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对本地生态问题的影响

合集下载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分析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分析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分析随着全球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外来物种入侵越发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外来物种指的是非本地物种,也就是非原生动植物。

这些物种被引入到新的生境中,往往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和威胁。

本文将对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进行分析。

第一,外来物种对当地物种的竞争和捕食。

外来物种在新环境中没有天敌和竞争对手,因此其数量和生长速度可能远超过当地物种。

外来物种对于当地物种的威胁因此就显而易见了。

一些外来物种会不断地扩大领地,占领原本属于当地物种的生境。

另外,有些外来物种也可能会带来新的病害和寄生虫,对当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

其次,外来物种入侵通常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因进化和自然筛选而形成,每个物种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保持着坚定的生态角色。

当外来物种介入时,往往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毁坏。

例如,美国的沼泽植物牵牛被非法引入中国,由于牵牛的快速繁殖和对水分的强烈依赖,已经在我国多地形成重要生态问题。

它的深根强茎威胁了其他湿地植物,最后,整个湿地环境被压缩,当地动物的生存空间也受到影响。

第三,外来物种的入侵对于土地和水源的利用也会造成极大的压力。

外来物种的种植和生长可能会占领大量当地资源,导致水源和土地的枯竭和破坏。

例如,以前主要在美国西部的植物羊草,被引入中国后成为了轰轰烈烈的“退化草” 。

这种草对水质、土壤和动植物造成损害,并导致土地沙漠化和贫困发生。

最后,外来物种可能会对当地社会经济造成损失和影响。

外来物种入侵给农业、林业和渔业造成极大的损失,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此外,由于外来物种带来的威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变得更加困难和昂贵。

因此,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总之,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越来越明显,并且已经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影响。

我们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防制和管控机制,以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入侵对本地物种的生态影响

生物入侵对本地物种的生态影响

生物入侵对本地物种的生态影响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进入并在新的环境中迅速繁殖、扩散,对本地物种、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物入侵事件越来越普遍,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讨论生物入侵对本地物种的生态影响。

一、竞争压力和资源竞争生物入侵的外来物种通常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它们与本地物种争夺生存资源,如食物、水源、巢穴等。

竞争压力导致本地物种生活空间减少,甚至被驱逐出本地生境。

此外,外来物种还可能通过捕食本地物种,造成本地物种数量的减少。

这种资源竞争和捕食行为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二、病原传播某些外来物种拥有本地物种所没有的病原体,当它们入侵并与本地物种接触时,会引发疾病的传播。

这些疾病对本地物种具有致命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其灭绝。

例如,弓形虫病是由害羊动物水獭传播给本地物种,导致本地鱼类数量锐减的典型案例。

三、杂交和基因污染生物入侵中的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交配后,可能导致杂种的产生。

这些杂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此外,杂交后的后代往往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使其更具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减少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四、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由于生物入侵带来的外来物种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快速繁殖能力,它们可能快速地改变本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外来物种可能改变植被的组成和空间格局,破坏本地的食物网,甚至改变土壤质量和水文循环。

这些变化将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深远影响,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

五、经济和社会影响生物入侵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还对人类经济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外来物种可能破坏农作物、林木和渔业资源,导致农业和渔业产量下降,增加农民和渔民的经济负担。

此外,生物入侵还可能对旅游业和生态旅游造成不利影响,因为外来物种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原始性和美观性。

综上所述,生物入侵对本地物种的生态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竞争压力和资源竞争、病原传播、杂交和基因污染、生态系统功能变化以及经济和社会影响。

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平衡破坏

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平衡破坏

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平衡破坏外来物种入侵指的是非本地种群在新的地理区域中定居并扩张的现象。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许多生态平衡的破坏。

本文将探讨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物种造成威胁,竞争力强的入侵物种往往会抢夺资源、猎食本地物种,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2. 食物链扰乱入侵物种的引入会扰乱食物链,可能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现有食物网络,导致食物链中某些物种数量减少或过度增加,进而影响到其它相互关联的物种。

