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心率控制的药物选择策略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怎么用药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怎么用药心力衰竭是指心室功能下降,心衰患者经常有气促、乏力、心悸等不适症状,病情严重的话,极易发生心脏性猝死。
可以这样说,心力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室性心律失常是该疾病发展过程中最容易引发的并发症,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心衰患者伴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70%以上,并且心室功能的恶化程度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成正比。
除此之外,不当使用心衰药物也是引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比如,排钾利尿剂、洋地黄等治疗心衰药物,一旦使用不当,都有可能引发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心衰伴有心律失常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最为棘手的问题,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使用治疗心衰伴发心律失常的药物呢?1、西药治疗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已经陷入两难境地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为室性早搏,而治疗室性早搏最主要的西药为胺碘酮,这类药物具有负性肌力的作用。
然而,心力衰竭患者本身缺乏心肌力量,如果再服用具有负性肌力作用的药物,就会导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力量更加低下,这样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即便如此,胺碘酮是唯一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的药物,对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有着显著的效果,但是对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有着非常大的服用风险,这是因为心力衰竭患者服用该药物之后,可产生非常多的副作用,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心脏外的副作用,一旦产生很难再通过药物调理过来,根治基本无望,以至于很多心力衰竭患者在服用的过程中不得不停止治疗。
心力衰竭本身属于一种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中途停药,大大影响了该疾病的治疗效果。
2、中药治疗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伴发心律失常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界的治疗难题,基于西药治疗的种种弊端,我国中医临床心血管专科研究团队以中医脉络学为指导,研制出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新药——参松养心胶囊。
该治疗药物包含了十多味中药成分,包括人参、麦冬、丹参、甘松等,最大的特点为快慢兼治、整合调节心律失常,其中人参作为该药物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能量储备的作用,对机体内DNA、RNA的合成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从而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和血浆中的cAMP水平,有效增强心力衰竭患者机体心肌收缩能力,使血小板聚集得到有效抑制。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如何用药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如何用药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在我国女性心衰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5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为1.3%左右,心衰的发病率通常会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大部分心衰患者都会伴发心律失常,所以对于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患者要有针对性地用药,以延缓疾病对患者的伤害,减轻病状延长患者生命周期。
1.心衰与心律失常心衰即“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脏无法将足量血液泵送至人体内各器官中导致人体各组织无法完成基本代谢的综合征。
心衰患者的表现常为呼吸急促且困难、四肢无力导致活动受限等。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患者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导致心脏跳动频率异常、心跳过快或过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心律失常可独自发病,也可伴随其他心血管疾病发生。
患者应长期服用抗心率失常药物进行治疗,严重者要进行手术以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率异常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通常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经过系统治疗后都会得到改善,患者生存周期也会延长。
2.心衰会导致心律失常吗?患者患有心衰时极有可能伴发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博等类型心衰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伴有心律失常后将会加重患者血液流动不畅的情况,心脏供血不足将导致血液无法及时输送至身体各器官中,易使某些器官因缺血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所以当患者出现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时,要及时正确用药治疗。
3.心律失常的症状:心律失常患者发病时常有一下几种症状:①心律失常会导致患者冠状动脉缺血,从而使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心绞痛,更严重会导致患者心肌梗死。
②心律失常会导致患者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短期内会出现头晕、视线模糊、短期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更严重则会导致患者抽搐,甚至大脑永久性损伤。
③心律失常患者肢体供血不足会出现乏力的症状,患者在急性心律失常期常表现为心悸、心慌、大量分泌汗液等症状。
④若患者病发时未及时得到治疗,将会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患者突然晕倒,长时间昏厥甚至猝死。
心衰的治疗方法

心衰的治疗方法
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可引起心肌功能减退、血液循环紊乱等一系列问题。
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具体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心脏负担、控制水肿、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脏收缩力等。
2. 资料准备:患者需要定期测量并记录体重、血压和心率等生理指标。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3.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对心衰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原则,并控制饮食中的液体摄入量。
4. 心脏康复:心衰患者可以通过定期参加心脏康复计划来改善心脏功能。
这些计划通常包括适度的有氧运动、心理支持和相关教育。
5.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特殊严重的心脏病因,如冠心病导致的心衰或瓣膜病变引起的心衰等,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来修复或替换心脏血管或瓣膜。
6. 心脏移植:对于部分难治性心衰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心脏
移植手术。
总之,心衰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和可能的手术治疗等方法。
及早发现和积极治疗心衰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优先选择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优先选择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了解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并选择合适的优先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病情进展以及降低死亡率。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多个方面。
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
首先要提到的是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
