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课文解析
教案八年级语文蜡烛说课稿

教案:八年级语文蜡烛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蜡烛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2.通过阅读《蜡烛》一文,学会分析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对艺术细节的敏感度和情感共鸣能力4.加深学生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认识二、教学内容1.文学常识:文章中的蜡烛意象2.展示文学艺术魅力:阅读《蜡烛》一文,探究细节之美3.人生感悟:从《蜡烛》中看到人类命运的转折和弱小三、教学重难点1.文学艺术的组织与表现2.文字细节的分析与理解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思考一下用什么样的物品或符号可以代表人们内心中好或者坏的想法和情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出本课的主题:文章中的蜡烛意象。
2. 文学常识环节介绍蜡烛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向学生解释蜡烛作为文学艺术中常用的意象,通常代表着生命、温暖、思考、细节等等。
同时,让学生思考其他常见的文学意象有哪些?3. 阅读环节让学生阅读《蜡烛》一文,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氛围,读懂作者通过蜡烛这一细节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 细节解析环节分小组讨论文章中的各个细节,并尝试理解这些细节所包含的意义和象征。
例如,文章中的“柴薪”、“黑夜”等等细节,都代表着什么?5. 思考环节通过对文章的细节解析,引出学生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认识。
让学生自由发挥,思考自己对人类命运的看法和主张。
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作家和文学作品,让他们补充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6. 课堂总结本节课的核心:通过阅读《蜡烛》一文,学生了解蜡烛在文学中的意义和象征,加深对艺术细节的敏感度和情感共鸣能力,思考人类命运的转折和弱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分析蜡烛意象和文章中的细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命运的话题,帮助学生对生命、命运有了新的认识,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待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更好的把握,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提供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原文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住在那里。
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
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
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
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
这个红军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
蜡烛课文句子赏析

蜡烛课文句子赏析《蜡烛》是当代作家墨白创作的短篇小说,下面是整理的《蜡烛》句子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蜡烛》课文赏析“谁呀?”老人颤巍巍地从凳子上站起来,打开门。
一股寒风夹杂着雪花迎面扑来,接着,他看到门口立着一个中年人。
老人说:“中勤,是你。
”“我来给您送碗饺子。
”“咦;;真是。
”老人把中勤让进屋来,指着墙下的案板说:“你看你看,送了十来碗了,咋吃?”案板上果真摆着十多碗饺子。
中勤说:“过年哩,都兴。
”“看你,还拿馍。
”老人接过中勤递过来的馍兜,驼着背走到桌前,把馍一个个放到篮子里去。
老人说:“你看,满了。
”“送来就吃,大家的心意。
”“年年这样,叫我咋还情哩?”“看您说哩?您恁大年岁了,谁家的活没做过?”中勤接过老人递过来的手巾说:“歇着吧,我走,明个儿一早来给您拜年。
”“拜啥年,不兴了。
”“咋不兴,兴。
您别出来了。
”中勤站在门口又说:“谁来给您贴的门神?”“几个小学生,一早就来了。
你看,还有墙上贴的画。
送的就贴不了,我叫几个老师拿走了。
”“应该应该。
”中勤说:“一年到头找您麻烦,喝茶哩,修桌凳哩,几百个学生,应该。
”“就这平常,也不叫你动手呀,扫地哩,压水哩,见天水缸满满的。
青菜给你送的吃不了,盐啦啥东西,你不知道就称回来了,这些小孩子。
”“回屋吧,天冷。
”中勤说完就“嚓;;嚓;;”地走进雪地里。
老人弯弯地立着,看着中勤渐渐地走过操场,最后消失在大口外边。
老人猛地想起了什么,一只手拍在苍老的额头上,自言自语地说:“看看,我这记性,咋就忘了中勤的锅盖哩?唉……”老人上了门,走到床头在一堆木板里抽出几块桐木板来,在柔和的电灯光下反反复复地看几次,说:“就这几块吧,就这几块。
”他抱着木板来到长长的工作凳上,坐下来,开始刨板子。
刨了两下,刨子太饿,就用斧头退退,又接着刨。
刨子吃进木板“哧;;哧;;的声音很平和。
有一丝透明的鼻涕流过他花白的胡须,滴落在刨得平整的木板上。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3课 蜡烛(共38张PPT)