3. 生境改变入侵物种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它们能够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占领一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这可能导致栖息地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

二、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1. 监测、预警和评估建立全面的外来物种入侵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入侵物种,并评估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以便采取合适的控制措施。

2. 控制和管理对于已经入侵并对生态系统造成威胁的物种,需要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

这可以包括物理方法(如捕捉和移除入侵物种)和生物学方法(如引入天敌或竞争者来控制其数量)。

3. 种植本地物种种植本地物种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减少外来物种入侵的机会。

政府和公众可以共同合作,采取种植本地物种的措施,保护生态平衡。

4.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提高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认识和关注度。

只有公众对这个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结论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了威胁。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和管理外来物种入侵,同时加强公众意识和环境教育。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外来物种入侵是否威胁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是否威胁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是否威胁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各种外来物种带着各自的生态特征跨越地理边界,大肆侵占当地的生态资源。

但外来物种入侵是否威胁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许多人还存在疑虑。

下文将就此展开探讨,带大家了解外来物种入侵与当地生态系统的相关性。

一、外来物种入侵的定义以及常见危害外来物种入侵指生物物种穿过地理边界,迁移到了具有生态系统的新地区,并且在新的环境中能够存活和繁殖。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1. 稳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消失,连带着影响到土壤、水源、空气等多方面的不稳定。

2. 危害人类健康:外来物种大量繁殖,非常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爆发和传播,如鼠疫、登革热等。

3. 经济损失:外来物种对当地农业、林业、渔业等形成严重冲击,导致人们财产损失、农业产量下降等。

二、外来物种入侵的过程及其影响1. 生物的适应性:外来物种入侵能够对新的环境快速适应。

它们具有更好的竞争和适应能力,往往会抢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2. 生物协调性的破坏: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降低当地生物的协调性。

对于原来存在的生物系统来说,外来物种常常相当于一种外在干扰,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协调性破坏。

3. 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外来入侵物种的数量大量增加,往往会对原有生物群体的平衡构成严重威胁。

甚至能够导致某些生物种类在当地地区绝迹。

三、外来物种入侵的预防和治理1. 做好进口管控:加强对生物入境的规范,排查可能带来危害的生物品种,进口的行为更应该规范。

2. 监测及时警示:对于外来物种的侵入,及时进行监测,并加入生物识别系统,建设物种信息平台,提高外来物种入侵及时处理能力。

3. 采用对策技术防控:利用传统手段或新兴技术,采用化学除草、生物防治等手段,遏制外来物种的繁殖和扩散。

综上所述,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经济、文化、娱乐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呈现出不断增多、快速传播的趋势,这就为外来物种入侵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外来物种入侵并不是一件好事,它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破坏生态平衡,离间生命链条,影响到生态和人类的福祉。

本文将探讨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策略。

一、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1.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引入一些新的物种,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构成、种群密度变化和物种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而野生的侵入物种往往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会与原有的物种竞争,更可能对珍稀生物种的扰动造成深刻损失。

例如,小龙虾被引入到我们的水产养殖业中,随后从桥洞、渠塘、抽水站等“三农”领域扩散,存在严重侵袭我国东南部湖泊、江河流域的危害。

小龙虾的食性和排泄物能够影响水体生态系统鱼虾类水生植物的物种构成、种群密度和动态,抑制生物生长,激发某些产生新伊始等。

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入侵物种造成的危害对民生、对社会稳定都有很大的影响。

粮食、水果、蔬菜、经济作物和林业等都受到侵害。

例如,西瓜蝇是亚洲瓜类作物及其他蔬菜的一种专性害虫,它对西瓜、黄瓜、南瓜等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同时,这种虫子也会危害别的管理作物如马铃薯、番茄等。

3.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入侵物种在侵入时就占据了一定的生活空间或食物来源,通过掠食或繁殖成功压制本地或原生动植物进而逐渐占据优势,导致了本地或原生动植物种的数量、种群、地域等的严重减少、灭绝或失去方向性和结构性,造成了严重的生物多样性丧失。

