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指导

《论语》阅读指导
《论语》阅读指导

《论语》阅读指导

徐清海2016年10月26日

教学意图:

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

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

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

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

2、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1)《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从治学角度,主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育。

(3)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诚实,讲信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倡为人正直,光明磊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突出要向贤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等。这些言简意赅的言论,都堪称至理名言,即使是今天,仍有现实和借鉴意义。

四、拓展延伸,感悟联想

(投影反灯片)

1、儒雅的君子风度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2)时习:按时温习,练习。

(3)说(yuè):同“悦”。

(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5)愠(yùn):怒。

▲补注

⑴、君子

本敬称官大人,孔子用来特指儒家的理想人格,它的对词是“小人”。

⑵、悦、乐

这体现了中国现世乐感文化的人生观,不同于基督教、佛教的罪感、耻感文化的人生观。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美句美段积累】

(1) 宋黄山谷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2) 清张潮《幽梦影》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3) 张放《什么是人生快事》

“悦“是会心的欢喜,仿佛晴云展容、西子含笑。而“非斯文”的欢喜,不是狂笑,就是胡闹,或是恬不知耻的炫耀。……读本书,一有什么心声和体悟就把它写下来,天天不乏饱满的精神与葱茏的活力,这才是圣人之“悦”。

【感悟联想】

片断一: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沛然而生。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喜悦几多无猜欢乐呢?

片断二:人不知而不愠,于己于人皆好。于己,可以节约许多不必要的倾诉时间,还可以避免把自己的心情搞坏;于人,可以避免不少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保证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生本短,其乐融融,当然不错。

然而,人不知而愠怒,说说话话的,也是人之常情。抱怨“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当然是君子;抱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更是一位响当当的君子。

人不知,愠与不愠,可能公私有别吧!

2、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注释】

谄(chǎ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求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

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于。

▲补注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学生,公元前520年生,小孔子32岁。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周游列国时给孔子以经济资助。能言辩,善外交,曾说楚昭王解孔子陈国绝粮之困。性格活泼,交往甚广,左右逢源。孔子评他:瑚琏之器,可举一反三。他为其守墓六年。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美句美段积累】

(1)、林语堂

“贫而乐”就是化痛苦为快乐,这种精神可见于欢快饶舌的北京黄包车夫身上,他们一路上总是谈笑风生地逗乐,这种精神也可见于那些气喘吁吁、汗流侠背地用山轿把你抬上山顶的苦力身上,这种精神还可见于四川那些拉船逆急流向上的纤夫身上。

⑵、张振德《名著精华的现代应用》

格里高利·派克为种族歧视而奔波;麦当娜为艾逆病患者呐喊;迈克尔·杰克逊为世界环保问题而义演……比尔·盖茨说:“当我50岁时,我将把95%的财产用于资助慈善事业和科研工作”。他们无论是附庸风雅,道貌岸然,还是树立形象,出风头,抢镜头,总之,富人们都彬彬有礼的关注着社会问题,物质上的丰裕使他们竭力寻找精神上的丰裕。因而,“富而好礼”似乎比“富而无骄”更是水道渠成的事。

【感悟联想】

片断一:能做到子贡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当然很不错,但严格说来,这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物质计较,尚未上升到对“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精神境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孔子“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回“不改其乐”(《雍也》),砺德求道,始终与理想同在,才算是入境。

当然,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大款”不摆派头固然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学问,讲究做人,追求涵养,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岂不更好?

片断二:说来奇怪,“贫而乐”做得精彩的,不是谨从儒学的研修者,反倒是批判儒学的道学信奉者。

接舆披头散发,高唱凤歌,把“贫而乐”做到了狂者的绝境;庄周持竿濮水,笑拒使臣,则把“贫而乐”做到了狷者的妙境。而陶渊明归园行乐,与其说是对儒学的谨从,不如说是对道学的皈依;刘禹锡陋室赋歌,与其说是对大众礼义的追求与歌颂,不如说是对一己人品的自矜与自嘲:他们的“贫而乐”并不合圣人的要求。

难矣,常人之求圣人之“贫而乐”!抑或如涉海凿河,使蚊负山哉?

五年级《论语》阅读测试题

大丰区幸福路小学 五年级寒假假期课外阅读检测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2018.3 一、填空题。(每空3分,计30分) 1.孔子名__________, 字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 家,是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记录了____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4.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远乎? 二、理解填空。(每空3分,计30分)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论语》中,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 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答: 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论语》阅读训练题

《〈论语〉选读》阅读训练题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冉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从语段中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论语七则教案

