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项链》优秀(教案)资料讲解
项链》教案优秀7篇

项链》教案优秀7篇项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1.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情感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和丑陋。
教学重点1、本文巧妙的构思和结局的空白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讨本文多元化的主题。
教学方法质疑、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两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际,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她也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
下面我们就走进这篇小说,具体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与作者,小说以项链作为标题,是小说常用的“物线法”。
)二、作者介绍莫泊桑(1850—1893)的代表作《羊脂球》,重要作品另有短篇《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长篇《一生》、《漂亮朋友》。
870年,莫泊桑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
战后退伍,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
1880年,他以短篇小说库中罕见的珍品《羊脂球》,而登上法国文坛,从这开始到1889年的10年创作生涯中,有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
人称他为“短篇小说大师”、“短篇之王”。
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
1、以普法战争时的若干侧面为背景,歌颂普通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各类爱国主义人物,主要作品有《羊脂球》(1883)、《蜚蜚小姐》(1882)、《两个朋友》(1883)、《米隆老爹》(1883)、《决斗》(1883)、《蛮子大妈》(1884)等,以《羊脂球》《蛮子大妈》和《米隆老爹》最佳。
项链教案(优秀5篇)

项链教案(优秀5篇)《项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海的美丽,体会孩子们的快乐。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大海的美丽,体会孩子们的快乐。
课时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大海图片、视频。
说说你的感受这节刘枫们就去海边看一看,领略一下大海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自主识字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小组内解决字音。
2、师出示生字,检查学生自主识字的效果。
3、把生字还原到课文中,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1、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2、根据学生的朗读出示句子,师生共同解读。
(1)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
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
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A、指导书写“白”,“又”两个字。
B、注意三个表示颜色的词:蓝蓝的黄黄的雪白雪白的(2)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
A、指导书写:的、和。
B、找出表示小娃娃动作的词:笑、迎、捡、穿、挂C、模仿一下这些动作D、体会一下,小娃娃此时的心情怎么样?(3)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大海的项链是用什么做成的?美吗?好好读一读这一句话吧!3、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仿佛也来到了海边。
感受到了小娃娃们的快乐!四、课下任务课下,请大家继续读课文,注意,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项链白的又和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体会孩子们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吗?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
1、读词语。
2、读课文。
3、小娃娃的项链是用什么做和,大海的项链又是用什么做的?二、指导朗读1、听录音,一边听一边纠正自己的读音,同时注意模仿体会。
莫泊桑《项链》优秀(教案)

莫泊桑《项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莫泊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掌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创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和命运;(2)学会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启发学生思考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分析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2)理解小说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揭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莫泊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激发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创作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小说内容,整理笔记;2. 选取一篇课后阅读文章,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创作特点;3. 写一篇关于《项链》的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说中人物的情感波动,增强对人物的理解。
莫泊桑《项链》(教案)

莫泊桑《项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莫泊桑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分析《项链》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3)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小说中的主题思想;(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2)探讨小说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理解小说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2)人物心理活动的剖析;(3)作品现实主义精神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莫泊桑及其文学地位;(2)简要介绍《项链》的背景及故事梗概;(3)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2)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象征手法等;(3)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2)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解答组内疑问;(3)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2)剖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阐述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小说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精神;(3)激发学生对后续章节的学习兴趣。
四、作业布置2. 选择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享;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3. 对后续章节的教学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项链》文本2. 参考资料:莫泊桑作品集、相关评论、学术文章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和象征手法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现实主义精神的认识和体会;4.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探讨能力。
(精编)《项链》教案三篇

《项链》教案三篇《项链》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目标1.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情意目标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和丑陋。
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研读人物描写,概括玛蒂尔徳的形象。
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先书写作者“莫泊桑”,问:我们曾学过他的什么作品?或你曾读过他的什么作品?写得什么内容?(《我的叔叔于勒》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
)莫泊桑很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
他的短篇小说侧重莫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投影鲁迅之语)鲁迅曾赞《项链》“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
”关于莫泊桑更详细的资料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有关莫泊桑的“花絮”。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小说(教师板书课题)《项链》。
二、整体把握,理情节。
快速读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看作者以项链为线,写了哪些情节?(借——丢——赔——识)你最欣赏的情节是哪个?简述理由。
要求:一句话作答。
丢项链——玛蒂尔徳命运的`最高点和转折点。
识项链——玛蒂尔徳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
三、重点3.找出在不同情节中作者对玛蒂尔徳的描写,透视人物心理、性格发展的过程。
方式:自度和小组讨论结合。
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发言。
要点:借项链前——想得人欢欣、被人羡慕、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得到请柬——懊恼、发愁舞会上——陶醉舞会后——赶快逃走丢项链后——毅然决然打定主意,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项链》教案设计(精选12篇)

