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
治理网络谣言对策研究

治理网络谣言对策研究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学习平台和广阔的信息空间,也给谣言提供了新的、更具时效性和隐蔽性的传播工具。
网络上散播的虚假言论、恶意炒作、错误思潮腐蚀广大网民思想,混淆公众视听,为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和谐稳定,有损他人利益,降低政府公信力。
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谣言危害治理对策研究一、网络谣言的内涵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里,网络使用实体通过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和诠释。
即通过网络媒介(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微博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
主要涉及公共突发事件或人们广泛关注的、与社会公众人物密切相关的事情,借此吸引观众眼球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实现经济利益,而有些谣言的编撰仅仅只为娱乐消遣或打击报复。
网络谣言是复杂多样的,根据不同领域可以把网络谣言划分为:网络政治谣言、网络经济谣言、网络军事谣言、网络社会生活谣言和网络自然现象谣言五种。
其特征具体表现为:(1)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3)传播方式的隐蔽性。
(4)传播目的复杂性。
(5)极快的传播速度和极强的影响力。
二、网络谣言的危害(一)扰乱公共秩序,危害社会和谐在网络谣言事件中,社会公众普遍存在恐慌、焦虑心理,却又无法准确掌握真实信息及事件发展的具体进程,此时网络谣言便成为唯一的信息来源。
这使得一些谣言散播者有机可乘,他们依据自身的经验和主观臆断在网上大量散播经过编撰或曲解的虚假信息,意图煽动网民的非理性情绪,激发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
如:网络上流传有人用针管在闹市区向行人注射艾滋病病毒,引起了百姓们的恐慌以及网上传播强抢拐卖幼儿的谣言,引发家长们的不安,进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损害网民利益,影响经济发展网络谣言不仅引发了社会恐慌,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网络 谣言之 所 以会产 生就 是 因为不 法分 子 造谣而引起轰动,但 目前对造谣者 的惩治力 度 很小,导致网络谣言屡禁不止。为 了进一步
} ,比如传统社会 中的谣言也被席卷入网络
喊 为 网 络 谣 言 。网 络 谣 言 是 指 : 在 当 今 数
4 结 束语
权 威 机 关 又 没 有 及 时做 出合 理 的解 释 和 管理 ,
展的当今社会 ,一些人利用 网络追星甚至想 自 己出 名 , 捏 造 虚 有 的 信 息 。这 时 需 引 导人 们 不 造谣,不成为网络谣言 的始作俑者 ,提 高网络 文化靠 自律、 自省、慎独 。最后 ,需要不 断加 强技术建设,培养高科技的网络人才 ,进而 完 善网络谣言的监控,对研发屏蔽和追踪技术起 到积极的作用。
N e t w o r k Wo r l d● 网络天地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 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文/ 陈佳 霖
上网人群与 日俱增的今天,网 民素质 良莠不齐 随 着信 息 时代 的到 来, 网络 技 术 极 大 地 便 利 了人 们 的 工 作 、 学 习生 活。任何 事 情都 有利 弊 两 方 面,上 网人群 的 增加 也带 来 了 些 不 完 善 的 地 方 比如 一 网 络 谣 言 的产 生。本 文主要 从 网络 谣 言 的 发 展 概 况 引 入 , 进 而 分 析 了 网 络谣 言 的产 生原 因,针对 原 因提 出 了 应 对 策 略 。 希 望 通 过 这 些 原 因分 析和 应对 策 略,能对 社 会上 治 理 网络 谣 言 , 维 护 网 络 世 界 的 和谐 稳 定作 出 一 些 小贡 献 。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网络舆情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为社会带来了许多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泛滥。
针对这一现象,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挑战。
本文将从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定义、危害、原因以及综合治理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的定义网络谣言是指无事实依据、并且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的信息。
虚假信息包括故意捏造的、误导他人的以及未经证实的信息。
这两者在网络舆情中都起到了扰乱秩序、煽动情绪等不良影响的作用。
二、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的危害1. 破坏社会稳定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往往以夸张、臆测、歪曲等方式传播,容易引发社会恐慌,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2. 损害个人声誉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往往涉及到特定的个人或机构,当这些信息被大量传播后,往往造成对个人或机构的声誉严重损害,给其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3. 影响公众判断由于网络信息的匿名性和广泛传播,当大量的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涌现时,公众辨别真伪变得困难,容易受到舆论影响,导致公众判断偏颇。
三、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的原因1. 匿名性网络给了人们匿名发布信息的渠道,这种匿名性让发布者可以逃避法律责任,因此大胆传播虚假信息和谣言。
2. 高点击率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更容易吸引点击率,原因在于大部分人对新奇和轰动的信息更感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产生。
3. 基于利益驱动某些人发布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是出于追求个人或商业利益的驱动,他们通过散播虚假信息来获取无谓的关注和利润。
四、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策略1. 强化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立法和监管,构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界定,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以便从根源上遏制其传播。
