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煤资源潜力评价要求

合集下载

煤炭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利用策略

煤炭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利用策略

煤炭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利用策略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推进,煤炭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开发利用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煤炭资源的综合评价是确保煤炭开发利用的基础。

煤炭资源的综合评价包括煤炭储量、品质、可采性等多个指标。

通过对煤炭资源的综合评价,可以确定煤炭的开采量和开采方式,以及煤炭的使用范围和用途。

综合评价还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计划,确保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的问题。

因此,未来的开发利用策略应该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要推动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中,应该注重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科技进步也可以推动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培养技术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还需要与其他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

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同时也有其他能源资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在制定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时,应该考虑到其他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同时,还应该加强能源资源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利用。

最后,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还需要注重社会效益。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能源需求,还应该考虑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福祉。

因此,在制定开发利用策略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和利益,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群众的沟通和协商,确保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

综上所述,煤炭资源的综合评价与开发利用策略是确保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公布日期】2024.04.02•【文号】发改能源规〔2024〕413号•【施行日期】2024.04.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煤炭及煤炭工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发改能源规〔2024〕413号各产煤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有关中央企业: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和价格稳定的决策部署,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产能管理机制,完善产能储备政策,推动煤炭产能保持合理裕度和足够弹性,增强供给保障能力,更好发挥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动适应煤炭供需形势变化,形成稳定的产能储备支持政策预期,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煤炭储备产能。

以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和安全保障程度高的井工煤矿为实施重点,在新建和在建煤矿项目中优选一批产能储备煤矿,积极稳妥组织实施。

保持煤炭产能合理充裕,增强煤炭供给弹性和灵活度,有效应对煤炭供应中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等情形。

大力提升绿色生产素质,促进产能储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提高安全保障投入,在储备产能日常维护和释放过程中确保安全可靠。

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有序核准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产能储备。

到2030年,产能储备制度更加健全,产能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力争形成3亿吨/年左右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供给弹性和韧性持续提升。

二、产能储备煤矿建设工作规则产能储备煤矿的设计产能由常规产能和储备产能两部分组成。

常规产能是指非应急状态下煤矿正常生产的产能,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组织生产,不纳入国家统一调度范围。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矿规律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矿规律

研究方法与流程
•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 多种技术手段,开展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等工 作。
研究方法与流程
研究流程
1
2
1. 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2. 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工作,获取第一手数 据。
研究方法与流程
3. 进行室内实验分析,包括岩石学、矿物学、地 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03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对全国矿产资源潜力
进行了评价,划分了不同级别的矿产资源潜力区,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
规划和勘查开发提供了决策支持。
研究不足与展望
基础地质研究不足
技术方法创新不足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尽管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面 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基础地 质研究方面仍存在诸多空白, 需要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研究 工作,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 发提供坚实的地质支撑。
分布广泛
矿产资源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区市,其中一些地区因特定矿产 资源丰富而著称。例如,山西、陕西等省份煤炭资源丰富, 东北、西北等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巨大。
矿产资源储量与品位
储量巨大
中国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如煤炭、稀土等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石油、天 然气等资源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
品位较高
全国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品位普遍较高,部分矿种的品位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 高品位矿产资源有利于提高开采利用效率,降低选矿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的关系
成矿规律是潜力评价的基础
成矿规律研究是揭示矿产资源形成、分布和富集规律的科学,为潜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 数据支持。
潜力评价是对成矿规律的验证和应用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促进我国矿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方法,以及在矿业发展中的应用。

一、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基本概念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指对全国范围内的矿产资源进行评价,确定其潜力和价值,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目的1.为国家制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3.为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分析结果。

三、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方法1.统计法:根据历史数据、地质勘探及生产实践,对矿产资源进行统计,得出总资源量和产出量,进而推算资源潜力。

2.现场勘查与实验:通过现场勘查、地质采样及实验室测试等方法,确定矿床的储量、品位、质量等参数,从而推算潜力。

3.模型计算:根据地质环境、矿床类型、勘查信息等因素,通过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矿产资源的存在情况及资源潜力。

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在矿业发展中的应用1.对矿业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

2.对国家资源规划的影响:鉴于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便捷、低成本和易操作性,可以有效地指导和促进国家资源规划的制定。

3.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本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了解,进而制定出基于资源优势方面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提高当地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总之,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矿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引领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我国的矿业领域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4.02.01•【文号】自然资发〔2024〕29号•【施行日期】2024.02.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自然资发〔2024〕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落实党中央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有关要求,促进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推进常态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的建立,部组织研究制定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办法(试行)》。

