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word【一等奖教案】
项链》教案优秀7篇

项链》教案优秀7篇项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1.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情感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和丑陋。
教学重点1、本文巧妙的构思和结局的空白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讨本文多元化的主题。
教学方法质疑、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两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际,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她也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
下面我们就走进这篇小说,具体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与作者,小说以项链作为标题,是小说常用的“物线法”。
)二、作者介绍莫泊桑(1850—1893)的代表作《羊脂球》,重要作品另有短篇《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长篇《一生》、《漂亮朋友》。
870年,莫泊桑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
战后退伍,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
1880年,他以短篇小说库中罕见的珍品《羊脂球》,而登上法国文坛,从这开始到1889年的10年创作生涯中,有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
人称他为“短篇小说大师”、“短篇之王”。
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
1、以普法战争时的若干侧面为背景,歌颂普通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各类爱国主义人物,主要作品有《羊脂球》(1883)、《蜚蜚小姐》(1882)、《两个朋友》(1883)、《米隆老爹》(1883)、《决斗》(1883)、《蛮子大妈》(1884)等,以《羊脂球》《蛮子大妈》和《米隆老爹》最佳。
《项链》教案(优秀10篇)

《项链》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项链》教案(优秀10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项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11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对大海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体会小朋友的快乐,了解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教学方法】交流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1.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能说一说大海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呢?(出示相关图片)2.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美丽的大海吧。
(播放歌曲:《大海》)3.有一位小朋友,他也来到了海边,他的心情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项链》一课,一起去了解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注意指导:“笑、向、活”是三拼音节,“着”是翘舌音。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蓝天、又高又大、笑声、看着、方向、和平、贝壳、娃娃、挂在、生活、金子4.学习多音字。
落(luò)落地;落(là)落下5.质疑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这里的项链是指什么?项链与大海有什么关系呢?)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品读,了解具体内容。
三、精读领悟1.课文朗读,初读感知。
(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和课文,生边观察边倾听课文朗读。
一年级《项链》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一年级《项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蓝、又”等11个生字和禾木旁1个偏旁;会写“白、的”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蓝、又”等11个生字和禾木旁1个偏旁;会写“白、的”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教学难点:1、读准“蓝、金、活”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的、和”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策略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指导学生认读本课生字新词;书写指导过程中,可通过师范写、生边说笔画名称边学写,或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同异进行认字、写字,并关注学生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朗读指导中,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画面的欣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努力让学生体会大海的特点和小娃娃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大海图片。
2、你们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呢?3、沙滩什么样子?4、大海蓝蓝的,沙滩白白的,海螺、贝壳小小的,你在海边尽情地玩耍,多么开心啊!有一个小娃娃也在海边玩耍,特别开心!这一切被夏辇生奶奶看到了,还写出了一篇小文章──《项链》。
5、夏辇生奶奶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记者,童话家,小说家。
她写了许多儿童作品。
课件出示:夏辇生照片。
6、课题质疑。
请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课件出示项链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画面的欣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情绪高涨。
鼓励学生质疑,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1、师范读课文。
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轻轻打开语文书,左手扶书,右手指字。
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注意听准每个字的读音。
2、生自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和下面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拼一拼,问一问,猜一猜。
(2)同桌做你指我读的游戏。
《项链》教案设计(精选12篇)