例如,假毒芹是世界上最高汞蓝地区中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它在吸取水分的同时,还会大量吸收汞元素。

汞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会破坏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造成化学物质的紊乱,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

二、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策略1. 强调规范化管理强化对入境物种审批的严把关和评估,拒绝或限制不利于本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入境。

外来入侵种对生态系统污染的影响与保护策略

外来入侵种对生态系统污染的影响与保护策略

外来入侵种对生态系统污染的影响与保护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来种的入侵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外来入侵种指的是人为引入或自然扩散到新的地理区域的一种生物物种,而且它们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本文将探讨外来入侵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关的保护策略。

影响:1. 损害生物多样性:外来入侵种常常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力,会抢占当地原生物种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

这样一来,生物多样性将遭到严重破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2. 扰乱生态平衡:外来入侵种会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它们可能影响食物链的结构,如掠食性外来种可能导致本地物种数量的减少,而植食性外来种则可能过度依赖某种当地植物,导致植物物种的灭绝。

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3. 引发疾病传播:一些外来入侵种可能是害虫或病原体的携带者,它们对当地生态系统的侵袭可能会引发新的传染病,对当地的农业、畜牧业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保护策略:1. 加强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的外来入侵种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外来入侵种的踪迹并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监测可以通过野外调查、气象数据、生物遗传学等多种方法进行,预警则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开展科普宣传等途径实现。

2. 制定管理政策: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建立科学合理的外来入侵种管理政策。

政策应覆盖外来入侵种的引进、入境检疫、交通管制、渔业保护等各个环节,确保对外来入侵种的管控措施到位。

3. 加强国际合作:外来入侵种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国际组织和国家可以共享信息、经验和技术,通过举办国际会议、签署合作协议等方式,共同制定和推动解决方案。

4. 提高公众意识:增加公众对外来入侵种问题的认识和关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推广环保知识、鼓励公众参与保护行动等方式可以帮助提高公众意识。

生物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恢复措施研究

生物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恢复措施研究

生物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恢复措施研究引言随着人类全球化和贸易的加剧,大量外来生物种类被引入到本地区,这些外来生物称为入侵物种。

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

生物入侵的严重性在于入侵物种具有超常的适应能力、高生长繁殖速率和复杂的竞争关系,容易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压力和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生物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恢复措施研究,以期提供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些思考。

生物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 消耗生产力和破坏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生物种类在自然环境中繁殖和扩散,对本土物种竞争和压制,从而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入侵物种具有占领空间、抢夺资源、繁殖快速、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它们与原有物种争夺养分、水分和空间。

部分入侵物种会繁殖过度,导致当地物种灭绝、社会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少量的入侵物种也容易造成当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和不适应。

此外,进入生态系统的高浓度入侵物种还会对水质、土壤质量和生境产生负面影响。

2. 对生态系统出现经济损失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和环境学领域。

生态恢复所需费用较高,可以对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等社会经济造成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特别是对于小规模的农业和旅游业,即使出现较小的生态变化,也可能导致经济损失。

比如,入侵物种印度麻尤其易繁殖,进驻一地以后,印度麻可以扩散到更广范围内,从而对周围的作物和草原造成大量损失。

入侵物种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不能被轻易忽视。

3. 破坏生态平衡入侵物种带来的生态问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还表现在对稳定状态的破坏上。

生态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系统内部每种物种都保持着稳态,一旦有物种失去稳定平衡,就会带来更大的系统灾害。

入侵物种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他们可能会破坏原有生态的平衡关系,导致原先的生态网络崩溃,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逆性。

生态恢复措施研究生物入侵对于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必须考虑一些恢复措施来缓解这些影响。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外来物种的入侵是指非本地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并且能成功繁殖的现象。

这些外来物种可以来自其他地区的植物、动物或微生物。

尽管大部分外来物种并不对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但有些入侵物种可以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造成破坏。

