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瘦肉精事件分析
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分析

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分析事件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3·15特别节目的曝光,河南孟州等地使用瘦肉精喂猪,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当地的动物检疫机构形同虚设。
“毒肉”不仅进了南京的菜场,还被顺利地卖到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公司。
而双汇所宣称的“十八道检验”,并不包括瘦肉精的检测。
双汇,国内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上了黑名单,不啻一场行业地震。
“瘦肉精”“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
如果把“瘦肉精”添加到饲料中,的确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
国内外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
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恶性肿瘤。
“瘦肉精”9年前已被禁用2002年,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
200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规定新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对使用“瘦肉精”养殖生猪,以及宰杀、销售此类猪肉的,将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规定表明,只要生产或者销售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即使没有造成人身损害后果,也可要求10倍赔偿。
之前的“瘦肉精”事件2001年,包括北京、天津在内九个省市的23家养殖场被发现违规使用盐酸克伦特罗。
2002年,广州某饲料生产公司违规添加“瘦肉精”导致480多人中毒。
涉案饲料公司经理林清源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2006年,上海连续发生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波及全市9个区300多人。
同年,江西有12人因制售使用“瘦肉精”被刑事拘留。
2009年,广东商贩从湖南买入的问题猪肉导致70余人出现中毒症状……存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层出不穷,中央和各级政府重视力度不可谓不大,投入精力不可谓不大,可为什么还总是有那么多耸人听闻的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我想主要有一下几方面原因:(一)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食品生产经营者安全意识缺乏,有违规使用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现象;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存在无知消费、模糊消费、便宜消费三种消费理念;监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部分执法部门存在“有利”就管,“无利”不管的倾向;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浓,对发现的假冒伪劣食品或侵权事件,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双汇“瘦肉精”案例分析

双汇“瘦肉精”案例分析第一篇:双汇“瘦肉精”案例分析双汇“瘦肉精”案例分析xxxxx一、案例情况据央视新闻频道今日播出的央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中指出,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
节目中曝光济源双汇存在“瘦肉精”猪肉问题。
河南孟州、沁阳、温县等地一些添加“瘦肉精”养殖的生猪(俗称“健美猪”),也都卖到了济源双汇。
农业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并立即派出督察组赶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
继新华社播出《“健美猪”真相》的报道后,农业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并立即派出督察组赶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
3月21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成联合工作组赴河南实地督促案件查办,查看生猪养殖和屠宰环节,调查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履职情况,指导责任追究工作。
二、企业基本概况及运行状况华北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现有资产1.7亿元,拥有职工1000多人,主要生产经营火腿肠产品系列、速冻产品系列、牛羊肉产品系列,年工业总产值达3.7亿元。
目前,公司拥有铁路专线4条,5000吨级冷库两座,活牛、羊屠宰线2条,现有高温火腿肠生产线,水饺生产线,肉串生产线、肉片生产线和汤圆生产线45条,年产火腿肠系列产品、牛羊肉系列产品、速冻系列产品达4万吨。
公司依托双汇集团在质量、品牌、管理、资金、市场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在乌兰察布市和集宁区政府以及各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来取得较大的发展,已确立了在科研开发、产品认证、环境保护、市场开拓方面的优势地位。
目前已投资300多万元建立拥有20人的食研所一个,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出口质量认证、QS安全食品认证,产品质量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地区金奖。
现在公司产品已经覆盖华北市场及全国各地市场,有些产品并出口到了东南亚、中亚、港澳地区产销率达100%。
商业案例分析-双汇瘦肉精事件

双汇“瘦肉精”事件一:双汇“瘦肉精”事件过程:1929年十月二十九日美国股市大崩盘对美国人成为“黑色星期二”,82年后的优势一个星期二对双汇集团来说也同样是噩梦的开始。
·3月15日央视曝光济源双汇收购“瘦肉精”猪肉,当天双汇发展封住跌停。
·3月16日双汇集团发布致歉声明,同时责令济源工厂停产自查。
·3月31日双汇召开“万人职工大会”,包括双汇集团所有管理层、漯河本部职工、经销商、部分新闻媒体等万人参加。
·4月19日双汇发展复牌,开始无量跌停。
·4月22日被曝隐瞒关键承诺,再度临时停牌。
·4月27日双汇市值已缩水172亿元。
二:双汇“瘦肉精”事件及其成因(一):政府监管不利我们都知道双汇事件与国家的监管严重不足和缺失有很大关系,但我们不知道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地方食品监管部门之所以对一些企业,特别是对一些地方大企业的这种既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违反自身道德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涉及到权力寻租问题和地方财政供养机制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关于食品方面的法律法规有20部,40部行政法规和150多部部门规章,对食品的监管可谓是面面俱到,但食品违规事件仍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执行力的严重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回归到本质上就是我国政府既是食品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同时又是规则的执行者,一旦出现权力寻租,监管便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公务员的工资福利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收费罚款中获得的,为了能够完成“创收“任务,地方监管机构对一些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采取默认放任的态度进行“养鱼执法”(二):道德意识薄弱监管不严使得瘦肉精肉横流市面,面对利润的诱惑,双汇为什么不能洁身自好呢?!监管不严是现在中国的大环境大背景,面对政府制定的政策,企业有很多灵活变通的空间。
权利寻租,似乎已经成为潜规则。
钱,让监管的关卡形同虚设,但目光长远的企业应当坚守道德准则,作为中国500强的双汇这次不仅欺骗了消费者,同时也背离了“产物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的生产宗旨。
双汇瘦肉精事件浅析

