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中西方谚语中探索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摘要谚语是意义完整的固定句子,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
在不同文化的谚语中,相同的物体和行为往往被赋予不一样的含义和思想感情。
本文研究的目的便是通过研究英汉谚语来探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文章首先从谚语的构成方面比较了英汉谚语的差异,然后从中西方人们的居住环境、人文思想、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五个方面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总结出中西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通过本文对英汉谚语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将学习到两种谚语的不同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正确地使用英汉谚语。
因此,研究中西方谚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谚语;中西方文化;差异AbstractProverb is a complete sentence,and it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language. In the different proverbs that from different culture, the same things and the same behavior show represent different means and different feelings. The paper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roverbs.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en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s of living environment, humanistic idea, moral views, religious beliefs and social custom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one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Chinese proverbs and English ones. Through the study and summary of this paper we will lear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from different culture. What’s more, we will use Chinese and Western proverbs more easily and more accurately. So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is of grea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Proverbs;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differencesAcknowledgements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all those who helped me during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I gratefully acknowledge the help of my supervisor, Xia Li, who has offered me valuable suggestions in the academic studies. Without her encouragement, insightful criticism and gracious guidance, the completion of this thesis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I also owe a special debt of gratitude to all the teachers i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from whose devoted teaching and enlightening lectures I have benefited a lot and academically prepared for the thesis.I should finally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my beloved parents who have always been helping me out of difficulties and supporting without a word of complaint.OutlineⅠ. IntroductionⅡ.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f ProverbsA.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Proverbs1. Form of Characters2. Sentence Pattern3. Rhetorical DevicesB.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Proverbs in the Real LifeⅢ.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roverbsA. Proverbs of Living EnvironmentB. Proverbs of Humanistic IdeaC. Proverbs of Moral Views1. The Attitude Towards Reputation2. The View of Love3. Filial Duty4. The Attitude Towards WomanD. Proverbs of Religious Beliefs1. God and no God2. The Idea of Equality and GradeE. Proverbs of CustomⅣ.Conclusion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Ⅰ. IntroductionDuring the etymology, proverb is defined as a settled saying accompanied with the long history. In the modern version of the Dictionary, proverbs indicated these briefly, popular and meaningful sentences which are popular in folk among traditional social of China. In western, many English dictionaries have the analogous definition which is popular short saying with words of advice or warning. There are many proverbs in our daily life and be used very popular during our daily life.“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said by Bacon, a well-known British writer. Every nation has abundant proverbs in their own native language, which were using reflect their life experience, thoughts and feelings.Ⅱ.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f ProverbsA.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ProverbsAs a quintessence of native language, proverbs have many unique characteristic which different from other language forms. Next we will introduce its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include characters form, sentence pattern structure and rhetorical device.1. Form of CharactersProverb is summarizes of labor practice of the masses, it has a heavy flavor of life.