《论语》七则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 2、了解《论语》及孔子 3、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4、重点掌握“安、见、信、堪”与“乎、其”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对为人处世、道德修养、志向品格的观点态度 2、重点掌握“堪、省、愿、安、信”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乎”、“其”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3、联系青年学生交友的实际,对孔子关于“益友”、“损友”的观点进行讨论。 教学难点: 联系青年学生交友的实际,对孔子关于“益友”、“损友”的观点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四则,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论语》及孔子。 一、导入 二、简介《论语》及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其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箪dān 自省xǐng 裘qiú 佚yì晏yàn 盍hé 2、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有一言(一句话)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 (2)其恕乎(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3)己所不欲(要)勿施(加)于人 (4)一箪(盛饭的器具)食 (5)人不堪(忍受)其忧 (6)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省) (7)盍(何不)各言尔志 (8)愿车马裘(皮衣)与朋友共 (9)敝(用破旧)之而无憾 (10)愿无伐(夸)善,无施(表白)劳 (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安;使……信;使……怀)(12)友直(正直)友谅(诚实)友多闻(见闻) (13)友便辟(谄媚奉承)友善柔(阳奉阴违)友便佞(花言巧语) (14)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以……为乐) 五、师范读全文,生注意朗读节奏和字音,然后集体朗读全文 六、师生共同学习前四则(建议:可综合讲,也可一则一则分析、讨论、讲解)(一)指名朗读这四则 (二)生分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并翻译成现代文,回答后,师重点强调“乎”、“其”、“焉”的用法及有意义。 乎:终身行之者乎(语气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吗”) 其恕乎(语气助词,表肯定,相当于“吧”) 其:其身正,不令而行(代词:代统治者) 焉:见贤思齐焉(语气助词) (三)从孔子的思想上理解这四则 (1)孔子对春秋时代的社会动荡深感不满,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制度,反对残暴的统治,强调“仁者爱人”,如果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推己及人”即达到了孔子所谓的“爱人”,即“仁”的境界。 (2)孔子认为统治者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归根到底要靠道德教化,对统治者而言,个人的修养非常重要。 (3)这是孔子赞许弟子颜回的话,同时反映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4)古人对修身养性十分重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 七、生质疑 八、师小结(1)字词(2)译文(3)思想 九、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1、后三则 书面作业:1、注音 2、加点字翻译 附板书:

《论语》练习题

《论语》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 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论语》与 《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二、字词积累: 1、通假字: (1)不亦说(yu è)乎。(“说” 同“悦”,愉快。) (2)诲女(r 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 ì)也。(“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允许 4、一词多义: (1)而: ①学而时习之 /其不善者 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而: 表承接。 ②人不知 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 却。 (2)知: ①人不 知而不愠。 知:了解。 ②温故 而知新。 知:领悟。 ③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知:明 白。 ④是知(zh ì) 也。 知:同“智”,聪明。 5、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见贤思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 6)择善而从 人 : (7)任重道远( 8)死而后已 ( 9)岁寒松柏:( 10)己所不欲,勿施于 (11) 学而不厌: (12) 诲人不倦: (13) 不耻下问: 三、区分内容: 1 学习方法: 或能够。 (2)是知也。 断的动词。 (3)死而后 已。 (4)三人行。 是:古义, 这, 这个,这样。今义 , 表示肯定判 已:古义, 停止。 三:古义 , 表示多 今义, 已经。 今义, 三,表示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

《论语》比较阅读(含2019年真题) 一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2)学而不思则罔(3)可谓好学也已矣 【参考答案】(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2)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3)好:喜爱或:喜好、喜欢(每小题1分) 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2)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答案】(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每小题2分) 16.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 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二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15分) [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5.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2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 (3)不逾矩矩:___________ (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 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 一个“”字,对比鲜明。(2分) 1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 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4分) 答案: 15.(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 16.(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 17.(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 成就。(每句2分)

特殊句式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主谓倒置 即主谓倒装,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致的。在古汉语里的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有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 但在下面情况下,谓语可以放在主语的前面: 一、疑问句中,为突出疑问的重点,谓语前置。例如: 1.谁与,哭者?(《礼记》) 译文:哭的人是谁呀? “哭者”是主语,“谁与”是谓语,说话人为强调自己提问的部分,即“谁与”,故将其置于主语之前。翻译时按“哭者谁与”的顺序处理,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感叹句中,谓语是感叹的中心,为了增加感情色彩,谓语前置。 1、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实在太不聪明了。 “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智叟以为愚公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人,说话时将表示程度的谓语提到了主语的前面。翻译时按“汝之不惠甚矣”的顺序处理 2、贤哉回也!(《论语七则》)译文:“颜回很贤德啊!” 三、在祈使句中,强调动作,需要突出谓语时。 1、勖哉夫子!(《史记?周本纪》)译文:夫子勖哉--你努力吧! 勖,勉励。 2、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四、陈述句,为突出陈述重点,谓语前置。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思呢,我确实不是吝啬财物才拿羊换下牛的,(但是)百姓认为我吝啬也是有道理的。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一句中“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齐宣王对自己的做法感到迷惑,为了强调百姓的误解也是有道理的,说话时故意将“宜乎”放在了主语的前面。翻译时按“百姓之谓我爱宜乎”的顺序处理。 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谓语前置句的一个共同点:即大多数是简单句,谓语一般较短。因为谓语长了语意舒缓,不适合于感叹句和急剧疑问句的情绪。 现代汉语中 1、“怎么了,你?” 2、出来吧,你们! 3、多么鲜艳啊,这件衣服

(完整版) 《论语》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题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分) 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3分) 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6.4) 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

