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资源,办高质量的农村幼儿园

合集下载

浅谈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要】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本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

本文从本土资源在幼儿园发展中的价值和重要性入手,探讨了本土资源的定义及分类、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开发和利用方法、以及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影响和可持续利用策略。

本土资源能够丰富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文章最后总结了本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

通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农村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本土资源、开发、利用、定义、分类、教学活动、影响、可持续利用、策略、重要性、发展方向、建议、总结。

1. 引言1.1 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在农村地区,幼儿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起点。

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还是他们接触自然、体验生活的重要场所。

农村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旨在为幼儿提供一个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通过参与区域活动,幼儿能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互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社交能力。

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为幼儿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1.2 本土资源在幼儿园发展中的价值本土资源在幼儿园发展中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农村幼儿园所处的环境充满了丰富的本地资源,包括土地、植物、动物、民俗文化等等。

这些本土资源不仅可以提供给幼儿们直接的感官体验和学习机会,还能够激发幼儿们对自然与文化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通过接触本土资源,幼儿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尊重周围的环境与生态,培养出对土地、人文的情感联系和认同感。

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够增加幼儿们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文化。

运用本土资源拓展农村幼儿园游戏化教学

运用本土资源拓展农村幼儿园游戏化教学

运用本土资源拓展农村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摘要:幼儿教学更多的是以启蒙为要求,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在游戏中感悟理解,进而帮助幼儿开发智力,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农村幼儿园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可以在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本土资源拓展农村幼儿游戏化教学,通过本土资源与游戏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突出区域性的教学特色,也增强幼儿的游戏参与主动性,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探究了运用本土资源拓展农村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本土资源;农村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引言:本土资源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

在区域环境下,农村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教育资源,农村幼儿园可以将幼儿游戏与本土资源相融合,通过丰富多样游戏活动的创设,突出游戏教学的优势,也突出本地资源的独特,在弥补农村地区幼儿教学资金、资源不足的基础上,通过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

一、本土资源的应用价值本土资源主要指的是农村幼儿园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等方面资源。

在开展幼儿教育时所能应用到的本土资源多种多样,地理、自然、民间艺术、民间风所、农作物种植等可以作为辅助开展教育的资源。

农村幼儿园可以基于农村地区的乡土特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在游戏与本土资源相融合的基础上,有效的应用现有的资源,也通过游戏自然资源的有机融合,丰富游戏教学的内容,开发出多元化的幼儿教育模式,增强幼儿对于游戏的积极主动性,也提高幼儿教育实效性。

作为幼儿教师,要基于农村幼儿园周边的农业种植环境、民风自然,资源特征,借助于农作物种植、野生植物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教学,设计出极具生活气息的游戏,吸引幼儿的参与,在幼儿体验游戏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对于家乡本地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运用本土资源拓展农村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幼儿教师要基于地域特色设置多元化的游戏,在开展各种形式教育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本土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既提高幼儿教育有效性,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本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开发利用

本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开发利用

本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开发利用在农村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本土资源是提升孩子们认知能力和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本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开发利用,旨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与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互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一、调动环境资源,丰富主题活动内容农村幼儿园所处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有大片的农田、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等。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一系列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主题活动。

比如,组织孩子们进行农田采摘活动,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带领孩子们在森林中进行观察和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引导孩子们在溪流边进行小型探险活动,让他们亲自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能够深入了解本土的自然环境,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挖掘社会资源,促进与社区融合农村社区中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打破课堂的边界,将社区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可以邀请当地的艺术家、手工艺人前来幼儿园给孩子们进行手工制作教学,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出具有农村特色的手工艺品。

同时,还可以邀请社区的长者前来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孩子们呈现一段段真实的农村故事。

通过与社区的融合,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增强身份认同感。

三、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传承本土文化农村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

我们可以在幼儿园中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节日的传统习俗。

比如,在寒冷的冬天里,可以组织孩子们一起制作元宵,体验元宵节的传统风味;在农忙的季节,可以邀请孩子们参与庆丰年、春季耕作等活动,感受农村的丰收氛围。

通过这些传统节日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本土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以及传承的意识。

四、鼓励创造性活动,培养孩子们的主体意识在开展主题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参与创造性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思考能力。

让家乡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

让家乡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

让家乡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为孩子们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家乡的本土文化资源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好的教材,因此让家乡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教育中,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对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提高培养具有家乡情怀和文化自觉的下一代的效果。

