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推荐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推荐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68820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2.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推荐5篇]正文第一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其实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挺厚重的,翻开来便觉得他的话题更是厚重。
我们从记事以来就开始思考,并依赖着思考来分析、判断以及决策,我们往往对自我的思考深信不疑,细细想来,思考这件事情本身值得我们思考吗?这本书大概就是来探讨论证思考这件小事的。
作为一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确有独到之处——传统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实证明人往往很不理性。
至于为什么会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应的反应,似乎就是本书试图要告诉读者们的。
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让人兴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类型,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书中一开始就提到的系统一与系统二,系统一是快思考,简单、迅速、自然、接受、直觉;系统二是慢思考,分析、质疑、评估、反省。
绝大多数时间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统一,而它正是人们普遍不理性的基础。
系统二或许可以称为理性,理性确实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导、监控和影响系统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这种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如此一来,理性反而显得稀缺了起来。
从书中的内容来看,理性似乎总是相似的,与专业训练、习惯、专注度等息息相关,而不理性则有各种各样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响、利害得失的顾虑、环境效应等等,快与慢的结合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尽管觉得用系统一、系统二来进行分类显得挺唐突,却也觉得这样的泛化定义也很不错,毕竟喜欢草草下结论定答案是系统一的风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说法之前,似乎编号是最好的方法。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
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层出不穷的公共事件考验着人们的神经,更考验着决策者的危机处理能力。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选10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选10篇)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关于思考快与慢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你。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1将人思考的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直觉反应可能会错,但有时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以为仔细思考后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其实并非如此。
丹尼尔用各种案例与实验再告诉我们系统一二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这本书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
我们会无意识的选择,进入思维谬误,一旦有自我损耗,面对相同的事物的评价各异,我们认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
反而给我有了思考的空间,面对新事物时会考虑到启动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在看到旧事物时会出现情理之中的吃惊小于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会存在认知放松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说了,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助于团队合作。
书中很多的思考谬误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犯的错误,了解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够有助于团队的成长。
阅读《思考,快与慢》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我们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群,发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维火花,经历过之后更加确信某件事,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
这场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为发现自己过去错的一塌糊涂,但是转念一想,错中也是有对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维方法是错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问题的方法,睡了一觉以后,又是新的开始。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2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被告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时的欣喜: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自己亲眼所见才去相信。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1《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
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
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
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
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
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举个例子来说:一支球棒跟一颗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请问一颗球是多少钱?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按照系统一的直觉,好多人应该会直接说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统二仔细想想,就发现正确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设计仿佛是我们受到了控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
2024年《思考快与慢》的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2024年《思考快与慢》的读书心得个人所感《思考快与慢》是一本由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著的心理学类畅销书。
该书通过对许多心理实验和研究结果的详细解释,揭示了我们人类思考的两个系统:快思考系统和慢思考系统。
快思考系统是我们自动且无意识地进行思考和决策的方式,而慢思考系统则是一种更加深入、理性和分析性的思考方式。
在读完《思考快与慢》之后,我深受启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方式产生了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所得到的主要心得和感悟:首先,我意识到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
书中提到了许多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人们在思考和判断时常常受到情绪、刻板印象和可得性启动等因素的干扰。
我们的思考往往是基于片面的信息和主观的情感决策,很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而且,我们对于概率和统计的回答也往往不准确,容易犯错误。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处理信息和做决策时,需要更加谨慎并且要主动克服自己的认知偏见。
其次,我意识到了快思考系统的优势和局限。
快思考系统在很多情况下是高效而且准确的。
它能帮助我们进行快速反应,做出迅速的判断。
然而,当面对复杂的问题或者需要深入思考的时候,快思考系统却常常会产生错误的结论。
因此,我们在做决策时,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慢思考系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我们才能做出更加准确和理性的决策。
