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凝集和免疫沉淀简介

免疫凝集和免疫沉淀简介

一、免疫凝集反应

(一)基础概述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凝集素(agglutinin)、凝集原(agglutinogen)、效价(滴度)、不完全抗体、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1、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抗原的颗粒性载体(如红细胞、聚苯乙烯胶乳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agglutination)。

2、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而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3、效价:是指抗原抗体反应时,出现明显反应终点时抗原或待测血清(抗体)的最高稀释度。

4、不完全抗体:IgM类抗体与IgG类抗体,IgG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常不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这种抗体有时又称不完全抗体。

5、抗球蛋白试验: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连接已结合抗原(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使红细胞凝集,称抗球蛋白试验(Coombs实验)

(二)分类

1、直接凝集反应

原理:细菌、螺旋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

(1) 玻片凝集实验

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一般用来鉴定菌种或分型,也适用于人类ABO血型的测定。

(2) 试管凝集试验

检测有无抗体和抗体效价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原调查研究。例如肥达试验、外斐试验、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俩者的交叉配血试验。

2、间接凝集反应

原理: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

(1)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可溶性抗原致敏载体,用以检测标本中待测抗体的凝集反应,称为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2)反向间接血凝反应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用以检测标本中待测抗原的凝集反应。

(3)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先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试剂混合,然后再加入抗原(或抗体)致敏的载体颗

粒,则能抑制原先的凝集现象,称为正向(或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抗体、自身抗体、变态反应性抗体,也可测定抗原。间接血凝抑制试验适用于各种抗体和可溶性抗原的检测。以载体来分,常用的为红细胞、胶乳颗粒及明胶颗粒等

(4)协同凝集反应载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 蛋白(SPA)。SPA具有与lgG的Fc端结合的特性,因此当这种葡萄球菌与IgG抗体连接时,就成为抗体致敏的颗粒载体。如与相应抗原接触,也出现特异凝集现象。称为协同凝集反应。协同凝集反应可用于细菌、病毒的直接检测。

3、其它间接凝集试验:

(1)间接血凝试验将抗原(或抗体)包被于红细胞表面,称为致敏载体,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从而使红细胞被动的凝聚在一起,出现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血凝试验凡红细胞沉积于孔底,集中呈一圆点的为不凝集(-),如红细胞凝集,则分布于孔底周围。根据红细胞凝集的程度判断阳性反应的强弱,以++凝集的孔为滴度终点。

(2)胶乳凝集试验载体为聚苯乙烯胶乳用于检测抗溶血素0(3)明胶凝集试验出现粉红色凝集为阳性,广泛应用于HIV-1抗体和抗精子抗体等的检测。

(三)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原理:抗人O型红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能与任何种血型的红细胞结合,但不引起凝集反应,这种抗体与另一特异性抗体

连接成的双功能抗体,可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原:如与特异性抗原连接,则可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体。这一实验与上述血凝实验的区别在于反应中的红细胞是未经致敏的受检者新鲜红细胞。

(四)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包括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分别检测红细胞.上不完全抗体和游离在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本质上就是间接凝集试验。

1、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结合于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取患者红细胞制成悬液,直接加入抗人蛋白抗体试剂,若红细胞表面结合有不完全抗体,即可出现凝集现象。临床常用于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溶血症、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贫血以及医源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红细胞上存在的不完全抗体的检测。

2、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游离在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将受检血清与正常人O型红细胞混合,如受检血清中有不完全抗体,即可吸附于红细胞上,形成致敏红细胞,再加入抗人球蛋白抗体,与致敏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结合,使红细胞凝集。此试验多用于检测母体Rh(D)抗体,以便及早发现和避免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也可用该方法对红细胞不相容输血后所产生的d血型抗体进行测定。

(五)间接凝集反应的应用

1、抗原的检测反向间接凝集试验用于检测病原体可溶性抗原,也可用于检测各种蛋白质成分。

2、抗体的检测可用于检测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感染后产生的抗体,例如间接凝集试验或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用于检测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以诊断艾滋病、胶乳凝集试验用于检测抗溶血素O等。

二、免疫沉淀反应

(一)基础概述

1.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指可溶性抗原(外毒素、血清蛋白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沉淀物的现象。

2. 高剂量钩状效应:免疫浊度测定时,由于抗原过量,形成的复合物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下降,光散射也减少。