《项链》教案设计(精选12篇)《项链》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 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 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③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能力目标①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② 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罗瓦赛尔太太,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1、探究罗瓦赛尔太太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
2、探究式阅读讨论,如:怎样评价罗瓦赛尔太太;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2、品味重点段落,赏析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3、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虚荣心人皆有之,只是大小、强弱罢了。
站在人性论的角度看这本无厚非,但是当你付诸行动让虚荣心获得满足的过程中,生活往往会给你开一个可怕的玩笑。
让我们读一读莫泊桑的《项链》,定会悟出这个道理。
二、解题背景介绍(出示投影):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靡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恶劣的社会风气。
这种风气在小资阶级当中同样盛行。
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
但是,只有少数人成功,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
然而,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成为这一阶层人们的普遍心理特征之一。
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他们有很深的了解,写了不少作品讽刺揭露他们的庸俗,势利和虚荣。
《项链》教案(5篇范文)

《项链》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项链》教案《项链》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对马蒂尔德形象的理解,认识那个虚荣浮华的资本主义社会。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赏析小说主题、人物形象描写技术,提高自己的鉴赏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赏读,使自己进一步认知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分析主人公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
【教学难点】悲剧产生的根源。
【教学主流程】1、检查预习,概括小说内容。
2、拟设标题,把握情节。
分析情节特点。
3、提要求,作指导,师生共同开展交流,分析各种矛盾,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4、作假设,设计情节,理解悲剧的根源。
5、归纳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交流。
一、导入新课。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过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
如果物质消费越大欲望不变,那么快乐就越大,这就是所谓的知足常乐;反之会怎么样呢,今天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一下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二、检查预习,概括小说内容。
主要是生字词等一些基本知识。
三、作者和背景介绍。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有《一生》《俊友》(《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戴丽叶春楼》、《瞎子》、《真实的故事》、《小狗皮埃罗》、《一个诺曼底佬》、《在乡下》、《一次政变》、《绳子》、《老人》、《洗礼》、《穷鬼》、《小酒桶》、《归来》、《图瓦》等发表于1884,原题为“首饰”,文题即是本文线索。
莫泊桑创作的年代,正是法国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共和国时代,也即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帝国主义发展的时代。
课文项链的教案一等奖4篇

