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
教育、政治、伦理道德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在鲁国教书育人,有一天,他的学生问他,“孔夫子,为什么您要教书育人呢?”孔子回答说,“我希望能够使天下的人都能得到教育,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普照万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也正是成语“春风化雨”这个成语的来源。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孟子。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他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孟子的弟子问他,“老师,您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孟子回答说,“最重要的是仁义道德,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仁义道德,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非常重视仁义道德,他认为这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正是成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个成语的来源。
通过讲述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还可
以从中体会到他们对教育、道德的重视。
他们的故事和言论,不仅激励着后人,也成为了许多成语的来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希望我们能够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形式简洁、言此喻彼、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从小让孩子学习成语可以丰富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1:登堂入室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2:鸣鼓而攻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3:以强凌弱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4:东家之丘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关于孔子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孟子都是我国古代上伟大的思想家,以及哲学家。
那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故事孔子学习非常的刻苦,并且要完全掌握知识的精髓深意才能满意。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的著名乐师师襄子学习弹琴,孔子一连十天练习同一首音律仍然没有要求开始学习新的乐谱曲子。
一日,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孔子反对道:“我虽然熟悉了弹琴的形式。
但是还没有掌握演奏优美音律的方法啊。
”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建议孔子:“你现在已经掌握演奏音律的技巧了,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孔子继续反对说:“我还要掌握如何领会演奏音律时的意境啊。
”这样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催促说:“你已经领会到这首音律的意境了,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孔子则肃穆地回答:“不,我还没有感受到这首曲子作者的思想。
”然后又过了段时日,不待师襄子催促,孔子恍然大悟的说:“我感受到这首曲子作者的思想了,雄姿英发,帝王之相,古时的圣贤之王啊。
这只能是周文王的乐曲吧。
”师襄子闻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赞赏道:“您说的很对,这首乐曲就是周文王的《文王操》啊。
”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孟子见了几次梁惠王后,又见到了梁襄王。
这个时候梁惠王应该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即位。
在他即位不久,孟子马上就找到了他。
两人见了面,谈了一会儿话,孟子就出来了,出来的时候,孟子说:我怎么看梁襄王这个人,怎么也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
我还没走到他跟前,他突然就问我,天下要怎么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只要天下统一了,自然就安定了。
然后他又问我,那谁能让这个天下统一呢我说,只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就能让天下统一。
他又问我,谁会归附这样的人我说,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附这样的人。
大王你知道田里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到了夏天,几天不下雨,禾苗缺水死了。
遇到大雨,又重新开始生长,且长势喜人。
你说,有谁可以阻止禾苗的生长呢放眼天下,当今的国君中,没有不喜欢杀人的。
如果你可以做到不杀人,百姓自然都会来归附你,而且还会翘首期盼你的到来。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周朝礼乐文化的熏陶。
他十分重视教育,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故事中,有一则著名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故事。
有一天,孔子在行走时遇见了一位老者在田间劳作,孔子便向老者请教农业知识。
后来,他又遇见了一位年轻人在学习弓箭射击,孔子也向他请教。
最后,孔子又遇见了一位妇人在织布,同样向她请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谁,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孟子,名轲,字子思,生于公元前372年,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
孟子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他主张君子之道,强调仁义道德。
孟子的故事中,有一则“梁惠王问仁”的故事。
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安乐。
孟子回答说,只要王者能以仁义治国,尊重人民,爱护百姓,国家就能安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义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的思想启迪。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我们的精神熏陶。
总之,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故事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的思想启迪。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我们的精神熏陶。
让我们铭记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传承儒家思想,弘扬中华文化。
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名称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孔子和孟子是两位备受尊敬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行和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孟思想一直被奉为经典,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些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
故事一,孔子问礼。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在山上行走。
突然,他们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前。
孔子停下脚步,指着树林对学生们说,“你们看,这片树林多么茂密,树木之间相互依靠,才能形成这样的一片森林。
这就是‘礼’的道理所在。
”学生们不明白,便问孔子,“老师,您说的‘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微笑着回答说,“‘礼’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依靠。
就像树木一样,彼此相互依存,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
故事二,孟子的慈母故事。
孟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慈祥的人。
有一次,孟子的母亲因为家境贫困,不得已去做衣裳的工作,为了不让孟子受到影响,她总是在孟子睡觉的时候才去做衣裳。
孟子非常感激母亲的辛苦付出,他常常对别人说,“我母亲为了不让我受到影响,总是在我睡觉的时候才去做衣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的慈母教育了他的高尚品德,也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故事三,孔子的弟子患病。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生病了,孔子亲自前去探望。
他对生病的学生说,“你的病是因为你的心灵不够安宁所致,我会为你祈祷。
”孔子开始为学生祈祷,不久,学生的病情就有了好转。
这件事情让学生们对孔子更加敬佩,他们深信孔子的学识和道德修养能够拯救他们。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孔子和孟子的高尚品德和博大智慧。
他们的思想和教诲,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孟思想,感受他们的伟大和智慧。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他们的品德和智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孟的经典故事

孔孟的经典故事
1. 孔子拜师求教:孔子年轻时,他非常渴望学习,于是他四处找寻名师。
一天,他来到大夫卜商家中请教。
他刻意用一套温和的询问方式向大夫请教,然而大夫却不屑回答。
孔子并没有气馁,而是微笑着转身离去。
此时,卜商的儿子突然追上孔子,告诉他,他的父亲以前并非如此对待学生,而是因为儿子被孔子的教育所感动,所以想向孔子学习,于是才选择不回答孔子的问题。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他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态度,即使遇到不合作的人,也不因此而放弃。
