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兰舞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解析
浅谈肖邦和他的《波兰舞曲》(Op.26-Nr.1)

6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替及指尖的爆发力有机组合并完美呈现,对充分体现肖邦的《波兰 舞曲》(Op.26-Nr.1)的音乐风格至关重要。
离他之前舞曲创作的常规,是一首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作品。 谱例1
主部的引子从低音区进入(如谱例1),用干脆利落的快板进 行,双手通过反附点节奏所特有的音乐推动力,形象地揭示了波兰 人民誓死保卫祖国,反抗沙俄残酷欺凌的坚定意志和斗争精神。引 子虽然篇幅短小,但足以让人心情激动,充满振奋,给人带来一种 强烈的震撼力。之后用连续的强音将音乐推向主和弦,并自然地导 引出全曲的主题乐段。主题乐段由弱起开始,配合以右手的级进上 行,音乐不但旋律性强,而且形象也显得温暖美好,仿佛肖邦是在 描绘波兰和平时期人们美好的生活状态。柱式和弦轻声进入后,经 过几次重复,停留在属和弦后引出一段新的音乐材料,好像又一次 用触击心灵般的肺腑语言对故土倾诉和抒发自己心中深藏已久的怀 念之情,这种创作手法很明显地体现出肖邦擅长于对不同类型装饰 音的灵活运用,整首乐曲的灵动性也因此得到加强。
在这首波兰舞曲中,肖邦将浪漫主义色彩与民族兴亡的感触紧 密地交织在一起,使其在演奏上多了一些随心和缥缈的感觉,在音 色与力度方面也给予了演奏者细腻而又丰富的演绎空间。最为关键 的演奏手法当属手腕力度的弧形运用,它在烘托音色和调整力度的 微妙变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温情而又富于内涵的 艺术效果。引子部分的弹奏需要在放松腕部的同时增加指尖的爆发 力,以突出肖邦在听到波兰民族起义失败后的激愤心情,演奏者应 深切体会这种来自心灵的感受并将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二度创作的 演奏中。手腕的弧形运动使抒情部分的乐句划分更加明晰,从而为 准确地表达肖邦远离故土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眷念提供了技术保证。 手腕的弧形运动和手指在琴键上的迅速跑动使乐句之间的节奏衔接 更为紧凑,旋律线条更具有律动性,情感表达更加充分。手指灵活 运动也良好诠释这首作品的关键之处,这一基础性的技术铺垫与手 腕的弧线运动、力度的合理运用、音色的倏忽多变、节奏的缓急交
浅析肖邦《升c小调夜曲》的音乐创作特征

关键词 : l l j 邦: 《 升c 小 调 仅 曲 》;创 作特 征
破称之 为 “ 钢琴 人”的钢琴家 肖
1 9 8 0 年 的一 犬 出 , l
#
呈示部 : , J 部 的 D i I
分 址 在 卜州 f t C 小 州上 与 的 ,
个 I f t j
拍K ,l l i J 时 他 的 啡 作 特 i I . .旋 优 咒 歌、
中部 :_ 小
F 1 的l f 就仿 佛 址作 曲, 】 采 C 浸 住 自 己 那 f 炎n { J
l I I I 忆 川 I 。井} l { _ 奉 作 品 的 r } 1 没 有采川之 f j 订 的素材 ,而足 以个 = 新 n { J 材 利 水 进 腱 , r , 尺 的 附 点 音 符 以 及 六 分 符 的 运 刖 他 得
浅 析 肖邦 升 c d , 调 夜 曲 的 音 乐 创 作 特 征
杨 光
( 1 . 师范大
虢 雯 龙
巾 罗家校 区 ) ,汀 西 南昌 3 3 0 0 1 2 )
乐 ’ 院,江四 南 吕 3 3 0 0 3 2 :2 .陌 I 义坊 学校 ( 南
摘 要: 任 波 兰钢 琴 家 肖 ) 1  ̄ f t < J 短 暂 £ 中 ,刨作 J 众彩 乐体 裁 , 夜 曲 就 是 其 中 的
之 肝进 入 J 连接 句 ,作 行 不 断 复 的 定 的 长达 l 4 小 ,之 后 渐 渐 平 静 随至 消 火 。
模 仿 出 古 他 拨 坛
特} i I 宋 h l 5 湖 j 义 乐 的 多 厄 化 , 对 浪 漫 主 义晚 期 与 印 象 1 义 乃 纪 乐 的 继 承 和 1 发 腱 部 牛 了极 人 的影 响 、 J j 杆的 ・ , t 7 . 创作 r 2 1 前 夜 曲 , 其 中 有 两 首 遗 作 是 } _‘ 就址 《 丌C 小调 仪 曲 》 。 此这甬 ‘ 升C 小 调 义被 称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技巧的复杂性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备受欢迎的钢琴曲——升C小调圆舞曲,被誉为“最轻松、最简单的圆舞曲”。
这首圆舞曲以其明快的节奏、轻盈的旋律和富有情感的表达而深受欢迎,被广泛演奏和传颂。
本文将对这首圆舞曲进行浅析,了解其曲式结构、演奏特点和艺术价值。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圆舞曲的曲式结构。
这首圆舞曲包含了两个主要部分:A部和B 部。