3. 免疫浊度测定(immunoturbidimetry)是应用抗原抗体结合在液体中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干扰光线可用仪器检测的特点,将现代光学测量仪器与自动分析检测系统相结合应用于沉淀反应,对各种液体介质中的微量抗原、抗体和药物及其他小分子半抗原物质进行定量测定。

4. 海德堡曲线:抗体过量,复合物的形成随抗原递增而增加,到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时达到最高峰。

5. 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血清、毒素等可溶性物质。

6.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肉眼不可见。

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二)液体内沉淀试验

1、絮状沉淀试验

(1)抗原稀释法

(2)抗体稀释法

(3)方阵滴定法即棋盘滴定法

2、免疫浊度测定

(1)原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两者在比例合适和增浊剂作用下,可快速形成较大的免疫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浊度;当反应液中保持抗体过量且浓度固定时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随抗原量增加而增加,反应液的浊度也随之增加,即待测抗原量与反应液的浊度呈正相关;与标准曲线比较,即可计算出待测抗原的含量。

(2)分类透射免疫比浊法、散射免疫比浊法、免疫胶乳比浊法

(3)影响因素

抗原抗体的比例;抗体的质量;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增浊剂

(三)凝胶内沉淀反应(琼脂扩散反应)

1、单相琼脂扩散

先将一定量的抗体混于琼脂凝胶中,使待测的抗原溶液在琼脂内由局部向四周自由扩散,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可见的沉淀环。

①Mancini曲线

用于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48h)的结果处理,使用普通坐标纸画曲线,沉淀环直径的平方与抗原浓度呈线性关系。

②Fahey曲线

用于小分子抗原和较短时间扩散(>24h)的结果处理,使用半对数纸画曲线,抗原浓度的对数与扩散直径之间呈线性关系。

2、双相琼脂扩散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是将抗原和抗体加在同一琼脂板对应孔中,各自向对方扩散,在浓度比例恰当处形成沉淀线,观察沉淀线的位置、形状及对比关系,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分析。此法灵敏度低,出现结果慢,不能精确定量,这些缺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

应用:

(1) 抗原或抗体存在与否以及估计其相对含量

沉淀线靠近含量低的一方

(2) 分析抗原或抗体的相对分子量

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

(3) 抗原性质的分析

a、两条沉淀线互相吻合相连,表明抗体与两个抗原中的相同表位结合形成沉淀,但不能说明两个抗原完全相同;

b、两条沉淀线交叉,说明两个抗原完全不同;

c、两条沉淀线相切,提示两个抗原之间有部分相同。

(4) 滴定抗体的效价:以出现沉淀线最高的抗体稀释度作为该抗体的效价。

(5) 抗原或抗体纯度分析:若仅出现一条沉淀线则表示待检抗原或抗体纯,若出现多条沉淀线则说明不纯。

(四)免疫电泳技术

1.免疫电泳技术(immuno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

是电泳分析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是直流电场作用下的凝胶扩散实验,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与电泳技术的高分辨率及快速、微量等特性相结合的一种免疫化学技术。

2. 对流免疫电泳(CIEP)

实质上是将双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在直流电场中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

3. 火箭免疫电泳(RIE)

是单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一项定向加速的单向扩散试验。

4. 免疫电泳(IEP),

亦称免疫区带电泳-免疫双扩散试验,是区带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一种免疫分析技术。蛋白质抗原在凝胶中作区带电泳,分成若干区带,加入相应抗体进行双扩,两者在浓度比例适合处形成弧形沉淀线。通过对沉淀线的数量、位置和形态与已知标准抗原抗体生成的沉淀线比较,进行分析。

5. 免疫固定电泳(IFE)