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have regular sentence pattern and shapely syllable, it selects the words is very refined. Proverbs can express luxuriant idea content with highly condensed language. It has highly ability of generalizing, which aimed at reflect a profound moral vividly. It displayed mainly follow the three points: First of all, proverbs always using small amount of words and flat structure to compress the abundant content. These sentences, which are dapper, crisp andfinger-popping, embodies the language featur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tive. For example: 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学到老);After rain comes sunshine(雨过天晴).In our native proverbs, there are also many examples like: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人伴,三人散。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1?币?言谚语是特殊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固定句式。
它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谚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也显示出了差异。
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它们的谚语反映出了文化的不同。
目前,在英汉交往中我们注重较多的是对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对文化差异却不够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汉之间的交往将成为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之一。
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谚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探讨汉语谚语和英语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篇文章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说明和讨论了英汉谚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并且能从中得到一些英汉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启示。
2.英汉谚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文化对语言特点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由于中西文化在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英汉谚语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2.1自然环境有些谚语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英汉谚语在这一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
例如,中国有很多的山河,于是有了以下的谚语:有眼不识泰山。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但是,西方的许多国家都临近海洋,人们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
例如:It is hard sailing where there is no wind. 无风难使帆。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
上面的谚语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自然环境,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其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西谚语差异》课件

中西谚语差异的背景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西语言文字的差异 中西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西社会习俗的差异
03
中西谚语的语言差异
词汇差异
动物词汇:中西方文化中动物词汇的不同象征意义 颜色词汇: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汇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数字词汇:中西方文化中数字词汇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食物词汇:中西方文化中食物词汇的不同象征意义和用法
句式结构差异
汉语谚语句式多 样,有并列、对 偶、递进、对比 等多种句式。
英语谚语句式相 对简单,多用并 列句和复合句。
汉语谚语多用主 动语态,而英语 谚语则多用被动 语态。
汉语谚语中常用 助词“的”,而 英语谚语中则很 少使用助词。
修辞手法差异
比喻:西方谚语中常用比喻,而中国谚语中较少使用比喻 夸张:西方谚语中常用夸张手法,而中国谚语中较少使用夸张 对比:西方谚语中常用对比手法,而中国谚语中较少使用对比 押韵:中国谚语中常用押韵手法,而西方谚语中较少使用押韵
例子:“Time is money”翻译为“时 间就是金钱”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定义: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文的含义, 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例子:“A good book is a good friend”翻译为“好书如挚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音译法
定义:将源语中的词汇直接音 译成目标语中的发音相似的词 汇
优点:保留了原词的音韵和节 奏感
适用范围:适用于翻译具有独 特文化内涵的词汇
缺点:可能导致目标语读者无 法理解其文化内涵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汉语谚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与之相比,英语中的谚语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比较中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
中文谚语注重道德规范和修身养性。
中文谚语中经常出现寓言故事和隐喻,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批判,教育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修身养性。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强调通过吃苦耐劳获得成功,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则教育人们要了解自己和对手,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这些谚语中蕴含的道德观念是中国人重视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的体现。
而英文谚语则更多地关注实用和现实生活。
英文谚语通常以简洁短小的形式出现,直接表达出某种现象或经验的普遍真理。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通过行动胜过言辞的表达方式,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则告诫人们不要仅仅根据外貌来评判一个人。