所以,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了解和传承家乡的本土文化,幼儿园教育需要借助各种资源,如民间故事、传统节日、手工艺品等,将家乡本土文化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

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幼儿园教育需要首先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

在挖掘过程中,可以邀请当地的长者来幼儿园讲述当地的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让孩子们在听中了解自己家乡的故事。

可以利用各种途径,例如采访、摄影等,积极搜集家乡的特色风景、民俗民情等。

还可以组织幼儿园的师生去当地的博物馆、非遗展览馆等地方实地参观、感受本土文化,从而深刻理解家乡的独特魅力。

二、将本土文化资源与课程相结合将家乡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它们与课程相结合,从而深入孩子们的心中。

可以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结合家乡的本土文化特色,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手工制作、歌舞等方式去体验家乡的文化特色,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可以将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故事、手工艺品等内容融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收获知识。

三、组织家访、参观等活动为了更好地融入家乡的本土文化资源,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家访、参观等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地感受家乡文化。

在家访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跟随老师去当地的村庄走访,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参观当地的传统手工作坊、农家乐等地方时,也可以让孩子们动手参与,亲身体验家乡文化的魅力。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既能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又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教育

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教育

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教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愈发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来开展幼儿园教育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农村乡土资源不仅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乡土文化。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来开展幼儿园教育。

一、农村乡土资源的特点农村乡土资源是指与农村地域有关的自然、人文等资源。

它的特点包括丰富多样、深厚历史、鲜活生动、生态友好等。

在农村乡土资源中,既包括了自然资源如山水、田园、农作物等,还包括了人文资源如农耕文化、民俗传统、乡土风情等。

这些资源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是极为宝贵的教学资料。

二、农村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1.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农村乡土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孩子们可以在田野中观察春耕夏种的过程,感受大地的孕育之美;可以在乡村小道上寻觅昆虫的足迹,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可以在乡间小河边听闻流水的潺潺声,感受水的润物无声。

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认知大自然、认知生活的窗户,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2.激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农村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乡土文化。

通过参观乡村老屋、品味乡村美食、学习民间手工艺等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3.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来开展幼儿园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教育的品质,还可以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与农村社区的深度合作,可以为孩子们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农村家庭的密切联系,可以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助力孩子们的成长。

三、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的路径1.构建适合农村幼儿园的教学资源体系为了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来开展幼儿园教育,需要构建适合农村幼儿园的教学资源体系。

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探索

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探索

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探索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以及对幼儿教育理念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注重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让孩子们在接触自然的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探索如何有效地利用本土资源进行环境创设,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丰富、有趣和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一、本土资源的概念和意义1.本土资源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所拥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文化遗产等。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本土资源可以是周围的自然景观、植物、动物、石头、土壤等自然资源,也可以是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民间故事、节日习俗等人文资源。

2.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让他们在自然和文化中感受成长,促进其身心发展。

3.通过直接接触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珍惜身边的一切,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情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1.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创设游乐场在一些幼儿园,老师们会利用园内的大树、小山、草地等自然资源,设计制作出儿童游乐场。

他们会特意选择一些可以爬、可以滑、可以摇晃的自然材料,让孩子们在遊樂场中自由玩耍,体验自然的乐趣。

2.利用本土花草植物进行园区美化一些幼儿园会在园内种植当地的花草植物,比如牡丹、月季、栀子花、茉莉花等。

这些花草植物既可以美化园区环境,又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3.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化设计活动内容有些幼儿园会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化,设计特色的活动内容,比如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开展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探索1.促进家园合作,共同参与环境创设一些幼儿园尝试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鼓励家长们一起参与环境创设的活动。

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

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

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作为幼儿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幼儿期是儿童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建立他们的社交技能、感知技能、语言能力以及认知能力。

提供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至关重要。

而在这一过程中,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本土资源是指在幼儿所生活的社区和环境中所具备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等。

充分利用这些本土资源,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的环境,更好地融入社会。

本土资源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利用自然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

自然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地理景观等。

在幼儿园的园内或者附近的公园,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植物、昆虫等的观察和探索,让他们亲身体验自然的奇妙之处,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可以通过举办户外活动、野餐等形式,让孩子们感受自然的清新空气和美丽景色,增进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

利用人文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

人文资源包括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

可以邀请当地的老师或者爷爷奶奶来幼儿园,给孩子们讲述本地的历史故事、民族传说,让孩子们了解和热爱本土的历史文化。

可以安排孩子们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展览馆,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