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会出现体内液体潴留,导致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利尿剂能够帮助排出多余的液体,减轻心脏的负担,缓解症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也是常用药物,它们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心室重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能够进一步抑制醛固酮的不利作用,对心衰患者有益。
此外,新型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通过抑制脑啡肽酶,发挥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对于一些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存在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情况,CRT 可以通过调整心脏的电活动,使左右心室收缩更加协调,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移植则是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种终极治疗选择,但由于供体有限以及手术风险等因素,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生活方式的调整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患者需要控制饮食中的盐分摄入,避免过多的钠导致液体潴留和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适量的运动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也是有益的,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同样有助于病情的稳定。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如果患者处于心力衰竭的早期阶段,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优先选择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1. 引言1.1 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经常会相互影响,二者往往并存于同一患者身上。
心力衰竭是心脏功能减退导致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种疾病,会导致心脏的负荷增加,从而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律失常则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包括过快、过缓、节律不整等情况。
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血液供氧不足,加重心力衰竭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合并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综合治疗,同时针对心脏功能减退和心律失常进行干预,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心律失常会增加患者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心脏情况、病史以及其他合并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厄贝沙坦和胺碘酮作为两种常用的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中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机制,可以互补对方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更好地控制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中关于的内容。
】1.2 厄贝沙坦与胺碘酮的作用机制厄贝沙坦是一种常用的高血压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II的受体,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减少心脏负荷。
而胺碘酮则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阻断多种离子通道,抑制心脏异位冲动的传导,从而维持心率正常。
厄贝沙坦和胺碘酮的联合应用在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时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同时调节血压和心率,改善心脏功能。
厄贝沙坦通过降低心脏后负荷,减轻心脏负担,从而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胺碘酮则可以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减少心脏早搏和房颤等不正常心律。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地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减少心脏负荷,提高心脏功能,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厄贝沙坦和胺碘酮的作用机制互补,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和心律,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心衰病人的药物管理和监测

心衰病人的药物管理和监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弱而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药物管理和监测对心衰病人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心衰病人的药物管理和监测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一、药物管理心衰病人的药物管理是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常情况下,治疗心衰的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这类药物能够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降低血压。
患者在使用ACEI或ARB时,应密切监测血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以避免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2. 利尿剂:利尿剂能够减轻体内液体积聚,降低血压和心脏负荷。
但患者在使用利尿剂时,应定期检查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和尿液输出量,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3.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能够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并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
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患者应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和心电图,以及肝肾功能,避免药物对心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4.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可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脏负荷。
患者在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时,应定期检查血压、心率和心电图,以及肝肾功能,以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5. 阿尔多酮拮抗剂:阿尔多酮拮抗剂可减轻水钠潴留,降低血压。
患者在使用阿尔多酮拮抗剂时,应定期检查血压、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以避免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二、药物监测对心衰病人进行药物监测是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监测指标:1.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能够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包括心室收缩功能、射血分数等。
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及时掌握药物治疗的效果。
2. BNP水平监测:脑钠肽前体(BNP)是一种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评估心脏负荷的大小。
BNP水平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治疗。
3. 血压监测: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可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的节律控制与心率控制

果需要 , 入组 后 3个 月 内推 荐 进 行 第 2次 电转 复 。 以后 房颤复 发时 推荐进 行额外 电转复 。选 择胺碘 酮 用于 窦性心 律 的维持 , 如果需 要 , 索他 洛尔 或者 多菲 利特 也可使 用 。如果 心动过缓 影 响了抗 心律失 常药 物 的使用 , 推荐安 装永 久性起 搏器 。
・
7 ・ 6
Ch n s o ra fCado ac lrMe iie,F bu r 0 9,V 1 1 i e eJun lo rivs ua dcn e r ay2 0 o. 4。No 1 .
