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合集下载

第五课 苟利国家生死以

第五课      苟利国家生死以

第五课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心灵氧吧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林则徐自西安起程奔赴流放地伊犁,临行以诗《赴登程口占示家人》留赠家人,全诗如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卒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此诗中就有流芳千古的爱国报国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该两句诗意为:纵是被贬谪谴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

推而广之,即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集体)利益。

结合前面的诗,读下面的材料,思考问题。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

这期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

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人民中国才是我们永远的家。

”的确,钱学森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

他连一美元也没有存,他说:“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美国政府听说这件事,坚决不放他回国,美国军界甚至放言要杀害他,并且将他软禁了五年,后来,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钱学森一家四口坐轮船经过20多天的漫长航行,终于回到了祖国。

最后,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一大批科学家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从而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提升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他也由此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问题一:钱学森为什么执意要回国?问题二:在“个人的丰厚享受”和”回国过艰苦的研究生活”之间,钱老选择了谁?这表明钱老是怎样的人?链接1钱学森语录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我一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关于爱国方面的格言

关于爱国方面的格言

关于爱国方面的格言
1.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这句格言表达了无论身份高低,都应该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始终保持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对国家的兴衰负有责任,无论个人的力量大小,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这句格言意味着为了国家的利益,个人应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不应该因为可能面临的困难或危险而逃避责任。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无私的精神,即先关心国家和人民的疾苦,把个人的享乐放在次要的位置。

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这句格言强调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激励人们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这些格言都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激励人们关心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它们提醒我们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小我与大我关系作文

小我与大我关系作文

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意思就是说:我怎么能够因为个人利益避祸趋福,而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漠不关心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二者关系:从根本上来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

一方面,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基础,个人利益的发展促进群体利益的发展,群体利益的向好促进个人利益的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又依赖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是满足个人利益的保障和前提,是个人利益的集中表现。

小我与大我一位大师曾说过:小我中独善自己,大我中胸怀灵宇。

小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注重方寸与利益,付出与收获;大我是大环境下的我,与局外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共鸣,也就是与集体、民族、国家利益有关的。

我们每个生活在世间的人,都有责任为了生活去奋斗,为了名利去拼搏,这样自己过得好,家人也过得好。

但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没有大我的环境就没有小我的生存与发展;当然大环境能不断发展,小我才能持续生存。

二者是互相依存不可或缺的。

大我与小我的概念,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大圣人孔子就提出了。

孔子有一名弟子因帮助别人后接受酬谢而遭人指责,然而孔子却褒奖他的行为能带动更多人行善。

另一名弟子在赎回本国奴隶后却放弃向官府领回代垫的赎金,大家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孔子却严厉的批评了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回。

作为圣人,孔子的言行为何如此不合常理呢?这是因为圣人的一言一行都注重于从大我出发,不计较小我得失。

这就是小我与大我的取舍。

前一个弟子舍弃了为自己争得名誉的机会的小我,但能带动更多人行善,从而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

而后一个弟子尽管他的出发点是高尚的,获取了个人美誉,却在无形中破坏了大我发展的存在条件。

在近代伟人鲁迅先生身上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因为认识到民族精神上的麻木比民族躯体上的虚弱更可怕,于是毅然拿起笔杆,为劳苦民众呐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用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用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用典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用典】:此话出自《论语》中的《为政》一章,是孔子讲的一段故事,强调了为国家忠心耿耿,并不惧避福逃祸的胸怀。

这句话概括了一种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标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追求的。

在这个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个人利益和享乐,很少有人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去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和奉献。

正如古人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即使是生命的舍弃,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向往和追求的。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为国家赴死的境界。

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普通的人民,没有那样大的勇气和胆识。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行为和言行,来展现我们对国家的爱和忠诚。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爱护环境,勤勤恳恳地工作,守初心,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岂因祸福避趋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人生总会有高低起伏,有得有失,有苦有甜。

我们不能因为遭遇困难和挫折就退缩和逃避,更不能因为享受幸福和快乐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坚定地走下去,相信自己一定会战胜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而在享受幸福和快乐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坚守自己的初心,不被外界诱惑和干扰,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第二篇示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孔子对于忠诚于国家、不畏挫折困难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表达。