2. 增加技术手段借助技术手段,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网络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和辨别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从而及时予以干预和阻断。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谣言成为了新媒体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
网络谣言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对社会秩序、个人声誉和信息传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探讨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不仅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身心健康,也对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和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1.网络匿名性和无障碍性:互联网为任何人提供了发布信息的平台,没有实名制和严格的审核机制,使得发布虚假信息变得容易。
单纯凭借一部手机或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地发布消息和评论,从而导致谣言在网络上快速传播。
2.人的心理因素:人们具有倾向于相信和传播负面信息的心理。
负面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更容易被大量转发和传播,从而使得谣言迅速蔓延。
此外,人们对于未知和恐惧的东西更容易产生兴趣,而谣言通常与未知和恐惧感相关,因此更容易引起关注。
3.不完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过载:网络传播的速度之快导致信息的不完全性,人们更容易被不完全的信息片段欺骗。
此外,互联网的大量信息导致人们难以分辨真假信息,容易被虚假信息所影响。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危害1.扰乱社会秩序:网络谣言往往携带着负面情绪和恶意,对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虚假信息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群体事件甚至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损害个人声誉:个人和组织往往成为网络谣言的主要攻击对象,虚假信息容易破坏个人和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这不仅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交关系造成困扰,更影响到公共舆论对个人的评价。
3.影响信息传播的可信度:网络谣言的传播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使得人们对于网络上的信息产生怀疑。
这对于信息的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障碍,阻碍了有效的社会交流和决策。
三、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发布和传播网络谣言进行打击和制裁。
同时,加大对网络谣言责任的追究力度,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研究

“ 流言 蜚语 ” 等 。英 文 中对 于 谣言 ( mm o  ̄的解释 方面 , 牛 津字 典 称其 为“ 存疑 的言 论或 道听 途 说 ” , 相似 的词 有“ g o s s i p ” ( 闲言 闲 语) 、 “ w h i s p o r ” ( 私 密或具 阴谋性 的谈话) 等。 从 这些 字面上看 , 谣 言 多被赋予 了“ 私密 ” 、 “ 闲话 ” 等 方面 的意 义 。而 在 学术研 究上 , 学者 们多给予 了中性 的界 定 。被 称 为“ 谣 言研 究之父 ” 的美 国学 者 奥尔波特认 为谣 言是一 个“ 与当时 事件相 关 联 的命 题 , 是为 了 使人 相信 , 一般 以口传媒 介的方 式在 人们 之问 流传 , 但是 却缺 乏 具体 的资料 以证 实其确切 性 ” 。美国学 者彼得 森和 吉斯特则将 谣 言 定义 为“ 在 人们 之 间私 下流 传 的 , 对 公 众感 兴趣 的事 物 、 事件
张明网 络 谣 言 成 因 及 治 理 研 究
信 息技术 与教育
网 络 谣 言 成 因及 治 理 研 究
张 明
( 郑帅 I 轻 工 业 学院 思 政部
摘 要
河 南 郑 州
4 5 0 0 0 2 )
网络谣 言 即是在 目前 这 个 互联 网 时代 , 人 们 利 用 网络 为平 台 进行 传播 的谣 言 ,Βιβλιοθήκη 它融 合 了传 统 谣 言和 现
代 网络 的特 点 。 深 入研 究 网络 谣 言 , 对 于合 理 的认 识 网络 谣 言 的危 害 , 并 合 理有 效规 避对 促 进 社会 舆 论 的健 康运 行 都 有 着 重要 的 现 实意 义 。 关键 词 网络谣 言 成 因 治 理
网络是个 开放 的世界 ,它为 当今 社 会的发 展提 供 了 巨大 的 支持 和帮助 。但 网络是 把双刃剑 , 它在 使人们 在里 面畅所欲言 的 同时, 也为网络谣 言的传 播提供 了滋生 的 壤 。近年 来 日本 大地 震的 “ 碘盐 防辐射 ” 、 “ 艾滋 病患 者滴 传 播艾滋 病 ” 、 “ 地 震谣 言 令 山西数 百万 人街 头避难 ”等骇 人听 闻 的事件 最后 兀不 证 明是 谣言 。 “ 谣 言害人 , 自古有之 ” 。 进 入互联 网 时代 , 谣 言更像是 一个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研究题目: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一、研究问题及背景网络谣言作为一种虚假信息的传播形式,日益在新媒体时代蔓延。
其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导致了公众的困惑和误导,损害了领导、企业和个人的声誉。
因此,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以及有效的治理对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信息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案方法1.文献综述:对于网络谣言的定义、传播机制和治理对策进行详细梳理,了解国内外对该主题的研究成果和现状。
2.理论构建:基于广泛文献调研,构建网络谣言传播的理论框架,包括传播源、传播途径、受众接受与传播行为等要素。
3.案例分析:选取多个网络谣言案例,对其传播路径、受众接受与传播行为等进行详细分析,揭示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
4.问卷调查: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采集公众对网络谣言的接受和传播行为的数据,分析公众对网络谣言的态度和行为特征。
5.数据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对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量化网络谣言传播的特征和公众的态度与行为特点。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1.通过文献综述,总结网络谣言的定义、传播机制和治理对策。
2.利用案例分析揭示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包括传播路径、受众接受与传播行为。
3.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公众对网络谣言的态度和行为特征,包括接受程度、传播行为,以及对传播路径的理解等。
