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与孔孟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1、义利之辩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2、孔子问礼《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3、孔子访乐孔子访苌弘,是说举世闻名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公元前518年,带着对东周王朝日趋衰微、礼崩乐坏等问题的疑问,访问苌弘的历史事实。
其时,苌弘已盛名于世,是东周的三朝元老,是大学者、大忠臣、贤德的敬王大夫,后无辜受戮,死而血碧,百姓深为痛惜和敬仰。
其“碧血丹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周》中记载:“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开头就用这一问,二访,三历,四考,五察,五句话,概括了孔子整个适周的主要活动内容。
最后更简括的语言阐述了孔子适周的巨大收获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观周》把“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列在文章的前头,这里说明孔子在成周访问苌弘是事实。
4、孟子受教《韩诗外传》载: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与孔子孟子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一、孟子的马
孟子的故事最着名的可能就是他的“马”故事了。
传说孟子的经济状况贫困,但他总是义务地给当时的部长出席朝会,所以没有马车只能步行,久而久之他的穿着也比较破旧,有一回孟子去见部长,有人嘲笑他:“你以为自己是谁,以为有马可以骑?”孟子在此间有了一想法,他说:“虽然没有马,我却有“心马”可以骑!”,他把“心马”想象得如同现代的超人一般,穿梭于秦朝的五色神火之间,不断地自律、精进,最终才能晋级到做宰相的位置,由这个故事也可以得知,孟子把自律和自信放在了第一位。
二、孔子的乡行
孔子乡行的故事描述的是孔子返乡的故事。
传说孔子在刘公望政策下,从学院里回到故乡,到达故乡时,由于长期处在学究之中,精神有些高兴,走到街上,就起身来舞蹈,街上众多的人都望着孔子不解的看着,心里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孔老师?”正当他担心时,突然有一个老人走上前来对孔子说:“孔子,一位君子舞蹈应该拜有次序,不可乱的舞蹈!”孔子当即认真的调整舞步,和节奏里拍,重新起舞。
街上的众人看到此情此景,此刻她们再也没有看孔子不解里有怀疑了,能找出这个老人,孔子一定是个很伟大的人物。
关于孔子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孟子都是我国古代上伟大的思想家,以及哲学家。
那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故事孔子学习非常的刻苦,并且要完全掌握知识的精髓深意才能满意。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的著名乐师师襄子学习弹琴,孔子一连十天练习同一首音律仍然没有要求开始学习新的乐谱曲子。
一日,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孔子反对道:“我虽然熟悉了弹琴的形式。
但是还没有掌握演奏优美音律的方法啊。
”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建议孔子:“你现在已经掌握演奏音律的技巧了,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孔子继续反对说:“我还要掌握如何领会演奏音律时的意境啊。
”这样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催促说:“你已经领会到这首音律的意境了,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孔子则肃穆地回答:“不,我还没有感受到这首曲子作者的思想。
”然后又过了段时日,不待师襄子催促,孔子恍然大悟的说:“我感受到这首曲子作者的思想了,雄姿英发,帝王之相,古时的圣贤之王啊。
这只能是周文王的乐曲吧。
”师襄子闻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赞赏道:“您说的很对,这首乐曲就是周文王的《文王操》啊。
”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孟子见了几次梁惠王后,又见到了梁襄王。
这个时候梁惠王应该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即位。
在他即位不久,孟子马上就找到了他。
两人见了面,谈了一会儿话,孟子就出来了,出来的时候,孟子说:我怎么看梁襄王这个人,怎么也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
我还没走到他跟前,他突然就问我,天下要怎么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只要天下统一了,自然就安定了。
然后他又问我,那谁能让这个天下统一呢我说,只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就能让天下统一。
他又问我,谁会归附这样的人我说,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附这样的人。
大王你知道田里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到了夏天,几天不下雨,禾苗缺水死了。
遇到大雨,又重新开始生长,且长势喜人。
你说,有谁可以阻止禾苗的生长呢放眼天下,当今的国君中,没有不喜欢杀人的。
如果你可以做到不杀人,百姓自然都会来归附你,而且还会翘首期盼你的到来。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周朝礼乐文化的熏陶。
他十分重视教育,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故事中,有一则著名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故事。
有一天,孔子在行走时遇见了一位老者在田间劳作,孔子便向老者请教农业知识。
后来,他又遇见了一位年轻人在学习弓箭射击,孔子也向他请教。