— —
.
国外 文 献 摘 译 .
心 力 衰 竭 患 者 心 房 颤 动 的 节 律 控 制 与 心 率 控 制
Rh t m o t o e s s r t o t o o t i lfb i a i n yh c n r lv r u a e c n r lf r a r a r l to i l a d he r a l e n a tf i ur
R yD, aa cM , a e S e a o T l i j N t l , t 1 t .
心力 衰竭 合 并 心 房颤 动 ( 房颤 ) 者通 常 的处 患 理是 恢复并 维持 窦性心 律。这种 做法 部分是 基于有 数 据表 明房颤是 心力 衰 竭患 者 死 亡 的预 测 因 子 , 提 示 抑制房 颤可能 改 善 患者 的预 后 。然而 , 样 做 的 这 益处 和风 险并没 有被充 分研究 。
( 别为 2 %和 3 % ) 以及 心血 管 原 因死 亡 、 分 8 1 , 脑卒
律失常药物 , 第二度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 心动 过缓小 于 5 O次/ i) 有长 Q mn , T综 合 征病 史 , 往有 既
心衰的最佳治疗方法

心衰的最佳治疗方法引起心衰的原因有很多,如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导致心肌收缩无力;急起的机械性阻塞,引起心脏阻力负荷加重,排血受阻;急起的心脏容量负荷加重,如外伤,急性心肌梗塞或等;急起的心室舒张受限制,如急性大量心包积液或积血;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心室暂停等,以上的都是导致心衰的原因。
1.心衰的西医治疗心衰的最佳冶疗方法就是先要选对药物,一般治疗心衰有好几种药物,我们要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去选择,这样才能加大其疗效;(1)增强利钠肽系统是心力衰竭治疗的良策之一,也就是可以通过给予外源性心房利钠肽、脑利钠肽;应用利钠肽受体激动药及应用中性内肽酶抑制药。
利钠肽,静脉输注BNP具有较强的排钠、利尿、扩张血管,抗有丝分裂、肾素、醛固酮的效应,能够在心肌舒张过程中起松弛作用。
中性内肽酶既能抑制BNP分解、增强有利的神经体液作用,又能同时抑制有害的神经激素作用。
(2)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
(3)他汀类药物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通过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生存率。
(4)EPO一种新的广泛性机体保护因子,在中重度心力衰竭病人应用EPO治疗均可以明显提高病人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
(5)醛固酮拮抗剂的应用。
2.心衰的中医治疗心气不足,心阴亏型的患者可以服用葶苈生脉五苓散加减,有益于益气敛阴,活血利水;脾肾阳虚,水湿不化证的患者,为了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可服用真武汤加减;对于气虚血瘀,痰湿阻滞证的患者则可服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具有活血化瘀,兼以补气之效。
心衰的患者在平时也要遵守一些注意事项,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而出现发烧、贫血、甲亢等疾病,注意控制饮水量,心衰主要是心脏的泵血有问题,如果喝水过多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同时禁止过量饮茶喝咖啡,因为这对心衰极之不利;积极适当地运动,循序渐进,若是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先在床边坐一下,然后扶着床沿走几步,再走到屋子门口,再逐渐走出去散散步。
1.急性心力衰竭一旦确诊,应按规范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患者心率控制的药物选择策略
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是全球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2018年美国的心脏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心衰占心血管疾病主要死亡原因的第三位(9.0%)。
我国心衰患者的注册登记研究(China-HF)对2012年-2014年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住院心衰患者的病死率为5.3%。
如何降低心衰患者的病死率将是全球心血管界重要的攻坚部分。
Framingham研究,对心率增加导致的心血管风险首次报道。
该队列人群长期随访研究显示,心率每增加10次/分,全因死亡率增加14%。
心衰时,静息心率超过80次/分可导致心功能障碍进一步恶化。
心率变化目前被认为是判断心衰是否控制的指标,病理性心率加快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已经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重要指标。
一.心衰合并窦性心律的药物选择
对于窦性心律的患者,近几年欧美及中国心衰诊断与管理指南均建议总体目标静息心率维持在55-60次/min为宜,未强调心率的进一步降低。
1)β受体阻滞剂
所有有症状(NYHAⅡ-Ⅳ级)的慢性收缩性心衰,除非有禁忌或不能耐受外,均需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I,A)。
心衰患者应尽早达到β受体阻滞剂能耐受的最大剂量,降低静息心率,使其最大获益。