这些谚语是英国人重视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的反映。
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也对谚语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
中国是一个崇尚孔子和文化传统的国家,中文谚语中包含着对古人敬重和传统价值的继承。
而英国是一个重视个人自由和民主原则的国家,英文谚语中更多地体现了对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推崇。
总结而言,中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中文谚语关注道德规范和修身养性,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
而英文谚语则更注重实用和现实生活,强调实际行动和自由选择。
通过比较中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从谚语翻译的角度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1)

汉英谚语反映了中西文化在宗教 思想、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三个方面的 差异。
1、谚语反映的不同的宗教思想。 西方神人相分的宗教哲学思想, 上帝被视为宇宙唯一的人格神。上帝的 权威和荣耀往往反映在谚语中“: Heaven is above all”,“God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 一 切 ),“The tree that God plants nowind hurts it”(上帝种的树,风吹不倒)等等。 中国的“天(或神)人合一”。古华夏 文明是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农业文明。在广阔的天地间从事农耕, 天、地、人三者浑然一体,人们对自己参 天地而化育万物的地位,有着十分直观 的认识。早熟的农业文明,加上父权制
美文化、澳大利亚文化和新西兰文化。 他们把追求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视为天 经地义。以美国文化为例,美国人很崇 尚个人主义,以至有些人就把美国文化 称作“I”culture“( 我”文化)。美国人认为 一个人必须要学会主宰自己的命运,而 不应受到政府、教会或其它任何有权利 的组织的左右,他们还强调一个人必须 要学会尽早地独立,自己照顾自己,自己 解决问题。
2、思维模式方面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 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 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 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 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 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 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 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 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 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 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 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 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 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交际策略
掌握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如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等,以促进有效沟通。
经典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选择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英汉谚语翻译案例进行分析和 讨论。
文化内涵挖掘
深入挖掘每个谚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以揭示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ABCD
翻译技巧探讨
针对每个案例,探讨其采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并分析其优缺点。
尊老爱幼传统美德传承
中国谚语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 敬自己的长辈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西方谚语中也有类似表达,如“Respect your elders”(尊敬长辈),但相对而言, 西方社会更强调个人的独立和平等。
善恶报应信仰体现
西方谚语中,善恶报应观念并不明显,更多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由选择,如“You make your own luck”(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谚语则强调善恶有报,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有坏报),反映了中国 文化的因果报应观念。
西方谚语中也有类似“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一报还一报)的表达,但与中国文化中 的报应观念有所不同,更多强调个人行为的后果自负。
自然灾害应对策略反映
英语谚语中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抗争精神,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 成)等。这些谚语鼓励人们积极应对挑战,战胜困难。
汉语谚语则更注重顺应自然、防范未然的思想。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汉语谚语倡导提前做好准备,如“未雨绸缪”、“防患 于未然”等。同时,也强调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和理智,以最小的代价应对挑战。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题目: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院(系):专业年级: 英语2010级姓名: 张娜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03月10日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 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
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意思。
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使用英语谚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
因此,进行汉、英谚语的文化含义研究,对语言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
在文化上,谚语既反映人类共同的认识,又反映民族文化的差异。
充分弘扬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又能相互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是研究和使用谚语时应该兼顾的。
[关键词]语言,谚语,文化,差异目录1.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2.英汉谚语差异的具体表现.. (5)2.1 二级标题 (5)2.2 二级标题 (7)2.2 二级标题 (9)2.2 二级标题 (11)2.2 二级标题 (12)2.2 二级标题 (14)3.结论 (15)参考文献 (17)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一、前言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谚语。
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
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意思。
