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里的苗族师长——龙云

合集下载

我的家乡寻甸县先锋镇红军纪念碑故事

我的家乡寻甸县先锋镇红军纪念碑故事

我的家乡寻甸县先锋镇红军纪念碑故事红军“六甲之战”遗址纪念碑位于昆明市寻甸县先锋镇白子村委会贾白山村西。

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入滇后,龙云除了责成戒严司令部和城防司令部,加强对云南省各地及春城昆明的防御外,又电令张冲、刘正富两旅和驻昆明的靖卫一、二团到款庄、普渡河一线堵截红军;派郭汝栋纵队沿大路赶到嵩明羊街一带防堵,令樊嵩甫、李觉纵队和孙渡纵队一部在后紧紧尾追。

龙云还出动飞机,轮番侦察轰炸。

红二、六军团总指挥识破敌人阴谋,为了抢渡普渡河,命令六师师长郭鹏立刻带领该师返回五十里,赶到六甲。

4 月9日凌晨,六师向后转,离开柯渡的甸尾、可郎一带,前队改作后队,由师长郭鹏亲自率领十八团走在前边,廖汉生政委带领师直属队和十六团为本队,十七团担任后卫,沿着可郎河,经大石洞、磨腮等地返回直奔六甲阻击敌人。

上午十时左右,红十八团先头部队刚到六甲的石腊它丫口,就和孙渡纵队第七旅的肖本源团遭遇,短兵相接,战斗开始了。

红军前卫连从正面用手榴弹一阵猛轰,另一连红军很快就抢占左侧山头,夺取制高点,第三连红军急速从右翼迂回,占据了有利地形。

经短时战斗,红军毙敌人近一个连,把握了战斗的主动权。

这时,师长郭鹏命令十八团团长成本新率领二营和三营抢先占领右翼的丘陵地带,迅速构筑工事,后续部队闻声赶到以后,十六团登上左侧山峦,加强控制制高点,十七团立即在后布成第二道防线,十八团一营收拢,控制正面,师指挥部设在后侧一个无名高地上,师长亲临战场指挥战斗。

敌人凭借着人多,武器好,弹药充足的优势,以密集的炮火倾泻到红军阵地上,随着炮火的烟雾疯狂地向红军阵地发起集团冲锋。

敌人一个团企图夺取左侧高地,一个团企图攻占右翼丘陵,经过几次冲锋,均遭到红军的英勇痛击,阵阵猛打,红军愈战愈勇,敌军抛下一具具尸体,一窝蜂地退了回去,可是,十八团的防守比较艰难,因为敌我双方的地势相差不多,前面的敌人被打倒,后面的敌人借着茂密的丛林掩护,稍一喘息又跟着爬了过来,有时竟冲到阵地前沿,敌我展开了激烈的肉搏,双方伤亡都相当大。

龙云

龙云

YUNNAN ARCHIVES■渝文云南彝族风云人物龙云二三事曾经统治云南18 年之久的爱国彝族风云人物龙云(1884—1962),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民间传说亦甚丰富。

这里我们来说说龙云的几件往事。

惊人武功1914 年秋天,一位自称为‚法国大力士‛的法国拳师来到昆明。

他长相凶横,个头高大,白皮肤,蓝眼睛,满脸络腮胡,一眼望去确乎有" 大力士" 的架势,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的武术‚天下无敌手‛。

晋谒云南都督唐继尧时,他请求在昆明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摆擂3 天,立下誓言说,三天之内,如果没有人能把他打败,他就留在昆明开馆传教;如果谁把他打败了,他便立刻离开昆明。

唐继尧同意了他的要求。

法国拳师于是在讲武堂的跑马场指挥台上摆起了擂台,扯起了写满‚豪言壮语‛的彩旗。

老百姓像赶庙会一样,陆续来到讲武堂围观喝彩。

滇军中武术师们、讲武堂学员中爱好武术的小伙子们,以及流浪江湖的好汉们,先后登台与法国拳师较量。

终敌不过大力士威力,纷纷败下场来。

第一天打擂的结果,法国拳师获得了全胜。

第二天擂台摆出,法国拳师脸红脖子粗,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因无人可与之较量,围观的人群也减少了。

