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案)

《难忘九一八》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认识其历史作用。

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培养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教学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每年的9月18日,全国各地都能听见鸣响警报的声音,这是在告戒人们国耻不能忘,向我们诉说着那场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堂主题──难忘九一八二、新课学习(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教师:“九月十八日”,是中国人的国耻日。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日本帝国主义曾经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关于“九一八事变”,我想,同学们应该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教师:九一八事变发生在哪一年?学生:1931年9月18日教师:具体地点发生在哪里?学生:沈阳柳条湖教师:日本以什么借口侵略我国?学生:柳条湖事件(日本侵略军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教师:目侵略我国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占领沈阳乃至全东北教师:侵略我国的经过是怎样的?学生:日军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教师: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怎样?学生: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亡教师:九一八事变有什么影响?学生: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日本在我国所犯下的罪行及华北的地图。

教师: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学生:日本大陆政策内容: 吞并台湾-吞并朝鲜-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吞并中国-称霸亚洲-称霸世界。

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学生: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日本,日本政府急于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以摆脱危机。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案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案
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团结拼搏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意义
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阶段
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评价
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条件,为中共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师:面对日本的侵略,假如你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决策者,你会怎样做?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国民政府统治之下,因此,作为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有义务领导全国人民一起抗战,他又是怎样做的呢?(请看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由于蒋介石下达了不抵抗命令,军令如山,担任东北军总司令的张学良只好带领十几万大军撤入关内,日军如入无人之境。结果,离九一八事变仅四个多月的时间,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日本的铁蹄之下。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全国人民忍无可忍,纷纷起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甘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更是同仇敌忾,奋起杀敌,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八七会议
总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湘赣边毛泽东严重受挫,辗转到达井冈山。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毛泽东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两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意义)形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教案.doc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教案.doc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晅滨中学曹艳芬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引导教学准备《松花江上》歌曲、《西安事变》片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听后想想:这首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

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

九一八事变这一国耻,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没齿难忘。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 14课“难忘九一八”。

二、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预习。

(出示预习要求:预习时,请认真捕捉有效地历史信息: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原因(背景)等。

)四、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完成“导学案”的“独立试航”。

——然后请一个同学在全班交流答案。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钟山县第三中学李桂荣【学习目标】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原因、经过和严重后果;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讨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各界的态度及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学会从历史角度、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张学良、杨虎城,学习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探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接受爱国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基础知识,自己不能解决的用红笔做上记号)(一)、九一八事变1、时间:地点:目的:2、蒋介石从其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政策3、结果:4、影响:开始了。

(二)、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背景①日军侵略华北,民族危机严重。

(根本原因)②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而蒋介石不接受二人建议,到西安督促张、杨二人进攻红军。

(直接原因)2、时间:目的:人物:、3、经过: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中共主张中共出发点: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

中共代表:5、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西安事变得到。

6、影响:基本结束,初步形成。

二、合作探究(一)在自学基础上,通过小组内对学、群学展示其自学成果,解决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并标记对学、群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小组完成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小组长检查落实情况。

(二)探究展示,解决疑难问题1、小组内没有解决的共性问题2、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3、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三)感悟历史(谈谈自己的收获)三、分层评价(必做和选做)附分层评价体验成功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在()A、1930年皇姑屯B、1931年沈阳C、1933年山海关D、1931年长春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A、抵抗B、不表态C、片面抗战D、不抵抗3、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A、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C、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D、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真正代表。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意义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欣赏纪念九一八图片引出课题“难忘九一八”二、讲述新课(一)九一八事变1.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借口、经过和结果(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段,思考后回答)2.找学生阅读72页“文献资料”后思考: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这种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如有必要教师明确:不抵抗政策;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