现印发你们,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是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明确要求。

开展常态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有利于及时摸清资源利用家底,更好地统筹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准确把握管理薄弱环节,采取差别化政策措施,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助力推进找矿增储,是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一项重点工作,是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事关国家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油气公司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督导,有序推进,确保调查评估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调查数据质量管理(二)调查评估以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管理系统的公开信息为数据基础,不额外增加企业负担。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勘查开采信息管理责任,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矿业权人如实、准确填报相关信息,加强对公示公开数据质量管理。

(三)充分结合勘查开采信息管理抽查核查工作开展调查评估数据质量核查。

煤炭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附图编制要求讲述资料

煤炭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附图编制要求讲述资料

煤田预测简介
▪ 聚煤作用是古气候、古地理、古构造综合作 用的结果;而古构造又是影响古气候、古植物、 古地理的决定因素。 ▪ 因此,开展煤田预测必须全面收集利用已有 的钻探、物化探、矿井资料,以及前人所提交 的各种地质报告和科研成果。 ▪ 对所有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整理后,可 以编制出煤田预测所需的各种基础图件。
煤田预测实例
▪ 经过收集同一构造上地方矿井和小窑的资料, 同样发现和存在这一规律。 ▪ 于是对深部构造加以分析组合,找出可能有 这种性质的断层,在其上盘布置找煤验证钻孔。 ▪ 钻探结果比原来推测的深度提前400~500米 见到了国家紧缺的炼焦煤。目前该矿正在进行 区 ▪ 该区属于早侏罗世陆相沉积盆地。50~60年 代进行勘探,已获得有经济价值的煤炭资源并 建立了小型矿井。 ▪ 由于煤层不稳定,后期岩浆岩破坏严重,70 年代末,矿井已频临报废。 ▪ 矿井地质技术人员认为,煤田预测工作涉及 面广,难度较大,应由科研部门去作。
第三步是待岩煤对比方案确定后,将地层时代划分、煤 层、标志层编号。若有古生物化石、岩石显微鉴定成果 也一起编绘在图纸上。
第四步是在柱状图上方填好钻孔坐标、孔口标高、施工 时间、终孔深度、鉴定员姓名等应反映的全部资料,这 才算完成该图的全部编制工作。返回
关于煤田预测
1.煤田预测简介 2.煤田预测实例
是沿岩煤层走向或与矿区(井田)主要构造 线延伸方向剖视的地质剖面。其编制方法、反映 内容与横剖面图相同,不再重述。返回
四、岩煤层对比图
是地质报告基础图件。它能如实反映煤层赋 存条件、沉积环境、标志层稳定程度、煤岩层在 纵横方向厚度变化规律的综合图件,它还能反映 原始编录水平、钻探质量,是编制地质剖面、资 源/储量估算图不可缺少的基础图件,不可轻视。

中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评价

中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评价

我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评价Ⅰ.概述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及其资源评价一直是地质学和煤炭工业领域的研究重点。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燃料能源,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深入研究我国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以及科学评价煤炭资源的质量与地质条件,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Ⅱ.我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1.我国煤炭地质条件我国煤炭地质条件主要受沉积、构造和燃料生质的影响。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地质构造复杂,沉积条件多样,地层受煤化条件影响差异较大。

煤的形成主要受植物生物的影响,不同生物类型形成的煤质量、品位也存在较大差异。

2.我国煤炭资源分布规律我国煤炭资源广泛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以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南、安徽、湖南为主要产煤区。

根据勘察结果,我国探明煤炭储量已达174.3万亿吨,预测资源量更是巨大。

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主要受地层、构造、沉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Ⅲ.资源评价1.煤炭资源质量评价煤炭资源的质量评价是指对煤炭的企业化学性质、工艺性质、物理性质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企业化学性质主要包括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和含硫量等指标,工艺性质主要包括煤焦油和焦炭产率以及煤样的炼焦性能等指标,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粒度组成、密度、泡点和可磨性等指标。

通过对煤炭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价,可以科学指导煤炭的深加工利用及优化地质勘查。

2.煤炭资源地质条件评价煤炭资源地质条件评价主要是通过对煤层地质构造、地层厚度、埋深、赋存规模、顶底板岩性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确定煤炭资源的地质条件优劣。