这一天,法国拳师再一次取得了胜利。

第三天早晨,法国拳师依然神气十足,登上擂台。

上午过去了,没有人上台。

当太阳向西移动的时候,法国拳师满心以为,3 天擂期将到,胜利似乎已经在握。

不料,一个小伙子以出人意料的轻捷动作,跳上了擂台。

这个小伙子中等身材,比起法国拳师的高大块头来,整整矮了一个头。

但他油亮黝黑的脸上,露出沉稳坚毅的表情;双目炯炯有神。

他不慌不忙地脱下外面的军装,露出白布衬衣,下着草绿色长裤。

让法国拳师意外的是,他脚上竟然穿的是一双普普通通的草鞋。

法国拳师轻蔑地看了看小伙子脚下的草鞋,高傲地昂起头,把拳伸出,直抵小伙子胸口。

小伙子一边躲闪一边回拳,由于法国拳师手臂长,小伙子无论如何绕不过他的手臂,更无法触及他的头部。

交战了几个回合,小伙子无法发动进攻,因此改变策略,直接向法国拳师的手臂捶去。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叁、五、八、九军团)1、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27岁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34岁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41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29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36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28岁红军总参谋长刘伯乘42岁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司令员叶剑英37岁政委陈云29岁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27岁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后为何长工)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后为李维汉)(武亭是朝鲜人延安派领袖)第四梯队司令员陈庚31岁政委宋任穷25岁3、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 军团长林彪28岁政委聂荣臻35岁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2岁参谋长左权29岁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30岁保卫局局长罗瑞卿28岁第一师(下辖第1、2、3团)师长李聚奎30岁政治部主任谭政27岁第1团团长杨得志24岁第2团政委邓发24岁第二师(下辖第4、5、6团)政委刘亚楼23岁第4团团长耿飙24岁政委杨成武20岁第5团政委赖传珠24岁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28岁政委肖华18岁4、红三军团(下辖第4、5、6师。

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军团长彭德怀36岁政委杨尚昆27岁李富春34岁参谋长邓萍26岁第四师师长张宗逊26岁政委黄克诚32岁第五师师长李天佑20岁政委钟赤兵20岁第10团政委杨勇22岁第11团政委张爱萍24岁政治处主任王平27岁第12团政委苏振华22岁5。

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军团长董振堂39岁政委李卓然35岁参谋长陈伯钧24岁第十叁师政委朱良才34岁6、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中央代表刘少奇36岁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参谋长张云逸42岁7、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师)军团长罗炳辉31岁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29岁注: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

昭通伟大历史人物专辑

昭通伟大历史人物专辑

主题:《昭通伟大历史人物专辑》俊采星驰,人杰地灵——昭通伟大历史人物龙云(1884年11月19日-1962年6月27日),云南昭通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滇军将领,云南省政府主席。

字志舟,原名登云。

龙云有句名言:“此路行不通,去找毛泽东!”这真实地反映了他戎马一生的总结。

龙云为国民党二级上将,滇军主要将领,曾任国民党陆军副总司龙云令。

1949年 8月15日起义,后为解放云南做出了贡献。

1984 年 11月 19日,在民革中央举行的纪念龙云诞辰一百周年的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的讲话中,称龙云是“我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为人民做了好事的爱国民主人士”,“他同中国共产党有多年合作的历史,是我们党的一位真诚的朋友,他为人民的事业有过重要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一个光荣的爱国者的一生”。

195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访华,毛泽东曾把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龙云介绍给他,并在一起亲切交谈。

国防委员会是全国武装力量重要的咨询机构,当时毛泽东任主席,副主席 15人,其中国民党起义的将领有 4人,其中之一就有龙云。

龙云是 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

他的一生主要做了以下三件大事。

一是统一云南,稳定局面。

1911年武昌起义后,时任云南三十七协协统的蔡锷,在云南举兵起义,建立军政府,任云南总督。

蔡锷手下有个得力听话的新军管带叫唐继尧,能征会讨屡建战功,颇得蔡锷的喜爱。

蔡锷入川后,唐继尧任云南都督。

(1902—1995)云南省昭通市人,一代国学宗师。

1902年5月出生在一个以教书为生的知识分子家庭。

1921年从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后官费进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

1926年考取北京师大研究班和清华大学研究部。

毕业后,1929年到上海,任大厦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1933年应聘河南大学教授。