A部分的旋律明快、活泼,富有舞蹈感;而B部分则较为抒情、柔和,旋律上升,带有一种温柔的情感。
整首曲子以A-B-A-B的形式呈现,A部分重复两次,而B部分则各自一次,形成了完整的曲式结构。
这种简单而又富有变化的曲式结构,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受,使人不禁想要跟随着旋律起舞。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圆舞曲的演奏特点。
这首圆舞曲的演奏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灵活性。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掌握旋律和节奏,将那如泉水般流畅、如欢快的欢乐舞曲。
在演奏的时候还需要表现出一种轻盈、自由的感觉,将音乐通过手指传递出来,带给听众一种愉悦的感受。
演奏者还需要在表现情感的注重音色的变化和对旋律的把握,使整个演奏更加生动有趣。
这首圆舞曲的演奏要求演奏者有较高的技巧水平和丰富的表现力,才能将肖邦所要表达的情感完全展现出来。
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首圆舞曲的艺术价值。
作为肖邦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圆舞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轻快明快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民族特色,吸引了无数听众的喜爱。
这首圆舞曲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杰作之一,充分展现了肖邦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技巧。
再则是,在演奏上,这首圆舞曲对演奏者的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要求都较高,也成为了钢琴演奏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圆舞曲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反映了肖邦作为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和技巧,同时也将浪漫主义的音乐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肖邦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钢琴家和音乐爱好者所喜爱的。
其中,升c小调圆舞曲是其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被人们视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下面就对这首经典小品进行浅析。
首先,升c小调圆舞曲的旋律花哨且优美。
首先出现的是一个短促、活泼的主旋律,它跳跃着从低音区开始,然后向上延伸并落回。
这个主旋律接下来也被反复呈现,每一次其旋律都在稍加变化,展现出肖邦的非凡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升c小调圆舞曲的节奏抓住了人们的心灵。
舞曲被适当地缩短,让听者感到它们是瞬间的,轻快的。
这样一来,听众无法停止跟随并沉浸在节奏中。
此外,升c小调圆舞曲的选材也值得一提。
圆舞曲起源于法国,是追求完美的上层社会的舞曲,是一种表达社交生活状态的文化形式。
通过这首曲子中精巧的旋律和优美的和声,肖邦呈现了一种优雅、柔美的舞曲,展现了他对旧大陆旧时光的怀念和向往。
综上所述,升c小调圆舞曲是肖邦不可多得的力作,其旋律欢快又充满想象力。
这是一首凝聚了肖邦对旧时光的怀念和热爱的作品,无论是听过还是演奏过它,都会在你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浅论肖邦《升c小调夜曲》的艺术风格

人 气质 。 他 的 夜 曲创 作 最 早 受 到 了菲
尔德 的影 响 , 后 来 又 融 合 了莫 扎 特 、 贝
心 灵 的 归属 感 ,仿 佛 一 场 午夜 的暴 风
雨过 后 , 慢 慢 的又 回到 了安静 的夜 晚 。
更 为突 出。 演奏 时 要 多 靠演 奏 者 听 自 己演 奏 的声 音效 果 。不 一定 要 完 全 靠 曲谱 的标 记 。例 如 第 7 1小 节 , 三 个和
部 分里 包 含 了 一 个 小 的 三 段 体 结 构 。
分 句 ,演 奏 者 也应 根 据 其 句 式 及情 绪 来做 分句 。 如从 6 7小节 开 始 , 右 手 的 旋 律 由 带连 线 的 跳 音构 成 .前 四 个八
分 音 符 的 跳 音 由 手 指 完 成 . 后 三 个 四 分 音 符 的 跳 音 要 充 分 运 用 到 手 臂 的 力 量 , 虽 然 都 是 断 奏 ,但 其 中 运 用 了连
读。
关键词 : 升 C 小调 夜 曲 弹 奏 诠释 及体 会
一
、
肖邦 夜 曲 的风格
