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合集下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作者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作者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作者是
荷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成登程口占示家人》
赏析:
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用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用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用典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的生死存亡,就不因个人的得失来回避。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高尚的责任感和忠诚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警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人只顾自己的私利,不顾他人和国家的利益,这种狭隘的利己主义思想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也会更加幸福安康。

在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感动和值得敬仰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因为献身国家、不顾个人得失而被后人传颂。

比如孟子曰“民熙民利,百年之内;民亡民伤,百年之外”,他是古代中国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倡导民生至上,劝谏君王不要忽视民生,同时也强调了忠君爱国的重要性。

还有李白、岳飞、田汉等一系列卓越的先贤,他们都以身作则,为国捐躯,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长远利益。

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人为了追求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甚至牺牲国家和公共利益。

这种个人主义和狭隘的利己心态是一种极端之道,不仅有损于自身的道德修养,也有损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应该时刻警醒自己,要有大局意识,懂得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才能真正做到对国家、对人民负责,才能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国家、社会的一份子,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为都会对国家、社会产生影响。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至理名言,把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求回报,不图私利,心怀家国情怀,献身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建设美好的国家、美好的社会。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只有将国家的利益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才能使人民共享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话中的反义词

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话中的反义词

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中的反义词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话中的反义词有三组:生-死;祸-福;避-趋。

意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出处:
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原文全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朝代:清作者: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扩展资料】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
受命钦差大臣。

苟利于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绉之民族英雄人生价值观

苟利于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绉之民族英雄人生价值观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我们应该以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英雄,为国家做出真正的贡献。
"苟利于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的名言,意思是:为了国家的存亡,我们应该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该逃避或躲藏。
这句话提醒我们,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英雄,应该有责任感和爱国心,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而奋斗。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私欲或自私而逃避责任,而应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都投入到国家的事业中去。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国著名历史人物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国著名历史人物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国著名历史人物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国著名历史人物林则徐所述,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

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出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

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诗人因抗英禁烟被贬,远戍伊犁,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

但临行与家人告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劝,故开首二句强作欢颜。

然而这也的确体现出诗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

诗人自信抗英禁烟有功无罪,历史自会做出公正结论,面对贬谪问心无愧。

“时事”二句便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人不能生而知之,要想办成一件事,总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波折,包括犯错误。

这也是对家人子女的教诲。

“风涛”一联以轻蔑口吻讥讽英帝国主义国中无人,外强中干;而自己正好借远戍之机游遍全国,了解情况,寻求抗击侵略者的方法,胸怀广阔,气势豪迈。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的意思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的意思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以的意思是:用,去做。

这两句诗出自清朝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作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出自著名的诗人陆游的《游褒禅山记》,意思是说,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不能因为祸福而灰心丧气,因为它们都是无常的,我们应该有勇气去面对它们。

在当今社会,有太多的人因为祸福而彷徨不定,有的人因为遭遇到了灾难而感到绝望,觉得自己毫无办法,有的人因为太多的幸福而犯了懒,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其实,祸福都是无常的,不能太过把握,也不能太过恐惧,只有勇敢地去面对,才能有所作为。

比如,有的人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幸,他们有可能会陷入绝望,但是他们必须学会接受,并从中找到力量,勇敢地面对,在灾难中找到希望,在痛苦中找到乐趣,用智慧和勇气去战胜不幸。

另外,有的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幸福,他们可能会变得自满,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只想着享受现有的幸福。

其实,幸福也是无常的,我们不能因为幸福而懈怠,要把幸福当作一种动力,用更多的努力去充实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说到底,祸福都是无常的,我们不能因为祸福而彷徨不定,要勇敢地去面对,有勇气去拥抱它们,用它们来激励自己,用
勇气和智慧去战胜不幸,用梦想和努力去实现幸福,这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真正含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
示家人二首》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1全诗赏析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

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

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句同一
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秋声赋》是一篇老课文。

关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我以为是比较明确的。

课前也查阅了很多赏析方面的文章,它们基本都持作者思想消极一说。

代表的观点如下:作者感于秋声对自然界万物的摧败,产生了人生短促的感慨,认为人们不该自寻烦恼,自我伤害,从而宣扬了清心寡欲、养生全命的消极思想,并且认为作者深受老庄一派消极思想的影响。

这样一个消极、清心寡欲的人物形象似乎已经成了定论。

我也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

我还拿其他悲秋的文章来作比较。

如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辛弃病“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因为这些人人生失意,所以作品比较凄凉。

欧阳修的作品可以和这些作品对照起来研究。

可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凡是悲秋大都反映了作者消极的思想。

有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提出质疑,认为这不应该是消极的,而应该是积极的。

理由如下:1.根据知人论世的方法,要判断一篇文章,必须先了解这个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必定是有感而发。

这个是我讲授过的。

学生举了一些例子:杜甫为什么写《登高》,因为他是仕途不得意,并且是抱病之躯,所以秋天在他笔下是萧瑟的;屈原的《离骚》为什么多牢骚,因为忠言得不到采纳;李后主、李清照都是因为人生不得意才有那些让人读之泪下的作品,可见有什么样的生活注定了会有什么样的作品。

他认为欧阳修和上面所说的人不一样,那些人是在失意中写出那些文章的,是悲悼之作。

甚至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在里面,实际上心中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

而欧阳修当时并不失意,更和前面所提出的人不一样。

他当时没有被贬,身体也很健康。

从具体情况来看,这篇文章写于1059年,要注意的是在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在古代主考官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差事。