2. 孟子的母爱:孟子的母亲非常爱他,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她搬家三次。
第一次她搬到了靠近学校的地方,但是孟子不安分,总是爬树玩耍,所以她又搬到了没有树的地方。
然而,这样孟子反而更加顽皮,总是躲在别处玩耍,不去学校上课。
母亲又搬家到了离学校更远的地方,孟子终于被迫放弃游戏,专心读书。
这个故事表达了孟子母爱的伟大,她为了孟子的教育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坚定了孟子追求知识的决心。
3. 孔子鲤鱼之爱:孔子曾经说过,他可以与鲤鱼共渡一生。
有一天,孔子在湖边看见一些人在捕鱼,他感到非常难过,于是他让人驱走捕鱼的人,把鲤鱼放生。
弟子问孔子为什么这样做,孔子说:“我喜欢鲤鱼,所以我不忍心它们被捕杀。
”
这个故事突显了孔子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他认为一切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以上经典故事展现了孔孟对知识、教育和道德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思想和品德的精华。
这些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孔孟学派的重要经典。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孔子和孟子都是古代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那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孔子的故事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孟子的故事]孔子孟子5篇
![[孔子孟子的故事]孔子孟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7d19b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d.png)
[孔子孟子的故事]孔子孟子5篇孔子孟子一:孔孟个性“读孔子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这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对两位先贤的评价。
在他看来,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则个性张扬。
那么,历史上的孔子和孟子是怎样的人呢?孔子小时候家里比较贫穷,他做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
小孔丘刻苦读书、自学成才,养成了谦虚好学的品德。
他向别人请教时总是恭恭敬敬。
成为人人尊崇的学者后,门下弟子三千,他也将这种谦逊的习惯保持了下来。
孔子不仅学识渊博,胸襟也十分开阔,为人宽容大度。
有次在郑国,有人把他形容成“丧家之狗”,孔子也不生气,一笑置之。
可别以为孔子只是一味宽容,没有脾气。
在学习上,孔子和现在的老师一样,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有丝毫懈怠。
有一次,有位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发现后十分生气,当众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对于宽厚的孔子来说,这已经是很严厉的批评了。
所以,孔子敦厚,却不是没有原则。
查一下,看看“朽木不可雕也”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可别学宰予,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啊!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呢?与宽厚谦恭的孔子相比,孟子的个性更为鲜明。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据传,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当时,各地诸侯为争夺土地连年征战,百姓们流离失所。
在这样的乱世,孟子以天下为己任,游历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面对君王时,孟子总是快言快语,从不卑躬屈膝。
齐宣王曾经问他亲贵大臣应做的本分,孟子回答说:“如果国君犯了大错,臣子就应该反复劝谏;如果反复劝说了不听,臣子就可以废掉他另立新君。
”齐宣王听了,脸色都变了。
这样尖锐的话,没有非凡胆识与魄力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口的。
孟子曾豪迈地说:“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孔子孟子二:论语读后感400字儒学的思想论语读后感400字儒学的思想说到国学,博大精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家世与生平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
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
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
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
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
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
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
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征在曾见到麒麟。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
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
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
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
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2],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周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
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对古籍的整理编修相传《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使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寄托孔子的政治理想。
(现在一般认为《春秋》是孔子对鲁国原始国家历史材料进行编辑后寄托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春秋》非孔子所编撰。
)《春秋》一书所载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结辑成书,是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献:《论语》。
汉代定型的《礼记》一书中也有关于孔子思想的记述(如其中的《大学》及《中庸》等),又有记录孔门思想的《孔子家语》一书,传统上被认为多伪撰之说,近年来,逐步得到学界重视。
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被称为亚圣的孔丘之后最伟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是谓四书。
四书与《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五部经典合称“四书五经”,乃儒家学说之核心经典。
孔子与中华文化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论,以“无为”治国。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华文化从此和孔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
国学大师柳诒征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赶走,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由于齐相国晏婴的反对,孔子几年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
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
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锄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
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
其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
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陈、蔡之间绝粮,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
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
5年后,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约前385年—约前304年),名轲,其字不详,有说字子车,有说字子舆,均不可信。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山东邹城人。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身后荣辱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
”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
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
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
”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
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
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
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
”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
”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
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
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
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