是区带电泳和沉淀反应相结合的一项免疫化学分析技术。

免疫实验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如细菌浸出液、血清、毒素等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当两者比例合适、并有适量电解质存在时,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或沉淀线鸡马利氏病鸡法氏囊炎 用途:炭疽杆菌环状沉淀,对流免疫电泳检测鸡传染性囊病病毒 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叫沉淀原,抗体称为沉淀素。 沉淀反应的发生机制与凝集反应基本相同。不同之点是:沉淀原分子小,单位体积内总面积大,故在定量试验时,通常稀释抗原。由于所用抗原的性状不同,出现的现象也不同: 1、细菌、红细胞或表面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不溶性颗粒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结合,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凝集团块,即称为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2、病毒、蛋白质等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在两者比例合适时,可形成较大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在反应体系中出现不透明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 沉淀反应主要包括有环状沉淀反应、絮状沉淀反应和琼脂扩散反应。 琼脂扩散试验可分为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扩散与电泳结合后又有对流免疫电泳、火箭电泳及交叉免疫电泳等 利用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半固体的琼脂内进行扩散,当两者比例合适时,就形成可见的沉淀线。这种反应称琼脂扩散试验。 步骤:1.将琼脂加热熔化,冷却至50-60度,用吸管吸取4ml缓缓加在玻片上(滴加时要小心,要使琼脂盖满玻片,勿溢出并避免产生气泡) 2. 待琼脂凝固后,按图9用打孔器打孔。 3. 用微量加样器加样,中心孔加抗体,其余孔分别加正常人血清、待检血清等。 4.将加样的琼脂凝胶板平放于湿盒内,置37℃,24h后观察结果。 结果观察:将玻片对着强光源,先观察AFP阳性血清孔与抗体孔之间的白色沉淀线,然后再观察待检血清孔与抗体孔之间是否也有沉淀线出现,如有沉淀线,则表示AFP试验阳性,否则AFP试验为阴性对流免疫电泳【实验原理】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移动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电荷有关。多数蛋白质抗原在碱性缓冲液中带负电荷,在电泳时从负极向正极移动。抗体属球蛋白,在碱性缓冲液只带微弱的负电荷,而且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电泳力较小,在琼脂电渗力作用下反而由正极向负极移动。这样就使抗原和抗体定向对流,在两孔间相遇时发生反应,并在比例合适处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线。这种将双向琼脂扩散和电泳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 步骤:1.制板2.打孔3.加样将抗原加入琼脂板上有标记孔侧的小孔中,抗体加入另一侧小孔中,以加满为度,不可溢出孔外。(如图示)4.电泳将加好样品的琼脂板置电泳槽上,抗原侧置阴极端,抗体孔侧置阳极端。搭好桥后,接通电源,控制电压6-10 V/cm板长,电泳约30-60 min5.关闭电源,取出琼脂板,观察结果。 凝集布氏杆菌鸡白痢 原理:通常,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悬液中带弱负电荷,周围吸引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一层松散的负离子层,构成一个双离子层,使颗粒相互排斥。当特异抗体与相应抗原颗粒互补结合时,抗体的交联作用克服了抗原颗粒表面的电位,而使颗粒聚集在一起。 凝集试验的用途: 凝集试验方法简便,敏感度高,因而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 1、可用于定性的检测,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 2、也可进行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 ELISA:基本原理: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上,加入酶标抗体(或抗原)与吸附在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酶标记复合物,再加入酶底物时,即可显色。颜色反应的深浅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量相关。常用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相应的底物分别是邻苯二胺(OPD)和对硝基苯磷酸盐。实验方法有间接法、夹心法和竞争法。

免疫学实验-凝集试验

实验一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抗原颗粒可相互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或凝集试验。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细菌或其它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负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现均匀的分散状态。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离子的作用,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面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大的絮片或颗粒,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反应及其程度,对待测抗原或待测抗体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本实验主要介绍直接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 1. 掌握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凝集试验的结果判定及判定标准。 3. 熟悉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所需材料和试剂。 [材料与试剂] 1. 玻板,载玻片,试管(1cm x 8cm),试管架,刻度吸管,滴管,微量可调加样器,滴头(tip头),牙签或火柴棒,记号笔。 2. 灭菌的生理盐水,灭菌的0.5%石炭酸生理盐水。 3. 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阳性血清,布氏杆菌病阴性血清,被检血清(牛、羊或猪)。 4. 鸡白痢平板凝集抗原,鸡白痢阳性血清,鸡白痢阴性血清,被检鸡血清。[实验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试管凝集试验 以牛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为例。 1. 试管准备:每份血清用试管4支,另取3支试管作为对照,作好标记,置试

免疫凝集和免疫沉淀简介

免疫凝集和免疫沉淀简介 一、免疫凝集反应 (一)基础概述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凝集素(agglutinin)、凝集原(agglutinogen)、效价(滴度)、不完全抗体、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1、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抗原的颗粒性载体(如红细胞、聚苯乙烯胶乳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agglutination)。 2、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而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3、效价:是指抗原抗体反应时,出现明显反应终点时抗原或待测血清(抗体)的最高稀释度。 4、不完全抗体:IgM类抗体与IgG类抗体,IgG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常不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这种抗体有时又称不完全抗体。 5、抗球蛋白试验: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连接已结合抗原(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使红细胞凝集,称抗球蛋白试验(Coombs实验) (二)分类

