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的抗疲劳性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9期 
(总第211期) 

黑龙江交通科技 

HE LLONGJIANG JIAOTONG KEJ 
No.9,2011 

(Sum No.211) 

沥青路面的抗疲劳性能 
张艳明 
(唐山市丰润区交通运输局) 

摘要: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疲劳力学模型,说明了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的预估方法。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疲劳力学模型;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3383(2011)09—0043—01 

早在1942年O.J.Porter就注意到道路路面在车轮荷 载重复作用几百万次后会遭到破坏。L.W.Nijbver指出沥青 路面寿命后期出现的裂缝与行驶车辆产生的弯曲应力超过 了材料的抗弯强度有关,强调裂缝是疲劳的结果,它取决于 弯沉大小和重复次数。20世纪6O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对路 面疲劳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对路面疲劳破坏机理也有了更 科学的认识。理论和实践都已表明,在移动车轮荷载作用 下,路面结构内各点处于不同的应力应变状态如图1。 路面面层底部B点处于三向应力状态,车轮作用其上 时,B点受到全拉应力作用,车轮驶过后应力方向改变,量值 变小,并有剪应力产生。当车轮驶过一定距离后,B点则承 受主压应力作用。B点应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幽 R 羁 、 ,i_ ,,: 图1路面面层在车轮下的受力状态 L \ / 时 , 图2 B点应力随时间的变化 路面表面上A点则相反,车轮驶近时受拉,车轮直接作 用时受压,车轮驶过后又受拉。车轮驶过一次就使A,B点 出现一次拉压应力循环。路面在整个使用过程中,长期处于 应力(应变)重复循环变化的状态。由于路面材料的抗压强 度远大于抗拉强度,而面层底部B点在车轮下所受的拉应 力较之表面A点在车轮驶近或驶离后产生的拉应力要大得 多,因此在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裂缝通常从面层底部开始发 生。路面疲劳设计大多数以面层底部拉应力或拉应变作为 控制指标。 1沥青混合料疲劳力学模型 沥青路面疲劳特性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 现象学法,即传统的疲劳理论方法,它采用疲劳曲线表征材 料的疲劳性质;另一类为力学近似法,即应用断裂力学原理 收稿日期:201I一04—11 分析疲劳裂缝扩展规律以确定材料疲劳寿命。现象学法与 
力学近似法都是研究材料的裂缝以及裂缝的扩展,其主要区 
别就在于前者的材料疲劳寿命包括裂缝的形成和扩展阶段, 
研究裂缝形成的机理以及应力、应变与疲劳寿命之间的关 
系,各种因素对疲劳寿命及疲劳强度的影响;后者只考虑裂 
缝扩展阶段的寿命,认为材料一开始就有初始裂缝存在,它 
主要是研究材料的断裂机理及裂缝扩展规律。 
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是材料在荷载重复作用下产生不可 
恢复的强度衰减积累所引起的一种现象。显然荷载的重复 
作用次数愈多,强度的损伤就愈加剧烈,它所能承受的应力 
或应变值就愈小。 
在现象学法中,把材料出现疲劳破坏的重复应力值称作 
疲劳强度,相应的应力重复作用次数称为疲劳寿命。疲劳寿 
命可以用两种量度来表示,即服务寿命和断裂寿命。服务寿 
命为试件能力降低到某种预定状态所必需的加载累积次数; 
断裂寿命为试件完全破裂所必需的加载累积次数。如果试 
件破坏都被定义为在连续重复加载下完全裂开时,则服务寿 
命与断裂寿命两者相等。 
应用现象学法进行疲劳试验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 
为四类:一是实际路面在真实汽车荷载作用下的疲劳破坏试验, 
如美国的AASHO试验路;第二类是足尺路面结构在模拟汽车 
荷载作用下的疲劳试验研究,包括环道试验、加速加载试验;第 
三类是试板试验法;第四类是试验室小型试件的疲劳试验研究。 
由于前三类试验研究方法耗资大、周期长,因此 ̄It采用的还是 
周期短、费用少的室内小型疲劳试验。 
室内小型疲劳试验的方法很多,如三分点小梁弯曲试 
验、中点加载小梁弯曲试验、悬臂梁试验、单轴压缩试验、间 
接拉伸试验、旋转悬臂试验等。迄今为止,各国均没有将疲 
劳试验作为标准试验方法纳入规范。 
应用现象学法进行疲劳试验时,可采用控制应力和控制 
应变两种加载模式。应力控制方式是指在反复加载过程中 
所施加荷载(或应力)的峰谷值始终保持不变,随着加载次 
数的增加最终导致试件断裂破坏。这种控制方式以完全断 
裂作为疲劳损坏的标准。试验结果常采用下式来表示 