谚语以最简短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不少谚语以形象的比喻阐述事物的规律,具有很深的哲理。
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使用英语谚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从英汉谚语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关 丽 芳
( 泉州 市 农 业 学 校 , 建 泉 州 3 2 0 ) 福 6 0 0 摘 要 : 语 是 从 人 民 口语 和 经 典 著 作 中提 炼 出 来 的 语 谚 言精 华 . 于 中西 方 的 社会 文化 存 在 着很 大 的 差的 “ 语 ” 词 与 英 语 中 的 “ rv r ” 体 一 致 . 谚 一 po eb 大 在 《 代 汉 语 词 典 》 修 订 本 ) , “ 语 ” 义 为 : 群 众 中 间流 现 ( 中 将 谚 定 在 传 的 固 定词 句 , 简 单 通 俗 的 话 反 映 m 深刻 的道 理 。“ rv r ” 用 po eb 在 《 文 当 代 英 语 词 典 》 英 语 版 ) 的 定 义 为 : h r w l 朗 ( 中 a sot el —
k o ae n a o tis d iea o ti e ea。学 习作 n wns tme th t nan vc b u f i g n rl t t c a le n 为 人 类 语 言 和 思 想 浓 缩 的 结 晶 的谚 语 ,有 助 于 深 刻 理 解 西 方
文化 , 以及 作 为 文 化 载 体 的 语 言 。 2 英 汉 谚语 所体 现 出 的 文 化 差 异 . 谚 语 . 为 人 类 文 化 生 活 的 文 明 成 果 , 映 着 各 自 民族 的 作 反 文 化 、 活 习 俗 和 道 德 取 舍 。 由 于 不 同 民 族 生 活 的地 理 环 境 、 生
“
自然 气 候 、 教 习俗 等 诸 多 方 面 的不 同 , 创 造 的谚 语 在 某 些 宗 所 方面所体现的文化色彩有着很大的地方差异。 2 1 历 史典 故 有 关 的谚 语 .与 在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中有 大量 由 历 史 典 故 形 成 的谚 语 。 在 中 国 的典 籍 中 , 语 多 出 自诗 书 、 子 论 著 , :千 丈 之 堤 , 于 谚 诸 如 “ 溃 蚁穴。—— 《 非子 ・ 老》“ ” 韩 喻 ; 以貌 取 人 , 之 子 羽 。 《 记 ・ 失 ”史 仲 尼 弟 子 列 传 》 “ 为 玉 碎 ,不 为 瓦全 。 ” ;宁 —— 《 齐 书 ・ 景 安 北 元 传 》 “ 积 跬 步 , 以 至 千 里 。” — 《 子 ・ ;不 无 — 苟 劝学 》这 些 谚 语 结 ; 构 简单 , 义 深 远 , 有教 育 和 警示 作用 。 意 很 而 英 语 中 的 典 故 多 来 自《 经 》 古 希 腊 罗 马 神 话 等 两方 圣 、 经 典 著 作 , 据 《 经 》 载 , d m是 人 类 的 始 祖 , 最 古 老 的 根 圣 记 Aa 即 人 , 以a l a A a 所 s d s d m就 是 “ 常 古 老 , 常 陈 旧 ” 意 思 。再 o 非 非 的 比 如 : ra O t d nmyt g e ( 头 壮 牛 站 在 我 的 舌 头 A ge t Xs n s n u . 一 a o o 上 。 “ 牛 ” 表 不 可 挪 动 的 重 物 。 句 的意 思 是 : 话 极 其 谨 )壮 代 全 说 慎 与汉 语 “ i缄 其 口” 近 相 22 地 理 有 关 的 谚 语 .与 每 个 民族 都 在 一 定 的 自然 环 境 中 生 存 繁 衍 ,因 而 不 同 民 族 的一 些 谚 语 的产 生 和 该 民族 的 自然 环 境 、 理 环 境 、 地 山川 物 i h le指 “ 怏 不 乐 或 心 情 沮 丧 ” 本 来 心 情 ( o ) 无 色 nte u s 怏 b . mo d 是 彩 而 言 的 、 个 短 语 的 隐 喻 意 即 由始 源 域 “ l ” 起 令 人 沮 丧 这 bu 引 e 的色 彩 投 射 到 目标 域 “ 的 心 情 ” 产 生 的 。 如 , le a s 指 人 上 另 bu w , l 严 格 的法 律 , 指 周 日禁 止 跳 舞 宴会 等 , 于 美 国 殖 民 地 时 期 尤 始 清 教 徒 颁 行 的法 律 。 6绿 色 (re . ge n) 绿 色 是 生命 的颜 色 , 人 想起 春天 、 叶 、 地 等 , 青 春 、 使 树 草 有 活 泼 、 活 力 的隐 喻 。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文化 中 , 色都 可 象 征 安 有 在 绿 全 和 平 , .re v lt n ge np ae 如 ge nr o i ,re e c 。但 绿 在 汉语 言 中还 有 e uo 独 特 的 隐 喻 . , 戴 绿 帽子 ” 指 某 人 的 妻 子 与 他 人 私 通 , 果 如 “ , 如 直 译 成t w a a r e a.西 方 人 估 计 就 理 解 为 有 人 戴 着 绿 色 o er e n t g h 的帽 子 , 能 理 解 它 隐 含 的 意义 , 翻译 成 “ ea u k l ” 不 应 t b c c od 。 o 人 们 使 用 颜 色 词 进 行 隐 喻 认 知 是 人 类 对 颜 色 认 识 发 展 的 高级 阶 段 . 色 词 的 联 想 意 义 是 一 种 思 维 活 动 和 文 化 价 值 颜 的体现 , 因此 英 汉 语 文 化 中颜 色 词 的联 想 意 和各 自文 化 模 型 密 切 相 关 。 文 对 两 种 语 言 文 化 中基 本 颜 色 词 的 隐 喻 意 义 进 本 行 了对 比 . 现 基 本 颜 色 词 的 一 些 隐 喻 在 两 种 文 化 中 有 相 似 发 之 处 , 受 各 自文 化 价 值 、 统 习 俗 、 仰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但 传 信 基 本 颜 色 词 的 隐 喻 认 知 呈 现 了 不 同 的个 性 与 差 异 , 管 同 中 有 尽 异 , 用 基 本 颜 色 词 进 行 隐 喻 认 知 时 , 们 对 世 界 的 认 识 更 但 我 加真实 和生动 了, 而使英 汉两种语 言文化更加 丰富 了。 从 参考文献 : [ ] 惠 南 . 化 语 境 与 语 言 翻 译 [ . 京 : 国 对 外 翻 1包 文 M] 北 中 译 出版 公 司 .0 1 20. [ ] 惠 南 , 昂. 国 文 化 与 汉 英 翻 译 [ . 京 : 文 出 2包 包 中 C] 北 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题目: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院(系):专业年级: 英语2010级姓名: 张娜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03月10日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 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
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意思。
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使用英语谚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
因此,进行汉、英谚语的文化含义研究,对语言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
在文化上,谚语既反映人类共同的认识,又反映民族文化的差异。
充分弘扬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又能相互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是研究和使用谚语时应该兼顾的。
[关键词]语言,谚语,文化,差异目录1.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2.英汉谚语差异的具体表现.. (5)2.1 二级标题 (5)2.2 二级标题 (7)2.2 二级标题 (9)2.2 二级标题 (11)2.2 二级标题 (12)2.2 二级标题 (14)3.结论 (15)参考文献 (17)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一、前言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谚语。
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
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意思。
谚语以最简短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不少谚语以形象的比喻阐述事物的规律,具有很深的哲理。
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使用英语谚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谚语往往多少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