1、直接凝集反应 原理:细菌、螺旋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 (1) 玻片凝集实验 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一般用来鉴定菌种或分型,也适用于人类ABO血型的测定。 (2) 试管凝集试验 检测有无抗体和抗体效价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原调查研究。例如肥达试验、外斐试验、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俩者的交叉配血试验。 2、间接凝集反应 原理: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 (1)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可溶性抗原致敏载体,用以检测标本中待测抗体的凝集反应,称为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2)反向间接血凝反应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用以检测标本中待测抗原的凝集反应。 (3)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先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试剂混合,然后再加入抗原(或抗体)致敏的载体颗

免疫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又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映。 带现象:抗原抗体浓度比例不当而不出现可见反应成为带现象,抗体过量称前带,抗原过量称后带。 单克隆抗体:设法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细胞克隆产生出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定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佐剂:是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包括化合物和生物制剂等。 效价:抗血清或抗体仍能产生可观察到的标准免疫反应时的稀释度 凝集反应:是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抗原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沉淀现象。 免疫放射分析(IRMA)用标记的过量抗体与待测抗原非竞争性结合,采用固相免疫吸附载体分离结合与游离标记抗体。 放射免疫分析(RIA):以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与反应系统中的待测抗原竞争结合限量抗体,来测定待测样品中的抗原量。 荧光免疫技术:是将抗原抗体反应与荧光检测技术相结合而建立的一种标记免疫技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直观性。酶免疫技术: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高效催化反应的专一性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检测技术。 包被:是将抗原或抗体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过程。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是将发光分析和免疫反应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测微量抗原或抗体的新型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是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来标记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样本中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后,通过酶催化和分解底物而发光。 BAS:即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是一种生物素和亲和素具有的多级放大结合特性为基础的实验技术,它既能偶联抗原抗体等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又可被荧光素、酶和放射性核素等材料标记。 免疫金:是指胶体金与抗原或抗体等大分子物质的结合物。 免疫金标记技术:主要利用了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志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 免疫电镜技术(IEM):是利用高电子密度的颗粒性标志物(如胶体金、铁蛋白等)标记抗体或用免疫组织或细胞化学反应能产生高电子密度产物者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对抗原抗体反应中的高电子密度标记的抗原或抗体进行亚细胞水平定位的技术。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E花环试验:T细胞表面具有能与绵羊红细胞(SRBC)表面糖肽结合的受体,称为E受体(CD2)。已证实E受体是人类T细胞所特有的表面标志。当T细胞与SRBC混合后,SRBC便粘附于T细胞表面,呈现花环状。通过花环形成检查T细胞的方法,称为E花环形成试验。 细胞因子活性单位:U/ml 流式细胞术:是以流式细胞仪为检测手段的一项能快速、准确的对单个细胞理化性质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新技术,流式细胞仪的反战综合了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显微荧光光度测定技术、流体喷射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锁门学科的知识。补体结合试验:抗体与抗原反应形成复合物,通过激活补体而介导溶血反应,可作为反应强度的指示系统准确度:待测物的测定值与其真实值的一致性程度。 室内质量控制(IQC)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检测和控制本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提高本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测的一致性。 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是,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这种现象称为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病:由自身免疫应答引起的疾病。 本周蛋白:在40-60摄氏度的条件下发生沉淀,在100摄氏度是沉淀消失。 免疫缺陷病:有遗传因素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发育或免疫应答障碍而导致的一种多种免疫功能不全所致的各种临床综合征。 肿瘤抗原:是指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 肿瘤标志物(TM)是指在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所产生的或者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反应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种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和癌基因产物等。 移植:指是将健康细胞、组织或器官从其原部位移植到自体或异体的一定部位、用以替代或补偿机体所丧失的结构和功能的现代医疗手段。 排斥反应:是针对移植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或受者机体损害的过程。 移植抗原:又称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的人类白细胞抗原,是不同个体间进行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是发生排斥反应的主要成分,这种代表同种特异性的同种抗原又称组织相容性抗原或移植抗原。

临床检验主管检验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凝集反应 复习资料汇编

临床检验主管检验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凝集反应复习资料汇编 一、凝集反应: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二、凝集反应的特点 (一)可定性检测,也可进行半定量检测。 (二)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因而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 (三)分为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聚。 三、直接凝集反应 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 (一)玻片凝集试验