论语七则

《论语》七则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学习《论语》前两则 教学步骤: 一、简介孔子及著作《论语》: 1、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2、《论语》简介: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之一。 3、课题简介: 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二、教者范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学习第一、二则: 第一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推己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两个“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前一个相当于现汉“吗”,表疑问语气,后一个相当于现汉“吧”,句末语气助词。 (2)文中的“其”,是“那”的意思,指示代词。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这样做才能实现“爱人”,达到“仁”的境界。第二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声,百姓也不会听从。”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其”,指“统治者”。 (2)文中的“正”,“端正”的意思,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三、作业: 1、背诵第一、二则《论语》 2、预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论语》测试试题合集

《论语》试题合集

————————————————————————————————作者:————————————————————————————————日期: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资料 一、《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 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相一致。 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因为《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3.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的基础。孔子所言,“礼”的核心是“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规范、约束人们行为。 二、《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概述】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课文解读】

初中语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比较阅读及答案

《论语》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赞》) 【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能去云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不亦说乎) B.虽不能察,必以情(虽不能至)

C.入则无法家拂士(学而不思则罔) D. 此之谓失其本心(想见其为人)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4.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答案解析】 1、(1)(生气,发怒) (2))(离开) 2、D【解析】A项中的“说”前者读“yuè”,通“悦”,意思为“愉快”;后者意思为“讲,谈论,叙述”。B项中两个“虽”前者是“虽然”的意思;后者是“即使”的意思。C项中两个“则”前者是连词,可译为“就”或不译;后者表示假设,是“如果”的意思。D 项中两个“其”都是代词,代指“他的”。因此本题选D。 3、(1)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解析】第(1)句注意“善”在这里指优点,长处,“而”表顺承,一般不译。第(2)句为倒装句“礼其家”(状语后置),翻译时为

论语十则测试题

《论语》十则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 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 人不知而不yu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 (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 (3)任重道远()____________ 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____________ ___ (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_ (6)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 _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 _________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 ____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思而不学则殆() D、择其善者而从之() 5、下列对《〈论语〉十则》中句子(谈学习方法与谈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1)(2)(3)/(4) B、(2)(3)/(1)(4) C、(2)(3)/(1)(4) D、(1)(3)/(2)(4) 6、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高考语文诊断与突破训练:《论语》经典阅读(含答案)

《论语》阅读题 (用时:45分钟满分:4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①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 ②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①?(人由)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②,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天)命,故止也。”(《庄子·外篇》) 注①概:感慨。②偃然寝于巨室:偃然,安宁状;巨室,指天地。 (1)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孔子和庄子面对丧事的思想情感。(2分) 孔子:________________庄子: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和庄子对待丧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简述之。(3分) 答: 答案(1)(孔子:)哀悯(庄子:)达观 (2)孔子有恻隐之心,哀人所哀,心有不安,所以食不甘味。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推己及人乃是“仁之方”。庄子对夫人之死尽管内心悲哀,但表现的是一种达观的态度,因为庄子认为人死了,那是顺应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①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②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③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2分) 答: (2)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材料中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对你的启示。(不超过50个字)(3分) 答: 答案(1)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 (2)儒家价值观的核心——重义崇德。(1分) 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个方面就得2分,言之成理即可)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五年级《论语》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练习题

1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 是。(4分) 12.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4分) 答案 1.⑴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家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丘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⑵《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Lún yùn xǐnɡwǎnɡ dài 3.⑴“说”通“悦”,yuè 愉快。⑵无 ⑶“女”通“汝”,rǔ你⑷“知”通“智”,zhì智慧 4.⑴生气、发怒⑵学过的知识、旧知识⑶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 ⑷听从,采纳⑸年⑹大概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5.(一日三省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选四项 6.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⑵在温习学过的知识的时候,能够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把他当作老师了。 ⑶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⑷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有害。 ⑸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想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依次是: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 9、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自我修养。意思相近即可 10、略。 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论语测试题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 学而不思则罔.()12.思而不学则殆.()13.人不堪.其忧() 14.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6.择其善者 ..而从之()17.子在川.上曰() 18.逝.者如斯.夫()()19.不舍.昼夜() 20.三.军.可夺帅也() 21.匹夫 ..不可夺志也() 22.博学而笃.志()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君子:古:今: 2.可以 ..为师:古:今:

3.匹夫:古: 今: 4.饭疏食饮水.今: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三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8.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 9.记录孔子一生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的句子是: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最新论语对比阅读答案版

一、《论语》四则比较阅读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2)学而不思则罔(3)可谓好学也已矣 【参考答案】(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2)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3)好:喜爱或:喜好、喜欢(每小题1分) 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2)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答案】(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每小题2分) 16.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 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第②则:择友之道(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二、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15分) [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翻译】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思而不学则殆(4)满则覆 【答案】(1)比得上;(2)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它)为乐”;(3)殆:迷惑;(4)覆:翻倒。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答案】)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案】—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_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答案】态度学思

论语阅读试题

《论语》阅读训练系列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奚:音xī,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认为孔子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是一种迂腐。 B.孔子认为用词不当,办起事来就难成功。 C.孔子认为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D.孔子认为刑治是礼治的基础,是礼治的保证。 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