1935年,到法国潜心研究中国流失到法国的珍贵文物,进行拍片、拓摹、抄录共3000多张,1937年带回祖国。

龙云

龙云

中文名: 龙云
别名: 登云、彝族名纳吉鸟梯
国籍: 中国
民族: 彝族
出生年11月19日
逝世日期: 1962年6月27日
职业: 军事 政治
毕业院校: 云南陆军讲武学堂
主要成就: 反右运动,中国少数民族右派之首
龙云添加义项 设置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1.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 2.已故红军师长已故红军师长 3.榆林学院副院长榆林学院副院长 4.龙云龙云 1.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 编辑本义项龙云百科名片
龙云龙云(1884年—1962年),字志舟,彝族。1948年加入民革,历任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中央副主席,第四届中央常委。龙云先后主政云南17年。期间,他努力革新,支持民主运动,坚持抗日,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被誉为“民主堡垒”。
编辑本段人物年表
1884年11月19日(清光绪十年十月初二)龙云生于云南省恩安(今昭通县)炎山区松乐村下营盘一个保有奴隶制残余的封建地主家庭。祖父纳吉灼足,曾任部落酋长,后封土司。父亲龙清泉(彝名纳吉瓦蒂)英勇善斗,母亲为海氏家族女(汉姓亦为龙)。龙云大排行第四,小名毛老四,在家居长,尚有一弟(早夭)一妹(龙登凤)。其村寨极偏僻,没有学校,少年龙云一直未能读书启蒙。 1888年父亲龙清泉病逝,家境沦落,母亲带他回娘家,由舅父龙德清抚养,喜爱武术。 1896年,龙云进昭通城,在一家私塾发蒙读书,无奈龙云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没有兴趣,于是流浪于云南昭通与四川凉山的金沙江两岸地区,拜江湖术士马得胜为师,学得一手好拳法,颇有侠义心肠,与卢汉、邹若衡并称为“昭通三剑客”。 1903年,龙云只身独闯进绿林头子“顺江王”余海山的老巢一举杀掉余贼,为民除害。 1911年春,卢汉、龙云、邹若衡出外收购木材,后因木筏被撞坏货物沉没,淹死二十余人,无颜回乡,只好去四川另谋出路。6月,龙云与卢汉、邹若衡在永善县城加入魏焕章的反清部队,开到四川宜川。12月中旬,滇军援川部队谢汝翼梯团开到宜宾,龙云等加入滇军徐采臣营,被委任为上尉候差官。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5月龙云等随滇军开回云南,被保送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骑兵科学习。 1914年秋,龙云击败一个到昆明摆擂台的法国拳师,轰动了昆明,引起云南都督唐继尧的注意。12月龙云从讲武堂毕业,被分配到昭通独立营任少尉排长。 1915年春升中尉排长,与李培莲成亲,李培莲出自宾川名医李灿亭家,端慧嗜学,工诗词,善书画,颇 影视作品

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湖南茨岩塘

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湖南茨岩塘

文史春秋十八师长征出发时间、地点的研究。

红一方面军:出发长征的首支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1934年10月初,当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根据地的腹地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进行战略转移。

“10月该是出发前的中央机关所在地,所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是1934年10月10日晚,出发地点是瑞金。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年谱》表述得非常清楚:1934年“10月10日晚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八万六千余人,开始从瑞金等地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朱德年谱》表述得也很文史春秋史海钩沉山村,位于河南、湖北两省交界,行政区域属于河南罗山县铁铺镇的一个行政村,村中的何氏祠是当年红二十五军军部所在地。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之行,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途经湖北、河南、陇东、陕西等4个省,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永平镇,16日与陕甘红军会师,是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

到达陕北后,红二十五军与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十七军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归红一方面军建制),参加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红四方面军:渡江战役后出发长征的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是以黄麻起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文史春秋陵江。

根据嘉陵江西岸国民党川军的防御特点和兵力配备情况,红四方面军决定,选择在敌人防御薄弱处实施多路和重点的突破。

嘉陵江西岸广元至南部段,由国民党川军邓锡侯的第二十八军和田颂尧的第二十九军共53个团防守,其主力主要部署在沿江一线,纵深兵力空虚,红四方面军决定把此段作为渡河的突破点,部署红三十军、红三十一军、红九军作为第一梯队,在苍溪、阆中地区突赣、湘鄂赣两个根据地的工农武装组建起来的红军第六军团,原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改编的第三十二军等部,在1936年7月长征途中合编组成。

