、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的大部分症状。

(4)痰湿凝阻、经络瘀滞。

痰是机体发生病理变比的产物,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

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上寒热燥湿等外邪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停聚在机体某个部位,造成气血、经络运行不畅,这样又导致了人体出现新的功能障碍。

痰湿凝阻引起的证候相当广泛,在人体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症状。

痰湿上逆头部多见眩晕,阻于四肢者多见四肢麻木疼痛。

临床所见由风痰引起的呕吐、头晕、突然跌倒、四肢麻木,由寒痰引起的骨痹刺痛、四肢不举、厥冷等症状,包括了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的许多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