1943年6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这是苏联 卫国战争中的大型战役之一。
57600德国法西斯战俘被押送着经过莫斯科。 1944年6月17日。摄影:特拉赫曼。
诺 曼 底
苏 联 红
登 陆
军 攻 克
柏
林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俄罗斯纪念苏联 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
课文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 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 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 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 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 开 始 了 长 达
月 德 国 法 西 斯
兵
天临
的列
围宁
困格
战争期间法西斯共毁坏了1710座苏联城市 和7万多村庄。克拉斯诺格勒。1943年。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进行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中,德 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150万人,3000 多辆坦克与3000多架飞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 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苏军由防御转为反攻。 这是战斗在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 “休息”
对炮火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 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 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课文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 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 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 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 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 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蜡烛》课文原文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将珍藏了四十五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青年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那炮火,去目睹那幕感人的场景,去感悟那份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辉。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战士的死,没有人知道更多的细节,但毫无疑问,他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宁而牺牲的。
他的死重如泰山,他的精神将永存于人们心中。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这意味着战士们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任务不仅是对战士们的考验,也是对他们的磨砺。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用无畏的勇气展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坚韧。
《蜡烛》一文以“蜡烛”为线索,通过描写南斯拉夫母亲在战场上点燃花烛的场景,展现了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和超越国界的关爱。
花烛的点燃,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仰。
同时,文章也通过描绘战场上的场景和战士们的英勇表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使读者感受到了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人性与爱的沉重话题。
它不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战争题材作品,更是一首对人性光辉的赞歌。
《蜡烛》课文解析

《蜡烛》课文解析这是一篇战地通讯,报道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老母亲——育乞西不忍其暴尸沙场,不顾炮火连天,不顾年老体弱,以惊人的毅力艰难地将其掩埋了,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苏联青年的坟头。
燃烧在暗夜里的“这一点火焰”“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永垂不朽”。
这篇战地通讯就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
作者用深情含蓄的笔触,赞美人类灵魂深处的人性美,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人民在战争中用血肉凝结起来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这篇通讯极具文学色彩。
它起笔很平,一开始就用简洁朴实的语言,简单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接下来,作者把重点投向了那位伟大的母亲,浓墨重彩,精心刻画南斯拉夫老母亲的形象。
老妇人育乞西埋葬红军战土契柯拉耶夫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感人,催人泪下。
这一部分就像是一幅幅色彩凝重的油画,在我们面前慢慢地展开,强烈的形象之美、意境之美、色彩之美、静寂之美,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
当育乞西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去安葬红军烈士。
这时一幅幅壮美的画面便依次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年老体衰的老妇人蹒跚地走在炮火硝烟中,走进方场;她吃力地翻过尸身、轻轻梳理烈士的头发;她跪在弹坑里,用手掌舀干坑里的积水;她两手抄在烈士腋窝下,艰难地拖着烈士的遗体;她跪着亲吻烈士的嘴唇、前额;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她把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插在坟头,点燃;她两臂交叉在胸前,一动不动坐在坟边……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定格了一幅幅壮美的图画,定格了一位伟大、勇敢、善良的母亲。
《蜡烛》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蜡烛》教学反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文言文是一项必修内容。
中学阶段学习文言文内容针对比较传统,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媒介手段,使得学生在研读文言文时能够更加融入到其中。
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情感共鸣、思考和探究。
下面,本人将就本人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蜡烛》一文,从教材的选定、教学的设计和方法上进行深入探究和反思。
一、研读教材选定在语文教学中,知名的文言文一般都是必修内容。
而《蜡烛》无疑是其中著名的一篇读本,它既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又有着简单流畅的文笔,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刻的寓意和生动的人物塑造,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白话文。
选用《蜡烛》作为读本很有必要。
《蜡烛》的主题闪耀着光明与黑暗的对比,呼唤人们秉持信仰,振奋精神,向着灵魂的宁静与拯救而努力。
它也是一篇有价值的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自我认知,增强道德素养,提高人文素养,拓宽国际视野和增强国家竞争力。
第二、教学设计和方法1、注重情感共鸣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注重情感共鸣和思考,将学生带入文本中去,领会文本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比如,在讲述白炽灯与蜡烛的历史及文化典故时,我讲述了很多细节,并与学生互动探讨,令学生得以深入了解历史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感,增强情感体验。
由此,学生便可以在文化交流、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更加自信,更加开放。
2、“桥梁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桥梁式”教学体系,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从“教师导向”转化为“学生导向”,旨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自主创作中,《蜡烛》的形象和内涵被开发得更加淋漓尽致,能够越来越真正地辐射学生的内心,参与其中的学校在文学创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3、多元媒介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很看重多元媒介的使用,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比如播放动画视频,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受形式对文本内容深入理解。
而对于一些难度高的句子和韵律,我们通过多种方式阐释,使学生在研读过程中能够轻松理解,便于后续掌握。
《蜡烛》电子课文