长征中牺牲的红军师长和师政委

长征中牺牲的红军师长和师政委

长征中牺牲的红军师长和师政委1934—1936年间进行的红军长征,被称为二十世纪无与伦比的、人类最悲壮的跋涉。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牺牲了多少红军指战员呢,有分析资料称近18万人。

而据军史研究专家统计,在长征期间牺牲的红军官兵当中,营以上干部约为430人左右,师职以上干部约有80多人。

本主题着重对长征中牺牲的红军师(和相当于师的作战单位)一级军政主官的情况进行整理展示。

他们如果能从血火中幸存下来,无疑将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他们以鲜血和生命践行着自己的崇高理想信念,为红色江山铺就了一块块坚实的基石。

让我们永远怀念他们~1、洪超,长征途中牺牲的第一个红军师长。

1909年生,湖北黄梅人。

早年在家乡搞过农民运动,1927年夏加入叶挺第二十四师教导队,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后随朱德上了井冈山。

曾任朱德的警卫排长,红四军、红五军军部参谋,红四军第一纵队大队长等职。

从1930年8月起,他先后担任红三军团第三军4师团长、第五军1师师长、3师师长、6师师长、4师师长,都是拳头部队的军事主官,是彭德怀指挥下的一员猛将。

1933年3月在草台岗战斗中,洪超身负重伤失去了左臂。

1934年1月在攻占沙县县城战斗中,他指挥所部担任主攻,率先攻入城内,荣获中革军委授予的二等红星奖章一枚。

洪超作战英勇果敢、指挥出色,但性格脾气暴躁,工作方法有些简单。

1934年10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和彭德怀指示,洪超率4师作为先头部队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

10月21日,红军迅速抢占制高点,向粤军守敌发起猛攻,很快将敌人击溃。

残敌被包围收缩到一座祠堂里,仍负隅顽抗。

洪超亲抵前沿观察指挥,不幸被祠堂内敌人开枪击中头部,当场牺牲,年仅25岁。

2、陈树湘,1905年生,湖南长沙人。

,,,,年入团,,,,,年入党。

,,,,年参加北伐军叶挺部,任班长、警卫团排长。

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又随团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31团七连连长、特务连连长、特务营党代表、红军第二纵队4支队政治委员、红军独立第7师和第9师师长、红十九军54师师长,红34师101团团长等职,1934年3月任红七军团34师师长(同年6月所部划归红五军团),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战斗。

转战贵州的中国工农红军

转战贵州的中国工农红军

转战贵州的中国工农红军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调查征集红军历史文物时,在习水县化民乡,记录下红军四渡赤水迂回转战中,曾在当地一位农民家短暂停留的红军,书写在他家板壁上的这样一首诗:春风万里马蹄忙,踏遍河山扫稗粮,只要群众登袵席,枪林弹雨又何妨。

这首诗,见证了当年红军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与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斗争和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

红军转战贵州,踏遍68个县市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和革命文物。

这些,成为我省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它,告诉我们:没有红军的长征,就没有抗战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

从1930年到1936年的七年间,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五次入黔,战斗在贵州高原上。

他们是:红七军,进入贵州的第一支工农红军1929 年12月11日,在邓小平、张云逸的领导下,举行广西百色起义,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成立右江苏维埃政府,同时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邓小平任政委、张云逸任军长。

百色起义后。

邓小平又赶到龙州,部署龙州起义。

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成功,建立了左江革命根据地和红八军,邓小平兼任政委,俞作豫任军长。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震惊了广西桂系军阀,调集部队首先进犯左江根据地。

红八军虽英勇抗击,但寡不敌众,龙州失陷。

红八军军部及二纵队损失殆尽,一纵队被迫转移。

接着,桂军又加强力量进攻右江革命根据地,红七军退出百色,留下第三纵队坚持斗争,军部率一、二纵队转向外线到黔桂边开展游击战争,相机发展。

红军约3000人,在军长张云逸、总指挥李明瑞率领下艰苦转战,于1930年4月初从荔波县境进入贵州。

为解决部队的弹药缺乏,给养困难,并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前敌委员会决定秘密通过大苗山,袭击榕江县城。