《项链》教案设计(精选12篇)《项链》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 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 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③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能力目标①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② 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罗瓦赛尔太太,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1、探究罗瓦赛尔太太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
2、探究式阅读讨论,如:怎样评价罗瓦赛尔太太;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2、品味重点段落,赏析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3、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虚荣心人皆有之,只是大小、强弱罢了。
站在人性论的角度看这本无厚非,但是当你付诸行动让虚荣心获得满足的过程中,生活往往会给你开一个可怕的玩笑。
让我们读一读莫泊桑的《项链》,定会悟出这个道理。
二、解题背景介绍(出示投影):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靡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恶劣的社会风气。
这种风气在小资阶级当中同样盛行。
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
但是,只有少数人成功,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
然而,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成为这一阶层人们的普遍心理特征之一。
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他们有很深的了解,写了不少作品讽刺揭露他们的庸俗,势利和虚荣。
《项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项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蓝”“又”“笑”等11个生字,会写“白”“的”“和”等4个生字。
2、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能够按笔顺准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些很好玩的地方?河边呀,公园里呀,森林里呀……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最让你难忘的地方吗?(学生自由举手回答)2、师:你们知道大海是什么样子吗?有一个小朋友啊,他去过海边。
他说那里可好玩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生字词,多读几遍。
不会读的借助拼音或向老师请教。
2、读一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3、不明白的地方用横线画下来,向老师请教。
三、动动脑筋,学习生字1、老师随机课件出示课文生字(去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2、认读这些生字,并给这些生字找朋友。
(进行口头扩词练习。
)3、巧识字形,妙趣横生。
(1)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的字形?(2)四人小组讨论识记方法。
(鼓励学生结合字形和字义巧识巧记。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记住的,汇报交流识记方法。
4、书写生字。
(引导观察生字书写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指导难写的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以“找苹果”的游戏导入,让学生认读生字,进行复习。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2、师:同学们,读完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3、指导学生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并出示配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板书: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浪花(雪白雪白哗哗地笑)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让学生自由举手(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2、师出示问题:小娃娃挂在胸前的彩色项链是用什么穿成的?(海螺和贝壳)这些小小的海螺和贝壳是从哪儿来的呢?(浪花冲到沙滩上的)3、再读课文,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小娃娃快活的脚印)是谁给它穿的?(小娃娃)4、课文为什么以“项链”为题?(板书)预设:①因为小娃娃的胸前挂着用海螺和贝壳穿成的彩色项链。
《项链》教案(5篇范文)

《项链》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项链》教案《项链》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对马蒂尔德形象的理解,认识那个虚荣浮华的资本主义社会。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赏析小说主题、人物形象描写技术,提高自己的鉴赏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赏读,使自己进一步认知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分析主人公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
【教学难点】悲剧产生的根源。
【教学主流程】1、检查预习,概括小说内容。
2、拟设标题,把握情节。
分析情节特点。
3、提要求,作指导,师生共同开展交流,分析各种矛盾,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4、作假设,设计情节,理解悲剧的根源。
5、归纳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交流。
一、导入新课。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过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
如果物质消费越大欲望不变,那么快乐就越大,这就是所谓的知足常乐;反之会怎么样呢,今天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一下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二、检查预习,概括小说内容。
主要是生字词等一些基本知识。
三、作者和背景介绍。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有《一生》《俊友》(《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戴丽叶春楼》、《瞎子》、《真实的故事》、《小狗皮埃罗》、《一个诺曼底佬》、《在乡下》、《一次政变》、《绳子》、《老人》、《洗礼》、《穷鬼》、《小酒桶》、《归来》、《图瓦》等发表于1884,原题为“首饰”,文题即是本文线索。
莫泊桑创作的年代,正是法国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共和国时代,也即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帝国主义发展的时代。
《项链》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项链》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前准备1.词语卡片,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歌曲《童年》。
(教师)2.赞美大海的好词佳句,预习生字,朗读课文;童年玩耍的照片、纪念品、画。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感受美1.学生用课前搜集的好词佳句赞美大海。
师:孩子们,你们眼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用你搜集到的好词好句来描绘一下。
2.引入课文题目。
(教师播放海浪及笑声的录音)师:听,这是什么声音?(海浪声)听,这是什么声音?(笑声)今天让我们下海好吗?脱下鞋子,光着脚丫,一同体验一下踩在松松软软的.海滩上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去感受那里带给我们的快乐。
板书课文题目,美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本课起始体现了读和说的相互联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然后抓住孩子年龄小、爱玩的特点,让他们觉得这节课又要去游玩了,精神先愉悦、轻松起来,让学生对本课学习充满兴趣。
二、领略美1.课件播放课文内容和朗读动漫。
2.问:大海好玩吗?小娃娃快乐吗?同学们,此时你们想读一读这篇课文吗?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再把圈画的字词读一读。
3.标出自然段。
4.同桌分段读一读,纠正读错的字音,再把圈画的字词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描画面,想意境,让学生初步感受美,感受快乐,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实现学生读的愿望,达到流利读课文的目的。
三、集中识字1.出示本课生词卡片。
师:词语宝宝来到了我们的黑板上,你们试着认识认识它们。
2.师:选择你喜欢的生字记一记。
3.师:把你记的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互相学习。
4.师:把你喜欢的字和我们大家说一说吧,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倾听,并且继续补充。
预设:形声字:蓝、笑、和、活、金数笔画:又、向加一加:蓝、笑、和、娃、挂、活减一减:又(叉)、白(的)形近字:娃——挂、贝——见换一换:着(看)反义词:笑——哭同音字:向——象、又——右、和——合师随机引导:挂:做动作“挂”。
项链的教案 《项链》教案(优秀7篇)

