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一以小见大之以小细节见大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案)

一、教案概述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其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并从中感悟大道理的能力。
3.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二、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案例: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3. 作文素材:学生习作及优秀范文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课件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图片,如钥匙、眼镜、手机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小物件。
2. 讲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解释“以小见大”的含义,即通过描述一个小物件或一个小事件,展现出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道理或主题。
举例说明“以小见大”在作文中的应用,如通过描述一根蜡烛的燃烧,表达对奉献精神的赞美。
3. 案例分析:分享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如钥匙的象征意义、眼镜的代表作用等,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大道理。
4. 作文素材分享:展示学生习作及优秀范文,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5.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小事物件,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后作业提交情况,观察学生对“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作文创作中的感悟和困惑。
3. 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其对小事物件的描述、大道理的阐述以及整篇作文的逻辑结构等方面。
本节课通过讲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分析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小事物件中蕴含的大道理。
通过作文素材分享和课后写作练习,学生初步掌握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在作文中进行运用。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培养其发现和感悟大道理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作文创作中的心得体会。
以小见大为标题的作文

以小见大为标题的作文
《以小见大》
哎呀,今天我来讲一件我自己经历的小事儿。
前几天我去超市买东西,在挑苹果的时候,我就特别仔细,一个个地看过去呀,就想挑个又大又红又甜的。
我拿起一个,看看这里,摸摸那里,还闻一闻有没有苹果的香味儿。
正挑着呢,旁边来了个大妈,她可就没我这么细心了,直接伸手就在那堆苹果里扒拉,把好多苹果都碰得滚来滚去的,我当时心里就有点不乐意了,心说您能不能轻点呀。
不过我也没说啥,继续挑我的。
好不容易挑了几个满意的,就去称重了。
在称重台那儿,称重的小姐姐特别温柔,微笑着给我称好重量,还跟我闲聊了两句,哎呀,就这么一个小举动,顿时让我心情特别好。
然后我又去逛别的区域,看到一些人在挑选零食,有的人把包装都弄乱了也不管,就那么扔在那里,我就想着等下工作人员又得辛苦整理了。
就这么一件在超市买东西的小破事儿,让我想到其实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小细节呀。
一个小小的认真挑选的动作,一个温暖的微笑,或者一个随意的乱扔,都能反应出很多东西呢。
看似不起眼的这些小事儿,有时候真的能
看出一个人的素养和品德呢。
我们不能小瞧了这些小细节,往往就是从小处才能看到大的方面呀。
你看,这就是我说的那件小事儿,虽然小,但是也很有意义呀。
以小见大,真的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呢!。
中考作文指导7——“以小见大”写法

中考作文指导7——“以小见大”写法“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简而言之,“以小见大”就是“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好作文来。
借小事情,表现大主题。
就像郁达夫先生说的“一粒沙旦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1、特定的时间,一般是瞬间发生的,跨度以5分钟左右为宜。
2、特定的地点,即地点比较固定、具体,家中,教室里,大街上都可以。
3、事件上不管有没有其他小事,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这件事往往是日常、平常的易被人忽视的小事。
4、小事必然离不开人物,人物必须偏向于主人公,刻画主人公往往又离不开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和神态描写的。
5、因为是小事,所以细节描写必须信手拈来、不可缺少。
6、特定的道具可以使小事更为集中、更为感人,如《七根火柴》中的“火柴”,《变色龙》中的“大衣”1、围绕主题,着眼小材料。
以小见大先要着眼于小材料,在审准题的前提下选取小材料。
哪些是小材料呢?小材料是指符合写作主题的,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情景下发生的,没有大范围的影响力,但又能进行具体描述的小事件、小场景、小角度、小动作等写作素材。
2、立意从小角度切入写作时立意过于宏大宽泛,只能泛泛而谈,内容空洞。
以小见大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立意的角度越小,内容挖掘越深,文章就越容易写得明确深刻,内容充实。
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所选材料中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从而让其闪烁异彩。
3、强化细节,传神描写,小中见情。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细节便能活化人物形象,揭示或深化主题。
我们不妨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语言、表情、动作等来表现人物的职业、性格、心理等。
平时留意身边的生活变化,考场上才能采用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方法,如实地多角度展现人们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
以以小见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以以小见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一、题目解析1. 主题聚焦- “于细微处见真情”这个题目紧扣“以小见大”的话题。
“细微处”体现了“小”,这里可以是生活中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轻声的问候等;“见真情”则是“大”的体现,从这些小细节中能够感受到深厚的情感,比如亲情、友情或者陌生人之间的善意等。
2. 写作方向- 文章可以从自身经历出发,选取生活中的小事例进行描写。
例如描写母亲在自己深夜学习时,悄悄送来一杯热牛奶的细节,通过对母亲的动作(如轻轻推开门、脚步很轻怕打扰自己等)、表情(带着关切的神情)以及热牛奶这个具体事物的描写,从这个小小的场景中展现出母爱的伟大。
也可以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朋友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一个拍拍肩膀的动作所蕴含的力量。