四、结论与讨论1.总结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包括传播源、传播途径和传播受众等因素。
2.提出网络谣言治理的对策,包括技术手段、舆论引导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措施。
3.进一步讨论网络谣言传播机制与治理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4.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综上,本次研究对于了解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治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和受众接受与传播行为,可以揭示网络谣言的特点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防范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防范伴随着信息的快速传递,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网络谣言不仅会造成个人声誉的影响,也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了解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措施非常必要。
一、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1. 点击率的驱动很多时候,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个人会散布各种谣言,以博取点击率。
在网络上,点击率也是一种货币和权利。
因此,一些不负责任的人会故意散布不实信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 信息过度筛选当我们用搜索引擎寻找某种信息时,搜索引擎会根据我们的搜索习惯和历史记录为我们筛选相关的信息。
这种过度筛选会造成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出现偏差,因此有可能接收到一些不真实的消息。
3. 情绪和心理的渲染网络上的谣言常常伴随着情绪和心理的渲染,让人们产生恐惧和紧张的情绪。
这种情绪和心理的渲染会导致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些不真实的消息。
二、网络谣言的防范措施1. 验证信息的来源接收到不明信息时,首先要确认消息的来源是否可靠。
如果信息来源不明确,则有可能是谣言。
如果可以确认信息来源,则可以在不经调查和验证的情况下,进一步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最好的方式是,从各方面收集证据,以确定信息是否真实。
2. 提高媒体的素质媒体是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
媒体人应该加强自己的职业素质,讲求新闻道德,负责任地传递信息。
在报道消息之前,应该对消息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
3. 加强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应该加强网络素质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谣言的纠错意识。
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和渠道,向公众宣传网络谣言的危害、如何鉴定谣言以及如何避免传播谣言。
4. 加强法治建设对故意制造,散布不实信息的人,应该依法追究责任。
通过加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有效地打击网络谣言,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
总之,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忽视。
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从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着手解决,因为网络媒体是现代传媒中最快速,最迅捷,最有力的传播渠道之一,反谣言行动,不仅是个体和企业的利益所需,也是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治理网络谣言的技术与策略研究

治理网络谣言的技术与策略研究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网络谣言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网络谣言,我们不仅需要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彻底的分析,更需要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与策略来进行治理。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和影响网络谣言是指违背事实的、散布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它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
网络谣言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尤其是在舆论引导和社会稳定方面。
网络谣言一旦出现,往往会引发大量的转发和关注,不仅会影响受众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还可能引发事态升级和社会动荡。
二、网络谣言的来源和原因网络谣言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人们缺乏信息辨别能力和判断力。
人们往往因为好奇心、兴趣、情感、政治立场等原因而对网络上的信息产生信任,并忽略了信息真伪的判断。
此外,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也使得网络谣言更容易产生和传播。
三、治理网络谣言的技术技术手段一直是治理网络谣言的主要手段之一。
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舆情监测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
舆情监测包括人工监测和网络软件监测两种方式。
2.信息核实信息核实是指对网络上的消息进行验证和审核,确定其真实性。
目前,常用的信息核实方式有人工审核和技术审核两种方式。
技术审核包括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手段。
3.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可以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从而快速发现和判断是否存在网络谣言。
同时,大数据分析也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治理网络谣言提供科学依据。
4.舆情引导舆情引导是指通过舆情导向等手段来引导网络上的舆论。
舆情引导可以通过舆情分析、情境引导等多种方式实现。
对于网络谣言的情况,可以通过切断谣言传播的方式来进行引导。
四、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技术手段虽然可以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但不能解决谣言产生的根本问题。
治理网络谣言还需要采取以下几种策略:1.加强信息教育加强信息教育,提高人们的信息辨别和判断能力是治理网络谣言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