因而产生独特的民族文化,它最大的特点是表达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比如,有些民族住在沿海一带,靠海为生,他们的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蟹。
象阿拉伯人这样的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羊、马、骆驼和豺狼。
尊敬老人的社会就会有颂扬老人足智多谋的谚语。
妇女地位不高的社会就有许多轻视、贬低妇女的谚语。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
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
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因此,进行汉、英谚语的文化含义研究,对语言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
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
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
二、英汉谚语差异的具体表现1、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汉、英谚语中反映宗教思想和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化。
宗教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宗教思想要受到一个社会的哲学思潮、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有时各种思想相互交织。
基督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
谚语“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或佳节难逢)”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圣诞节是基督教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蕴义。
节日期间,人们常用此谚语劝人们对别人的吵闹和大吃大喝要忍着点,不要太在意;同时也劝谕人们把握机会,送送东西或帮助穷困的人。
在中国借节日之机大行善事并不多见。
基督教国家此风盛行,也许是因为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缘故。
再如,谚语“Merry in lent , and you’ll live to repent(四旬斋结婚,悔恨终生)”这一说法源于四旬斋(Lent)这一宗教节日:节日期间,基督教徒素食苦行,把斋期当作赎罪的神圣日子,因此人们认为斋期会给人带来厄运,不适合结婚。
英语谚语中,具有宗教文化代表性的词,如cross和God的运用就很常见。
例如,谚语“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中,cross 一词指的就是耶酥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
与基督教不同,佛教虽然也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也讲普渡众生,但更重视劝人行善,讲究因果报应。
这方面的谚语有“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善必寿长,恶必早亡”等。
具有宗教色彩的cross一词在英语谚语中的用法很多,又如:“The cross on his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his clothes(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
此外,英语谚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例如,“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们需要啥,上帝就给啥)”等等。
英语谚语中,有不少是来源于《圣经》的。
例如,谚语“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就是来源于《圣经•旧约•箴言》中的“Every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一句。
再如,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语出《圣经•创世纪》。
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本来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他们受到魔鬼撒旦的诱惑,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
从此以后,亚当和夏娃的子孙就要遭受人世间的种种苦难。
又如,谚语“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财神)”同样也是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Mammon 是财神,Spenser和Milton都把财神作为贪财、吝啬的化身。
此谚意思是说“信神者不能贪财,必须在虔诚和世俗之间做出抉择。
因为虔诚和世俗是互不相融的”。
以上这些谚语与《圣经》中的说法或教义息息相关。
宗教(以基督教为住)在英美国家占有重要地位。
相比较而言,中国虽然也有佛教、道教等教派,但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占主导地位。
即便如此,汉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与宗教文化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谚语“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等就与佛教有关;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则与道教有关。
2、价值观念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
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
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
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
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
谚语“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
由于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
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
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
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
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它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
集体主义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
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
集体主义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
3、道德观念道德和法律一起,对社会行为加以约束,在法制不健全或法律意识淡薄的社会,道德起着主要的约束作用,它通过家喻户晓的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但有些道德原则束缚了人性自由,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
在法制健全或法律意识较强的社会,人的社会行为主要受法律约束,但道德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社会,道德一直是十分重要的,道德的训律很多,有时与政治行为统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概念也有变化;对不同的人,道德的要求也不尽一致。
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势力较强。
以前的封建主义道德影响已趋淡薄,又没有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几乎不受共产主义道德影响。
从总体上说,中国和西方在传统道德观念上,有很多共同之处,而现代的道德观念则有不少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