《蜡烛》电子课文西蒙诺夫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那个早晨,5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5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5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也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几次间歇。
连长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他说,因此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也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了桥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居住着一个叫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
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
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4天。
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5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
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5个红军战士,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5个红军战士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就失去了知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课文解析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报道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老母亲——育乞西不忍其暴尸沙场,不顾炮火连天,不顾年老体弱,以惊人的毅力艰难地将其掩埋了,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苏联青年的坟头。
燃烧在暗夜里的“这一点火焰”“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永垂不朽”。
这篇战地通讯就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
作者用深情含蓄的笔触,赞美人类灵魂深处的人性美,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人民在战争中用血肉凝结起来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这篇通讯极具文学色彩。
它起笔很平,一开始就用简洁朴实的语言,简单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接下来,作者把重点投向了那位伟大的母亲,浓墨重彩,精心刻画南斯拉夫老母亲的形象。
老妇人育乞西埋葬红军战土契柯拉耶夫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感人,催人泪下。
这一部分就像是一幅幅色彩凝重的油画,在我们面前慢慢地展开,强烈的形象之美、意境之美、色彩之美、静寂之美,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
当育乞西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去安葬红军烈士。
这时一幅幅壮美的画面便依次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年老体衰的老妇人蹒跚地走在炮火硝烟中,走进方场;她吃力地翻过尸身、轻轻梳理烈士的头发;她跪在弹坑里,用手掌舀干坑里的积水;她两手抄在烈士腋窝下,艰难地拖着烈士的遗体;她跪着亲吻烈士的嘴唇、前额;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她把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插在坟头,点燃;她两臂交叉在胸前,一动不动坐在坟边……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定格了一幅幅壮美的图画,定格了一位伟大、勇敢、善良的母亲。
再说静寂之美,无论是老妇人定格时的一个个姿态还是远处炮火包围下的方场肃穆、静寂的气氛,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更强烈的震撼,那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的。
另外,黑沉沉的夜幕、闪亮的炮火、红红的蜡烛火焰、老妇人黑色的大围巾,强烈的色彩对比,更增添了画面的色彩之美。
通讯的最后,苏联红军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时,发现了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老妇人外表沉静,但内心满怀着对苏联红军的崇敬与感激之情,“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整个场面庄严肃穆,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而我们内心对法西斯侵略者卑劣行径的憎恨,对和平的企盼也油然而生了。
读这篇文章,我们无不被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所打动。
她的恨与爱是同样的深沉。
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法西斯强盗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对侵略者满怀仇恨;她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充满爱戴和敬意,视苏联红军为亲人。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感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穿行于炮火之间。
红军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战争是残酷的,而在残酷的战场上表现出来的这种母性的真善美又是那样令人震颤。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者也是匠心独运的。
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包括表情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显得深沉而含蓄。
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持重,然而又那么认真。
一个个动作都作了细致的描写刻画,读来如见其人,如见其景,感人肺腑。
学习这篇文章,还要用心体会作者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
不能不说,这篇通讯题材非常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就要借助高超的写作手法。
比如,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以及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渲染气氛的同时,也为下文战士的伤亡和牺牲作了衬托。
尤其是文中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敌人的疯狂,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突出了老妇人不顾年老体衰、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
还有一个细节令人格外注意,就是文章中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感觉作者就在那里亲眼目睹这一切,一直在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其中有着多少的感动,又有着多少的庆幸啊——他为老妇人的壮举所感动,他为炮弹落得很远而庆幸。
作者是用情、用心在报道,这报道怎能不感人!
再则,作者在行文中格外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了作品一种亮色,一种抒情诗般的意境。
从老妇人摸出蜡烛,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并且格外强调,这是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象征着圣洁爱情的珍贵的结婚喜烛。
在这样的一个炮火连天的特殊环境里,在这样特殊的氛围中,一点摇曳的烛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深处,它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之光,是残酷战争中的优美人性之光。
那闪烁在小小坟头、闪烁在炮火中的烛光,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永远温暖在人们的心头。
“成灰泪始干”的“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穿透了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
我们读这篇通讯就是在感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蜡烛》这首赞美诗,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