(二)试管凝集试验 四、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致敏颗粒),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 1.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可溶性抗原致敏载体,用于检测标本中相应抗体的方法。简便、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好,成本低。

2.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选用已知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 3.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先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混合,然后再加入抗原(或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则能抑制原先的血凝现象。 五、协同凝集反应 实质上是反向间接凝集试验,但所用载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可用于细菌、病毒、毒素及各种可溶性抗原的检测。 (1)间接血凝试验:是以红细胞作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试验结果稳定,具有简便、快速、成本低廉等特点,其敏感性高于胶乳凝集试验和直接凝集反应。

(2)胶乳凝集试验:是以聚苯乙烯胶乳微粒(0.8μm)作为载体,将抗原(或抗体)与胶乳颗粒结合成为致敏乳胶后,直接用以检测标本中相应抗体(或抗原)的凝集反应。 (3)明胶凝集试验:将病毒抗原或重组抗原吸附于粉红色明胶颗粒上,当致敏颗粒与样品血清作用时,若血清含有抗病毒抗体则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粉红色凝集。 六、间接凝集反应的应用 快速、敏感、操作简便、无需特殊的实验设备,可用于抗原或抗体的测定。

免疫学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免疫学凝集反应实验,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凝集反应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原理 1.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通常是蛋白质、 多糖或脂质等大分子化合物。当抗原进入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相 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发挥免疫作用。 2.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可见的凝集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用于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某种特定的抗体或抗原。 三、实验步骤

1. 制备试剂 将所需试剂按比例配制好,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2. 样品处理 将待测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离心、稀释等。 3. 加入试剂 将样品加入已经配制好的试剂中,并混匀。 4. 观察结果 观察混合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并记录结果。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操作失误。 2. 试剂的配制和消毒处理应注意卫生和安全。 3. 样品处理时应注意离心速度和时间,避免对样品造成损伤。

4. 操作时应注意洁净卫生,避免污染试剂和样品。 五、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凝集现象。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判断待测样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体或抗原。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掌握了凝集反应的方法和技巧,并了解了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免疫学凝集反应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了凝集反应的方法和技巧。这对于我们今后在医学、生 物学等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凝聚反应和免疫沉淀反应的异同

免疫凝聚反应和免疫沉淀反应的异同 免疫凝聚反应和免疫沉淀反应是免疫学中常见的两种实验方法,用于检测和分析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它们有相似的目的,但在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上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免疫凝聚反应是通过观察抗原与抗体的可见凝聚来判断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该实验中,抗原和抗体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如在适宜的缓冲液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反应。如果抗原与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它们将发生凝聚并形成可见的沉淀物。这种凝聚反应可以用肉眼或显微镜观察,并通过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来判断是否存在特异性反应。 与免疫凝聚反应不同,免疫沉淀反应是通过观察抗原与抗体形成的不可见复合物的沉淀来判断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该实验中,抗原和抗体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如在适宜的缓冲液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反应。如果抗原与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它们将形成不可见的复合物。为了让这些复合物沉淀下来,通常需要添加一种沉淀剂,如聚乙二醇。沉淀形成后,可以通过离心分离沉淀物,并使用其他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分析。 免疫凝聚反应和免疫沉淀反应在实验原理上的区别导致了它们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不同。在免疫凝聚反应中,通常将已知的抗原溶液与未知的抗体溶液混合,然后观察是否发生凝聚。而在免疫沉淀反

应中,通常将已知的抗体溶液与未知的抗原溶液混合,然后观察是否形成沉淀。此外,免疫凝聚反应通常是用于初步筛选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而免疫沉淀反应通常是用于进一步确认和分析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 免疫凝聚反应和免疫沉淀反应在结果的解读上也有所不同。在免疫凝聚反应中,凝聚程度越明显,说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越强。而在免疫沉淀反应中,沉淀物的形成越明显,说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越强。 免疫凝聚反应和免疫沉淀反应是两种常见的免疫学实验方法,用于检测和分析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在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上存在一些不同,但都具有检测和分析特异性结合的能力。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以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免疫学