本文将探讨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减轻这种影响。

一、外来物种入侵的背景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

人类的贸易、旅游和移民等活动使得物种可以越过地理障碍传播到新的区域。

一些外来物种可以通过繁殖并逐渐建立自己的种群,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这些入侵物种可能没有天敌或竞争者,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往往能够迅速生长和扩散。

二、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1. 生物多样性丧失:外来物种的入侵常常导致本地物种的生存威胁。

入侵物种可以通过竞争、捕食或传播病原体等方式对本地物种造成伤害甚至灭绝。

这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破坏生态平衡。

2. 生态链条扰乱: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打破原有的食物链和相互依赖关系。

当某个物种扩散并占领了新的生境时,会对原有物种的食物来源造成压力,导致整个生态链条的扰乱。

这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生态功能破坏:某些入侵物种可以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某些水生植物入侵湖泊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条件。

此外,一些入侵动物可能破坏栖息地、影响自然繁殖等,破坏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1. 监测与早期预警: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识别外来物种的入侵。

利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提前预警和快速响应,以便采取控制措施。

2. 生态恢复与物种保护:加强受侵害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重建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

同时,加强对本地物种的保护,避免被外来物种威胁。

3. 控制和管理措施:采取适当的控制和管理措施来减轻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

例如,通过物理防治、化学治理、生物防治等方式控制入侵物种的扩散和繁殖,限制其对生态系统的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生态问题结课论文——浅析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学院:电子通信与物理学院学号:7专业班级:应用物理学:鸿指导教师:丽一、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中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

已知有陆生脊椎动物2554种,鱼类3862种,高等植物约30000种,包括昆虫在的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细菌、放线菌种类更为繁多。

根据文献记载和初步调查,中国已知的外来归化植物超过600种,其中外来杂草108种,隶属23科76属,被认为是全国性或是地区性的有15种。

目前严重危害我国的外来动物约有40余种,昆虫类包括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小楹白蚁、红脂大小蠹等。

其它外来动物,还有原产于南美洲的大瓶螺,原产于东非的褐云玛瑙螺,原产于北美洲的麝鼠,原产于前联的松鼠,原产南美洲的海狸鼠等。

引进外来鱼类对湖泊的本地鱼种和生态系统也构成了巨大威胁,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外来入侵的鱼类,例如草鱼、鲢、鳙、太湖新银鱼、麦穗鱼、子陵吻鰕虎鱼、波氏吻鰕虎鱼等。

目前对农业危害较大的外来微生物或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马铃薯癌肿病、大豆疫病、棉花黄萎病、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烟草环斑病毒病、番茄溃疡病、鳞球茎茎线虫等。

不过在我国浩繁的生物种类中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尚不得而知。

同时,中国很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侵害。

由于我国南北跨度5500km,东西距离5200km,跨越50个纬度及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我国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具有以下特点:a. 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

到2002年5月,中国共建立了1500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总面积的大约9%,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

b. 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原、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

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

c. 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植物,到细菌、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

d. 带来的危害严重:在我国许多地方停止原始森林砍伐,严禁人为进一步生态破坏的情况下,外来入侵种已经成为当前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于水域生态系统和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已经上升成为第一位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渠道)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活动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

因此,我们称这些物种是"有害的",实际上对这些物种而言是不公平的,它们只是呆错了地方,而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常常是人类的一些对生态环境安全不负责任的活动。

外来入侵物种问题的关键是人为问题。

引种是指以人类为媒介,将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转移到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地区。

这种转移可以是国家的或国家间的。

引种可以被分为:有意引种和无意引种两类。

有意引种是指人类有意实行的引种,将某个物种有目的地转移到其自然分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这类引种可以是授权的或未经授权的)。

无意引种是指某个物种利用人类或人类传送系统为媒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围以外的地方,从而形成的非有意的引入。

外来物种都是通过这两种方式被引种到其非原产地。

1.有意引种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期的引入常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