这句话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展现了为国家利益不惜生死的决心和牺牲精神,而“岂因祸福避趋之”则强调了在遇到祸福时不轻易放弃,不因利害得失而改变初衷。

这些古代智慧的箴言不仅在当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更告诉我们应如何看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首先,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国家,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发展繁荣、民众的幸福安康,因此,每个公民都应当以国家利益为重,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理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理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是林则徐1842年所作。

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主导虎门销烟,英国以此发动侵略,鸦片战争爆发。

林则徐却因禁烟事宜被谮毁革职,“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这首诗是诗人在西安与妻子告别时所作,时年57岁。

首联和颔联写诗人此时年老力衰,但为了国家不惜老迈之躯;颈联和尾联表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和旷达胸襟,并不因贬谪而难过,可谓“宠辱不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句深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广为流传引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最出名的两句,后人传诵不绝。


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不论生死,也要去做,怎么能因为个人祸福而接受或逃避它呢?表达了诗人深怀忧国忧民之心,拳拳报国之心。

爱国节选文言文翻译

爱国节选文言文翻译

原文:国有难,君召将,将不敢辞。

赴汤蹈火,死而后已。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译文:国家面临危难,君主召唤将领,将领不敢推辞。

即使面临沸水和烈火,也勇往直前,直至牺牲生命。

国家的兴衰,每个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只要对国家有利,无论是生死还是祸福,都不会因为个人的得失而回避或追求。

原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非为身名,实为社稷。

译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并非为了个人的名誉和地位,而是为了国家的根基和安定。

原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仁不让,舍生取义。

译文: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面对正义的事情,不推辞,即使牺牲生命也要坚持道义。

原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愿以马革裹尸还葬,勿以英雄泪满巾。

译文:国家的兴衰,每个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我愿意用马革裹尸,回国安葬,不愿因英雄的壮烈牺牲而泪满巾。

原文:苟利国家,不求闻达于诸侯。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只要对国家有利,不求在诸侯之间闻名显达。

功成名就之后,适时退隐,这是顺应天理的做法。

原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译文:国家的兴衰,每个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不要因为恶行微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行微小就不去做。

只有有德行和才能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服从和尊敬。

原文:吾闻忠臣之事君,不避其难,不辞其死。

忠心耿耿,生死以之。

译文:我听说忠诚的臣子侍奉君主,不回避困难,不推辞死亡。

忠心耿耿,愿意为君主付出生命。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作文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作文

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老师说要我们写这个题目的作文,我还挺纳闷的。

什么叫"苟利国家生死以",什么又是"祸福避"呢?听起来很深奥,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好像太难了。

不过老师说,不管这个题目有多难,只要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就行了,所以我来试一试吧。

我觉得"苟利国家生死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无论是生是死,都应该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生死算不了什么。

古人说"视死如归",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虽然是小学生,但将来长大后也要为国家作贡献,所以从小就要树立这种爱国主义精神。

至于"岂因祸福避"呢,我理解就是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应该退缩,而要勇敢地面对。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祸"这样的不顺心的事情,但遇到"祸"不能躲避,应该勇往直前,去战胜它、克服它。

同样,即使遇到"福",指的是顺利的好事,我们也不能因此自满骄傲,而是要谦逊努力,不断前进。

我家里人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句话的意思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很相似。

做人要能吃苦,要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无论是为个人还是为国家,都要有这种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勇气和决心。

我就从小事说起吧。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困难,比如有的功课实在太难了,有的运动太累了。

遇到这些情况时,有的同学就想放弃,但我觉得不应该这样。

应该想办法战胜困难,即使暂时做不到,也要坚持不放弃,慢慢来。

只要咬牙坚持,总有一天能成功的。

前年冬天,我们学校组织大家到山上去体验生活。

大家第一天去的时候,看到那么高的山就有点害怕。

而且住宿条件也比较简陋,没有空调暖气,洗澡要到小河边挖个坑,水都是凉的。

有的同学当时就哭着喊着要回家。

忧国忧民的名句名段

忧国忧民的名句名段

忧国忧民的名句名段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译: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