最后,孔子又遇见了一位妇人在织布,同样向她请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谁,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孟子,名轲,字子思,生于公元前372年,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
孟子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他主张君子之道,强调仁义道德。
孟子的故事中,有一则“梁惠王问仁”的故事。
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安乐。
孟子回答说,只要王者能以仁义治国,尊重人民,爱护百姓,国家就能安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义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的思想启迪。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我们的精神熏陶。
总之,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故事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的思想启迪。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我们的精神熏陶。
让我们铭记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传承儒家思想,弘扬中华文化。
与孔子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子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名称
1、《孔子与张仪》:传说孔子在讲学时,一位叫张仪的少年努力听讲,不顾疲惫,直到隔夜,孔子问他有没有疲惫,张仪回答道:“老师,我感到非常疲惫,但是当我想到您所讲的道理,我就觉得又不累了。
”孔子感动地把他抱在怀里,表示赞赏。
2、《孟子与梁惠王》:梁惠王得知孟子的智慧,想要请他来臣子,孟子却拒绝了,梁惠王便出示一个空盒子,对孟子说:“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你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愿意来当我的臣子,它就属于你。
”孟子答应了,梁惠王把盒子打开,里面竟然是一本书,上面写着:“孟子,我只要你来教我,其它的都不要。
”
3、《孔子与子路》:传说孔子一次去拜访子路,子路正在耕田,孔子见他满脸汗水,便说:“子路,你今天劳累了,不如把这些工作交给别人去做吧。
”子路回答道:“贫者有一份,富者有两份,我虽然贫穷,但是我也有责任去做这些事情,毕竟这是我的责任。
”孔子听后很欣慰,便给他鼓励道:“好样的,你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名称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孔子和孟子是两位备受尊敬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行和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孟思想一直被奉为经典,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些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
故事一,孔子问礼。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在山上行走。
突然,他们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前。
孔子停下脚步,指着树林对学生们说,“你们看,这片树林多么茂密,树木之间相互依靠,才能形成这样的一片森林。
这就是‘礼’的道理所在。
”学生们不明白,便问孔子,“老师,您说的‘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微笑着回答说,“‘礼’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依靠。
就像树木一样,彼此相互依存,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
故事二,孟子的慈母故事。
孟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慈祥的人。
有一次,孟子的母亲因为家境贫困,不得已去做衣裳的工作,为了不让孟子受到影响,她总是在孟子睡觉的时候才去做衣裳。
孟子非常感激母亲的辛苦付出,他常常对别人说,“我母亲为了不让我受到影响,总是在我睡觉的时候才去做衣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的慈母教育了他的高尚品德,也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故事三,孔子的弟子患病。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生病了,孔子亲自前去探望。
他对生病的学生说,“你的病是因为你的心灵不够安宁所致,我会为你祈祷。
”孔子开始为学生祈祷,不久,学生的病情就有了好转。
这件事情让学生们对孔子更加敬佩,他们深信孔子的学识和道德修养能够拯救他们。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孔子和孟子的高尚品德和博大智慧。
他们的思想和教诲,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孟思想,感受他们的伟大和智慧。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他们的品德和智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孟的经典故事

孔孟的经典故事
1. 孔子拜师求教:孔子年轻时,他非常渴望学习,于是他四处找寻名师。
一天,他来到大夫卜商家中请教。
他刻意用一套温和的询问方式向大夫请教,然而大夫却不屑回答。
孔子并没有气馁,而是微笑着转身离去。
此时,卜商的儿子突然追上孔子,告诉他,他的父亲以前并非如此对待学生,而是因为儿子被孔子的教育所感动,所以想向孔子学习,于是才选择不回答孔子的问题。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他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态度,即使遇到不合作的人,也不因此而放弃。