二、作文正文生活就像一湾清泉,有时候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而那些隐藏在细微之处的真情,却如同清泉中泛起的点点涟漪,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温暖。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我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学校。
教室里还没有几个人,我打开书包准备拿出作业,却突然发现我的语文作业本不见了。
我心急如焚,把书包翻了个底朝天,可还是不见它的踪影。
这可怎么办?老师马上就要检查作业了,如果交不上去……我不敢再往下想。
就在我急得快要哭出来的时候,同桌走了过来。
他看到我慌乱的样子,轻声问道:“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我哽咽着告诉他作业本找不到了。
他皱了皱眉头,然后说:“你先别着急,我们一起找。
”于是,我们俩又把我的书包仔细地翻了一遍,还是没有。
同桌想了想,说:“你昨天有没有把作业落在别的地方了?”我摇了摇头。
这时,同桌突然眼睛一亮,他从自己的书包里拿出一本语文作业本递给我。
我接过来一看,这不是我的作业本吗?我又惊又喜,激动地问:“你怎么会有我的作业本?”同桌笑了笑说:“昨天放学的时候,我看到你的作业本掉在地上,就帮你捡起来放到我的书包里了,本来想今天早上给你的,结果一忙就给忘了。
作文: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写作指导幸运草作文指导一: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例文:散步莫怀戚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②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探究:《散步》通过记叙“小”事,从中作者含蓄地阐述了“大”的主题小结:从写作角度,请同学们根据上面例文说一说什么是”以小事见大”:所谓“以小事见大”: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从中来阐述一个大的主题写作技巧1:精当选材,细节出彩(如何写小事)(1):例文(中考满分作文):幸福的颜色①曾预见的幸福,犹如掌心里的纹路,谁也不知道它的另一端,会是在何处然而那一刻我却发现母亲的幸福,如同阳光闪着金色。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的作文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的作文有一天,我和朋友去公园溜达,想着享受一下阳光,顺便聊聊天。
刚到公园,看到一位老爷爷在喂鸽子,鸽子们一飞一落,跟小孩子似的,特别活泼。
哎,这一幕让我想到了人生的许多小事。
有时候啊,我们总想着追求那些大目标,仿佛只有达到巅峰才能证明自己,但其实,身边那些细小的瞬间,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这时,老爷爷看到我们,笑得特别和蔼,问我们要不要也来喂鸽子。
我心里一阵暖洋洋的,虽然我以前从来没喂过鸽子,但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
于是,我尝试着拿起一些鸽子食,刚一撒出去,鸽子们就像打了鸡血似的,扑哧扑哧地朝我飞来,场面搞笑得让人忍不住笑。
看着这些可爱的鸟儿,我突然明白了,其实生活中的乐趣,往往藏在那些小细节里。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梦想,想当个飞行员,飞得高高的,俯瞰整个世界。
可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梦想渐渐被各种琐事淹没,连我自己都快忘了。
可现在想想,或许成为飞行员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有一颗想飞的心。
就像这鸽子一样,虽然不能飞得很高,但每次振翅起飞,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我们都在寻找着那些大目标,却忽略了身边的乐趣,真是太可惜了。
继续走,看到一个小孩在玩泡泡,吹得那叫一个起劲,泡泡一个个飞向天空,像梦一样美丽。
旁边的妈妈笑着,眼里满是宠溺。
那一瞬间,我觉得幸福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泡泡破了,也不必太伤心,因为总会有新的泡泡冒出来。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的无常,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理想,拼命工作,却忘记了享受当下。
要知道,生活可不只是为了目标而活,更多的是在于那些让你心里暖暖的瞬间。
我们继续往前走,走到一棵大树下,树荫下有人在喝茶聊天。
那种轻松的氛围让人心情愉悦,我也忍不住想加入。
听着他们聊生活的琐事,偶尔调侃几句,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
原来生活就是这样,轻松自在,没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紧。
就像老话说的,心态决定一切,保持愉快的心情,才能在生活中找到乐趣。
然后我们在公园转了一圈,看到许多人在草地上野餐,有的人在飞盘,有的人在跑步,真的是一幅生动的画面。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案)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案)一学习目标1.感受“以小物件见大”的写作手法2.学会“以小物件见大”的写作思路一教学内容1.欣赏作文片断,感受“以小物件见大”的手法。
2.欣赏“以小物件见大”文章,分析文章思路规律。
●学习活动一:欣赏写“小物件”的文章:(一)一棵核桃树房前有一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以后,边上就长了一棵树。
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没动它。
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了一棵树。
孩子4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棵也是枣树吧?”我迟疑了一下。
说老实话,我还真不知道它是棵什么树。
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这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
李子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年,它开花了。
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
他看看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
”“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
”儿子给爷爷纠正。
“傻孩子,李子树是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
”爷爷给儿子纠正。
被我们叫了3年的李子树,原来是棵樱桃树。
爷爷走后,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因为当年的雨水太多,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
那棵树从此再没有人关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在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
一位工作人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赶快移走,明天挖土机就来了。
”明明是我家的樱桃树,怎么又变成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核桃吗?你看看上面,明明挂着一棵核桃。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案)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以小见大”的概念和作用。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小物件展现大主题。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以小见大”的理论和实例。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个人经验和观点。