榕江是贵州军阀在湘黔边的作战部队的后勤基地,由王家烈所部一副师长率包括机枪营、炮兵营和保安团在内的800余人驻守。

红军越过人迹罕至的大苗山后,趁敌不备发起攻击,敌军凭借坚固城垣负隅顽抗,未能得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里的苗族师长——龙云
编者按:
我初到贵州岑巩的时候就听我爱人的爷爷(老革命)讲红军师长龙云在岑巩被抓,送去长沙被何健杀害,不信,因为我对红军历史还算了解,师长这样的高级领导我倒背如流,后来看到更多的人说起这个红军师长龙云,就觉得奇怪,着手搜寻他的资料,无意中得知连贺老总都知道他,对他的牺牲悲痛、敬佩,证实龙云此人确实存在并是红军高级将领,而且还是苗族。

关于龙云的资料我搜集到不少,但太杂乱,一下子整理不出来,先发王宗勋、吴育瑞的给大家分享。

红十八师师长龙云与锦屏茅坪
王宗勋吴育瑞
近年来,锦屏县史志工作者致力于锦屏县党史资料的深入调查和挖掘,基本查清了锦屏县以红军长征过锦屏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资源,其间有发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八师师长龙云是贵州省锦屏县茅坪镇人。

龙云是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师长,1934年9月与任弼时、萧克等受中央军委指令率红六军团作为红军先遣部队西征探路进入贵州。

10月,在贵州省石阡、岑巩、镇远等地与国民党湘、黔、桂三省围追堵截部队的殊死战斗中,因掩护主力部队撤离寡不敌众重伤被俘。

此后,龙云先后被押至湖南长沙、江西南昌、九江和湖北武汉等地的国民党设的“反省所”、“感化院”进行教育改造。

龙云坚信共产主义信念,始终未作“反省”,更未被“感化”,遂被视为“顽固分子”,其重伤未得到应有的治疗,1936年2月因伤病交加而卒于武汉,时年33岁。

龙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高级将领,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积极贯彻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粉碎敌军“围剿”立下重功;在1934年8—10月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探路中,为掩护主力部队冲出敌军重围、成功地与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会合、实现中央先遣探路意图立下汗马功劳,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此前的资料均认为,龙云是湖南省浏阳县人,1934年12月被何健杀害于湖南长沙。

然而,2008年4月,锦屏县史志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党史资料调查时,在县档案馆发现了一份重要档案资料,证明龙云是锦屏茅坪人。

该资料是一份1934年10月22日正午由设在锦屏县城的国民党湘黔剿匪司令部(设在锦屏县城)发给锦屏县长邱锦章的紧急电报。

电文的内容如下:
令锦屏县长邱锦章:
为密令严拿究办事。

案准石阡廖行营参谋处养电称,据俘虏供称“萧匪残部七八百人窜抵公鹅坳,被柏指挥所部截击,其伪十八师龙云残部折向青溪、玉屏方面回平茶联合股匪李天基,再图发展”等语。

查龙云系锦屏茅坪人,回窜平茶似有可能,希转知我后方运输夫兵及贵防军团特别注意为盼等因。

查龙云确系锦屏属之茅坪人,以其人地均熟,势难免偷窜平茶联合流匪,以图死灰复燃,亟应严密调查,切实防范拿办,勿使潜入活动,危害地方。

除分令外,合行令,仰该县长遵照并转饬所属一体遵照为要。

切切!此令。

司令何知重
副司令李觉
参谋长王伯勋代行
2009—2010年,县史志办工作人员先后深入茅坪、敦寨等地调查,得知龙云是锦屏县茅坪镇上寨村人,苗族,出生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原名龙治贞,又名龙之干。

有兄弟四人,龙云排行老四。

其家庭贫困,龙云少年时过继给经营木业、稍有家资的叔祖父龙平富为嗣,遂得入学受
教育。

1919年龙云与本寨的龙康庄(即龙大道)、龙泰璜等乘木排东下武汉求学。

龙康庄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附中部,龙云改名龙飞云,与龙泰璜则报名至国民党湖南独立第五师当兵。

1928年7月,龙云随部队参加平江起义,从而走上革命道路。

1927年,龙云与浏阳赵姓女子结婚,当年生下一女,取名龙莲英,奶名“银伢崽”。

1931年前后,龙云派人将妻女送回茅坪老家。

赵氏到茅坪后,人称之“赵妹”或“湖南妹”。

因无经济来源,母女生活极为困难。

1935年前后,赵氏因病无钱医治而亡,茅坪族人遂捐资将其安葬。

其女龙莲英初时同伯父(龙云胞兄)生活,后因伯父家庭困难而到县城与人当保姆,至今仍健在。

据介绍,龙云,1904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8年7月参加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的平江起义。