1、课文项链的教案一等奖一、说教材《项链》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主题的多样性,并且历来有不同的解读。
《项链》这篇小说是传统篇目,无论新旧教材都选用。
它的魅力何在?我觉得首先在于它主题的深刻性。
一篇有永恒魅力作品,它的主题是常读常新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随着时代的更新,我们理应有新的认识。
《项链》讲述了一则悲剧,这则悲剧的成因在作者看来是“偶然发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造成的。
至此,我们明了作者其实是想通过这么一则悲剧来“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这一万古常新的话题。
正是这种“探索”,使得《项链》这篇小说具有了永恒魅力。
这一出悲剧自然而然的使人联想起《皇帝的新装》《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两出悲剧。
但是对小说的主题却历来有不同的解读。
正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在教学上最可取的教学方法是探究。
如何探究?我觉得应从探究“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入手。
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如何探究呢?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
那么,要探究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应该以探究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对人物自身的思想实际和言行举止的分析探讨来把握。
罗瓦赛尔太太:虚荣心是悲剧的根源。
罗瓦赛尔太太尽管不富有,但生活无忧:丈夫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且小有积蓄;日常家务也不需操劳,忠心耿耿的丈夫对她呵护有加。
但她却感到非常的痛苦,她渴望过上贵太太的生活,渴望幽雅奢华的生活方式,渴望得到权贵的青睐,男人们的吹捧。
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她也获得了日思夜想成功,可是这一切都来得太快,消失得太快,犹如一只扑火自焚的飞蛾,刹那辉煌后即跌进无边的黑暗之中。
罗瓦赛尔太太就象普希金的寓言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老太婆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代价一样,也为自己的虚荣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罗瓦赛尔先生:平庸、老实、对妻子过分的娇纵是悲剧的根源。
罗瓦赛尔先生安于现状,对生活心满意足,甚至计划夏季和朋友一起去度假狩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链》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通过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2、理解生动、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3、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了解造成其悲剧的根源,透过小说描绘的环境来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
4、整体阅读小说,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理解生动、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巧设契机;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教学方法:1、通过导读、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把握人物性格。
2、通过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
从经济学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所谓知足者常乐。
反之,一个人物质消费有限,欲望却无穷大,那将怎样呢?向往美好生活,这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但如果一味不切实际地梦想享受豪华、舒适的生活,就会葬送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就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而付出了10年的代价,今天,我们就走进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探寻酿成她悲剧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我们今天学习的短篇小说《项链》是莫泊桑的作品,同学们以前曾学过他的作品吗?(初中曾学过《我的叔叔于勒》)那篇小说写的什么内容?(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另两位是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他母亲文学素养的熏陶,中学时便养成了对诗歌的特殊爱好,一心向往着做一个诗人。
1870年,莫泊桑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
战后退伍,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
1880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羊脂球》,一跃而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在短短的十年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名《漂亮朋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我们的心》。
这些作品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
莫泊桑还创作了356篇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又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1、以普法战争时的若干侧面为背景,歌颂普通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各类爱国主义人物,主要作品有《羊脂球》(1883)、《蜚蜚小姐》(1882)、《两个朋友》(1883)、《米隆老爹》(1883)、《决斗》(1883)、《蛮子大妈》(1884)等,以《羊脂球》《蛮子大妈》和《米隆老爹》最佳。
2、揭露帝国主义时代法国的腐败风尚的。
著名的作品有《一家人》(1881)、《遗产》(1884)、《我的叔叔于勒》(1883)、《项链》(1884)、《勋章到手了》(1885)等。
以《项链》《勋章到手了》最佳。
3、揭示和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的。
著名的作品有:《瞎子》(1884)、《马丹姑娘》(1885)、《穷鬼》(1885)等,以《马丹姑娘》最佳。
莫泊桑的小说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义。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
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采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莫泊桑的长篇、中篇小说也不乏名作。
莫泊桑著名的长篇小说《一生》(1883),以19世纪四十年代为背景,通过少女约娜对幸福生活幻想的破灭,孤苦度过一生,描写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肆无忌惮地冲击一切,使夫妻、母子关系受到践踏;使封建贵族的文化、道德遭摧残和践踏,女仆梦莎丽是唯一有德有同情心的人物,《一生》是一部深入细致地剖析人物心理的长篇名著。
《俊友》(也译《漂亮朋友》,1885)是莫泊桑长篇中的杰作。
通过善耍手腕、厚颜无耻、追逐名利的杜瓦洛依靠熟识世风和不择手段,终于爬到上层社会成为政界和新闻界的要人,暴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以及对外进行掠夺和野蛮的扩张。
小说对资本主义丑恶的揭露与批判达到了顶峰,成了著名的社会讽刺小说。
莫泊桑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没落本质的短篇小说,曾受到鲁讯先生推崇。
鲁讯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一)听录音,正字音。
1.读准下面的字音:寒伧(chen)奢(shē)华黯(àn)淡粗陋(lòu)佳肴(yáo)惆怅(chóuchàng)请柬(jiǎn)债券(quàn)契(qì)约账簿(bù)油腻(nì)誊(téng)写2.解释下列词语:资质:人的素质。
艳羡:十分羡慕。
寒伧:不体面、寒酸。
惆怅:忧伤、失意。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二)诵读、思考:1、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她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明确: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
2、复述故事情节(要求体现“以项链为线索”)。
明确: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3、理清小说结构方案一:结构法。
四、分析人物形象:(一)点学生诵读序幕部分(1—6),思考:1、玛蒂尔德为何“痛苦”、“苦恼”、“伤心”?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明确:第1、2段,第3段开头两句,第6段开头第1句。
2、对以上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明确:美丽动人,但出身低微,无钱无地位,与友交往,自惭形秽。
3、找出玛蒂尔德七种“梦想”的内容,并一言以概之。
(心理描写)一言以概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概括:她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尖锐矛盾,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正如文中所说“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
”这种对超越现实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执迷,正可看出她的虚荣。
(2)提问:作者为什么用‘梦想’,而不用‘想象’或‘联想’?(为准确把握“梦想”一词的含义,可给出《现代汉语词典》对“梦想”解释的两个义项:①妄想,空想;②渴望。
问:玛蒂尔德的“梦想”,是词典义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还是兼而有之?用上这个词,表达效果好在哪里?)玛蒂尔德的“梦想”,两个词典义兼而有之。
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象的事情不太可能实现;其次,她虽然是“空想”,可却又“渴望”实现。
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预示了悲剧的必然发生。
4、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
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梦想中获得一时满足。
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
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读者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慕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二)分角色朗读7—36段(陈述、路瓦栽、玛蒂尔德、佛来思节夫人各1人,共4人),思考:1、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耐烦”。
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
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己。
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
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2、第33——36段的动作、语言描写有何作用?重点赏析玛蒂尔德“借项链”一节(从“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恼”到“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教师提示:“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借项链’一节是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的片断,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
请学生找出来,好好欣赏,细细品味。
)(1)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
这种激动与惊喜绝不亚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见到一泓清泉时的心情。
(2)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
她真是又激动又紧张。
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又担心对方不借给她。
(3)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现在竟然变成现实了!(4)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
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
(5)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
“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
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
(6)可没想到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这可太意外了,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