免疫学 名词解释: 1.特异性: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T/B)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特 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2.直接凝集: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颗粒、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可 直接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直接凝集反应。 3.间接凝集:将可溶性抗原(抗体)吸附在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物质表面做成诊断试剂,然后与相 应的抗体(抗原)反应,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4.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的一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 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即抗体。 5.抗原:是指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 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6.半抗原: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物质。 7.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免疫球蛋白。 8.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杂交瘤细胞每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上一种抗原决定基的抗体,称单 克隆抗体。 9.多克隆抗体:由于天然抗原常含有多种抗原表位,这种方式所得到的抗血清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到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表现为机体 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 11.亲和力:是指抗体分子上的一个抗原结合位点与相应的抗原表位之间抗抗体结合的专一性,又称 特异性的姐和强度,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12.左剂:为了促进抗体的产生,可在注射抗原的同时加入一种辅助剂,这种辅助剂称免疫左剂,简 称左剂。 13.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14.带现象:在等价带两侧,由于抗体或抗原过量,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检测出游离的抗体 或抗原,称带现象。 简答题 1.抗原抗体反应分为哪两个阶段? 1)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阶段:不受外界影响其特点是反应快,肉眼不可见。 2)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时间较长,根据物理性状不同可出现凝集,沉淀和细胞溶解现象等。 2.杂交瘤技术原理? B细胞可产生抗体。但无法在体外繁殖,骨髓瘤细胞可大量无限繁殖,因此将骨髓瘤细胞与经过抗原免疫的小鼠B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此杂交瘤细胞保持两个亲代细胞的特性,既有B淋巴细胞合成特异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存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存的特性,用这种融合细胞进行培养,可制备抗一种抗原决定基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3.抗原抗体反应类型? 细菌细胞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表现为凝集反应蛋白质,多糖和类脂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表现成为沉淀反应,补体参与下细菌或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表现为溶菌反应或溶血反应,细胞外毒素或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表现为中和反应。 凝集沉淀中和免疫标记技术补体参与的反应

免疫检验实验凝集沉淀

免疫检验实验凝集沉淀 实验一 实验名称:免疫凝集类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胶乳凝集试验的原理,熟悉试验方法,了解其 应用 实验仪器、试剂:RF阳性、阴性对照,胶乳试剂、反应板、血清、 生理盐水、吸管、试管、玻片 实验原理:凝集反应是完整的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 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凝集物的现象。参与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凝集素。本实验介绍间接凝集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不出现凝集。如把可溶性抗原吸附在载体微 球上,成为人工免疫微球,再与抗体结合即出现凝集,此称间接凝集反应。由于载体微球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应面积,微球上少量抗原存在就足以 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这种反应的敏感性比沉淀反应高得多。 操作方法: 在反应板上依次滴加待检血清,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各50μl(一滴),然后垂直滴加胶乳试剂1滴,搅匀2~3分钟,肉眼观察结果。 实验现象与数据:出现凝集为阳性,不出现凝集为阴性。结果分析与 结论: 实验二 实验名称:免疫沉淀类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沉淀反应的原理;熟悉双向琼脂扩散的 操作方法和结果分析。 实验仪器、试剂: 待检血清、抗人IgG血清,琼脂、玻片、打孔器、生理盐水实验原理:双向扩散实验是一种定性及半定量试验方法。先将一定量琼脂倾注于 平板上。凝固后打孔。加入待测抗原及抗体。抗原、抗体向孔四周扩散, 在比例恰当处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呈白色沉淀线,如将抗体作倍比稀释,根据白色沉淀线逐渐消失的情况可测定抗体效价。 操作方法: 1、制备琼脂板:将已溶化的盐水琼脂(15g/L)4ml倾注于水平放置 的载玻片上,制成约1.5mm厚的琼脂板。 2、打孔:用打孔器打双孔 3、加样:在对应孔中加入抗原抗体 4、温育:37℃,湿盒中温育24h后观察 结果分析与结论: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 -回复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回 复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技术,它们在生物医学研究、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一、凝集反应的原理 凝集反应是指两种或更多物质在溶液中相互结合,形成凝集物的过程。凝集反应通常是通过特异性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抗原是指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反应的物质,而抗体则是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它能够与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凝集反应中,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根据两者的相对浓度和结合力,会发生不同类型的凝集反应,如网状凝集、堆积凝集和层状凝集。 凝集反应的原理可以用“锁与钥”模型来解释。抗原就像一把锁,抗体就像一把钥匙。只有钥匙与锁的形状和结构完全匹配,才能够相互结合。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会导致分子间的距离减小,从而促使凝集物的形成。 二、沉淀反应的原理

