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网络环境的关键在于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

合集下载

易错点03_合理利用网络—备战2021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易错题 (1)

易错点03_合理利用网络—备战2021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易错题 (1)

易错点04 国家利益至上【知识点】1.网络的作用(网络是把双刃剑)。

网络是把双刃剑积极作用丰富生活(1)网络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推动社会发展(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消极作用(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2.网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1)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オ、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

(2)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3.网络对促进民主政治进步的作用是什么?(1)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2)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4.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了怎样的平台?(1)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

(2)互联网促进了科技创新所需的物质与信息资源快速流动,加速了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

(3)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5.什么说沉迷网络会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1)大量冗余信息会干扰的选择,耗费人们的时间(2)碎片化信息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

(3)一些人因沉迷于网络、虚拟交往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

6.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存在哪些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有何危害?(1)表现:信息泄露、手机窃听、窥密偷拍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2)危害:①会给被侵权人造成困扰和伤害:②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

7.我们应如何理性面对网络生活?(1)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专题02 友谊的天空(解析版)-2021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易考题通关训练

专题02 友谊的天空(解析版)-2021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易考题通关训练

专题02 友谊的天空试题解析卷Ⅰ(选择题)(本卷共20小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0年6月,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受理举报8.4万件,各地网信办举报部门受理举报156.3万件。

网民举报违法和不良信息()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②说明公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③是积极参与网络综合治理的表现④是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的需要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题干中“网民举报违法和不良信息”活动,说明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是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表现,表明公民参与网络综合治理的热情逐渐高涨,是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的需要,所以②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故选:D。

2.发现好友没有把心里的小秘密全部告诉自己,便疏远了对方。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朋友之间一定要毫无保留B.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C.朋友之间不应该有小秘密D.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关怀对方【解析】发现好友没有把心里的小秘密全部告诉自己,便疏远了对方,做法错误;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要尊重对方的隐私,B符合题意;A错误,朋友之间不能毫无保留,要留有一定的距离;C错误,朋友之间应该有小秘密;D与题干不符。

故选:B。

3.漫画告诉我们()①网络是虚拟世界,不必受到道德和法律约束②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③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负责的网络参与者④网络上充斥着不良信息,弊大于利,要拒绝上网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网络是虚拟世界,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约束,①错误;漫画网络谣言,告诉我们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负责的网络参与者,②③正确;网络利大于弊,合理运用网络,④错误。

故选:C。

4.我们期待持久的友情,但遇到考验时,又常常点击鼠标让自己一直“下线”;我们期待对方的真诚,但常常又戴上面具去参加一场又一场“假面舞会”。

合肥学院马哲实践教学论文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央整治网络谣言和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合肥学院马哲实践教学论文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央整治网络谣言和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合肥学院马哲实践教学论文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央整治网络谣言和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性方炜 1603021030 金娟 1603021031吕娟 16030210291.整治的背景:近来公安部按照中央部署,进行了打击网络谣言,整治网络环境的专项行动,秦火火等人利用网络散布谣言,进行敲诈勒索的人和事收到惩处,两高也出台了关于打击网络谣言的司法解释。

1)事例:秦火火”制造并传播的谣言达3000余条;2011年8月,“秦火火”与“拆二立四”分道扬镳,跳槽到另一家公司。

他按照自己的理念开始了第一次造谣,8月20日他发布微博称,“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意大利籍乘客获赔3000万欧元。

次日,铁道部公开辟谣,但已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此后,“秦火火”不但利用谣言继续攻击铁道部,还将矛头对准了红十字会,以及罗援少将、张海迪等名人,甚至已故的雷锋。

秦火火事件的恶劣影响:为了提高网络知名度,不仅炒作一些真假莫辩的消息,甚至还有一些行为已经涉及严重的诽谤和侵权。

这样的谣言,肯定会给网络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2)网络谣言的定义: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

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3)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大而言之,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

它颠覆了很多人的价格观,某种程度上在社会转型期使很多人心中产生意识的迷失,这是一种恶劣的行为。

另外,它会造成社会的不安情绪、反社会情绪,这些都会动摇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心,继而对公信力产生极大的影响,最终产生反社会的情绪。

谣言在社会中流行,跟构建和谐社会、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表达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打击谣言的宣传语