但是,需要注意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使用中仍存在障碍,主要是一些患者达不到目标剂量,部分心率难控制的患者可能存在β受体阻滞剂抵抗的可能。
因此,对于心衰合并窦性心律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率控制不理想的患者需要考虑联合药物治疗。
2)伊伐布雷定
伊伐布雷定是一种选择性窦房结细胞起搏离子流(If)通道的阻滞剂,通过抑制起搏电流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从而起到减慢窦性心率的作用。
基于SHIFT研究结果,《2016年ESC心衰指南》建议已使用目标剂量或最大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和醛固酮拮抗剂充分治疗后仍有症状的LVEF≤35%,且窦性心率仍≥70 次/分,考虑应用伊伐布雷定降低心衰住院和心血管死亡风险(Ⅱa,B)。
对于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存在禁忌证的有症状且LVEF≤35%、窦性心率≥70 次/分应考虑接受伊伐布雷定治疗(Ⅱb,B)。
二.慢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的药物选择
慢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的“律”与“率”策略选择仍具有争议。
目前循证研究提示“律”与“率”策略地位相当,依据患者情况个体化而定。
《2014年中国心衰指南》建议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静息心率<80次/分,中度运动时<110次/分。
目前药物选择包括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胺碘酮、非二氢吡啶CCB。
1)β受体阻滞剂:
NYHA(I-III级)的患者,除非有禁忌或不能耐受外,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I,A)。
2) 洋地黄类药物:
洋地黄类药物主要包括地高辛、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等,主要获益在于减轻患者心衰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再次住院率,但不影响生存率。
洋地黄治疗心衰或在总体评价上处于中立地位。
对于NYHA I-III级的患者,如果接受β受体阻滞剂后心室率依然高,或β受体阻滞剂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应考虑应用地高辛(IIa,B)。
对于NYHA IV级的患者,除了治疗急性心衰,未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静脉应用可降低心室率(IIa,B)。
3)胺碘酮:
胺碘酮是目前指南唯一推荐应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转复心
律的抗心律失常药。
慢性心衰合并症状性房颤,可考虑使用胺碘酮行节律控制,但属于二线治疗。
对于NYHA IV级患者,除了治疗急性心衰,可考虑静脉注射胺碘酮降低心室率(IIa ,B)。
接受最佳药物治疗,但仍有持续症状和/或体征的心衰患者,可考虑胺碘酮药物复律,以改善临床状态(IIb,B)。
成功电复律之前(和之后),可考虑胺碘酮用于维持窦性心律(IIb,B)。
4)非二氢吡啶CCB
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因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应避免用于收缩性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
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可谨慎应用。
三.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选择
对于非持续性、无症状室性心律失常除了β受体阻滞剂,不建议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以优化抗心衰治疗(I,A),同时纠正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恶化或诱发的因素。
β受体阻滞剂是唯一改善心衰患者预后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用于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对生存终点呈中性作用,但由于其心脏外不良反应,不宜常规或预防性应用于心衰伴频发室早或无症状性、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已置入ICD的患者,经优化治疗和程
控后仍然有症状或反复放电,推荐给予胺碘酮治疗(I,C)。
不适合置入ICD、已经优化药物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胺碘酮治疗,以预防持续的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IIb,C)。
四.小结
心衰患者维持较慢的心率和较低的心率变异已经成为慢性心衰治疗
改善预后的靶点。
心衰合并房颤或室性心律失常并不少见,寻找并纠正潜在的加重及诱发因素,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β受体阻滞剂是控制心衰患者心率并改善预后的药物,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仅有限用于心律失常症状明显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