沉淀反应是指通过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物的过程。与凝集反应类似,沉淀反应也是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特异性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沉淀反应中,抗原通常是固相(如凝胶或纸片)上的一个点,而抗体则是液相中的存在。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形成一个类似“网状”或“雾状”的沉淀物。 沉淀反应的原理可以解释为,抗体结合到抗原上后,形成了足够大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比单个分子大得多,因此对重力有更强的敏感性,使其能够下沉到底部形成沉淀物。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分析技术。ELISA的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关系,通过酶介导的检测系统来定量测定目标物质的含量。 ELISA分为直接ELISA、间接ELISA、竞争性ELISA和间接竞争性ELISA 等几种类型,但它们的基本原理相同。首先,样品中的抗原(也可能是抗体)被固定在试验板上。然后,样品中的非特异性部分被洗掉,只留下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部分。接下来,加入特异性的二抗(抗体)结合到已固

免疫学

1、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借此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 稳定、的功能。 2、免疫的基本特征:⑴、识别非自身抗原的能力⑵、对不同抗原的高度特异性 ⑶、免疫记忆能力⑷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3、免疫的基本功能:⑴、抗感染⑵、自身稳定⑶、免疫监视 4、免疫器官:⑴、中枢免疫器官与组织:胸腺,骨髓,法氏囊(鸟类) ⑵、外周(周围)免疫器官与组织:淋巴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脾脏,皮肤相关淋巴组织。胸腺的免疫功能:①、训化T淋巴细胞②、分泌胸腺激素③、其他。促进肥大细胞发育、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维持自身的免疫稳定性等。淋巴结的功能:①、滤过作用和净化作用②、免疫应答场所③、淋巴细胞再循环基地脾的功能:脾在胚胎时期是重要的造血器官。此外,脾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①、产生抗体②、分泌体液因子 5、免疫细胞: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6、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7、常见的抗原(记3种):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动物免疫血清,同种异体抗原,肿瘤抗原,自身抗原。其他:如食物、花粉、激素、药物。 8、抗原性质:⑴、抗原性⑵、异物性⑶、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⑷、抗原的完整性 1、抗原递呈细胞(辅佐细胞):单核吞噬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 2、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3、其他免疫相关细胞:红细胞 免疫分子:是由机体细胞产生、合成并释放到细胞外及体液中,起调节免疫和免疫效应作用的物质。 分类:1、分泌性的免疫分子:细胞因子2、膜结合型的免疫分子(记3个):CD分子、TCR(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B细胞~~~)、其他膜上受体分子、MHC 细胞因子:机体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的多肽类物质,他们能调节多种细胞的生理功能。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⑴、调节免疫细胞的作用⑵、免疫效应作用⑶、刺激造血细胞分化⑷、促进炎症反应 补体: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因其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 因其是由近40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其编码的分子表达于不同的细胞表面,参与抗原递呈,制约细胞间相互识别及诱导免疫应答。抗体定义:是机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lg)。 抗体是生物学功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是化学结构的概念。 所有的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非都有活性。

免疫沉淀技术

免疫沉淀技术 技术简介: 蛋白质作为生命形态中最重要的分子,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科学家们研究的焦点。免疫沉淀技术是以抗体与抗原间的专一性为基础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也是确定两种蛋白质在细胞内相互性生理作用的有效方法。表现为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液相或凝胶中特异性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蛋白质析出。免疫沉淀与凝集反应、中和反应、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并称经典免疫学技术。随着对蛋白质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免疫沉淀方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在其基础上衍生出很多更为复杂的技术,使蛋白质分析方法更为多样化,应用范围更为广泛。该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基因、蛋白质以及其相互作用等研究领域。 免疫沉淀技术的发展: 免疫沉淀技术的基本策略就是利用抗体与相应抗原的高亲和力特性检出和结合溶液中靶分子。免疫沉淀技术从诞生起就一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步。早期,研究人员利用凝胶电泳分辨免疫沉淀蛋白,将抗原溶液加入琼脂糖之类的可渗透基质的小孔内,并在邻近孔内加入抗血清,随着抗原抗体扩散,大分子进入凝胶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由多个抗体分子与抗原桥联组成的复合物,通过抗体和抗原的扩散形成浓度梯度,并在最适浓度处形成多分子网络复合物,最终大分子蛋白复合物从溶液中析出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免疫沉淀的早期改进方向是促进多聚体反应,使免疫复合物从溶液中析出。随后,研究人员发现利用第二抗体与免疫复合物中的抗体形成网络结构,可以不必对每种抗原的第一抗体进行滴定实验,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采用固相反应,利用固定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的蛋白A吸附抗体,再与相应抗原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这种方法已改进为利用表面固定了蛋白A或蛋白G的微球来分离抗原抗体复合物,以达到检测抗原或目标蛋白的目的。