地 高 潮 。B段 的音 乐 不 同于 A 段 的情 绪, A段 展 现 出来 的 是 肖 邦 内心 忧 郁 ,
悲 凉 的 一 面 . 到 了 B段 是 一 种 果 断 有
使 用 也更 为精 细 、 复杂 化 。A部 分每 个
以将 音 乐 的 语 气 、 呼 吸 控 制 得 更 好 。钢
琴 上 的 呼 吸 .是 由 手 腕 的 提 起 和 落 下
年, 是 夜 曲 中具有 历 史 意义 的作 品 。
二、 升 c小 调 夜 曲 各 段 曲 式 分 析
的旋律 性 , 抓住 节奏 的律 动。 不能滥 用弹 性速度 ,仅凭个人 的情感 随性 的演奏 是
浅谈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创作与演奏特点

浅谈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创作与演奏特点发表时间:2020-12-28T03:28:08.570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0年第8期作者:李佳森霍鑫浩[导读] 第(1-32小节)此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
(32-48小节)是乐曲主部,由两句乐段组成。
长春大学吉林省长春市 130022摘要: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出生于1810年,是19世纪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曾在华沙国家音乐高校学习创作和音乐理论。
在历史上肖邦是极具有影响力和最受人们欢迎的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
他的作曲民间歌舞为基础,又深受浪漫主义作家巴赫的影响,被后人誉为“浪漫主义钢琴师”。
肖邦的音乐大多数为钢琴曲,题材风格多变,音调细腻,富有激情。
肖邦的创作范围有圆舞曲、前奏曲、练习曲等多种不同形式。
肖邦创作的乐曲一般都不刻意的去粉琢华饰,还是选择通过使用最简单最朴实的节拍,去体现内心深刻的感情,他的音乐都充满了民族主义的伤感色彩。
关键词: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演奏特点一、钢琴曲《升C小调圆舞曲》创作背景《升c小调圆舞曲》是肖邦的晚年所作,在1846年到1847年间,他继续在法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独自一人的孤苦,加上内心的惆怅以及对曾经爱情的失败,使得他的内心悲痛交加,因此这首流却包含了肖邦对人生的见解,以及他对曾经美好生活的悼念。
不同的人从这首圆舞曲的不同角度,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感受,有人可以看到肖邦对曾经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憧憬,向往与回忆;别人却能听出他对漂泊无依生活的无奈与叹息;有人能感受到他对波兰民族的热爱以及他飘零在外无力回国的艰辛与痛苦。
二、钢琴曲《升C小调圆舞曲》的曲式结构与技巧分析。
(一)曲式结构第(1-32小节)此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
(32-48小节)是乐曲主部,由两句乐段组成。
(46-94小节)为该曲的第二插部是复乐段结构。
《升c小调圆舞曲》的第一部分(1-32节)是无序奏。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肖邦的c小调圆舞曲是肖邦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属于他的作品集Op.64中的一部分。
这首圆舞曲由肖邦在1834年创作,是他晚期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首。
肖邦在创作这首曲子时,正处于创作热情高涨的时期,他的音乐作品也逐渐展现出了成熟和深沉的风格。
c小调圆舞曲在当时的欧洲音乐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一首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作品。
这首曲子融合了肖邦独特的旋律和和声风格,展现出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创作才华。
这首圆舞曲也被认为是肖邦作品中的代表之一,体现了他对于钢琴音乐的独特贡献和影响力。
c小调圆舞曲是肖邦音乐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展现了肖邦作为作曲家的才华和创造力,同时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演奏的重要曲目之一。
通过分析和欣赏这首曲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肖邦作为音乐大师的独特魅力和音乐风格。
