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_降E大调夜曲_的作品设计_曾少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夜曲是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

裁。文章选例肖邦的《降E 大调夜曲》,从夜曲的体裁和作品本体两方面对这首广为流传的夜曲在作品的设计上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揭示出肖邦夜曲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肖邦;降E 大调夜曲;钢琴作品;体裁;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11)05-0074-03

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

钢琴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肖邦好像是一位只为钢琴而降生的音乐天才,一生既没有写过交响乐,也未涉足过歌剧,他一生的创作都是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优美、文雅、旋律流畅,然而他以自己的作品证明钢琴

的表现力及其感染力,毫不亚于乐队和人声。肖邦被世人誉为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伟大的钢琴抒情诗人”,与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柏辽兹(Hector Berloiz )、舒伯特(Franz Shubert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舒曼(Robert Schumann )等同列为前期浪漫主义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师。而在此我选择的是肖邦的夜曲,因为我觉得肖邦音乐中的梦幻感是意境浓密,情致万繁,万般迷人的。而最能让我们陶醉于这一诗一般梦境的,就是他的夜曲。当肖邦的夜曲弥漫开来,你会感到最纯净的美。肖邦借助夜曲这一体裁来吐露心思,表情达意,你可以说他在窃窃思语他的秘密,也可以说他在思念他的祖国,里面内容丰富得不平静。我们可以在他的夜曲中体会惆怅、缱绻气氛以及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等微妙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首创夜曲的人常常被人们遗忘而肖邦却被人谨记。

一、肖邦夜曲的创作脉络

夜曲的语源系从拉丁语NOX 演变,在罗马时代,有“夜神”之意。夜曲形式的音乐形式是爱尔兰人作曲家费尔德在1813年始创。其特征是低音以波动伴奏的音形,衬托出右手所弹奏的甜美的主调旋律,在低音部和弦伴奏下,高音部奏出夜的寂静,似梦一般优雅的旋律。夜曲”这种体裁在传统上主要用于表现深夜的宁静,旋律通常如梦一般清幽、柔美,抒情而感觉亲切。1814年,费尔德的三首夜曲在莱比锡出版,这便成就了肖邦的浪漫琴诗。本是描绘夜景,抒发情感的小品,却被这位旷世奇才扩大了规模,丰富了思想内涵和意境。肖邦的夜曲并不只是单纯地继承了传统夜曲的表现风格,而是使夜曲的形式趋向自由,内容也多样化了,变得更加热情、更加完美。肖邦在创作的过程中的确也受到了费尔德的影响,左手波浪形的琶音伴奏是最大的佐证。但是,从

1843年之后的作品55至作品72号等五首,则完

全脱离了菲尔德的夜曲形式,反而有诙谐曲

Scherzo 及叙事曲Ballade 的味道,同样是行云流水

挥洒自如的作品,却更能显现出肖邦钢琴作品中特有“诗”的气质,不会再拘束于原夜曲中A-B-

A 的既定格式。一般说来,肖邦的夜曲是属于纤

弱、神经质、浪漫而细致的,听不见巨浪拍岸的

肖邦《降E 大调夜曲》的作品设计

曾少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音乐系,广西

柳州

545005)

[语言/文学/艺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1-05-17

作者简介:曾少颐(1975-),女,广西柳州人,研究生,文学学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键盘教学及

课程改革。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11卷第5期2011年10月

Vol.11No.5Oct.2011

击涛声,却可以感受到远方海面的汹涌起伏,这在作品27号的两首升c小调及降d大调的夜曲里特别明显,聆赏者可以深刻地沉浸在肖邦诗的意象波涛之中,抒情是其音乐的主轴,丰润生命本质如同夜空里绽放的烟火,非齐发式的,是一点点一点点依序宁静地升空,再任其自由地绽放开来,有艳丽玫瑰,有静谧雏菊,有的垂下珠圆玉润的葡萄,有的则捻出一朵朵飞舞的蒲公英,然后沿着各自发展的主题消逝在夜空中,绚烂的景象只留在聆赏者的心中回荡。值得一提的是,在作品55号的第一首降e大调夜曲里,实可谓抒情的极致表现,此曲完全摒除A-B-A形式的拘束,却又没有如叙事曲般的长篇大论,短短的六十七小节里犹如以平缓的语气诉说一则动人的爱情故事,委婉与小小的涟漪交错对话,最后仍是还给一池如止水轻颤的哀愁,这是肖邦的天才表现,在此曲里不复见如意大利歌剧花腔似的装饰音,即使有装饰音的乐型出现,也完全融入肖邦式的钢琴语汇之中了。

二、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作品设计

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是这一体裁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降E大调夜曲》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夜曲,是肖邦1831年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创作完成的作品,这是肖邦最早的夜曲之一。与大部分肖邦的音乐一样,《降E大调夜曲》带有淡淡的忧郁气质,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是肖邦献给玛丽-普勒耶夫人的作品。尼尔斯对这首夜曲的评价是:充满了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那是把黄昏、夜的寂静,以及这产生的一切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肖邦的侠骨柔情,常常在不经意间,弥漫到你的眼里,渗透到你的心里。据史料记载,肖邦在沙龙和朋友聚会时,经常喜欢演奏《降E 大调夜曲》,而这首夜曲也成为现今最通俗、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首《降E大调夜曲》的构成为非再现的回旋曲,曲式结构:A(1-8)-B(9-12)-A1(13-16)-B1(17-20)-A2(21-24)-C(25-32)-结尾(33-35)。全曲由三个主题素材构成。以简洁平稳的行板速度呈示的第一主题A(第1-8小节)恬适华美,犹如表情丰富的花腔女高音般遥远的歌调。这一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但是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各异,具有鲜明的即兴色彩。在第二主题B(第9-12小节)中则注重于速度的变化。接着再现的第一主题A1,其即兴特点增强,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从B1开始(第17-20小节)以上两个主题重复一遍(A-B-A1-B1),当A3主题回旋出现后,进入第三主题C(第25-28小节),形成临近结束的气氛,第三主题变化重复后出现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降E大调夜曲》的音乐大起伏点有两处: 1.第19-22小节之间;2.第30-32小节之间。这两处都是乐曲中情绪淋漓尽致得到挥洒的地方,然后者似乎在人们的耳朵里更歇斯底里一些,所以很多人会倾向乐曲高潮在后者上。但我个人觉得是在前者。判断理由是:前者所处的位置、和声、音乐矛盾的倾向更具有音乐冲突性和亟待解决的渴望,而回归主部主题是音乐最好的行进方式。由此种种分析可见,第19-22小节处正是集结了音乐矛盾得到解决的特性。而第30-32小节的音乐就缺乏了这样的音乐内涵和“天时地利”的支撑,它(该处音乐)的崛起更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只瞬间在无奈里还是被降服,尽管它的歇斯底里也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我认为它是一种情绪的再渲染,是在C段宁静致远中“鸟鸣山更幽”的音乐精心设计。音乐的特性决定了这首作品的始终飘逸悠扬唯美的性质,而在这些音乐元素背后却需要一些对比来支撑它的意义。音乐整体风貌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比拟:两头尖尖,当中水花溅。在音乐的构成上,因为有回旋的体裁特性,可以以音乐的螺旋行进方式层层递进在第二次B段转A 时,即为音乐高潮点。它当时的爆发力或许不是那么强烈,但是其后劲耐人寻味。

三、肖邦作曲的历史意义

肖邦夜曲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夜曲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夜曲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

曾少颐: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作品设计

第11卷第5期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