第三,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本心理学类的书籍,《思考快与慢》涵盖了许多心理实验的结果,并对实验设计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这让我了解到心理学是如何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来研究人类的思考和行为的。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心理学实验的局限性,如在人工环境下进行的实验结果是否能够真实反映人类的思维过程等问题。
这让我对于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第四,我对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
《思考快与慢》在书中还运用了许多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概念,如效用函数、风险规避和先行指标等。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彩5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彩5篇最近抽空看了《思考快与慢》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人的大脑思考有“快”和“慢”两种模式,系统1的运行时无意识切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个人觉得“快”和“慢”两种模式定义的并不好,应改为“非应激态”和“应激态”更加恰当。
总所周知,动物对于外界的信息的生理反应通常由三种模式“非应激态”,“应激态”,“僵直态”。
而基于大脑这一生理结构存在的事物,思维模式当然也是符合这个说法的。
老虎处于安全的环境下,处于”非应激态“浑身放松,身体舒展。
老虎在捕猎中,处理”应激态“,腰背弓起,瞳孔微缩,身体伏低,释放大量肾上腺素,随时准备进攻(应激态有两种常见策略,hit or run攻击或者逃跑)而如果”应激态“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身处必死局面。
那么动物就会进入第三种状态,”僵直态“。
身体强直不得动弹,类似于假死的状态。
而思维模式对应以上也有三种形态,开头说到的两种不再赘述这里补充一下第三种处于”僵直态“的情况。
处于”僵直态“思维会陷入短路懵逼状态,通常还会带有情绪抽离等特征。
思考,快与慢一书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了:人大脑在对于事件从接收始,会经由两个大脑系统(系统1和系统2)进行分析处理,至产生行为反馈止。
系统1,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进行分析并快速进行结果反馈,是缺乏调用深层脑力活动的思维方式,可称为“冲动脑”,因为不用进行太多脑力活动,脑袋不用那么累人类大多数情况下都在被它统治主导着,如大多情况下也有“意难平”的一股脑儿的思考方式。
系统2,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下进行更深层次的脑力活动,在调用系统1的反馈结果之后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称为“谨慎脑”,“三思而后行”非常贴切的就可以形容它。
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系统1的第一时间分析,生活会变得更加轻松,也就没有那么多烦心事,因为它总会在一些场景下给我们最舒服的选项,我们也欣然接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导读:本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下面是带来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 这本书是9月4号买的,现在都两个月了才看了200多页,也就看了一半吧。
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高。
这本书看起来比较枯燥,大部分是通过心理学实验来阐述主题。
书中概括了思考的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类似于直觉,系统2类似于理性。
整本书也就围绕系统1与系统2如何协调工作的。
直觉与理性的分寸我们有时很难把握。
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个人不同事对直觉与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搞混。
直觉与理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有时直觉些好点,有时却需要理性些。
在对待我们无法处理的事,直觉或许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维去苦苦搜寻答案,还不如当机立断给一个答复。
这好比一个小学生做一道大学高数题。
对于他来说直觉与理性对这道题的答案都没有任何帮助,还不如直觉的给出一个答案,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直觉与理性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们先要学会尝试。
只有尝试后你的直觉与理性才有发挥的余地。
人生像是一个待求得方程式。
方程式的未知参数太多,可能我们这一辈子都不能求解出这个方程式,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尝试,用尝试后得到的结果来拟合这个方程式的曲线。
每一次尝试的结果都会使这根曲线更加准确。
被拟合好的曲线也会指引我们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书也对成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它认为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成功是源于运气和光环效应。
不管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多丰富,对于我们从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作的决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觉还是理性,有时效果是一样的,之所以我们成功是因为运气好罢了。
如果你之前有过成功,那么这次的成功就会在光环效应下再次夸大。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精选5篇)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精选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小编精心整理这篇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篇1《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今天终于读完了丹尼尔·卡尼曼教授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是在我犹豫了很久之后才决定读的,因为我之前对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都很有兴趣,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可能又是一本高深莫测的学术专著,怕自己读不懂。
但是,最后我还是决定读这本书,因为一方面我对作者卡尼曼教授比较熟悉,他的慢思考、快思考理论在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我觉得对于一个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人来说,了解我们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卡尼曼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快思考,也就是我们的直觉思维模式,它基于我们的经验和情绪做出快速反应;另一种是慢思考,也就是我们的理性思维模式,它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耗费精力来做出决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多地依赖我们的快思考模式,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快速做出决策,但是这种决策往往是错误的。
例如,我们经常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者我们会因为情绪的影响而做出不符合我们利益的决策。
相比之下,慢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做出决策,但是它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代价。
例如,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问题,我们需要更加专注于我们的决策过程,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考虑各种因素。
在市场营销中,了解我们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能够让消费者更多地依赖我们的快思考模式来做决策,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让消费者更加理性地做出决策,那么我们需要更多地依赖我们的慢思考模式。
总之,《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快思考和慢思考。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心得三篇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心得三篇《思考,快与慢》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康纳曼的经典著作,主旨是在研究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看法。
这是他与已故的学者伙伴特维斯基的共同研究成果,可惜后者英年早逝。
在这部书里,作者专注于“思考”这一人类自发性活动当中,与其“心理学”经济学家的背景有很深厚的关系。
康纳曼的父母是立陶宛犹太教人,1920年代初移民到法国,1934年他的母亲到特拉维夫探亲时生下他,他小时候跟家人住在巴黎,父亲是一家大化学厂的研究主管,事业做的不错。
由于他成长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的法国,身为犹太人的童年以及常常听到父母与朋友之间的闲聊,让他从小对人的复杂性就有了概念,或许就是这种经验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
