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教案(同名22809)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教案(同名22809)

20 古诗两首《池上》教材分析:《池上》是四年级古诗文诵读中的一篇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

前两句写小娃撑着小艇,偷偷采了白莲。

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踪迹,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乘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

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撑、艇、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难点: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4、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法学法: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音乐、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现在已是初夏时节,荷塘里的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你想知道什么?5、梳理问题。

预设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二、探究学习自探提示:1、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交流:简介作者白居易。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江南春天的美。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 检查预习
(1)指名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两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什么?(2)讨论交流。

4. 深入研读
(1)学习《江南春》。

①学生自由读,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哪些景物?
②讨论交流。

③指导朗读。

(2)学习《春日偶成》。

①学生自由读,思考: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②讨论交流。

③指导朗读。

5. 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谈学习了这两首古诗后,你有什么感受?(3)教师总结。

6.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0古诗两首教案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0古诗两首教案2

池上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撑、艇、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文字、图像)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2024年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的说课稿

2024年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的说课稿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学法教法
(1)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诗两首丨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诗两首丨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诗两首丨苏教版“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教学目标:“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两首古诗。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小孩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板书:池上)齐读.教学过程一、简介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2)理解词语:浮萍.(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2)小娃如何偷采?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配乐朗读这两行诗.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生默读,读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4)指导读出情趣.二、回归整体,拓展延伸.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读、唱、演都可)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板书设计20 古诗两首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池上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第二课时课前导语一、理解课题.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二、初读.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三、读课文,悟道理.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生甲:这么大声会把鱼儿吓跑的.生乙: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捉不到鱼了.生丙:我应该打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生丁:(做摆手动作)不要惊了我的鱼.生戊:(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生己:那个小孩做的是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了.生庚:我也这样认为,他这样做,既帮助了人,又没吓跑鱼.师:是呀,大家说的对,这个小孩聪明又有礼貌.他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你们也原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四、指导背诵全诗.板书设计20 古诗两首稚子垂纶小儿垂钓怕得鱼惊不应人路人借问。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的说课稿4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的说课稿4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的说课稿4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的说课稿篇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但人语返景深林复照朝辞白帝轻舟万重山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2.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的说课稿篇2【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

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题。

(区分春村的读音)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1、师范读。

(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1、指名拼读生字。

(领读)(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自由记生字。

⑵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5、《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5、《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5、《古诗两首》精品教案一、教案背景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5课,教学内容为《古诗两首》。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的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古诗两首》的内容和结构- 掌握古诗中的词句及其意义- 学会正确朗读和理解古诗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掌握《古诗两首》的内容和结构- 学会正确朗读和理解古诗难点-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准确地朗读古诗,传达出诗歌的美感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研究动机。

2. 导读:简单介绍《古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来源和创作背景。

3. 预: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认识生词和理解词句的意义。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押韵等特点,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感。

5. 朗读: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然后让学生跟读,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语调。

6. 理解: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7. 欣赏:播放相关的音乐、动画或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古诗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8. 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联想创作相关的短文或画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9. 总结:对本节课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和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10.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或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在家继续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采用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 口头评价: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评价其发音准确性、语调标准性以及感情表达的准确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诗两首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对社会Array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

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
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Array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难点:Array 1、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
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
石头上长满了青苔。

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

几条小鱼
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

学生自由读生
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

小组合作学
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
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

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
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

谁来帮
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
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3、教师配乐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

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

大家帮帮他。

学生在小组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

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

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

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

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

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

师: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还没钓到一条Array角。

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

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

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

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

(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

(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

)我们再来听他读读。

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

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

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

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认真专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