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教授课件
系列讲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第三讲)(王荣生)

系列讲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第三讲)(王荣生)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经验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也就是说,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这是我国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
我们经常说,钱梦龙老师是“导读法”,蔡成清老师是“点拨法”,段力佩先生所主持的是茶馆式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在以往,我们对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往往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角度去学习和提炼归纳,现在我们知道,这是远远不够的。
“导读”,在哪里导呀?导的是什么?“点拨”,在哪里点?点的是什么?拨的是什么?“读读、议议”,是学生读和议,“讲讲”是教师讲,讲什么呢,这就牵涉到教学内容的问题。
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
换句话说,“导读”导的就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曾经有人问,钱老师上课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这么默契呢?钱老师回答说:“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备课,文本的教学解读,一方面要依据体式,正确解读课文。
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曾经发表过董水龙老师的《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
标题很鲜明,《背影》教什么呢?董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1)“文章有一条分界线,分开了回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这是关于文章结构的,也与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直接的关系。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备课模板(国培)PPT课件

51
.
名课研习 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
1
52
.
清 纳兰性德:长 相 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3
.
王崧舟老师《长相思》研习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54
.
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读对生字、多音词,停顿
39
.
课例讨论
十五堂议论文
40
.
课例讨论
《七根火柴》
41
.
(二)研判学生自主阅读的状况 选择教学的起点和重点
42
.
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备课备两头
终点:教学目标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起点:学情估量
43
.
学生需要学什么
学生能自主 理解、感受的
学生理解、感受 有困难和问题处
44
30
.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阅读教学目标:指向理 解感受课文的关键处
阅读教学内容:理解感 受课文关键处的知识、 技能、态度、策略
31
.
三、阅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
32
.
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的前提
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 和阅读经验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
33
.
备课模板之一
1
34
.
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
3班级交流
感悟生命的
段落
学情预估: 1能自主解决字词;2能看懂文章大意;3难解震撼和感悟
62
.
备课模板之三
1
63
选文类型与教学内容的创生 PPT课件 1

•
15、不管怎样,仍要坚持,没有梦想,永远到不了远方。
•
16、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
•
17、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
18、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
19、就算生活让你再蛋疼,也要笑着学会忍。
•
20、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
•
21、所有欺骗中,自欺是最为严重的。
3、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 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 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课例——《风筝》4
杭州市九堡中学 王晓星 马 皓
体验通过写作——《风筝》与《我的兄弟》
文学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作者用整个身心体验人生、社会、 自然的过程,写作即是体验,写作即是表达。阅读《风筝》 触发自己心中的“风筝”,而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又借鉴 《风筝》的文学样式来表达,这即是体验和学习的过程。 “学习通过写作”这一命题是美国伯克来加州大学的口号, 阅读通过写作”、“体验通过写作”。这一 命题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写作的过程是 内化和重建对作品的“理解”过程,而写作的成果则是体 验和理解的具体表达。
•
28、有时候,生活不免走向低谷,才能迎接你的下一个高点。
•
29、乐观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
•
30、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
3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32、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选文类型与教学内容的创生
王荣生 教授 博士
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所长
主要著作
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专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
王荣生国培课程标准29页PPT

王荣生国培课程标准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王荣生教授简介

王荣生教授简介
王荣生,教授,博士,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附录]王荣生先生论文代表作:
1.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
2.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3.论语文教材中的“定篇”类型选文
4.语文教材中的“样本”类型与编撰策略
5.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6.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上)
7.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下)
8.语文教材中的“例文”及其编撰策略9.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上)10.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下)。
王荣生阅读教学研究的进展PPT课件

你
1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如何阅读 如何找到语句和 对这些关键点,如
文本的关键点? 何做深度加工? 即:看语句和语 即:从这些地方看
篇的什么地方? 出什么东西来?
1
“通过视线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 结合读者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 性思考,这就是阅读过程。”
(2)读者对语篇所涉主题(话题、内容) 的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
(3)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可以表述为阅 读方法的运用,或阅读规则和策略的运用 。
阅读能力,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方法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 与写作的训练”。“第一,必须讲究方法。怎样阅 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 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第二, 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因为阅 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仅仅心知其故,而习 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 就看这两点。”
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点,并对此做深 度的心理加工(精加工)。
3、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1
主体与对象的关联
如何阅读
阅读主体
阅读对象
阅读能力
功能性的—— 与阅读主体有关
结构性的—— 与文本体式有关
阅读取向:
阅读方法:
哪一种阅读?
如何阅读?
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哪一种阅读:
如何阅读:
抱着什么目的,怎 在文本的什么地方,
正如阅读研究专家詹森所指出的: “阅读和理解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语义 上的区别,因为没有理解,阅读就只 是在追随书页上的记号。”
1
语文经验(阅读能力)
学生
《背影》 理解感受
高中语文新课程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王荣生