项链的教案《项链》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作者分享了7篇《项链》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项链的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项链》教案篇一内容预览:一单元生活况味1、《项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情节结构的巧妙及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2、认识虚荣心是导致其悲剧的原因,而社会制度才是根本原因。
就项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美、享受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
教学时数:2课时。
一课时要点:构思和结构过程:一、自读课文;二、把握线索:全文围绕项链,依次展开借、丢、赔的环节;三、结构: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假项链四、构思精巧(结合练习完成)项链是赝品到文末才道破,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文中作了铺垫和暗示,共三处:(1)借时,女友很大方,毫不迟疑说当然可以;(2)还时,女友竟未打开,说明并非贵重首饰;(3)买时,老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并非原配卖出,这更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作业:找出文中作者议论的话,看看其含义如何。
第二课时要点:人物分析,写法特点,主题讨论过程:一、人物形象探讨1、关于本文,有人认为是悲剧,有人认为是喜剧,你认为呢?2、关于玛蒂尔德的梦想你如何看待?3、玛蒂尔德是小职员之妻,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爱慕虚荣,向往荣华富贵,又因不能实现而倍感痛苦;但也有其诚实、善良的一面,坚强而有毅力,却仍念念不忘一夜虚荣,(假项链的结局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沉重打击。
)4、写法特点:心理描写细腻、深刻、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文章的开头部分二、主题: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①小说尖锐地讽刺了爱慕虚荣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②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③小说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链莫泊桑知识目标1.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能力目标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赏析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1.探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
2.探究式阅读。
如: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4教学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2.品味重点段落,赏析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3.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我们要想过得幸福,就应珍惜青春年华,脚踏实地去奋斗,而不应该有妄想。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这篇小说写的是法国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由项链引出的一幕人生悲剧。
为了一时的满足和荣耀,她为此付出了怎么样的代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莫泊桑的《项链》。
二、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与俄国的契科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小说之王。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
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
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19世纪80年代。
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
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体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和荒淫无耻。
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又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的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的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人物语气,读出情感。
(解说:朗读能渲染气氛,且为下面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识记字词:寒伧(chen)肴(yáo)鲈(lú)褶(zhě)觑(qù)秽(huì)赁(lìn)誊(téng)资质:人的素质。
艳羡:十分羡慕。
寒伧:不体面、寒酸。
惆怅:忧伤、失意。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2.提问: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学生再次浏览课文,自由交流后,抽查回答。
明确: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
“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四个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教师总结:《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
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三、具体研习课文1.在情节展开的开头部分,作者用千字左右的篇幅,静态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
(1)提问:在本部分中,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明确:“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痛苦、伤心”。
(2)提问:本部分前后共用了七次“梦想”一词,她“梦想”了哪些内容?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明确: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及装饰;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梦想”和最亲密的男朋友在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闲谈;“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华贵的壁衣;“梦想”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马蒂尔德自恃美丽动人,渴望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希望被男人追求,被女人羡慕。
然而现实生活束缚了她,她只能在梦想中得到一时的满足,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
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是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3)提问: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
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梦想中获得一时满足。
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
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读者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即从“然而,有一天傍晚”至“不过你得把这件长衣裙做得好看些”。
然后思考: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耐烦”。
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
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已。
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
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3.提问:当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明确:作者连用“跳”“搂”“亲”“跑”几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
4.提问:如何理解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陶醉”?明确:作者连用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得到梦想的东西而兴奋激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5.学生思考:如何理解“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
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
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一段话?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面: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6.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
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
为什么不呢?”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女性。
7.教师小结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
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
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柬,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
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
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
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
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再者,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
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用“她一生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
这种虚荣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四、欣赏小说巧妙的构思1.学生思考: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是否有因可寻?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是有因可寻的。
因为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
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朋友竟会收藏如此低廉的赝品。
学生乙补充: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学生丙补充:俗话讲“慧眼识珠”。
生于“寒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寒士”(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是很难一眼辨出真伪的。
2.提问: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明确: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
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
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丢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3.提问: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生活实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是符合生活实情的。
因为作者已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二是当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这说明项链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三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看。
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