原产非洲的酸豆以及原产中亚的葡萄、紫苜蓿、石榴、红花等经济植物的种子就是公元前4世纪和1世纪时分别通过古代著名的“蜀-身毒(即印度)道”和“丝绸之路”引入我国的。

此后,北宋时有芦荟,或(它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现于华南的沿海地区归化),17世纪时有甘薯、烟草及西番莲等经济植物被转引到中国。

稍早,荷兰人曾将一些美洲种类,如银合欢、金合欢、量天尺等引进,上述种类中的大多数后来归化为野生植物。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和等海港成为外来杂草进入中国的主要入口。

先后有香丝草、小白酒草、一年蓬等杂草在、和等口岸登陆,并逐渐向地蔓延。

有些栽培植物的引种时间和逸生地点比较没有规律,例如法国传教士曾将欧洲的荆豆引种到城口教堂附近,随后荆豆大量逸生。

现在种植、养殖单位几乎都在从外地或外国引种。

这些部门或单位包括农业、林业、园林、水产、畜牧、特种养殖业以及各种饲养繁殖基地等。

其部分引种是以提高经济收益、观赏、环保等为主要目的的,但是也有部分种类由于引种不当,成为有害物种。

在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50%的种类是人为引种的结果。

有意引种的目的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方面:(1)作为牧草或饲料因作为牧草或饲料引进而造成入侵的例子很多,例如水花生、紫苜蓿、白花草木樨、赛葵、大黍、梯牧草、牧地狼尾草、丹草(、波斯黑麦草、大漂、芒颖大麦草、凤眼莲等。

我国畜牧业长期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加大了各地对新的优质速生牧草的需求,这给国外草种公司向中国倾销草种提供了一个极好时机。

现在正在开展的大量新牧草实验,多是测试国外草种公司提供的品种是否能够在我国的土地上迅速生长,令人忧虑的是其中一些草种已成为危险的外来入侵种。

空心莲子草俗称“水花生”,50年代后,南方许多地方曾经将此草作猪饲料引种扩散,嗣后逸为野生。

1986年的调查发现水花生自然发生面积约为889 600 hm2,已经成为蔬菜、甘薯等作物田及柑橘园的主要害草。

(2)作为观赏植物对奇花异草的追求,促使人们不断地引进外地的或国外的花草品种。

这些花草免不了从花园中逃逸,而在自然生长下,其中一些外来观赏植物逃逸后成为危险的外来入侵种,如熊耳草、剑叶金鸡菊、秋英、堆心菊、万寿菊、加拿大一枝黄花、牵牛、圆叶牵牛、马缨丹、含羞草、红花酢酱草、韭莲、荆豆、蜘蛛兰等。

水族馆和家庭水族箱的普及,也使一些外来水生植物成为外来入侵种。

例如原产美国的水盾草,现已经出现在的河流中;来自南美洲的粉绿狐尾藻已在归化。

尽管前一种只开花不结果,后者只有雌株,这两种都不产生种子,但它们可通过无性生殖方式迅速扩散。

如从亚得里亚海引到法国水族馆的绿藻,就是通过释放孢子,在法国当地海洋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优势种群,使本地海洋植物大量消亡。

马缨丹原产热带美洲。

1645年间由荷兰人引入, 作为观赏植物栽培。

现在在中国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蔓延,排挤当地植物,堵塞道路。

其植株具臭味,茎有刺,是一种有害灌木。

其肉质果实通过当地鸟类啄食而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水族箱中常饲养的清道夫是吸口鲇属的一种,原产拉丁美洲。

最近报道在南长河、南方的珠江和汉江采集到。

在宜兰县冬山河报道,该物种在宜兰没有天敌,而繁殖力很强,每次产下300-500粒卵,孵化率几乎达100%。

以其他鱼类的卵为食,使本地鱼种逐渐减少。

为此,宜兰还发动了一场清鱼行动。

(3)作为药用植物我国传统中医药所采用的超过12000多种生物绝大部分为中国原产,也有部分为外来物种,其中一些已经成为入侵种,如肥皂草、含羞草决明、决明、土人参、望江南、垂序商陆、洋金花、澳洲茄等。