1.2 作曲家简介肖邦(Frédéric Chopin)是波兰著名作曲家和钢琴家,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之父之一。
他于1810年出生在波兰的一个小镇,自幼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在维也纳和巴黎等音乐重镇学习和演出后,肖邦开始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成为当时乐坛的炙手可热的新秀。
肖邦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其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激情。
他善于运用各种和声技巧和琶音等钢琴练习,为钢琴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深度。
他的作品除了在技巧上要求极高之外,更强调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和演绎。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如《雨滴前奏曲》、《夜曲》等。
他对钢琴音乐的贡献被誉为是开创了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先河,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音乐界广受好评,在钢琴演奏界也被视为难度较高的挑战,成为许多钢琴家追随和演奏的经典之作。
1.3 乐曲概况肖邦的c小调圆舞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作品,被认为是肖邦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圆舞曲是肖邦在1815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15岁。
浅析肖邦夜曲的风格特点与艺术特征—以《升c小调夜曲》为例

浅析肖邦夜曲的风格特点与艺术特征——以《升c小调夜曲》为例摘要:肖邦是一个感情极其细腻,并是一个味诗意浓厚的钢琴大师。
他用一生的精力和心血为我们创作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钢琴作品。
这首《升c小调夜曲》是肖邦去死前完成的,是他的的遗作之一,也是他的所有夜曲集中最富于戏剧性和震撼性的作品。
本文以《升c小调夜曲》为研究对象,对肖邦的生平背景,肖邦的夜曲,以及这首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解读。
关键词:肖邦;夜曲;升c小调夜曲;风格特点;艺术特征引言(前言)在大学期间,肖邦的各种类型的作品我都有弹过至少一首。
在这些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夜曲,因为在肖邦所有作品中,夜曲是最能打动我的类型作品,在弹奏夜曲的时候我的内心会格外宁静,会沉浸在夜晚的宁静中,脑子浮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画面。
肖邦是大家都熟知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他的夜曲也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
他在菲德尔影响下,创作了具有浪漫,抒情的夜曲。
而且忧郁的,矛盾的情感中浮现了浪漫主义的气息,非常的大胆且浪漫,令人流连忘返,深受大家的认可和喜爱。
《升c小调夜曲》这首作品是肖邦的遗作,这首特殊的作品是晚年最具代表性且最有意义的作品,创作于1830年,但是肖邦逝世后才被后人发表出来的,大概在1870年发表出,那时候肖邦已经去世多年,这是多么的珍贵作品呀!这篇论文中我发表的内容是关于肖邦,肖邦夜曲和《升c小调夜曲》的创作背景,风格,曲式,根据本科时期期间课堂所学所体会的知识,加上课后查阅的资料库进行的深度探究和发表。
希望大家能在我的论文中有所收获和启发,共同成长,在演奏技巧上有更高的提升。
1 肖邦和他的夜曲1.1 关于肖邦肖邦,1810年出生,波兰人。
1830年肖邦搬到了法国巴黎生活,因为波兰起义的原因,被迫离开家乡。
后来在巴黎他的生活以教学和作曲为主,1849年的时候,肖邦得了肺结核,病死在家中,令人惋惜和不舍。
肖邦的作品非常具有个人的,唯一的独特特色,并且肖邦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肖邦《升c 小调波兰舞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解析吴玻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摘要: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他的波兰舞曲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裁之一。