(播放日军占领东北后所犯罪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

)3.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以及共产党是怎样展开局部抗战的?(学生组内交流后举手回答)学生回答: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等建立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教师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案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案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课时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一、导入新课:
问:听完这两首歌你的内心感受到了什么?
到底什么事件导致了他们不得不放弃那么美丽、富饶的家乡—东北,逃亡在外、四处流浪呢?对。就是九一八事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板书)
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
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
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
党的教育。
二、讲授新课:
1、九一八事变:
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提取相关知识点。(在视频中提取相关知识点,并且还让学生认识到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
展示新编《九一八小调》。
问:当时驻守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就有好几十万,为什么“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呢?
展示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并概括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让学生认识到就是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之下东北三省很快沦陷。)
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了滔天罪行。
问:哪位同学能结合图片给大家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罪行?(通过让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不仅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下的罪行的仇恨,还要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八年级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诸城一中戴翠梅【教案背景】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感到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在组织学生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尤其是“九一八事变”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历史时空,效果很好。

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课题】《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有两个小标题内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从内容上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下”——“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进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

尤其“九一八事变”一目教材主要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蒋介石对待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及后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等问题。

这部分内容情感色彩特别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

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使学生强烈地感受这段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1、教学目标:(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4)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讨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各派的强烈反响。

各派准备如何处置蒋介石?是杀,还是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德州经济开发区袁桥中学刘玉琴 2011.11 21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课件演示说明:
第一张点击右下角动作按钮播放视频《松花江上》。

第四张幻灯片张点击右下角动作按钮播放九一八视频。

在第六张上,每一句话后面都有超链接,分别链接到第24、25、26;27;28张。

它们上面有返回按钮。

点击返回按钮即可。

第七张同第六张一样操作它们分别链接到第29张;30、31张;32张。

看见返回按钮点击即可。

第18张有两个动作按钮分别链接到34、35张,它们都有返回按钮,点击即可返回。

注:幻灯片再见以后的图片都是超链接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导入】:同学们,在每年的九月十八号晚上九点十八分,我国东北的沈阳都会撞钟和拉响防空警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国耻。

为什么这个日子让人莫齿难忘,痛心疾首呢?究竟在九月十八日发生了什么事?下面我们通过14课《难忘九一八》的学习,一起来探讨答案。

【视频】: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先来看一段视频,思考1931年的九月十八日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
【回答】:1931年9月18号夜,日本在沈阳北郊有预谋地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讲述】:因为这次事件是发生在九月十八号,所以称为“九一八事变”。

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到当时日本是有预谋地制造柳条湖事件,那么这次事件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70页中间的蓝色小字部分的内容,待会请一位同学来简单概述一下。

【提问】:当时日本是怎样有阴谋的制造“柳条湖事件”的?
【回答】:当时日本关东军以巡查铁路为名,然后自己炸毁柳条湖的一段铁轨,反诬是东北军所为,并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

【总结】:当时,日本关东军的中尉河本自爆南满铁路的柳条湖段,然后将三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

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

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所以说日本是有预谋地行动。

【讲述】:早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制定了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强调日本未来“权力上扩张方向应胃中国”,并逐步形成了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

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了“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又日本参与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以建立全面侵华阵地的侵华方针。

会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日本天皇上了密折,折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
“满蒙,就是指中国的东北三省和蒙古地区”,日本把灭亡中国作为国策,“九一八事变”就是日本侵略中国国策的体现第一步。

【设问】:日本为什么在1931年向中国发动侵华战争呢?还有什么因素促使日本对外扩张的呢?
【讲述】:1929-1933,爆发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日本国内矛盾日益尖锐,为了转嫁危机,日本将矛头转向了中国。

【提问】:在长春和旅顺之间的这段铁路就是我们书上提到的“南满铁路”。

在旅顺这阁地方,有没有看到一面绿色的旗帜?旁边写着什么?
【回答】:“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设问】: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地上却有日本军队的司令部?为什么在中国的东北却有一条不属于中国管理的铁路呢?
【讲述】:其实,南满铁路本来不是日本控制的,而是沙俄。

1896年,当时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允许沙俄在中国的东北修建铁路。

1898年,沙俄又逼迫清政府把旅顺和大连湾附近的地区“租借“给他(25年租期),并改为“关东省”,1905年,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三省进行了一场战争,最终俄国战败了,把“关东省”和“南满铁路”转让为日本。