1954年,康纳曼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取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役,退伍后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1961-1978年间在希伯来大学心理系任教期间,他遇见特维斯基(Amos Tversky),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学术生涯。
2002年,康纳曼与开创实验经济学的史密斯(Vernon )教授共同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
康纳曼的贡献在于,“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证明: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进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判断”。
虽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康纳曼却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
《思考,快与慢》揭示了我们有两个系统在主宰着我们的思考与决策,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
“快”的叫做系统一,就是各种直觉的思考,它是整个自动化的心智活动,包括知觉和记忆,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康纳曼说“直觉就是辨识, 不多也不少”;“慢”的叫做系统二,是要花力气去思考的,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
通常在系统一失败后,系统二才会上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
《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
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
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
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
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
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
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
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
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
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
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
通过征询被试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价事物时的偏好。
当偏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它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偏见。
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
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10美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
然而,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工作了,只要稍稍动脑想一下,就会否定这个直觉性的答案,我们知道球拍实际上是1.05美元而球是5美分。
这个案例清晰的介绍了我们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
对于人类而言,对于系统1和系统2的切换往往是无意识的。
决策时人类最为复杂的事情之一,往往在人们觉得控制了决策时,在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却出现了不理性的行为,这是因为人无法长期性的按一种系统来运作。
数据的累积和方法的引进是容易的,但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却很缓慢,这同时也是决策的难度所在。
有关“回归性”的问题,也很有意思。
在商业中,我们常常要做计划,比如上一个季度各地区销售额有好有坏,对于未来一个季度业绩的预测,是不是依然是好的更好,坏的更坏,通常来说,这些区域会向均值回归。
正如一个小孩子,拥有早熟的智力和阅读能力,并不代表等他以后能比其他小孩有更大的成就。
这些都是一种社会正常的均值回归的现象。
书中提到的以色列空军对于飞行员的评价。
教官
说处罚比奖励更能提高飞行员的技巧和成绩,他的理由是,在每次训练中,给予表现好的嘉奖后,后几次反而表现下滑,而对于处罚过表现不好的飞行员再之后的几次飞行中反而表现更好。
实际上,飞行员在一定时期的表现,跟教官采取的措施并不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这些飞行员的成绩无非是再做均值回归。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往往登上知名杂志的体育运动员在之后一段时间表现可能会下滑,这不过是他们再向平均值靠拢。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得相似性或者典型性之外,可得性也是我们偏见和误解的重要来源。
我们通常通过我们头脑已有的数据或者印象来做判断,而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范围和知识储备都是有限的。
人们常常根据他们的阶层、能力圈、知识结构等限制来描述问题。
另外就是锚定现象。
这个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意思的抉择。
在自由市场,当我们不知道菜价的时候,对方给予的价钱就是一种锚定,我们如果在对方给的报价基础上变化,基本是偏向对方的报价有利的一面。
除非我们自己给出一个独立的价格,那么这个时候相当于我们再给对方一个锚定值。
同样在产品或服务报价等方面,我们都在给对方一个锚定的定价范围,使得最后自己所在的一方更有价值。
关于作者对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在面对风险时,系统1还是非常容易起作用的。
作者这样讲到:“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想到不同风险的轻松程度与其对这些风险的情感
反应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想起那些骇人的想法和画面,而那些流畅生动的骇人印象又会加深我们的恐惧。
”所以就算哮喘致死的概率是龙卷风的20倍,我们在面对政策失误导致的风险时,会恐惧更会愤怒。
专家常常通过判断死亡人数(或寿命)来测定风险,而公众的区分则更加细致。
例如,善终和非善终,是意外死亡还是在类似滑雪这样的自愿活动中死亡。
”专家说的也许是客观事实,却无力疏导公众的愤怒,甚至会点燃更大的怒火。
作者接着引用斯洛维克的观点,“风险”并不是脱离我们的思想和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不会老老实实等着我们去测量。
人类发明“风险”这个概念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危险和不确定情况。
因此,风险的界定亦是一种权力运作。
每个政策问题都应包括对人性的假设,尤其是人们可能做出的抉择和他们为自己和社会作出抉择所带来的后果。
桑斯坦认为美国现行的监管体系暴露出优先处理事件不明确的糟糕状况,这一体系更多的是对公众施压做出反应,而不是谨慎客观的分析具体情况。
面对越来越成熟的公众,决策者的善后之举只能疲于应付,且难以得到好评。
一旦公众的成见形成之后,再想通过种种善后之举改变其成见,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而决策者的委屈之处又在于: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那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而得到什么赞扬。
不难发现,协调个体内部系统1与系统2的争斗已非易事,而在群体层面的系统1和2的争战则更是一场旷日持久、不容闪失的战役。
但是前景应该是乐观的,正如作者在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一章的结尾写到的:“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惧情绪,即使这些情绪是毫无缘由的也不该忽略。
不管理性与否,恐惧都是令人痛苦且身心俱疲的。
政策制定者必须努力保护公众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只保护其不受真实存在的危险的伤害。
”
上述这些都是卡尼曼在传统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正是这样的研究让他认识到,经济学中经纪人的假设是有缺陷的。
人们在选择进行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效用,是拿未来的预期与现在的拥有进行比较,来做出判断。
人在选择的时候,并不是经济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于个人现状的得失来进行判断。
系统1和系统2让人生有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射。
第二种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就是系统1给了人一个指令,然后思考这个指令是不是最好的,还有别的选择吗?之后再选择性的行动。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大多数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善用系统2,当他在情绪下做商业决定时,可能会听信直觉,但更多时候他会停下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而有所反应。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提醒是:人生的修炼和修为,就是在别人都在反射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反应的行为。
班文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