双汇瘦肉精事件浅析一.事件概述3月15日上午9时许,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每周质量报告》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节目曝光了“养猪户添加违禁药‘瘦肉精’,监管部门收钱放行,经纪人联络其中,下游厂家有意收购”的乱象。
在河南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和获嘉县等地,用“瘦肉精”喂出来的“健美猪”,钻过当地养殖环节的监管漏洞,进入贩运环节。
每头猪花两元钱左右就能买到号称“通行证”的检疫合格等三大证明,再花上一百元打点河南省省界的检查站,便可以一路绿灯送到南京一些定点屠宰场,无需检测“瘦肉精”,每头猪交10元钱就能得到一张“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有了这张证明,用“瘦肉精”喂出来的所谓“健美猪”就能堂而皇之地进入南京市场销售。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用瘦肉精喂食的猪,还堂而皇之地流入了肉食行业的龙头老大、以“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著称的河南双汇旗下的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按照该公司规定,十八道检验并不包括“瘦肉精”检测。
知名企业为逐利置公共安全于不顾,养殖、贩运、屠宰和销售等四大环节的监管部门对违禁药品一路绿灯,蚕食着公众对涉事企业的信任以及食品安全领域政府部门几近透支的公信力。
节目播出后,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午后即跌停,当晚,双汇发展还发布了停牌公告。
2002年,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布公告,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
200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规定新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对使用“瘦肉精”养殖生猪,以及宰杀、销售此类猪肉的,将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而此次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却让我们发现这家被公众广泛认知的500强企业竟然成了监管的漏洞,国家监管部门有法可依却监管不严?而频频发生的视频安全问题似乎折射出监管之外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二.多角度分析养殖户角度目前生猪生产存在的问题:1、市场风险较高,大户缩小规模,散户观望。
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危机处理案例分析

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危机处理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一) 双汇集团简介双汇集团(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目前总资产达200亿元,员工6万多人,年肉类总产量3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6位。
双汇集团是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在全国12个省市建有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在31个省市建有2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每天有8000多吨产品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配送到全国各地。
双汇集团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办事机构,开拓海外市场,每年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亿美元。
双汇集团坚持用大工业的思路发展现代肉类工业,先后投资40多亿元,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4000多台套,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高效益建设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为主,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彩色印刷、物流配送、商业外贸等主业突出、行业配套的产业群。
此次涉事企业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子公司,成立于2008年9月18日,由双汇集团独资设立,注册资本9000万元。
2009年6月,双汇集团对其增资,增资后注册资本为2亿元。
涉及年屠宰生猪150万头,年低温肉制品3.3万吨。
(二)双汇“瘦肉精”事件1、“瘦肉精”的危害“瘦肉精”被认为是肉制品业的“三聚氰胺”,它通常是指盐酸克伦特罗,一种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
类似药物还有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等。
将这一类物质添加于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减少饲料使用,使肉品提早上市,从而降低成本。
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恶性肿瘤。
早在200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就发布公告,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中添加“瘦肉精”。
双汇瘦肉精案例分析