打击谣言的宣传语

1.以真相为武器,共同打击谣言!
2.谣言无处藏身,我们坚守真实的阵地!
3.传播真相,消除谣言的黑暗!
4.携手抵制谣言,守护清朗的信息环境!
5.真相是最强大的武器,一起击退谣言!
6.谣言无法撼动真实的力量,我们站在真相的一方!
7.谣言即毒素,我们共同净化信息空间!
8.面对谣言,我们勇敢站出来捍卫真实!
9.真假两难存,拒绝谣言成为传播者!
10.打破谎言的枷锁,还原事实的真容!
11.真相是光芒,驱散谣言的黑暗阴影!
12.听从科学声音,远离愚昧谣言的诱惑!
13.真实是我们唯一坚守的底线,与谣言划清界限!
14.假消息伤人心,传播真相温暖人心房!
15.用事实捍卫自己的权益,不给谣言留下空间!
16.谣言是病毒,真相是解药,选择正确的一方!
17.真实的声音不容被谣言淹没,我们奋力捍卫!
18.谣言渐行渐远,真相永驻人心!
19.坚信真相的力量,我们共同抵制谣言的侵袭!
20.共同守护清朗的网络空间,打击谣言从我做起!。

关于拒绝网络谣言的作文

关于拒绝网络谣言的作文

关于拒绝网络谣言的作文
听我说!拒绝网络谣言!
你知道吗?那些网上疯传的八卦,可能只是谣言。

别盲目跟风,被蒙蔽了双眼。

有时候,真相远比传闻要简单得多。

哎,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圈里突然疯传某个消息,
大家都信以为真,结果一查证,原来是假的。

这就是谣言的魔力啊!它总能在第一时间抓住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欲罢不能。

但咱得明白,不是所有传闻都是真的,得学会分辨。

网络谣言真的很害人!有时候它可能只是个小玩笑,但有时候
却能毁掉一个人的名誉。

一传十,十传百,再假的消息都能变得像
真的一样。

所以,下次看到不确定的消息,别再盲目转发了,好吗?
遇到网络谣言,我们得采取行动!首先,得学会自己判断。


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得有自己的主张。

其次,如果发现了谣言,
别怕事,大声说出来!让更多人知道真相,一起抵制谣言。

这样,
我们的网络环境才能更加健康、和谐。

所以啊,拒绝网络谣言,从我做起!别让自己成为谣言的传播者,也别让谣言毁了我们美好的网络世界。

咱们一起努力,让谣言无处藏身!。

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_屠少萌;

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_屠少萌;

人民法院报/2014年/3月/15日/第001版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本报记者屠少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也在滋生蔓延。

从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到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从为了博取眼球、谋取不当私利的个人造谣,到为了扩大影响谋取更大不当利益的公司团伙策划,网络造谣、传谣行为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2013年9月,为了精准而有力地惩治利用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非法经营、敲诈勒索等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手出台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利剑出鞘,激浊扬清。

网谣惑众为祸甚烈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大步发展让无数人成为网民,网络世界的风吹草动已然能快速投射到现实世界中来。

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相伴相生的是,网络谣言也在不断滋生、逐渐升级。

“抢盐”风波、“山西地震传言”、铁道部给外籍遇难者巨额赔偿、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种种网络谣言蒙蔽了真相,侵害了公民利益,甚至引发了公众恐慌。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世界里,法律的底线都是不容突破的。

2013年8月20日,曾制造与传播3000多条网络谣言的“秦火火”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其所炮制的多个哗众的谣言被曝光。

随后,在网上一手制造中石化“非洲牛郎门”等谣言的傅学胜被上海警方刑事拘留,各地打击网络谣言的行动纷纷见诸媒体。

刑罚亮剑激浊扬清为在司法实践中精准而有力地惩治利用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非法经营、敲诈勒索等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9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997年刑法修订时,互联网根本就没有那么发达,对于‘公共场所’的考量也不会涉及到网络空间,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越来越盛,此次‘两高’的司法解释非常及时,在坚持立法本意的前提下,将‘公共场所’的概念扩展到网络空间,与社会实践的发展相一致。

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打击演讲稿

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打击演讲稿

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打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打击这一重要话题。

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流传的虚假信息,它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共同防范和打击网络谣言,保护我们的社会环境和公共利益。

首先,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让我们很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迷惑。

因此,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相信一切。

在接收信息时,要注意核实信息来源,多方求证,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谣言所左右。

其次,我们要积极参与谣言的辟谣工作。

面对网络谣言,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而应该积极参与到谣言的辟谣工作中来。

我们可以通过转发真实信息、举报谣言信息等方式,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避免被谣言所误导。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测和管理,及时清理虚假信息,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最后,我们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严惩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

对于那些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人,我们不能姑息养奸,而应该依法严惩,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遏制网络谣言的蔓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信息时代,网络谣言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打击中来,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让真相永远闪耀!谢谢大家!。

打击网络乱象,共筑清朗网络空间

打击网络乱象,共筑清朗网络空间

打击网络乱象,共筑清朗网络空间近日,上海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揭示了他们自夏季行动以来在网络安全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针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黑客、网络侵公、网络黑产等问题,公安网安部门积极行动,已成功侦破了1400余起涉网违法犯罪案件,并关闭了3600余个发布有害信息、编造谣言等违法账号。