肖邦的波兰舞曲不仅有如歌的旋律,还有丰富的和声,因此他的艺术成就远远高于同时期的音乐c小调波兰舞曲》进行了曲式、节奏、旋律的分析以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04-02家。
本文通过对作者的介绍和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对《升 及演奏解析,从而更好地诠释这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关键词:肖邦波兰舞曲创作特点演奏中图分类号J 605 文献标识码:A肖邦一生都在为钢琴创作,作品的体裁更是丰富多 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波兰舞曲有二十首。
在这些作品 中,并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技巧,而是真真切切的表现了 对祖国革命命运的关切,对敌对侵略势力的愤怒,渴望祖 国自由并独立的美好向往。
肖邦所有的波兰舞曲就像是 祝福、歌颂祖国的钢琴类诗篇,他的不平凡命运给他带来 了不平凡的人生,他的不平凡经历给他带来了不断的灵 感,让他拥有如此高的评价。
一、波兰舞曲的创作背景“波兰舞曲”又名“波罗乃兹舞曲”,是波兰民间的一 种音乐歌舞形式,肖邦的波兰舞曲在他所有创作的作品 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因为肖邦从小深受波兰民 间音乐的影响,7岁时便写了第一首波兰舞曲《g 小调波 兰舞曲》。
他早年创作的波兰舞曲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 族精神和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代替了那种注重外在华丽 效果的倾向。
肖邦从开始创作到结束创作,都没有放弃过 波兰舞曲,波兰舞曲是他离开故乡之后感情世界的真情 流露,也是他展现艺术才华的重要体裁。
由于波兰起义, 肖邦离开故乡,在他一次次知道波兰起义失败后,他创作 出了被敌人霸占祖国的仇恨与愤怒,对波兰强盛、自由、 独立的向往的后期作品,这些作品也是波兰舞曲中最为 优秀、成熟的。
我们仔细聆听波兰舞曲,听出的是肖邦内 心的呐喊,是他知道起义失败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 民族兴亡的感触。
正如李斯特所说“肖邦的波兰舞曲强有 力的节奏,可以使最懒散和麻木不仁的人都惊动和振奋 起来,……大多数的波兰舞曲都有雄赳赳的气概,它把英勇和纯朴结合起来,……它们都散发出沉着、自信、坚定的气息……当你听肖邦的波兰舞曲时,你好像看见对人 类命运中所遭遇的一切不平和反对奴役的人们的那种坚 强有力的步伐。
”这些曲目也让波兰舞曲成为肖邦化的赋 予民族性格、充满诗意和最有豪迈精神的乐器品种。
二、肖邦《升c 小调波兰舞曲》的创作特点(一)曲式结构分析《升c 小调波兰舞曲》为复三部ABA 的曲式结构,乐 曲速度为109,我们首先来说第一部分A 段。
A 段为升c 小调单三部曲式。
乐曲的前面四个乐句 以突出的力量感充分体现了快板的热情,然后直接带人 乐曲的主题。
第6小节至第9小节,旋律渐渐上行,渐强, 随着句末而渐弱。
第10小节至第13小节,转为问答模 式。
接下来从升c 小调转为升G 大调,轻柔整齐的八分和 弦开始,接着一串紧凑的爬音奏出,共变化出现四次,一 次比一次紧凑,一次比一次有力,最后达到两个F 。
紧接 着出现了丰富和声的一段,高声部由单音从强到弱逐渐 的进人一段优美的旋律,其他声部则是节奏整齐的和弦。
在乐曲的第31小节至第38小节,回到了之前的对问句 的对答。
第二部分B 段,由升G 大调转为降D 大调,在速度 上稍微变慢。
这一段的乐句非常具有肖邦曲式的特点,高 声部为独奏,优美的旋律让人感觉非常的自由与和谐,忽 强忽弱的旋律是情感的起伏与爆发。
中声部和低声部很 弱,随着旋律变化而变化。
在乐曲第55小节,转为两声部 同时进行,分别为高音声部和次中音声部,中声部轻轻的4Yi Shu PingJian|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 M伴随着两个声部进行。
这种和声丰富的手法一直进行到 第71小节结束,接着又回到了高声部的独奏。
第三部分全曲完全再现A段,回归到升C小调结束 全曲。
这种基本的三段式结构,在创作组织结构上更加的 丰富和饱满。
(二) 节奏分析在节奏方面,肖邦的波兰舞曲遵循了常规的三拍子 节奏,最具有传统的波兰舞曲节奏就是左手较为固定的 典型伴奏型:X XX XX XX。
这种节奏在《升c小调波兰舞 曲》的主题中出现了很多次。
除去典型的节奏型外,肖邦还做了丰富的节奏变化。
比如刚开始的前四小节,五个连续的后附点音符,一步一 步渐强,最后一拍休止,紧接着出现几个强有力的和弦。
仅仅四小节,就足以表现出宏伟的气势。
三连音也是变化节奏中的一种,比如乐曲的第7小 节以及第11、12小节。
肖邦虽然在节奏上进行了改革,让节奏更加富有变化,让音乐形象更加丰富,但是却依旧保持着波兰民族传统的 节奏特点,这种变化使得波兰舞曲更加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 旋律分析在肖邦创作的作品当中,通常都具有歌唱性,音乐爱 好者和学习者们喜欢以唱歌的方式来哼唱旋律与和声,这是肖邦最大的风格特点。