2. 孟子的母爱:孟子的母亲非常爱他,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她搬家三次。
第一次她搬到了靠近学校的地方,但是孟子不安分,总是爬树玩耍,所以她又搬到了没有树的地方。
然而,这样孟子反而更加顽皮,总是躲在别处玩耍,不去学校上课。
母亲又搬家到了离学校更远的地方,孟子终于被迫放弃游戏,专心读书。
这个故事表达了孟子母爱的伟大,她为了孟子的教育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坚定了孟子追求知识的决心。
3. 孔子鲤鱼之爱:孔子曾经说过,他可以与鲤鱼共渡一生。
有一天,孔子在湖边看见一些人在捕鱼,他感到非常难过,于是他让人驱走捕鱼的人,把鲤鱼放生。
弟子问孔子为什么这样做,孔子说:“我喜欢鲤鱼,所以我不忍心它们被捕杀。
”
这个故事突显了孔子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他认为一切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以上经典故事展现了孔孟对知识、教育和道德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思想和品德的精华。
这些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孔孟学派的重要经典。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孔子和孟子都是古代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那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孔子的故事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关于孔子的故事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 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 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但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
公元前496 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个次,
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
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和庄子的故事
孟子和庄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
儒家的要求积极入世的,所以孟子不辞辛苦、疲于奔命地宣扬自己的“仁政”,但是总是不能被接受,孟子不惜在朝堂之上与人发生激烈的辩论。
道家是消极出世的,庄子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把世间万事都看的虚无缥缈的,都认为那不是真实的,因为万事都会消亡的,所以与其积极要求做官,实现所谓的理想抱负,不如把自己隐藏起来,做一个内心自由自在的人,所以当楚国的大王派人来请庄子做楚国的丞相的时候,面对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庄子却轻易放弃了,而且是再三推辞,因为他认为这样就会让他失去身心自由,凡是不能让他自由自在活着的东西,哪怕是高官厚禄也是不算什么的。
孟子强调仁义,强调要提升自身修养,要实施“仁政”,要与人为善,缓和社会关系,但是这个套在庄子看来根本就是伪命题,道家是讲究虚无的,他们巴不得社会回到原始社会小国寡民的状态,是老实不相往来,这样就不会有矛盾了,社会上也就不会有战争了。
但是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儒家和道家,或者说孟子与庄子走的是两个极端,一个是积极的“进”,另一个是消极的“退”,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不过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在当时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主张,他们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孟子和孔伋的故事
孔伋的门人是孟子的老师,孔伋是孔仲尼的孙子。
孟子和孔子同
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差了四代。
通过史书证实,孟子出生的时候,孔伋已经逝世30 余年了,但孟子还是受到了孔伋的影响。
孟子受教于孔子的门人,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孟母为了让儿子有一个读书的好环境,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做了孔伋门人的邻居。
孔伋门人就这样成为了孟子的老师。
孟子后来与他的门人一起写了一本书,书名和他名字一样。
它也是四书之一,与孔伋的中庸并列。
孟子还提出了仁政,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
其实孟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都不显,直至宋朝。
后世称呼孟子为亚圣,他是儒学中除孔子外的第一人。
因为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两者有一些共通之处,就被合并称为思孟学派。
因为典籍的缺失,思孟学派也产生持续的争议。
即使两个学派相互独立,在有一段时间里,两者是共存的。
但子思学派在缺少重要人物孔伋后,逐渐墨守陈规,没有提出新的学说。
孟子学派却持续提出新的论点,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所以孟子学派真正发扬了子思思想。
孟子能够成为儒派的楷模,跟孟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有一次,孟母承诺给孟子吃猪肉,为了不失信自己的儿子,即使家里的钱不多,但还是实现了自己对儿子说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