1
应用与拓展 莫蒂默 · 阿德勒说:“事实上哲学问题的最显著的 标志就是每个人必须自己回答问题。接受其他人的观 点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逃避问题。但你自己的回答必 须要有充分的根据,有论点作为后盾。” 1 收集你喜欢的人生箴言,并与同学交换。 2 组织一次非正式的讨论会,各自畅谈人生的意义。注 意相互之间不要辩驳。 3 有时间的话,以“人生”为主题,进行扩展阅读, 材料可以是诗歌、小说或论著。或者,组织一次以 “人生”为主题的活动,如朗诵会、表演活动、手抄 报展示等。
1
2 一位学者说:“人只是因为能由‘所是’知‘所以 是’,进而知‘所应当是’,才得以去树立理想。而 正因为有理想,人才有文化的生命。”“若一个民族 的大多数成员失去了人生的理想,或只有以动物的欲 望满足为‘理想’,那么他们就失去了真正的人生奋 斗,即丧失了把自己提升到人的高度和尊严的奋斗, 这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就处在衰竭之中。” 议一议: ( 1 )按冯友兰的学说,你周围的人分别被划到哪类 “境界”? (2)你希望他们进入哪类“境界”?
1
5 写一篇该文的内容概要,或列出内容提纲。
二 理解作者的学说
1 从历史人物中分别举出一个与人生四类“境界”相对应的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与周围同学讨论下列问题。注意:对问题的看法务必在课文中找 出根据,必要时还应该参阅链接材料。
( 1 ) “一般的芸芸众生,不是属于自然境界,便是属 于功利境界。” 那么,在冯友兰看来,“芸芸众生” 的人生还有没有“意义”? (2) 既然“功利境界”的人也能为社会服务,“道德 境界”的人也是为社会服务,为什么还要做出高下的 分别呢?“道德境界”是不是全然不顾及个人的“小 我”? ( 3 )有人批评说:“如果以道德为标准,则道德境界 即是至善境界;如果以非道德性的觉解来衡量,则天 地境界与道德境界是非同类而比较。因此,所谓的境 界高下之分,是难于得到标准的个人信念而已。” 你 是怎么看待这种批评的?冯友兰为什么在“道德境界” 之上再划出“天地境界”? ( 4 )说一个人是某“境界”,是凡事都在这一“境界” 呢?还是此一事是这种境界,彼一事可能变成另一
写作过程的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过程化 课件