而笔者在弹奏这首作品时,老 师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要去唱旋律,他所创作的旋律非 常美妙,柔和、温暖,用唱的方式来带人演奏。
在音乐文化 史中,在旋律作家当中肖邦占有着一席之地。
三、肖邦《升c小调波兰舞曲》的演奏解析二十多岁的肖邦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各种病症缠 绕着这个痩骨嶙峋的音乐家,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影响 肖邦对音乐的创作,肖邦就是通过创作来消减自己的病 痛和对祖国的思念。
在乐曲的第一部分中,以两个ff的强度带人之后的 sfz,对于这种力度变化上的急速转变,就演奏者而言有着巨大的考验,需要演奏者对于力度的掌握,强有力并且稳 重的和弦演奏,前面两个小节长音就是重音,包括踏板的 运用也要相对应在长音上。
后面两个小节的节奏需要稳 重以及干净利落的方式去演奏,不能弹奏的似段不断,似 连非连。
手臂的运用、指尖的发力和踏板的运用决定着这 些乐句慷慨且辉煌的气势。
10-13小节中,展现出了和前面部分的问与答,与之 前的部分相互映衬和呼应。
因为是回到前面的乐句,所以 要求演奏者在力度上相对较弱一些,触键的时候可以稍 慢和稍轻,不能太过于急躁。
我们可以用手腕带动指尖的 方式去轻轻的演奏。
14-20小节中的音型对比上,乐句力度和速度波动 非常的强烈,以两个p p的力度进人,和弦的触键要求上 需要到达键盘的底部,但是在力度上又不是以强的方式 去演奏,在控制力度的时候可以用手指保持着姿势往琴 键里送,然后就是第一组琶音,力度要轻,在之后慢慢的 对后续琶音进行越来越强的加工。
所以在这一段的演奏中,对于弹奏者而言,相对较高的演奏技术决定着这一组琶音所代表的情感,不能够一带而过,因为这样的琶音演奏体现不出琶音的流动性和感染性。
我们平时在练习这一段乐句的过程中,可以用较慢的速度一个一个的演奏,在力度的对比上可以稍微夸张一些,把节奏稳好,然后再慢慢的加快速度,最终达到理想中的要求。
整首曲子的第二部分,非常具有诗的特点,流动、浪漫而又热情的慢慢推进,是乐曲中比较难处理和演奏的一部分,也是这首乐曲情感爆发的高潮部分。
长长的柔版就像抒情、优美的歌声一样,带着出门在外游子的思念,仿若回到了远处的故乡。
另外这一段也是表达感情最好的一段,第43小节至第45小节,仅仅的三小节,就要从最弱的音量随着旋律的运动而渐强。
接着又随着旋律的下行而渐弱,另外这三小节的弹奏会经常用到右手的4、5指,而我们的4、5指又是最弱的,所以要更加注意右手4、5指的锻炼。
弹奏到第46小节的最后一拍时,我们可以做一个减慢处理。
乐曲的第55小节,从右手的旋律转变到了左手,这一段的旋律从悠扬、柔美变成了沉闷、淡淡的哀伤。
在次中音声部进行同时,高声部也出现了隐隐约约的旋律。
第64小节至第67小节,旋律一次次的强烈,一波接着一波,充分表达了肖邦对家乡破碎的痛心和哀伤之情。
这部分的复杂情绪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并与音乐融合起 来,所以我们要反复的弹奏才能达到演奏的效果。
第68小节开始,旋律渐渐恢复了平静,音量变弱,速度也随之减慢。
第72小节,乐曲回到了第二部分开始,也就是整首乐曲的第三部分。
四、结语肖邦是浪漫时期的代表,也是爱国主义钢琴诗人,所以他的作品被人们称为“伟大”的作品,原因就是他把当时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和爱国精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他的创作是和波兰民间艺术紧密相连的,所以他也是一位民族音乐家。
波兰舞曲是肖邦众多钢琴体裁中最具有代表的作品 之一。
通过对《升c小调波兰舞曲》的创作风格,创作特点 以及演奏分析,我们不仅看到了作品中的细腻、柔美和抒 情,体会到了这首作品的戏剧性一面,在情感上的剧烈转 变,充分体现了作曲家肖邦对与自己祖国的希望,緬怀祖国的辉煌以及怀念亲人的复杂情绪,用悲壮、激昂、热情的音乐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笔者更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这首音乐作品在情感的表现上更加显而易懂,让演奏者对于乐曲的情感表达的理解上更加充分和完善。
参考文献:[1]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2] 万亚平.肖邦与《波兰舞曲》[J].音乐世界,1991,(05).[3] 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4] 刘清.肖邦《波兰舞曲》的创作特征[J].大舞台,2015,(02).[5] [法]贝尔纳•加沃蒂.肖邦传[M].张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Yi Shu Ping Jian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