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译: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译:我掩面垂泪而声声长叹啊,可怜人民的生计(人生道路)是多么艰难啊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译: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
译: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6、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译:半夜无眠多次长叹,常常为国家命运担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篇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初读薄法平《人类的起源》丁抒明一代宗师冯友兰先生多次引用过宋代哲学家张载(即张横榘)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

”薄法平同志在探索人类起源时所表现出来的前提追问以及对唯物唯心这两大哲学派别的超越,却反映了大无畏的探索精神和非凡的哲学智慧。

一、哲学的进步,就在于从新的视角出发,以新的反思对象为基础,对这些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作出自己时代水平的反思,从而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提供时代水平的最高支撑点。

在《人类的起源》这部巨著中,薄法平以无与伦比的视域、丰富渊博的学识和词锋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人类、宇宙、哲学的一幅崭新的“世界图景”,用该书“内容简介”的话说,作者“明确指出是宇宙人创造了地球人类,人是由物质体和精神体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回答了人类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指出人类终将走向世界大同,并与宇宙和谐共处”。

1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扛鼎之作。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2人类面对浩瀚广袤的茫茫宇宙,面对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面对光怪陆离的科学之谜,总是在进行不停地探索,无论运用何种探索方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的理论思维。

人“出身”于大自然的“血统”,决定了人的思维无非是对自然或宇宙的旨归,其差别就在于而且也只能在于思维的“真”与“非真”。

薄法平正是从古今中外存在的无数繁杂的奥秘开始,通过一步步的不懈“追问”而进入到科学研究,最终跃升到哲学层面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揭示了宇宙与人类及其相互关系的本来的“真”。

宇宙人、史前人、现代人、野人,这是一幅立体的人类构成图景,由此而衍生出“人”这个概念的新的内涵和广延。

当年的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没有看到宇宙人、史前人的存在,但他们通过深入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指向,似乎就已经包含了“人”这个概念迟早要发生变化的预示。

例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他所认定的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以及“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世界的实现”,3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联合体的揭示等等。

4恩格斯则是从自然科学方面指出了物质运动“永恒的循环”的客观规律,而且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个循环完成其轨道所经1《人类的起源》见封底,薄法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85页。

3 参见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4 《需要—创造论——马克思主义人类观纲要》第190~191页,章韶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哲学的奥秘》第160~161页,高清海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历的时间用我们的地球年是无法衡量的”。

恩格斯的论断是:“物质在其一切变化中仍永远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因此,物质虽然必将以铁的必然性在地球再次毁灭物质的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但在另外的地方和另一个时候又一定会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5就此,薄法平指出:“恩格斯关于宇宙及其生命演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宇宙观和马克思主义生命起源观的重要理论基石。

”6其实,这也是薄法平建立人类立体结构图的理论基石。

深刻认识薄法平理论的重要意义,立足现实,放眼宇宙,认同不同层次的人的存在,对任何一个具有开放性思维的思想家来说都不是坏事。

我们不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僵化地“生活在过去的世界,被‘已死的先辈的魂灵’紧紧的把握着,他怎么能够真正了解这个鲜活的、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呢?怎么能够真正把握这个时代人的本质状况呢?”7如果宇宙人、史前人的存在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那么,这一事实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呢?或者换种问法,承认宇宙人、史前人的存在,对现代人类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著名哲学家孙正聿教授指出:“哲学的进步,就在于从新的视角出发,以新的反思对象为基础,对这些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作出自己时代水平的反思,从而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提供时代水平的最高支撑点”。

8现在,新的视角和对象“出现”了——尽管不是真身显形,但薄法平已经多方位证明了比我们高级的人类的确存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承认人的多层次存在的事实,正视这一“新的视角”,反思这一“新的对象”,变革哲学观,建立新的世界图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提供时代水平的最高支撑点”。

二、“人是类存在物”,“??而且是普遍的、无限的存在物”。

薄法平理论关于宇宙人和史前人的研究,对于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一个有力的支持,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人是类存在物”;“??而且是普遍的、无限的存在物”。

9薄法平理论关于宇宙人和史前人的研究,对于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一个有力的支持,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1、重新审视人类的起源,完善达尔文进化论。

达尔文进化论的“走红”,是以反对神学或创世说的需要为前提(之一)的。

传统观点认为,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个论证基础,《人类的起源》不仅不否认这一点,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进化论的研究领域,使得进化论不再局限于地球现有生物,任何科学都是开放的,开展包括宇宙人、史前人在内的人的进化发展方向的研究,必将大大完善和丰富生物进化理论。