后来日本就在关东省驻军,实行殖民
统治,这些军队就称为“关东军”。

它是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提问】: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日本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垂涎三尺”日本对中国有过哪些侵略史实?
【回答】:甲午战争——掠夺巨款和台湾省
瓜分狂潮——划福建为势力范围
八国联军侵华——掠夺中国赔款和主权
日俄战争——继承俄国租借我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

【提问】: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当时中国政府的最高代表蒋介石实行什么政策呢?后果又如何呢?
【回答】:蒋介石实行的是不抵抗政策,结果中国东北三省沦陷。

【讲述】:当时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日本仅仅用了四个月18天的时间就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1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沦于敌人的手中。

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什么概念呢?相当于3个日本国土面积。

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东北三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提问】:面对的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人民怎么做呢?
【回答】:他们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进行抵抗,中国共产党员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故事】:学生讲述杨靖宇的抗日事迹。

(日本砍下杨靖宇将军的头颅,并解剖,胃里面只有棉花、树皮、小石头)
【提问】: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后,有没有就此停止侵略中国的步伐?
【回答】:没有。

【过渡】:日本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

中日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了什么主张?
【回答】: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民国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讲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当时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提出,符合了中国人民的要求。

当时被蒋介石调到陕西围剿红军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接受了中国的主张,劝解蒋介石联共抗日。

同学们,你知道张学良的父亲是谁吗?
【回答】:张作霖
【讲述】:张作霖是被日本炸死的。

当时东北军里面的很多将士都要求打会东北老家,这对张学良的影响很大。

张学良怀着国仇家狠,强烈要求抗日。

但是当时蒋介石却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回答】:当时蒋介石不但没有接受张学良等的主张,还调重兵到陕西围剿红军,同时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加紧围剿红军。

【讲述】:当时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实质上是在要求对外的幌子下,继续对红军进行围剿和对日本的妥协。

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只能发动“兵谏”。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视频】:现在请同学们观看“西安事变”的视频,找出“西安事变”的时间、性质和目的。

【回答】:西安事变的时间是在1936年12月12日,它的目的是逼蒋抗日。

为了
逼蒋抗日,为中华民族谋利益,所以其性质是一个爱国的“兵谏”。

因为西安事变是在十二月十二日发生的,所以也称为“双十二事变”。

【讨论】:西安事变震惊了中外,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

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是杀蒋?还是放蒋?
【回答】……
【总结】:西安事变之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亲日派的主张杀掉蒋介石。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主张杀掉蒋介石,后来主张和平解决。

为什么呢?因为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最高统帅,他的地位在中国暂时是无人可以代替的。

杀掉蒋介石,中国势必出现全国内乱,不但达不到“逼蒋抗日”的目的,而且日本还会乘虚而入。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到西安跟蒋介石进行谈判,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经过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同时叶标志着中国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讲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两位发动者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命运如何呢?
张学良,1936年送蒋介石会南京,马上被送上军事法庭,被判刑10年。

后来被蒋介石敕免,然后一直被软禁。

后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学良要求带领军队抗日,但蒋介石一直都没有答应。

蒋介石死后,跟他的儿子说了一句话“不可放虎”。

所以张学良一直被软禁,直到1990年才真正得到自由,一共被软禁了54年之久。

后来张学良移居美国,于2001年在美国去世。

与张学良相比,杨虎城的命运更加坎坷。

西安事变之后,杨虎城被迫出国考察,全面抗战爆发以后,1937年杨虎城回到中国参战。

但马上被蒋介石逮捕。

1949年,国民党溃退台湾时,杨虎城全家和他的。

【延伸】:联系现实“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使学生勿忘国耻。

一、【板书】: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1931、9、18 沈阳)
1、策划者:日本关东军
2、两个步骤:①制造柳条湖事件;
②炮轰沈阳城,进攻北大营。

3、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4、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二、西安事变(1936、12、12 西安)
1、背景
2、经过
3、和平解决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