(4)作为改善环境植物为快速解决生态环境退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域污染等长期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人们往往片面地看待外来物种的某些特点,这就为外来物种的入侵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现在很多地区都在积极地进行植被恢复工作,但其中使用的一些物种是危险的外来物种。

目前已经有一些物种形成入侵,典型的案例有互花大米草、薇甘菊和凤眼莲等。

互花米草自1979年从美国东海岸盐沼植被后被引进。

首先于1980年10月在沿海等地试种,之后得到大规模宣传,1982年扩种到、、和等地。

当初引种的目的是为保滩护岸、改良土壤、绿化海滩与改善海滩生态环境。

现在这个物种已经在、、、大面积逸生,1990年仅东吾洋一带的水产业一年的损失就达1000万元以上。

这个物种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影响当地渔业产量,威胁红树林的一个严重问题。

城市景观建设和园林绿化也大量使用外来种,常常造成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彻底改变。

以草坪业为例,随着全国城市大面积兴建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草坪(高尔夫球场、足球场、公园绿地等),进而推动了我国草坪业的迅速发展,使草坪草种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目前使用的草种主要是国外的优良草坪品种。

除结缕草种子外,其他草种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仅1997年进口量就达2000吨以上。

到1990年为止,我国先后引进了114个不同的冷季草种,主要从美国引种。

现在已经有一些种类形成入侵现象,如地毯草等。

事实上,我国幅员辽阔,种质资源丰富,在草种选种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5)作为食物美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对食品多样性的讲究是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人们为了追求食品的色、香、味、新、奇,大量引种食用植物和动物,殊不知,这样也会造成生物入侵,如作为蔬菜引进的番杏、尾穗苋、落葵;作为水果引进的番石榴、鸡蛋果、作为产生“凉粉”原料的假酸浆以及作为食用动物的大瓶螺、褐云玛瑙螺等。

有一些哺乳动物的皮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麝鼠和海狸鼠,人们在大围推广饲养以获取皮,结果也形成生物入侵。

大瓶螺1981年由一位巴西籍华人引入到,目的是作为养殖食用。

自1984年,大瓶螺在、、等地广为养殖。

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它被释放到野外。

大瓶螺适应和繁殖能力强,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

它散布很快,破坏蔬菜和水生农作物。

1988年开始,大瓶螺在省37个县25 000 hm2的土地上造成了巨大损失。

(6)作为麻类作物一些古代引入的麻类作物,如苘麻、大麻等,这些麻类作物的栽培业随着棉花的引入而逐渐遭淘汰、在许多地方沦为杂草。

(7)作为宠物一些动物作为宠物而在城市中广泛养殖,生存能力较强的一些鹦鹉,如小葵花凤头鹦鹉和虹彩吸蜜鹦鹉,在当地野化后,数量大增,过度利用结果实的灌木,或者过度采食嫩叶,危害当地植被。

巴西龟已经是全球性的外来入侵种,目前在我国从北到南的几乎所有的宠物市场上都能见到巴西龟的出售。

虽然我国还没有报道关于巴西龟的危害,但这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种之一,同时巴西龟也是疾病传播的媒介。

引进南美洲产“宠物鼠”,也曾引起疾病传播的恐惧。

(8)作为水产养殖品种水产养殖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几乎所有可以利用开展养殖的水域,如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稻田和公园都或多或少地在开展养殖业。

涉及到的外来物种包括从国外引进的,如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红螯螯虾、虹鳟鱼、口孵非鲫(、欧洲鳗、匙吻鲟、淡水白鲳、斑点叉尾鮰,以及一些食肉性鱼类(特别以小型鱼类为食)如加州鲈、条纹石鮨和金眼石鮨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