这一系列行动有效净化了网络生态,为我们共建清朗网络空间树立了典范。

网络谣言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公众的判断力和信任度,还给社会秩序和稳定带来了不良影响。

上海警方针对网络谣言问题采取了果断行动,迅速侦破了大量涉及谣言传播的案件,并关闭了大量发布虚假信息的违法账号。

这一举措向社会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谣言不能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旋律,我们要共同守护真实与诚信的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的蔓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针对网络暴力问题,上海警方坚决打击各类网络欺凌、网络诽谤等行为,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他们依法查处了大量网络暴力案件,并关闭了许多制造恶意言论的违法账号。

这种积极的行动展示了对网络暴力零容忍的态度,也为广大受害者提供了维权的渠道,让网络空间更加公正、平等、友善。

网络黑客的活动威胁着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安全。

上海警方对网络黑客进行了精准打击,成功侦破了多起涉及黑客攻击的案件,并关闭了大量涉嫌黑客活动的违法账号。

这一行动彰显了警方在网络安全领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实力,同时也提醒了广大网民加强自身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共同守护网络空间的安全。

上海警方在夏季行动中对网络乱象采取了有力的打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果。

他们的努力不仅净化了网络生态,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朗、安全的网络空间。

然而,网络乱象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广大网民的共同参与和监督。

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向上地参与网络安全的建设,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

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网络空间的长治久安,让每一个人在网络世界中感受到真实、美好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净化网络环境的关键
在于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
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升,与之同时,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但与之相矛盾的是:精神生活的脚步越来越跟不上人们现实生活的需求。

尤其是在人们思想开放、言论自由日益扩大的今天。

解决了温饱之后,人们关注的焦点进入精神文化享受层面,这本来无可厚非,它是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

但是,紊乱的网络言论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极易被社会主义阵营的敌对份子利用,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破坏社会稳定。

近年来出现的不断否定毛泽东思想、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以及逢中必贬、逢西必扬的网络“带路党”攻击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带路党的盛行,究其缘由来看,是有深层次原因的:第一,思想上,改革开放以来,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了精神生活建设滞后,部分思想意志不坚的人分不清网络传言的真假,极易被敌对份子利用;第二,制度上,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前无古人,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网络环境引导与管理方面的制度远没有建立与完善起来,给敌对份子留下有机可乘的空隙;第三,设备条件上,网络文化是新兴产业,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现有的技术设备难以对规模庞大的网络媒体进行有效管理。

网络谣言的存在与盛行,不仅否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破坏社会的稳定,而且,任其发展下去势必成为敌对势力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党和政府相当重视“带路党”等敌特份子的攻击与破坏问题,正不断完善与研讨新对策加以有效管理。

综合来看,本人以为,净化网络环境的关键在于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

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就是要在引导与提升人们网络安全意识上加倍努力。

首先,加大网络等舆论媒体对网络环境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播报、报刊杂志、流动宣传等形式扩大宣传范围,拓深宣传深度,巩固宣传成果,营造全社会关心网络环境安全,肯为网络环境安全作贡献的良好舆论氛围。

其次,深化网络环境的教育力度,制定网络环境安全意识纲要并写进教科书,加以引导广大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环境安全意识,努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制止谣言的散播。

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就是要在把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网络制度纳入同家安全战略上做好功课。

结合网络敌特份子利用我国网络建设管理滞后空隙大作破坏活动的特殊原因,制定眼前与长期网络环境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国家安全管理与规划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同时,对现有有关网络管理制度不断加以完善,并由公、检、法等部门联合监督实施,形成一股对网络敌特份子的强有力的威慑力量。

加大对网络环境破坏份子的打击力度,必要时做到杀一儆百,绝不轻饶。

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就是要在不断完善对网络环境监测与管理技术开发上下足功夫。

网络环境的复杂化,有时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某部门某些工作人员的无为,因为网络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从事网络的敌特份子具有隐秘性强,难以追踪与定位的易守难攻的特点,这在管理上存在技术设备等难题。

先要持续扩大投入,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钻研净化网络环境的新课题,保证经费到位,采购管理网络环境必要的设施设备,再在此基础上对网络上具有破坏性等过激行为的言论进行屏蔽,引导网民自觉遵守网络秩序,共创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事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引导与提升人们网络安全意识上加倍努力,在把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网络制度纳入同家安全战略上做好功课,在不断完善对网络环境监测与管理技术开发上下足功夫,才能不断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才能保证人民网络精神生活的健康,社会方能和谐。

单位:狮寨镇政府
姓名:黄建翔
网名:红豆社区
发表网站:
/viewthread-6900350 .html
发表时间: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
文件名为: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