合理评价煤炭资源的地质条件,可以为采矿设计和工程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减少资源浪费和安全事故风险。

Ⅳ.结论我国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及资源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学、地球化学、矿产地质学、矿物学等学科知识。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及资源评价,可以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贵州省煤炭资源现状及其潜力评价

贵州省煤炭资源现状及其潜力评价

贵州省煤炭资源现状及其潜力评价唐显贵;张伟;孔维敏【摘要】基于贵州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成果和认识,对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上二叠统煤层作为重点预测对象,根据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技术要求,将潜在资源量划分了3个级别、3个类别、3个等别,对全省9大煤田、3个成煤时代埋深2000m 以浅的煤炭资源进行了潜力预测.划分预测单元135个,圈定预测区411个,预测煤炭资源量约1880亿t.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煤炭资源勘查部署建议及方案,规划了新一轮煤炭勘查区.%Based on the result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Coal ReG sources in Guizhou Province,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xploration and mining of the colal resource and its existed problem,taking the upper Permian series coal bed as the important prediction obj ect,according to the technology requirement of the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the coal resources,the potential resource was divided 3 grades,3 categories and 3 Classes,predict the poG tential resource on 9 coalfield and 3 coal forming periods of the whole provice which above beried 2000m depth,partitioned 135 prediction units,circled 411 prediction areas,predicted about 188 billion tons of the amount coal resources�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uggested the advice and plan of the exploration deployment of the coal resource,designed a new round of coal exploration area.【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4页(P27-30)【关键词】煤炭资源;勘查现状;潜力评价;勘查部署【作者】唐显贵;张伟;孔维敏【作者单位】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贵州省贵阳市,550081;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贵州省贵阳市,550081;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贵州省贵阳市,55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9贵州省是中国煤炭资源大省之一,煤炭资源丰富,截至2009年年底,探获资源量707.61亿t,2000m以浅潜在资源量1880.94亿t,总资源量2588.55亿t,居全国第五位,煤炭资源具有持久开发优势,为当前贵州省的主要能源资源,目前已具备年生产原煤1.3亿t以上的能力,是江南最大的煤炭调出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daf% 小-大 平均
Ymin 小-大 平均
GRI 小-大 平均
附表及其编制的基本要求
××省××组××煤层煤的微量元素分析参数统计表(μg/g)
矿区
钻 孔 号 ( 煤 矿 ) 坐标X
坐标Y

Be
硼氟




B
F
Cl V
Cr …
小-大 平均
采用相关标准
烟煤显微组分分类: GB15588-1995; GB15588-2001 烟煤宏观类型划分与描述:MT263-91 煤层煤样采样方法: GB482-1995 中国煤炭分类:GB 5751-86 中国煤炭编码系统:GB/T 16772-1997 中国煤炭煤分类:GB/T 17607-1998 煤炭质量分级(灰分、硫分、发热量):GB/T15224·1-94、GB/T15224·294、GB/T15224·3-94 煤炭质量分级(灰分、硫分、发热量):GB/T15224·1-2004、 GB/T15224·2-2004、GB/T15224·3-2004 煤中汞含量分级:MT/T963-2005 …..铅……….: MT-2005
潜在资源量的统计
1、按深度统计; 2、按级别、类别分别统计; 3、按煤类和原煤全硫、灰分分别统计。 4、煤类划分依据
附表及其编制的基本要求
1、煤质资料汇总表
××省××组煤的显微组分及Roran参数统计表
显微组分(%)