Ⅳ,= ( )“ 

式中:Ⅳ,为试件破坏时加载次数; 、n为取决于沥青混合料 
成分和特性的常数;6r为对试件每次施加的常量应力最大幅 
值。 
应变控制方式是指在反复加载过程中始终保持挠度或 
试件底部应变峰谷值不变。由于在这种控制方式下,试件通 
常不会出现明显的断裂破坏,一般以混合料劲度下降到初始 
劲度50%或更低作为疲劳破坏标准。试验结果常采用如下 
公式来表示 
Ⅳ=c(÷)“ 

(下转第45页) 


43・ 
第9期 李旭娟: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第211期 
温度的升高而下降,车辙深度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动稳定度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3.3车辙深度与轮压的关系 
实际路面所承受的轴载大小是变化的,为了模拟不同轮 
压对路面车辙的影响,对沥青混合料在标准温度6O qC,标准 
行车速度42次/mm,进行不同轮压0.7 MPa、0.8 MPa、0.9 
MPa、1.0 MPa的车辙试验,120 rain时的车辙深度、动稳定 
度与轮压的关系如图4、图5所示。 

图4车辙深度与轮压的关系 
图5动稳定度与轮压的关系 
可以看出沥青混合料的车辙深度随着试验荷载的增加 
而增大,而动稳定度随着试验荷载的增加而减小。由此可得 
轮压对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的影响较大。 
3.4车辙深度与行车速度的关系 
行车荷载在实际路面上是变化的,为了模拟不同行车速 
度对车辙深度、动稳定度的影响,对沥青混合料在标准温度 
6O℃,标准轮压0.7 MPa,进行不同行车速度10 ̄./min、21 
 ̄/min、42 ̄/min、63 ̄/min的车辙试验。考虑到行车速度 
10 ̄/min的荷载作用次数较少,因此行车速度为10 ̄/min 
的车辙试验时间为3 h,荷载作用的总次数为1 800次。荷 

载作用次数为1 800次时,各种不同行车速度下的车辙变形 
量见表2,动稳定度见表3。 
表2车辙总变形表 

行车速度直接关系到车轮与路面的作用时间,由沥青材 
料的时温等效原则可知,行车速度亦是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 
变形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相同交通量的条件下,车辙变形量 
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大而减小,速度越慢越明显;随着行车速 
度的增加,动稳定度逐渐增大。 
4结论 
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系统地分析了中粒式沥青混合料 
车辙变形量与动稳定度与荷载、温度、行车速度、轴载作用次 
数之间的关系,为高速公路路面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数 
据。 

参考文献: 
[1] 徐世法.沥青路面车辙深度与行车安全[J].北京建筑工程学 
院学报,1994,10(1):46—54. 
[2]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起破坏现象及预防[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 伍石生,贺海萍.陕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形成原因及对 
策[J].公路交通技术,2004. 
[4] 张登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上接第43页) 
式中:Ⅳ为混合料劲度下降为初始劲度50%或更低时的次 
数;s为对试件每次施加的常量应变最大幅度;C,n为取决 
于沥青混合料成分和特性的常数。 
公式表明,材料在承受重复常量应力或应变条件下,施 
加的应力或应变同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上成 
线性反比关系。 
2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的预估方法 
(1)诺丁汉大学法 
诺丁汉大学通过对各种沥青混合料室内疲劳试验,建立 
了拉应变、疲劳荷载作用次数、沥青含量和软化点的关系式 

, 
14.391g +24.2g 黜-40.7一lgN 
— 

式中:F。为允许拉应变;N为荷载作用次数; 为沥青体积 
百分率; 鲫为沥青软化点。 
当拉应变为100×10_6时,混合料的疲劳寿命同沥青用 

量和软化点之间的经验关系式为 
1gⅣ(s=i00×10 )=4.131g +6.951g B 
式中:Ⅳ为试件在常量应变100×10-6时达到破坏的加载次 
数; 为沥青的体积百分率; 彻为用环球法测定的沥青软 
化点。 
(2)壳牌法 
壳牌石油公司在试验基础上建立的关系式如下 


(0.856 +1.08)s....-O .∞ N 
式中:8 为允许拉应变; 为沥青体积百分率;Js 为特定加 
载时间、温度下混合料劲度;J7、r为荷载作用次数。 
(3)地沥青学会法 
地沥青学会得到的关系式为: 
Ⅳ=18.4C[4.325×10 ( ) ・捌(Js )。。 ] 

4・ 4(彘一0・69) 
式中:Ⅳ为荷载作用次数; 为允许拉应变; 为空隙率; 
为沥青体积百分率;5 为特定时间、温度下混合料的劲度。 


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