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趋避之

合集下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作者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作者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作者是
荷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成登程口占示家人》
赏析:
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关于家国之情的诗句

关于家国之情的诗句

关于家国之情的诗句
以下是三条关于家国之情的诗句及相关内容:
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诗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意思就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哎呀呀,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呀!就好比在疫情期间,那些勇敢奔赴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不就是抱着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信念,不顾自身安危去守护大家的健康吗?他们就是现代的英雄啊!
2.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这是陆游《病起书怀》中的诗句。

说的是即使地位卑微,也不敢忘记为国家担忧。

你想想,我们普通人虽然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呀!就像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不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位卑未敢忘忧国”吗?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来自曹植的《白马篇》。

意思是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哇,这是多么壮烈的情感啊!这让我想起了那些为了保卫国家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他们面对危险毫不畏惧,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献出生命,他们真的做到了“视死忽如归”!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诗句所表达的家国之情真的太震撼人心了,它们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用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用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用典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的生死存亡,就不因个人的得失来回避。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高尚的责任感和忠诚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警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人只顾自己的私利,不顾他人和国家的利益,这种狭隘的利己主义思想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也会更加幸福安康。

在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感动和值得敬仰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因为献身国家、不顾个人得失而被后人传颂。

比如孟子曰“民熙民利,百年之内;民亡民伤,百年之外”,他是古代中国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倡导民生至上,劝谏君王不要忽视民生,同时也强调了忠君爱国的重要性。

还有李白、岳飞、田汉等一系列卓越的先贤,他们都以身作则,为国捐躯,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长远利益。

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人为了追求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甚至牺牲国家和公共利益。

这种个人主义和狭隘的利己心态是一种极端之道,不仅有损于自身的道德修养,也有损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应该时刻警醒自己,要有大局意识,懂得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才能真正做到对国家、对人民负责,才能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国家、社会的一份子,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为都会对国家、社会产生影响。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至理名言,把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求回报,不图私利,心怀家国情怀,献身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建设美好的国家、美好的社会。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只有将国家的利益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才能使人民共享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话中的反义词

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话中的反义词

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中的反义词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话中的反义词有三组:生-死;祸-福;避-趋。

意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出处:
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原文全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朝代:清作者: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扩展资料】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
受命钦差大臣。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国著名历史人物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国著名历史人物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国著名历史人物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国著名历史人物林则徐所述,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

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出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

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诗人因抗英禁烟被贬,远戍伊犁,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

但临行与家人告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劝,故开首二句强作欢颜。

然而这也的确体现出诗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

诗人自信抗英禁烟有功无罪,历史自会做出公正结论,面对贬谪问心无愧。

“时事”二句便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人不能生而知之,要想办成一件事,总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波折,包括犯错误。

这也是对家人子女的教诲。

“风涛”一联以轻蔑口吻讥讽英帝国主义国中无人,外强中干;而自己正好借远戍之机游遍全国,了解情况,寻求抗击侵略者的方法,胸怀广阔,气势豪迈。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的意思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的意思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以的意思是:用,去做。

这两句诗出自清朝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作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苟利国家生死以_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_岂因祸福避趋之

环球掠影|| 往事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是福建省侯官人,清朝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以“禁烟”闻名于世,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所没收的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少年有志林则徐童年家境寒苦,但是他有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父亲是当地的教书先生,林则徐是他的次子。

林父非常重视教育,四岁时,父亲就将他带到私塾中教他识字,精心培养天资聪慧的林则徐。

时任河南永城县知县郑大漠有一次遇到林则徐,见他文思敏捷,非同凡响,认为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得中举人。

在揭晓成绩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郑大漠的女儿郑淑卿为妻。

嘉庆十一年(1806年),林则徐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

任内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招他为幕僚,并将自己公事上的知识、权术传授给林则徐。

嘉庆十四年,张师诚镇压海盗时也带上林则徐一同前往,让林则徐在实践中得到历练。

年底,张师诚还推荐林则徐的父亲担任了乐正书院的主持,使林家经济状况得以改观。

步入仕途1811年,26岁的林则徐赴京会考,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从此踏上了宦途。

林则徐在翰林院七年。

于1814年加入了由地位不高的京官组成的宣南诗社,结交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并成为他们的领袖。

1816年,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前往江西南昌任考官,父亲特地致信给他,嘱咐林则徐要慎选人才。

林则徐担任考官期间,公正严明,博得了好名声。

1820年,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

当时河南的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了大水灾。

林则徐向嘉庆帝上书,指责琦善无能,也因此与之结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出自著名的诗人陆游的《游褒禅山记》,意思是说,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不能因为祸福而灰心丧气,因为它们都是无常的,我们应该有勇气去面对它们。

在当今社会,有太多的人因为祸福而彷徨不定,有的人因为遭遇到了灾难而感到绝望,觉得自己毫无办法,有的人因为太多的幸福而犯了懒,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其实,祸福都是无常的,不能太过把握,也不能太过恐惧,只有勇敢地去面对,才能有所作为。

比如,有的人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幸,他们有可能会陷入绝望,但是他们必须学会接受,并从中找到力量,勇敢地面对,在灾难中找到希望,在痛苦中找到乐趣,用智慧和勇气去战胜不幸。

另外,有的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幸福,他们可能会变得自满,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只想着享受现有的幸福。

其实,幸福也是无常的,我们不能因为幸福而懈怠,要把幸福当作一种动力,用更多的努力去充实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说到底,祸福都是无常的,我们不能因为祸福而彷徨不定,要勇敢地去面对,有勇气去拥抱它们,用它们来激励自己,用
勇气和智慧去战胜不幸,用梦想和努力去实现幸福,这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真正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观电影《焦裕禄》有感
市委办秘书三科杨永坤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怀着深切的缅怀和钦敬之情,我再次观看了电影《焦裕禄》。

焦裕禄虽然没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这样豪迈的诗篇,但他“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的高尚情操、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为人民的精神,却可以用这两句诗进行诠释。

焦裕禄从1962年担任兰考县委书记,到1964年5月14日逝世,以475天的短暂工作铸就了精神上的永恒。

他到兰考时,迎接他的不是簇拥着的鲜花,不是经久不息的掌声,而是衣衫褴褛满面尘垢的孩子、是饥寒交迫逃荒要饭的灾民,是大雪、是风沙、是饥荒、是荒芜的土地。

身为县委书记的他,为了兰考人民群众,他忍受着肝癌的巨痛,日夜坚持工作,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走遍了兰考大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焦裕禄同志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在简陋潮湿的办公室里,他和同志一起规划着兰考的宏伟蓝图;在北风呼啸,飞沙漫天
的田间地头,他和群众一起挥锹劳动;在寒冬雪夜,他顶风冒雪把救济粮食亲手送到孤寡老人的手中;在低矮破旧的写字台前,强忍剧痛,伏案起草治理风沙盐碱的方案……他一心为公,诚心为民,从没有考虑过个人的成败,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得失,更没有为求什么政绩而去弄虚作假。

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风采和不怕艰难困苦,不畏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

焦裕禄精神再次给了我新的感受、新的启迪和新的振奋,使我对人生的真谛再一次进行了认真思索。

同时也让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为追忆焦裕禄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袖,这既是追思焦裕禄的内心独白,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词,更是崇高的精神追求。

尤其是“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中的一个“洗”字确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以焦裕禄为榜样、为标杆,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切
实转变工作作风,在内心深处摈弃一切私心杂念,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谋好群众利、办好群众事、解好群众忧,为实现产业更加优化、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经济强市目标、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