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文言文《诫子书》知识点梳理(最新)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知识梳理及习题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知识梳理及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诫子书》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二、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四、字词解释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诫子书》诸葛亮·三国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来培养品德。

不内心恬淡无法用来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无法用来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来自勤奋学习。

不学习无法用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无法用来完成学业。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时光疾行,意志随岁月丧失。

最终成为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悲哀地困守在穷人住的房子里,到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注释1.诫:警告,劝人警惕。

2.书:书信。

3.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5.行:品行。

6.静:宁静专一。

7.以:连词8.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9.无以:没有办法来,10.明:明确、坚定。

11.志:志向12.致:达到。

13.远:远大目标14.广:增长。

15.成:达成,成就。

16.淫:放纵。

17.慢:懈怠。

18.励:振奋。

精:精神。

19.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躁:浮躁。

20.治:修养。

21.与:跟随。

22.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23.意:意志,24.日:岁月。

25.去:消逝,丧失。

26.遂:最终。

27.庐:陋室。

2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词类活用1.非淡泊无以明.志,明:使…明确。

形容词作动词,2.非宁静无以致远.,远:远大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3.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名词作动词。

4.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古今异义词1.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2.意与日去,去,古义:离开,丧失,今义:去一词多义之:1.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2.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3.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无意义)以:1.静以修身:(连词)2.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3. 可以.为师焉(凭借)志:1.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学:1.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1.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2.遂成枯落:(变成,成为)行:1.三人行:(行走)2.君子之行:(品德,操守)意:1.意与日去:(意志)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3.意暇甚:(神情,态度)去1. 太丘舍去.(离开)2. 意与日去.(消逝)重点理解1.《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诫子书》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诸葛亮,字____,琅 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____时蜀汉政 治家、军事家。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诸葛亮, 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 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默写课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 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 使人的傲慢神气。
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此即日习于傲矣。
习惯、熟悉 (2)余固恐弟之焦躁也。
本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译文:我前年之所以那么废弃懈怠,也是因为焦躁的缘故。 (2)此即日趋于奢矣。 译文:这就一天天地趋于奢侈了。
《诫子书》
6、险躁则不能治性 7、年与时驰 8、意与日去 9、枯落: 10、多不接世 11、将复何及!
6、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险,轻薄;修养性 情。治,修养。 7、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 指迅速逝去。 8、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9、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0、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1、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重点词语解释 (红色字词)
《诫子书》
1、静以修身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非学无以广才 5、淫漫则不能励精

第8课《诫子书》必备知识清单

第8课《诫子书》必备知识清单

《诫子书》知识清单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诵读理解1、字音夫(fú)澹(dàn)2、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字词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

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4、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

《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淫慢则不能励精)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将复何及)3、注释⑴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⑵行:操守、品德。

⑶淡(dàn)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淫(yín)慢:放纵懈怠。

慢:懈怠。

淫,放纵。

⑻励精:振奋精神。

⑼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⑽治性:修养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岁月。

⒀遂:于是,就。

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⒃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⒄才须学也:才:才干⒅意与岁去:意:意志[19]俭以养德: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一、基础知识【文题解读】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当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北伐途中放心不下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劝勉【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

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政权日夜操劳,对儿子,他寄予厚望,又不大放心,故写下这篇《诚子书》,对他加以教诲、训诫。

【课文原文及朗读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译文助词,的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行,操守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养译:君子的品行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志向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达到译: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必须形容词作动词,增长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办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振奋精神修养性情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连词,表承接,就轻薄浮躁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疾行,指迅速逝去凋落衰残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言副词,又怎么来得及译: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第15课 诫子书 知识梳理与练习

第15课 诫子书 知识梳理与练习

15.诫子书知识梳理一、词类活用:1.非学无以广才广:使动,使……广2.非志无以成学成:使动,使……成3.多不接世多:形作名,多数人4.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二、文学常识:1.三国蜀汉诸葛亮(181~23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

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三、按要求背默: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诫子书》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诫子书》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三行对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之,的。

行,行为操守。

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来。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句子)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明确,坚定。

致,达到。

远,远大的目标。

不内心恬淡无法明确志向,不摒除杂念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文言文《诫子书》知识点梳理(最新)(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西校区夏军)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后来任蜀国丞相。

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2.释题: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文题的意思是:给儿子写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夫.君子之行(fú)淫.慢(yín)励.精(lì)险躁(..zào)遂.成(suì)穷庐.(lú )三、重点字词解释: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静.以修身(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4.非宁静..(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远:远大目标)..无以致远5.非志.无以成学(立志)6.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薄;治:修养)7.非学无以广.才(使……广博,增长)8.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9.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10.意与日去.(消失)11.将复.何及(又)12.诫.子书.(诫:告诫、劝勉;书:书信)四、字词归纳:1.一词多义(1)学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2)之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3)以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4)志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词类活用①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③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④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五、朗读停顿: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个句子中,每个分句只划一次。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七、课文默写:八、内容梳理: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把“静”与“躁”加以对比(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论述效果。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5.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6.积累成语、名句:成语: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九、文言文阅读:(一)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1—4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淫慢则不能励.精励:______________(2)险躁则不能治.性治:__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和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4.《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振奋(2)修养2.(1)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行。

(2)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3.D4.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以免年老时后悔。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传.不习乎:_______________(2)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3)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4)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都非常重视什么?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老师传授的知识(2)胳膊(3)德行(4)消失2.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②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成功。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4.重视品德的修养;排比、比喻;对比(或对偶)。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①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②,守以卑③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④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⑤;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⑥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注:①恭:肃敬,谦逊有礼.②尊盛:位高势盛.③卑:低下。

④畏:同"威",威严。

⑤哲:明智,聪明.⑥由:奉行,遵从.(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博闻.强记()②非学无以广.才()③悲守穷庐..()④又相.天子()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 ①见闻②增长③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④辅佐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3.(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2)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周公诫子》参考译文: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

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咀嚼,吐出口里的食物,(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