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归纳一、【课题解析】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1.读音:夫(fú) 淫慢(yín) 遂(suì)成枯落2.一词多义:学: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问学业3.词类活用(1)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增长(2)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用作动词立志四、朗读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文意理解: 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 填空: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8课《诫子书》必备知识清单

《诫子书》知识清单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诵读理解1、字音夫(fú)澹(dàn)2、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字词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
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4、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一、字词解释(一)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俭:节俭4、养:培养5、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6、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有办法7、明:明确8、明志:明确志向9、致:达到10、致远:达到远大目标11、才:才干12、淫:放纵13、慢:懈怠14、励:振奋15、励精:振奋精神16、险:轻薄17、躁:浮躁18、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19、与:跟随20、驰:疾行,指迅速逝去21、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22、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23、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24、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25、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6、诫:劝勉、告诫27、书:书信(二)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之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久之:音节助词,不译以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学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三)词性活用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四)一词多义1、悲守穷庐古古:简陋;今:生活贫困,缺少钱财2、淫慢古:懈怠;今:速度低3、险躁古:轻薄;今:地势险恶、复杂三、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德行,(他们)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精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诫子书》知识梳理及阅读巩固

诫子书一、文学与文化知识1.书:古文体,书信,如《与朱元思书》。
类例:表,记,序,铭,说等2.诸葛亮: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
足智多谋,忠心耿耿。
故事: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空城计,挥泪斩马谡对联: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二、名句积累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一代名相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对名利和为人作过精辟的论述,后人也常将此句作为座右铭以自策,这两句诗是:“_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诫子书》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四.课内外阅读巩固(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夫.君子之行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诫子书文言知识梳理总结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字词解释。
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2、之:结构助词,的3、行:品行,操守4、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5、俭:节俭6、养:培养7、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8、明:明确9、明志:明确志向10、致:达到11、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12、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13、才:才干14、淫:放纵15、慢:懈怠16、励:振奋17、险:轻薄18、躁:浮躁19、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20、与:跟随21、驰:疾行,指迅速逝去22、遂:最终23、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24、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5、诫:劝勉、告诫26、书:书信二、一词多义1、之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2、以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3、志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4、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5、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遂成枯落:变成,成为6、行三人行:行走君子之行:品德,操守7、意意与日去:意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意暇甚:神情,态度三、词性活用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四、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干必须学习。
不学习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完成学业。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诫子书》最全知识点、常考题汇总

《诫子书》最全知识点、常考题汇总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后来任蜀国丞相。
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2.释题: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文题的意思是:给儿子写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夫君子之行(fú)淫慢(yín)励精(lì)险躁(zào)遂成(suì)穷庐(lú)三、重点字词解释: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静以修身(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4.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远:远大目标)5.非志无以成学(立志)6.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薄;治:修养)7.非学无以广才(使……广博,增长)8.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9.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10.意与日去(消失)11.将复何及(又)12.诫子书(诫:告诫、劝勉;书:书信)四、字词归纳:1.一词多义(1)学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2)之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3)以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4)志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词类活用①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③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④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五、朗读停顿: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个句子中,每个分句只划一次。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
《诫子书》知识点、中考考点 梳理汇总

《诫子书》知识点、中考考点梳理汇总一、课内词语: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书:书信。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须:必要、一定要。
广:使……增广。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驰:疾行、增长。
日:时间、时光、季节。
意:意志。
去:离开、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二、中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三、问答题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答: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答: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诫子书》背诵资料

《诫子书》背诵资料一、重点字词解释。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
书,书信。
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以修身: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非淡泊无以..明志: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淫慢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险:轻薄。
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遂成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二、课文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7.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陋室,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三、重点内容理解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条件有“立志”“学习”和“惜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1、作者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2、字词解释
(一)
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
2、之:结构助词,的
3、行:行为
4、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5、俭:节俭
6、养:培养
7、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8、明:明确
9、明志:明确志向
10、致:达到
11、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12、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13、才:才干
14、淫:放纵
15、慢:懈怠
16、励:振奋
17、险:轻薄
18、躁:浮躁
19、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20、与:跟随
21、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2、遂:最终
23、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24、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5、诫:劝勉、告诫
26、书:书信
(2)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之
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
以
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
志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学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3)词性活用
1、志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广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3、远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3、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4、文章分析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