双汇图片
双汇成长期:
特点:新产品经过市场介绍期以后,消费者对该产品已经熟悉,消
双汇成熟期:
特点:进入成熟期以后,产品的销售量增长缓慢,逐步达
到最高峰,然后缓慢下降;产品的销售利润也从成长期的 最高点开始下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种品牌、各种款 式的同类产品不断出现。
策略:随着同类产品的成熟,市场的饱和,双汇不断加大
投入,不断改进,2005年10月双汇集团屠宰厂通过 ISO22000认证 ,2007年6月29日双汇国有产权重组全面 完成,引进战略投资者美国高盛。改进特色,以使自己的 立于不败之地。
费习惯业已形成,销售量迅速增长,这种新产品就进入了成长期。进 入成长期以后,老顾客重复购买,并且带来了新的顾客,销售量激增, 企业利润迅速增长,在这一阶段利润达到高峰。随着销售量的增大, 企业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产品成本逐步降低,新的竞争者会投入竞 争。随着竞争的加剧,新的产品特性开始出现,产品市场开始细分, 分销渠道增加。企业为维持市场的继续成长,需要保持或稍微增加促 销费用,但由于销量增加,平均促销费用有所下降。
双汇发展史:
1999年12月 “双汇”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1958年 7月 集团公司前身——漯河市冷仓成立 1999年12月 双汇集团被列为国务院512家重点企业 1969年4月 变更为漯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 名牌产品 1999年12月 漯河双汇商业连锁有限公司成立 1984年7月 万隆当选厂长 2000年12月 双汇工业园二期工程全面竣工投产 1992年2月 第一支“双汇”牌火腿肠问世 1994年1月 合资成立华懋双汇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 2000年12月 双汇集团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企业博士后 科 研工作站 4438万美元 2001年5月 肉制品车间通过对日出口注册 1994年8月 以漯河肉联厂为核心组建并成立双汇集团 1995年4月 双汇食品城(现双汇工业园)一期工程开始建 2000年6月 通过ISO9001认证体系升级和HACCP认证 2001年12月 双汇集团技术中心被评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 设,总投 资2.6亿元,共7个项目 2002年2月 与日本火腿公司合资成立河南万东牧业有限公 1996年9月 双汇食品城一期工程全部竣工 司 1997年1月 成立“双汇集团股份制改造及股票 上市办 2002年4月 双汇发展5000万股A股增发。 公室”筹划股票发行事宜 2002年10月 与杜邦合资成立杜邦双汇漯河蛋白有限公司 1997年7月 双汇集团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体系 2003年2月 与日本吴羽、日本丰田合资成立南通汇丰新材 1997年7月 绵阳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成立 料有限公司 1997年10月 许昌双汇牧业有限公司成立 1998年9月 “双汇实业”5000万A股股票在深交所上网发行 2003年3月 双汇工业园三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约10亿元。 1998年12月 “双汇实业”5000万A股股票在深交 所成功上市2003年12月双汇集团通过ISO4001认证 2004年9月双汇低温肉制品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中国名牌” 1999年3月 商丘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成立 产品 1999年10月 河南双汇实业股份公司变更为“河南双汇投资 2005年10月双汇集团屠宰厂通过ISO22000认证 发展股份公司” 1999年11月 双汇食品城二期工程开工,总投资5.6亿元 2007年6月29日双汇国有产权重组全面完成,引进战略投资 者美国高盛。 2011年3月双汇因收购食用过瘦肉精的肉猪,被停牌调查
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公关分析

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公关分析一、双汇“瘦肉精”事件回顾2011年3月15日,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的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报道,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有毒猪肉有部分流向河南双汇集团下属分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央视报道,据销售人员介绍,他们店里销售的猪肉基本上都是济源双汇公司屠宰加工的,严格按照“十八道检验”正规生产,产品质量可靠。
然而,按照双汇公司的规定,十八道检验并不包括“瘦肉精”检测。
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采购部业务主管宋红亮承认,他们厂的确在收购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所谓“加精”猪,而且收购价格比普通猪还要贵一些。
这种猪停喂“瘦肉精”一周后,送到他们厂里卖的时候就不容易被查出来。
针对此事件,双汇集团3月16日在其官方网站发表声明称,对于此事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双汇集团深表歉意,并责令相关公司停产自查。
尽管双汇已经为济源双汇向公众道歉,但在多个场合,该集团高管却强调自己是“代人受过”,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生猪养殖业秩序混乱和动物检验检疫标准“过于宽松”。
双汇掌门人万隆称,“瘦肉精”事件与“三聚氰胺”事件,有着本质的区别,“瘦肉精”事件是上游产业链中养殖环节出现的问题,济源双汇的猪源是在流通环节因为把关不严流入的,“瘦肉精”是别人所为。
万董事长认为,“如果政府坚持治理,遇上瘦肉精就抓,每个月公布一次瘦肉精检测结果,企业就不会有那么高成本。
”3月31日上午10时,双汇集团在漯河召开万人职工大会,双汇董事长、71岁的万隆鞠躬道歉。
会上,双汇集团特别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全国各地经销商“即兴”发言,多位经销商表示对双汇依然充满信心。
一位来自辽宁的经销商最后高喊“双汇万岁,万隆万岁”,被主席台上的万隆连摆手叫停。
但是就在这一场“气势磅礴”的万人道歉会上,万隆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又摆了一个大大的乌龙,似乎是全国最大的愚人节笑话。
双汇集团在自己费尽心思准备的隆重道歉大会上,其最惹眼的会标上双汇的拼音字母却出现最不应该出现的拼写错误,“SHUANGHUI”被拼成了“SHAUNGHUI”。
双汇瘦肉精案例