? 中小学写作课,主要教什么呢? 应该教“形成结果”过程中需要的东西,而 不是直接要老师心目中“结果的东西”。
“写作过程”的教学 ——对写作过程的动态的“写作知识”体
认
? 应该教“形成结果”过程中需要的东西,而不 是直接要老师心目中“结果的东西”。
? 应该把静态的“章法知识”的讲解,转变为应 对写作过程的动态的“写作知识”体认。
? 应该帮助学生应对和解决写作过程中碰到的问 题和困难。
“写作过程”的教学
如何使学生能写出 目标
学情 学生为何写不出来
研究结论
客观的展现 写生动 = 写具体 =
在想象中展开
课例讨论
李白坚老师的课例
研究结论
学生为何写不出来
教学过程:
四、写作练习 熟悉的同学、老师外貌、动作等。学生朗读自己的文字, 相互点评。
五、总结 引用名言,结束语:让我们通过对细节的捕捉与书写,使 自己的文章更精彩、更传神。【总结是号召。】
六、作业布置 运用细节描写,续写——设想小弗朗斯的所讲、所闻、所 感。
【虚构,与细致观察不相配。】
课例分析——实际上在教什么
“写作过程”的教学与
写作教学的“过程化”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
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 2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
专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
总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 1978-2005 )》
专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07 年
写作教学的“过程化”
? 在中小学写作课,学生怎么学呢? 应该在“做的过程中”学。让学生在学的过程 中,学会(体验)如何写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
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2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专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总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专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阅读能力,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方法
不在说读法方面多注点儿意,阅读 十个选本也是徒然,不用说是一个。
阅读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阅读取向
哪一种阅读? 战略的
阅读技法
在哪里,读什么? 战术的
阅读取向决定主体行为
阅读技法受制文章体式
1
阅读能力是 具体的
阅读是一种 文体思维
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1
“莫言作品的外文版翻译者们为什么去访问高 密?”莫言答:“大概都被我小说中的描写忽悠 了。吉田富夫去高密,想去看我小说中的磨坊、 河流、高粱地等场景,但只看到一条干涸的小河 沟,根本没有我小说中那样的澎湃奔流的大河。 他问我大河呢?我说,就是长江黄河啊!森林呢 ?我说在长白山;沙漠呢?我说在内蒙古。” 其实,莫言的答语还是托词,小说中的磨坊、 河流、高粱地,是小说家的语言所营造的世界。
课题。
阅读能力,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方法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 与写作的训练”。“第一,必须讲究方法。怎样阅 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 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第二, 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因为阅 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仅仅心知其故,而习 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 就看这两点。”
1
散文是介于文章和文学之间的文类,它叙写“这一位”作者
的所见、所闻,表达“这一位”作者在独特境遇中的所思、
所感。
散文叙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 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乃至心理 镜像。散文中谈论的所思,散文中表达的所感,是“这一位 ”作者依赖其独特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 。
传统的没有了
现代的没进来
散文知识的问题
情景交融
抓主干,去旁支
初步的结论
限制散文
散文教学内容的除旧 纳新
散文教学内容的问题研讨
散文在阅读教学所造成的问题 散文在写作教学所造成的问题 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调查与分析 散文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国外的散文(阅读、写作)教学及其启示
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它唯有作者的眼 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而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引 发的所思,落根在“这一篇”,通过独抒心机的章法、个性 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
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学 生
这 一 篇 课 文 ( 散 文
作个 者性 的化 言的 语语 表句 达章
二、语文教学问题集中体现在散文
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何以是散文?
文化传统
主动选择
文化传统
魏晋之前 古文运动 桐城派
新文化运动 三家散文 散文复兴
阅读教学:好文章观
散文—随笔
科普小品——生动的 说明文
杂文——生动的议论 文
小说——现实主义小 说——普通文章(散 文)的章法
散文知识的问题
1、指导学生: 能抱着正确的目的, 合适地看待特定的 文本。
2、指导学生: 能在文本的重要 地方,看出所传达 的意思和意味来。
合宜的教学内容
文本的教学解读
依据体式 根据学情
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 本解读。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 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而采用了莫名其 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
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学 生
这 一 篇 课 文 ( 散 文
作个 者性 的化 言的 语语 表句 达章
法
作个 者人 的化 所的 见言 、说 所对 闻象
作独 者特 的的 所情 思感 、认 所知 感
外 在 的 言 说 对 象
)
课例讨论
《安塞腰鼓》 《心田里的百合花开》
《生命,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
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课
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1
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
学生今天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是“这一篇” 独特的文本,学生今天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 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思想情感融会 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语文能力是具体的
笼而统之的“阅读”是没有的。具体的阅
读活动,一定是某种特定样式的阅读;而不同
样式的阅读,所运用的能力是有区别的。在讨
论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事先
查明,希望学生现在或将来所从事的是哪一种
方式的阅读活动;这样,我们才能明了,要培
养学生的,究竟是些什么样的阅读能力,才能
接下来去研究怎样去培养这些能力等一系列的
三、正确把握散文教学的两个链接
1 钱理群《说什么“理”,如何“说理”》
《走向虫子》
“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 ,关键在要弄 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 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 文。”因此,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 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
《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
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两个链接
法
作个 者人 的化 所的 见言 、说 所对 闻象
作独 者特 的的 所情 思感 、认 所知 感
外 在 的 言 说 对 象
)
散文极具个人性
1
《走一步,再走一步》所叙述的,是莫顿·亨特 一辈子都铭心刻骨的童年经历。《生命,生命》的 谈论者,是残疾得每一举止都要忍受大痛苦的杏林 子。《心田里的百合花》所表现的,是林清玄意想 的、向往的心灵世界。《安塞腰鼓》所描绘的,是 世上其他人过去从来没看见过,除非通过刘成章“ 这一篇”散文,现在也永远不会看见的“好一个安 塞腰鼓!”
专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提要
一、阅读能力与阅读方法 二、语文教学问题集中体现在散文 三、正确把握散文教学的两个链接 四、由散文连带的问题
一、阅读能力与阅读方法
1
学生
阅读能力 某一特定文本
百科知识
1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
《自传的契约》
《中华读书报》20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