一个人要想在朝廷中有说话的权利、说出来的话有分量,就需要有很多人力挺他。

主考官正好可以拉拢门生,扶植自己的势力。

而一些急于进阶的学生也希望通过和主考官拉上关系,以后做官了彼此也有个照应。

在古代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同一般,一旦师生关系确立就不可更改,如果被老师赶出师门那就永远无法抬头了。

所以说在写《秋声赋》之前,他可以说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欧阳修本人就是晏殊的门生,和韩琦、范仲淹是同榜进士,他们彼此也是互相照应,同进同退。

欧阳修几次被贬也都和帮范仲淹说话有关。

他此时可以说朝中有人,也不乏后继力量。

1060年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

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

宋代设置六部,他掌握了最有实权的两部,权倾一时。

文章中有这样的话“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欲与草木而争荣”。

且此后欧阳修确实几次提出归隐。

可见这是一种非常洒脱的思想,是淡泊名利,视富贵如浮云,不愿意被红尘俗事所扰。

这和一般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所着力提倡的吗?更有学生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认为欧阳修是大丈夫的行为。

我们不是经常说李白不事权贵吗?说朱自清不食美国面粉吗?不是经常赞扬激流勇退、功成身退的那些人吗?进而,学生提出,欧
阳修的思想是积极的。

而不是一般所说的消极。

我思索了一下。

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解决得好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解决得不好,学生思想就会一团糟。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以为可以在几个方面做文章。

1.关于几个词汇的辨别。

激流勇退、功成身退、全身而退、知难而退,知难而进,衣锦还乡、见好就收等。

由此牵涉到我们的美学原则,即是喜欢大团圆式的结局。

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忌讳悲剧,所以我们做事往往是见好就收。

所以就有很多立了功的人选择归隐。

因为在当时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是会人头落地的。

知难而进的人往往有不好的结果:李广60多岁还主动请缨杀匈奴,结果郁郁自杀;马援也是那么大年纪还去杀敌,结果也不能安乐死;赵充国也是这样的情况。

可以说激流勇退者是一种保全自己的做法,但是这样的做法也需要勇气来抵御一些来自更大利益的诱惑。

一个已经取得成功的人坚持到底可能是更大的成功,也可能是溃败。

2.国家和个人的问题。

如果从个人的角度来讲。

功成身退这的确是一种境界,意味着他能够抵御诱惑,能够在诱惑面前抬起头来。

学生赞赏欧阳修也往往是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的。

但是如果从国家的角度来讲,这就比较消极了。

李白等人是不能得到高位,不能同流合污,他蔑视权贵是我们所赞赏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当了官就可以不作为。

中国人对官很迷信,很期待,称他们为父母官,不作为怎么说得过去。

欧阳修是身居高位,却时时想全身而退。

关于引退,一种退是我们所赞赏的,是让贤,如果不让,我们认为是太个人化的,比如古代一直被我们所称道的禅让制。

还有一种就是逃避。

欧阳修大概属于后者。

我们批评那种明哲保身的做法,在黑暗的年代,我们希望有人站出来为民呐喊,就像鲁迅一样。

我们现在的学生往往是站在个人立场上考虑问题,集体意识淡薄。

我选择了批判欧阳修这种隐退思想,并且就历史上的引退进行划分,有些是需要我们鼓励的,有些是批评的,就看你能不能效力。

鲁迅说过,文人一种是帮闲的,一种是帮忙的。

欧阳修显然不是帮闲的。

关于是不是让贤的问题,我想就算欧阳修不能担当如此大位,也没有必要引退,发出“百忧感其心”的感叹出来。

古代的读书人本身就少,像欧阳修这样饱读诗书的人就更少了。

在宋代一科考取的进士大概也就200到300人,欧阳修20岁出头就考取进士。

在古代举人就可以做县官,进士最少也可以做县官。

可见读书人奇缺。

当时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欧阳修为什么要引退呢?可以说是出于明哲保身的考虑。

前面已经说过,这是中国古老的美学思想在作怪。

我们翻翻史书会发现很多人立了功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就不断地上疏请退,告老还乡或者说是衣锦还乡。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如果否决这种做法那当然不是一种人道的做法。

但是我们对人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在打拼了很多年之后是应该如此,但是不能希望所有的人或者说是我们的脊梁也是这样。

我们历史上从来不缺少为民请命的人。

如东汉马援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后病死沙场。

辛弃疾那么大的年纪也在时时刻刻想着临阵杀敌。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讲了为什么自己不死
的原因,因为都是有用之躯,奈何成无意义之事情。

我们应该以天下为忧乐,而不以己之位为忧乐。

所以欧阳修的做法就应该是消极的。

至于知人论世,我想我们不能过于迷信,也不能完全抛弃。

因为同样境遇的不同人可能写出不同的文章、做出不同的事情,就是同一个人也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有些人天生乐观,遭受挫折也不会很在意,有些人比较悲观,遭受挫折就很黯然。

就说罢官,刘禹锡就傲得很,他说“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勃就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所以同样的经历不必然有同样的文章。

而且无病呻吟,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文章也不在少数。

就分析欧阳修《秋声赋》思想而言,我们还是要和他的生平联系起来的,只是你知道多少欧阳修,知道一点和几点以及全面了解都是有区别的,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那个学生只知道欧阳修当时的情况,没有将作者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去思考问题。

当然我们不应该否定欧阳修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对他的评价不能走向极端。

他的消极思想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有关。

现在的学生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凡事讲究洒脱。

由对这篇课文的讨论可以看到学生的思想倾向。

这样的讨论一来将前后所学的课文联系起来了,而且还巩固了一些文化常识,比如古代的科考等等,另外还加强了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

这样的讨论应该经常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