双汇瘦肉精案例分析1. 背景双汇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之一,主要从事猪肉制品的生产和销售。
然而,在2011年,双汇因使用瘦肉精被曝光,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和消费者的担忧。
瘦肉精是一种生长促进剂,被用于提高猪肉产量和质量。
然而,瘦肉精在人体内会转化为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因此在许多国家被禁止使用。
2. 过程2.1 曝光2011年7月,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放了一期关于瘦肉精的调查报道,揭示了双汇使用瘦肉精的问题。
报道中展示了一些双汇产品中检测出瘦肉精残留的结果,并采访了双汇的供应商和消费者。
2.2 调查报道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监管机构和媒体开始对双汇进行调查,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测和取证。
2.3 反应双汇迅速对此事做出回应,表示将全面配合调查,对涉及的产品进行召回,并承诺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
双汇的高层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公开道歉的声明。
2.4 处理监管部门对双汇进行了严格的处罚,包括罚款和暂停生产等。
双汇还面临了巨大的声誉和品牌危机,市场份额大幅下滑,股价大幅下跌。
2.5 整改受到此次事件的教训,双汇加强了自身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并与供应商进行了重新评估和合作。
双汇还与监管部门密切合作,加强了对瘦肉精的监测和检测。
3. 结果3.1 影响双汇瘦肉精案例对双汇的影响非常大。
首先,双汇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其次,双汇的市场份额大幅下滑,许多消费者转而选择其他品牌的肉制品。
另外,双汇的股价也大幅下跌,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2 教训双汇瘦肉精案例给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企业敲响了警钟。
这次事件揭示了中国食品行业在质量管理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对企业而言,这次事件也是一次宝贵的教训,提醒企业要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3 后续措施双汇在事件发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市场信任和品牌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回顾
2011 年 3 月 15 日央视新闻频 道《每周质量报告》的3.15 特别节目播出了《“健美猪” 真相》,对于河南孟州等地 部分养猪场饲喂有“瘦肉精” 的生猪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 限公司进行了报道,济源双 汇分公司瞬间成为众矢之的, 双汇集团也一度被推到舆论 的风口浪尖。节目播出后, 双汇集团立即召开一系列的 会议进行积极应对,及时发 布相关公告声明,并采取 “瘦肉精”在线逐头检验的 措施,强化源头控制,保证 食品安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执法人员执法不力:部分执法人员与犯罪分子同流合污, 受其贿赂,对其视而不见。
小结:
瘦肉精”事件给双汇造成了经济和名誉的 双重损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双汇集团内 部控制活动执行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此外, 政府的监管缺失也许是导致此次事件更重 要的原因,明目张胆地饲喂“健美猪”已 经不是一个企业能够控制的问题了。政府 在养殖环节的有效监督对于保证食品安全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不能把责任 都推给处于流通环节的企业。食品质量安 全问题的解决需要企业、政府及社会的共 同努力。
风险的重视 程度不够, 忽视上游投 入
风险转移到 农户,农户 分散难管理
一出问题就 会牵连到企 业
对于食品安全这一问题没有进行前瞻性的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当然也就不全面
第三 控制活动分析
双汇集团的主要问题出在 控制活动执行力度不够 八道检验并不包括“瘦肉 精”检测济源双汇并没有 严格执行,并且其采购主 管明知故犯的行为持续了 两年之久却没有被发现, 我们不难看出双汇集团的 在控制活动的执行上的确 有很大的问题,这也是导 致此次“瘦肉精”事件的 最关键因素。
双汇内部原因分析
第一,内部环境分析 第二,风险评估分析
第三,控制活动分析
第四,信息与沟通、持续监控分析
第一 内部环境分析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2、设立单一的质检部门存在的弊端没有外 部有效的再监管 3、没有建立有效的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4、企业文化“底板”不牢 5、双汇缺乏社会责任心
第二 风险评估分析
第四, 信息与沟通、持续监控分析
济源双汇采购主管宋红亮明知故犯的行为 持续了两年之久却没有被发现与处理就暴 露出集团在信息的传递以及对内控体系的 评估方面的一些漏洞
政府存在的问题
监管不力:职能交叉、 效率低下、 推卸责任。食品监管 部门职责不清,进一步造成了食品安全隐患的增加。 我国 食品生产流通属于“分段管理”,仔细算下来,有7部法律 与8个部门在管着猪肉,但往往最终却是谁也没管好,追究 起来也不完全是某一家的责任。 法律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至今仍不完善、不配套, 执法机构存在职责和权力错位。“瘦肉精”残留快速筛选 检测的行业标准都是根据形势需要仓促出台的过渡性的标 准,至今动物防疫法中还没有相关内容。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