摘要:本文针对网络谣言进行研究,总结网络谣言的特点以及多方面成固,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网络谣言成因对策
谣言作为一种舆论现象早巳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社会传播活跃度、社会心态、社会透明度等方面的特征。
而当谣言和网络结合起来,网络谣言则具有了更多新的特征,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网络使谣言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对网络谣言的探究,对于深入了解网络谣言新特点,有效的规避网络谣言的危害,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运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界定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学者胡钰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传统的谣言往往采取人际传播的方式,对公众关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未经证实的信息传递。
大多数情形下,谣言包含着很多虚假,夸大,以讹传讹的因素。
而谣言的传播与影响往往和谣言事件的重要度、事件的不透明(模糊)度以及受众兴趣成正比,和公众理性程度成反比,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传播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在网络环境中,谣言传播有了新的变化。
网络谣言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未经证实的阐述和诠释。
网络将谣言的传播途径由人际传播、口头传播变为网络信息传播。
传播载体的变化,使网络谣言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快捷性,网络快速的传播速度带来了信息的高速流动,同时网络谣言也伴随着网络信息快捷传播。
这就导致网络谣言具有比传统谣言更快的流动速度,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广泛性,网络覆盖的范围较大,相比传统谣言的小规模传播,网络谣言能够迅速在大范围进行扩散;难控性,传统谣言由于人际传播的速度、范围相对有限,往往容易得到控制,而互联网具有虚拟。
自由,匿名等特点,网络谣言也因而难以得到完全控制;互动性,传统谣言也存在社会互动,而网络谣言经常以论坛讨论的方式进行传播,参与的人数更多,互动的程度更强,网络谣言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复杂;“精确性”,谣言因为其“貌似真实”而被广泛的传播,而网络的多媒体特性,更能够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展现事实,网络谣言往往具有相比传统谣言更为精确、形象的材料来证实其可信度,以利于其传播。
比如“农妇被蟒蛇吞吃”的网络谣青配合几张照片,大大增强了其可信度和影响力。
二
网络谣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网络谣言得以扩散传播。
一般而言,网络谣言的传受主体为普通网民,本文以网民为参照主体,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对网络谣言的主要成因进行总结分析,以图廓清网络谣言的形成原理。
首先从客观方面而言,网络谣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针对网络谣言事件,权威信息存在缺失、滞后或者模糊。
网络谣言往往是基于一定的事件,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
当这些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权威信息又没有及时出现,就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发展空间。
网络谣言成为人们获取事件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不断扩散变化。
而这时,舆论往往存在一定的失控情况。
如果对于谣言尤其是网络谣言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受众最需要了解事情真相的关键时期,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发布,或者采取简单封堵的方法遏制网络谣言的蔓延。
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自由使得网络谣言很难被有效封堵。
那么在权威信息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够的情况下,网络谣言则易于占据舆论阵地,谣言包括网络谣言肆意泛滥,对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2、网络把关人的缺失。
在传统媒体中,由于信息发布有着严格的选择和监控,谣言信息很难通过正规途径进行传播,往往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
而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
路径丰富,往往缺少像传统媒体一样的“把关人”。
信息可以相对自由随意的进行流动。
这也导致网络谣言等不实信息和虚假信息能够广泛传播。
而无中生有的谣言是很难在传统媒体中进行发布和传播的。
3、传统媒体的信任度降低。
一般而言,应对包括网络谣言在内的谣言,最好的对策是正面的疏导。
尤其是政府通过传统大众媒体进行信息公开。
传统媒体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然而,一些传统媒体中往往以“报喜不报忧”或“少报忧”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
极大地影响了传统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公信力。
当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出现后,传统媒体对谣言进行澄清。
一部分受众反而并不信任这种澄清,甚至从反面进行理解,进一步扩大谣言的扩散。
三
同时,作为网络谣言的参与主体,尽管主动捏造假消息进行谣言传播的网民数量有限,但还是有一定数量的网民参与到网络谣言的传播中去,为网络谣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这种行为也是有着一定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民的辨析能力因为网络谣言中的威胁性内容而受到削弱。
一般而言,网民对于网络信息尤其是谣言信息的辨别能力越强,网络谣言传播的空间就越小。
但是一些谣言往往依存于一些突发的重大公共事件,如地震,瘟疫等灾难性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和网民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导致相当一部分网民心理承受能力被削弱,恐慌,焦虑的情绪在网民中进行蔓延,如果加之权威性的信息缺失或者模糊,必然导致网民对网络谣言等“小道消息”的依赖程度增加,对网络谣言的可信度的辨别能力下降。
更多的网民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来对待网络谣言。
这些包含威胁性内容的网络谣言从而获得相当数量网民的信任,进而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