2、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源头,重视神话的史料性。

神话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科学技术的缺失,原始先民对不可理解的各种事物的臆断、猜想造成的,其中不乏歪曲、浪漫和理想等成分。

然而,薄法平通过对传统的、现实的、宗教的一系列神秘现象的收集、归类、分析和研究以后,明确指出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7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67《人类的起源》第5~6页,薄法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第9页,高清海、胡海波、贺来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8 参见孙正聿《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9 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另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注第46页。

“神就是宇宙人”,这就赋予了“神”人格化、物质化的本质。

现在看来,神是文字产生之前原始先民对宇宙人、史前人的一种“印象”,神话则是文字产生以前“人神共处时代”的影像残留,以及文字产生后对口头流传下来的宇宙人、史前人活动的各种印象的书面整理和记载,是被称为神的宇宙人、史前人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历史痕迹。

因此,神话应当是研究宇宙人、史前人及其科技水平的重要资料。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研究神话一定要联系这一神话产生的时代和条件,研究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的思维特征。

这样才可进一步地‘破译’神话所包含的社会信息”。

103、重新审视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充分认识宗教的当代价值。

薄法平认为:“宗教就是宇宙人和史前人为了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通过他们自己选择的特定的代表人物,传播的治世、治国、治军之道以及哲学和科学思想。

”11显然,这是一种全新的宗教观。

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12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越来越错综复杂,越来越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

”13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既然有宇宙人、史前人这一存在,宗教的起源必定与他们有联系。

宗教的产生很可能并非宇宙人、史前人的初衷,宗教可能是人类固有的崇拜心理长期发展的产物。

也就是说,宗教究竟是宇宙人、史前人引导人类的手段还是宇宙人、史前人利用宗教的形式帮助人类,还需要深入研究。

提出“无限存在物”“超人力量”“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等哲学术语的哲学家们,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宇宙里存在着更高的智慧,有学者就说过:“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科学家会在宇宙的某一空间发现某种比人类的智慧更高的存在,但可以断言,那也不会是超自然的存在”。

14世界各大宗教,总体上应当是沿着“宇宙人或史前人的印象——神的崇拜——自我意识的神圣异化——宇宙人或史前人的生命本性的回归”这样一个轨迹在人类社会的延伸(或生存),宗教只有在现代人类实现了“自由个性”联合体的时候才会消亡,或者互为条件。

4、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和思想发展,开展关于人类普世思想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

薄法平提出了普世思想这一崭新概念,并把年轻的马克思主义与古老宗教共同列入普世思想的范畴。

他指出:“所谓普世思想,指的是那些不分种族、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语言,能够跨越历史、改变历史和推动历史发展的最辉煌的人类思想”;“在特定某个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有什么样的普世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从而形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他认为,这些普世思想往往被冠以“唯物”“唯心”、“无神”“有神”处于“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态势”,但不管怎样,都是“可以放到同一个板凳上进行比较和研究的”。

15这样一来,黑格尔的“一切存在(思想的和实在的)都根源于‘绝对理念’”16的观点就不见得是全错的。

而恩格斯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1011 《文化神话学》第4页,鲁刚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人类的起源》第655页,薄法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54页。

13同上,第253页。

14《宗教学通论新编》(上)第63页,吕大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15参见《人类的起源》第十三章,薄法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16庞世伟《论“完整的人”——马克思人学生成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参见第四章“人的全面发展”。

问题”的论断,也应当在引入宇宙人、史前人这一“新”的人群后予以重新思考。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及其发展,都应当重新评价;而两者是否能在宇宙人、史前人的基础上或者高于三维空间的空间上“合一”,也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

总之在哲学上“我们要寻找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应该是吸收世界所有的先进文化融合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

175、重新审视人的本性,探索真善美的本源。

薄法平指出:“人类进化的最根本目标,就是不断剔除人性之恶,增进人性之善,使人性升华到史前人、宇宙人的境界。

”18真善美是宇宙人、史前人的本性,本性的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回归真善美。

现代人的本性的回归对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是实现世界大同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实现现代人类整体进化的充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