免疫学导论复习资料

免疫学导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是一类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 细胞受体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特异反应性。抗原可分为完全抗原、不完全抗原和超抗原) 2.抗原提呈细胞:能表达MHC- ?类分子,并能加工处理抗原并能将抗原肽通过MHC分子复合物表位形式呈递给免疫应答细胞的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广义指能加工处理抗原并能将抗原肽通过MHC 分子复合物表位形式呈递给抗原信息的所有细胞,这些细胞可能指表达 MHC-?类分子,但有时这些细胞只是作为靶细胞而呈递抗原信息。 3.半抗原: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必须与某种载体偶联才能表现免疫原性,如一些药物、脂类、糖分子。具有单一的抗原决定簇。 4.超抗原:有些免疫刺激分子具有强大的刺激能力,只需极低浓度即可诱发最 大的免疫反应,这种刺激分子称为超抗原,如一些细菌的毒素。超抗原不须经APC 处理,直接与MHC-?类分子多肽结合槽以外的部分结合,超抗原 MHC-?类分子复合物仅与TCRβ链的V 区结合。 5.抗体的Fab 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抗原结合片段),Fab 段可以与抗原结合,具有抗体的活性。 6.细胞介素: 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能调节细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在免疫应答中,对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重要调节作用。包括白细胞介素,群落刺激因子,干扰素等。 7.补体: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是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 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是一系列功能蛋白组成的系统,它能参与破坏或者清除那些与抗体结合的抗原,包括与抗体结合的细胞。补体能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微生物

免疫检验 重点——医学检验资料文档

1.免疫防御功能异常可导致(感染、免疫缺陷)疾病。 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有(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阶段性) 3.抗原抗体反应的温度一般以(15~40℃)为宜,最适温度为(37℃) 4.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电解质、pH、温度) 5.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温度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冷凝集素在(4℃)左右与红细胞结合最好,(20℃)以上反而解离。 6.抗原抗体的结合分子间的引力包括(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氢键引力和疏水作用力),其中作用最强的是(疏水作用力) 1.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包括(正向间接凝集、反向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和协同凝集反应)四种类型。 2.参与凝集反应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常用的直接凝集试验有(玻片法、试管法、玻片法) 3.在间接凝集反应中正向凝集反应是用(抗原)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相应的(抗体),而反向间接凝集反应是用(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相应(抗原) 4.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可用已知抗原型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可用于输血前的(交叉配血)试验。 1.免疫沉淀反应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2.棋盘格法(抗原)和(抗体)同时稀释,可一次完成(抗原)和(抗体)的滴定 3.单向琼脂扩散是待测抗原从含有定量(抗体)的(凝胶)内自由向周围扩散,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在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形成(沉淀环)。 4.Maneini曲线适用于(大分子抗原)的测定,在一定范围内,沉淀环随时间延长而扩大,抗原浓度与(扩散环直径的平方)呈线性关系,常用(普通)坐标纸作图。 5.Fahey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的测定,在一定范围内,沉淀环随时间延长而扩大,沉淀环直径与(抗原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常用(半对数)坐标纸作图。 6.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可对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含量和相对分子量进行分析,沉淀线靠近抗原孔指示(抗体含量较高);靠近抗体孔则指示(抗原含量较高);不出现沉淀线则表明(无对应的抗原和抗体)。 7.免疫电泳是将(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一种免疫化学分析技术。 8.火箭免疫电泳是(电泳)与(单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免疫技术。 9.对流免疫电泳是(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免疫技术。 10.对流免疫电泳中,抗体流向负极,是因为(电泳)速度小(电渗)速度大。 11.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快速形成(免疫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浊度),并可根据其推算出抗原或抗体的量。 12.根据Rayleigh方程,散射比浊法中的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成(反)比,与粒子的浓度和体积成(正)比。 13.速率散射比浊法是测定单位时间内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最快时间段)的散射信号值,此时的散射信号最强,速率散射信号值最大。 14.免疫胶乳浊度测定的原理与透射比浊法相似。载体为大小适中、均匀的胶乳颗粒其直径应稍(小于)入射光波长目前多用(200)nm的胶乳颗粒。 15.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反应体系中必须始终保持(抗体)过量。 16.凝胶内沉淀试验包括(单向扩散试验、双向扩散试验);抗原抗体最适比的基本测定方法为(抗原稀释法、抗体稀释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