镜 (半镜 惰 壳

质 质组) 质 质


小-
组组



小小


平均
古植物
4、提交基础数据
煤质数据原则上按“组”统计,根据实际情 况可适当合并。具体要求见第七章。
5、主要图件
(1)煤类分布图,具体要求见第七章
(2)根据收集数据情况和研究基础,编制 主要煤层的煤岩、煤质主要参数专题图,如: Rmax(或挥发份)等值线图、硫分等值线图、 灰分等值线图、重金属和煤利用可选洁净等 级区域图等。为研究煤质时空分布规律提供 依据。图件比例尺不作统一要求。
表1-2 全国煤炭保有储量和资源量(亿t)
煤类
褐煤
低变质烟煤
气煤
肥煤
焦煤
瘦煤
贫煤
无烟煤
预测量 %
1291.3 2
4320.75
12.7
42.4
1317.31 382.99
682.92
12.9
3.86Biblioteka 7424.47559.17 1197.26
6.7
5.5
11.8
全国预测煤炭资源量(亿t)
煤类
褐煤
低变质 烟煤
3、煤质特征的控制因素
研究不同聚煤模式的煤岩、煤质变化规 律。进行主采煤层的煤岩学研究,有条 件的省(区、市)应建立煤相模式,研 究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下成煤泥炭 沼泽的水介质条件的变化及演化及其对 泥炭及煤的煤岩、煤质、煤的地球化学 (有害元素)和煤利用可选洁净特性的控 制。
古构造
海水
古地理
古气候
气煤
肥煤 焦煤 瘦煤
贫煤 无烟煤
预测量 1903.06 24215.10 9392.38 1032.11 1957.29 803.75 1468.88 4742.43
% 4.2 53.2 20.6 2.3 4.3 1.8 3.2 10.4
煤炭资源
中国煤质有如下四大特征: ①我国华北石炭二叠煤系存在着反希尔特定律现象,太原 组煤比山西组煤挥发分,氢含量和Y等指标高。 ②我国中生代和晚古生代煤,在煤化程度相近, 煤岩组成 相近,其煤的热工艺性显著地不同,即古生代煤的Y或 GRI明显地比中生代煤高。 ③华南晚二叠煤系煤与华北二叠系煤比较,前者更富氢高 挥发分,煤的工艺性更近于华北的晚石炭系煤。 ④我国富和高有机硫煤往往分布于粘结性好的肥煤。
煤类分布图(1:50万-100万) 煤质资料汇总表
任务
1、收集汇总基础数据
全面收集整理各煤田和生产矿井历 年积累的煤质资料、以及相关专题 研究成果,填报“煤质数据汇总 表”,编制“煤类分布图”等专题 图件,以阐明煤炭资源的“质量” 特征。
2、煤变质作用类型划分方案
煤的变质作用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 深成变质作用、岩浆热变质作用(包括区 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热 水(气水热液)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各省(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基础有 所侧重和发展。
煤质特征与煤变质作用
唐跃刚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tyg@ tyg@
86-10-62339302
要求
煤作为一种固体有机岩,对温度、压力等地质环境 因素特别敏感,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各种构造—热事 件必然导致煤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结构和构造变化, 包括由煤变质作用类型和变质程度造成的煤类差异,成 煤物质和古环境因素造成的煤组分和元素构成差异。上 述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炭资源的利用途径和利用 价值。因此,要从构造-热史、埋藏史、流体活动史等 角度,研究煤的变质作用类型和强度。从泥炭沼泽类型、 成煤物质和古地理环境等角度探讨煤炭物质组分、元素 (有害元素)和煤利用可选洁净特性的分布状况。确定影 响煤质特性的主要因素并对煤类煤质分布做出预测。
5.分布规律与研究热点
a.资源背景 b.煤中硫 c.煤中元素 d.煤的洁净等级 e.煤(变)质区域分布
1.1 煤炭资源
中国煤炭资源特点 全国保有储量和资源量按成煤时代划分,南方二叠纪煤7.5%,
石炭二叠纪煤38.1%,三叠纪煤仅占0.4%,侏罗纪煤占39.6%, 白垩纪煤占12.1%,第三纪煤占2.3%。
煤炭资源
中国煤炭的煤岩学有如下特征: ①华北石炭二叠纪煤以腐植煤为主,镜质组50%-80%,
惰质组15%-35%,壳质组<10%。华北东南部向北部边缘, 惰质组含量逐渐增高,太原组煤镜质组含量最高,多位富氢 (荧光)镜质体,硫铁矿较多。 ②华南晚二叠煤,以富含树皮体著称,西南地区由西向东, V/I、硫铁矿含量逐渐增高,惰质组、壳质组、矿物与石英 含量逐渐降低,镜质组降解程度有增高趋势。 ③侏罗纪煤普遍出现惰质组含量较高或很高的煤层,一般为 35%-50%、最高可达80%,如东胜和碎石井等矿区。西 南晚三叠世煤中半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相对较高,尤以粗粒 体和碎屑惰质体比例甚高。 。
--


大大


平平


均均
Ror
矿物(%)
矿物
an
合计

小-



粘土 硫化 碳酸 氧化
平均






小- 小- 小- 小-




平均 平均 平均 平均
附表及其编制的基本要求
××省××组煤的工业分析参数统计表
矿区
Mt% 小-大
平均
Ad% 小-大
平均
St,d 小-大
平均
Qgr.ad 小-大
平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