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2纵队中队长,随黄公略在湘鄂赣边地区坚持游击斗争。

1929年后任红5军随营学校大队长、红3军团第8军支队长、红4师第1团团长,参加了长沙战役、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和赣州战役。

1931年秋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1队队长。

1932年夏任红3军团第7军21师师长。

1933年初任湘赣军区参谋长兼红军学校第4分校校长,后任湘赣军区独立师师长,参加湘赣苏区反“围剿”作战。

作战勇敢,指挥灵活,并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骨干。

现年81岁的龙治海是龙云的堂弟,得知史志办工作人员是在调查龙云事迹后介绍说,龙云也叫龙治贞,治贞是派名,在家还有个名字叫干之,出去就改为龙飞云和龙云。

目前,他们家的族谱里还保存有一张龙云的喜报。

家族里的老人说,这是当年龙治贞在红军部队里当军官后,部队派人送过来的。

送来的时间是红军部队过锦屏的那年,打谷子的时候,两个人连夜送过来。

送来的有两把细面、两挂肉。

喜报有两张,一张是龙飞云的,一张是龙泰璜的。

龙泰璜也是茅坪的人。

龙治海回忆说:“来人说,是龙云师长叫他们送过来的。

来人还交代,一定要把喜报保管好,千万不能流露出去,到时就会有大麻烦。

于是家人就把这两张喜报夹在家谱中,当作家里最大的秘密来保管,交代我不能轻易拿出来见人。

这几十年来,我从来不把这两张喜报拿出给人看。


笔者看到,当年的喜报为两张红纸条,长20厘米,宽10厘米,分别繁体书写“龍飛雲”、“龍泰璜”名字,字径3厘米。

大概是1978年的时候,龙莲英在锦屏街上卖凉粉,锦屏县三江镇合冲村有个卖竹扫把的老者,名叫龙老三的,老人找到她说,他是龙云师长的警卫兵,他们从湖南打到贵州,在岑巩县的凯本乡上寇壁山被打散,他逃出来后听说龙云师长被俘,后来便再无师长的消息。

红五十二团由十八师师长龙云率领,担负掩护主力突围的任务。

经过一昼夜苦战,使主力得以南撤。

第二夜,红五十二团决定向主力撤走的方向突围。

不料部队正集中作撤离动员时,突然又被包围。

复又苦战。

找到一位向导带路,谁知这个乡公所的文书带着五十二团在大山中转悠了一天,最后竟爬上了三面临河一面绝壁的绝地困牛山,钻入了湘桂黔敌军的包围圈。

3 日3 夜,一场绝无生还希望的血战。

五十二团的战士弹尽粮绝刺刀拼弯,成班成排地集体跳崖。

团长田清海战死。

仅余2 0 0 多战士拼死护卫着师长龙云,付出惨重的代价,离开困牛山。

龙云身边已不足2 0 人。

饥寒交迫,荒野生疏,他们在山中盘桓5 天之久,终在一个叫作龙颈坳的地方被搜山的民团所俘。

龙云被押送县政府,又解送贵州省高等法院第一监狱,1 9 3
4 年1 2 月被杀害于长沙。

任弼时主持湘赣和湘鄂赣工作后,遵照中革军委6月7日的训令,对两省红军也进行了调整。

7月成立了湘赣军区,王震任代司令员,陈洪时任代政治委员,龙云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

湘赣苏区红八军改成第十七师,湘鄂赣苏区的红十六军改为第十六师,红十八军改为第十八师,三个师合编组成红六军团。

萧克任第十七师师长,蔡会文任政治委员(后王震继任)。

红六军团当时未配设军团领导,军团首长由第十七师领导兼任。

……红六军团过了湘江,湘、桂敌军穷追不舍,并在小水地区进行袭击,致使第五十二团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团长田海青壮烈牺牲,第十八师师长龙云惨遭杀害。

王震极为悲痛,亲率第十七师在靖县新厂击溃尾追的湘军两个团。

下旬,通过锦屏进入苗族、侗族地区,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顺利渡过清水江继占黄平县城,后转战于施秉、镇远、余庆、石阡一带,至10月24日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胜利会师,这时,中央红军已开始了长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