第二章:小物件的选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选择有代表性、有内涵的小物件进行写作。
2.2 教学内容:分析小物件的选择标准:意义、情感、故事性等。
举例说明如何选择适合的小物件来表达主题。
2.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作品中的小物件选择。
实践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物件的选择练习。
第三章:小物件的描写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小物件的特点和内涵。
3.2 教学内容:讲解小物件描写的技巧:外貌、内在、情感等。
分析实例,展示如何通过描写展现小物件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描写技巧和注意事项。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小物件描写练习。
第四章:小见大的连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将小物件与主题进行有机连接,展现“以小见大”的写作效果。
4.2 教学内容:讲解小物件与主题的连接方法:对比、象征、暗示等。
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小物件展现大主题。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连接方法和技巧。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创作实践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5.2 教学内容: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物件为主题进行创作。
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过程,提供修改意见和建议。
写作指导法:提供创作指导和建议。
反馈法: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教师提供总结和建议。
第六章:情感与思想的融入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将情感和思想融入小物件的描写中,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6.2 教学内容:讲解情感和思想融入的技巧:通过细节、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指导一:以小见大——以小细节见大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
2.学会以小细节见大的写作方法
具体学习过程:
(一)了解细节:
什么叫细节呢?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具体的细腻的描写。
一篇优秀的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某些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读者过目不忘。
文章通过极具感染力的细节描写,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扣人心弦的作用。
●感悟细节:
学习活动一:阅读下列文章或文章片段,归纳细节描写的类型
(一)《跟着》
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
我继续向前走。
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这时,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
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
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
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
好久,似乎好久。
终于,我又望见父亲那肥胖的身影。
我赶紧扭过头去,要走,想哭。
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
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
跟着爱,走。
(二)《父爱如山》片断:
那天狂风怒吼,草木萧条,我坐在公共汽车上准备下车后独自回家,可是,我却看见了一个人,黑压压的天下,凛冽的风中,那人不住地颤抖。
风不停地掀翻他的衣角———是父亲!透过窗子,清晰地看见了父亲的白发,不是月亮清辉的点染,没有华丽的词藻的装饰,就是白发,是一根根、一片片的白发,父亲的白发,一次次被狂风压倒却又一次次不屈地挺立,那一倒一立中,我知道一定是为了谁……
(三)《我想握住你的手》片段
“嗯,可是爸爸,这花是给我的?”我还是有点狐疑。
这一问,爸反倒有点紧张,两只手不停交换着拿花,脸上泛起了红晕,慌乱地点点头。
”
归纳:细节描写分类
文章(一)过程的细节
文章(二)外貌的细节
文章(三)动作的细节
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语言描写的细节、景物描写的细节、心理描写的细节等。
学习活动二:文章为什么要进行细节的描写?
文章一:这篇文章一共只有三百来字,全文围绕父亲跟着我上学这一件事,把父亲看似散步实则送我上学的过程写得很详尽:“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深沉的父爱就在这细腻的过程中娓娓道来,不能不扣动人的心弦。
文章二:这段文字中最感人的是对父亲白发的描写:“清晰地看见了父亲的白发,不是月亮清辉的点染,没有华丽的词藻的装饰,就是白发,是一根根、一片片的白发,父亲的白发,一次次被狂风压倒却又一次次不屈地挺立,那一倒一立中,我知道一定是为了谁……”透过这个细节,我们感受到的是父亲用生命的衰老化作山,化作火,化作灯,化作一点一滴的父爱,满头的银霜都是爱的海洋啊。
归纳:由此可见,细节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形诸雅洁精炼的语言,读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激动人心、最震撼人心的“特写”。
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细节的支撑,成功的细节就是作品优秀的标志。
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能更好的展示人物性格,表现文章的中心。
(以小细节见大)
学习活动三:如何写好细节?
如最典型的动作细节莫过于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那一段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
归纳:
1.抓住特征。
我们要善于抓住事物、人物的特征,开展区别性思维,“求小同而存大异”,大题小作,小处见大,写出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的“闪光点”来。
如《背影》文章抓住父亲肥胖艰难翻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同时,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这一细节,既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也使情感更加强烈。
2.用语精工。
抓住了细节还要善于用语言勾勒描摹。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曾例举“五分钱硬币在地上滚着”不如“五分钱硬币在地上叮叮铛铛地滚着”来得好。
3。
细节描写要能深刻地揭示主题。
不能为了写细节而写细节,要看所写的细节对中心主题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处,然后才确定是否采用细节描写。
正如作家李准所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起着同样的作用。
”
学习活动四: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题目:那一幕,让我难以忘怀
要求:运用以小细节见大的写作方法,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