社会资源包括社区中的医院、邮局、消防站、超市等。

可以安排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这些社会机构,了解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还可以邀请社区的志愿者们,给孩子们进行志愿服务教育,让他们从小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利用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丰富幼儿园课程。

可以邀请具有本土传统手工艺技能的老师或者艺人,给孩子们进行传统手工艺制作教育,比如陶艺、编织等。

通过动手实践,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传承和保护本土文化传统。

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可以让孩子们在更为熟悉和亲近的环境中,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

融入本土文化资源,提升幼儿教育品质

融入本土文化资源,提升幼儿教育品质

融入本土文化资源提升幼儿教育品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幼儿了解和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幼儿教育品质。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

一、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筛选1.深入研究各地传统文化,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本土文化资源。

例如,我国南方地区可以引入龙舟、剪纸、粤剧等文化元素,北方地区可以引入京剧、皮影、泥塑等文化元素。

2.对筛选出的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改编,使之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例如,将传统故事、民间传说进行简化和趣味化处理,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创新教育方法,融入本土文化资源1.情境教学:通过设置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

例如,在端午节期间,组织幼儿制作龙舟、包粽子,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

2.游戏教学: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例如,设计一款以传统民间故事为背景的益智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传承文化。

3.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本土文化教育,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例如,组织亲子一起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传承家族技艺。

三、提高教师素养,强化本土文化教育意识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本土文化教育的认识和能力。

组织教师学习相关课程,深入了解本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2.鼓励教师开展本土文化教育研究,分享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成长。

四、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浓厚的本土文化氛围1.优化幼儿园环境布置,展示本土文化元素。

如在墙面装饰、教学用品等方面融入本土文化符号,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2.开展本土文化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

例如,举办传统文化节、组织幼儿参与民间艺术表演等。

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本土文化教育1.向家长宣传本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关注和支持幼儿的本土文化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本土资源创设低成本高质量的农村幼儿教育贵阳市地处云贵高原,是贵州省的省会,属我国西部欠发达城市,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市, 有着以苗族、布依族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资源。

全市辖十个区(县、市),共有77 个乡镇。

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以来, 实现了乡乡都有中心幼儿园。

但长期以来,但由于受经济、文化、交通发展滞后,教育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农村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滞后。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各区(县)财政没有幼儿教育专项经费,除事业在编的幼儿教师工资由财政拨付外,非在编的代课教师和保育员的工资均从幼儿园从保教生均收费中支出,而每月每生仅30 至60 元的收入可谓捉襟见肘。

无耐之下, 很多幼儿园采取增加班额、扩大招生规模、少配教师、少配或不配保育员等措施来减少人员成本支出,以维持幼儿园的正常运营。

二是园舍设施配置不足。

大多数幼儿园无持续的建设经费投入,园舍、设施老化陈旧;由于招生规模过大,教室拥挤,生均面积不足2m2;桌、椅小学式排列,没有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

玩具种类少、数量少,生均不足1 件,且以桌面操作为主,孩子们的争抢现象已司通见贯;户外除一件大型玩具外,基本无活动材料,户外活动时间的无序追逐、打闹现象普遍存在。

三是保教人员不足。

按国家规定,幼儿园教职工数与幼儿数之比为1:7, 但我市农村幼儿园由于在编人员配置不足,又无力多请非在编人员,教职工人数与幼儿人数之比达1:18 ,有的甚至达到了1:30,超出国家规定近4 倍,严重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

由于人员少、班额大,给教师的常规保教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尤其是在低收费的民办园和学前班,一班一教的情况相当普遍,教育仅为看管式,安全隐患尤其让人担忧。

四是小学化倾向严重。

由于师生比过高,造成教师工作量过大,保教任务十分繁重,无法顾及、关注个体发展需要,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表现出“小学化”。

不少幼儿园直接使用小学一年级教材教给幼儿小学的知识,注重机械的读、写、算学习,教学方法简单,缺少教具演示,没有趣味性,以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式统治着课堂。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存在着“三多”、“两少”、“一散”的现象。

“三多”即集体活动多,排队多、等待多;“两少”即自由活动时间少,游戏时间少;“一散”即活动安排零散,除了上课时间整块,其余环节无整块时间安排,游戏只是一个过渡环节,幼儿无权支配自己的活动时间,没有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

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对于缺少良好家庭教育影响的农村幼儿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面对发展现状,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发挥不等、不靠的精神,在利用身边资源上做足文章。

借鉴新西兰教育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创设“低成本高质量”的农村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转变教师观念,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为着力解决农村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三多”、“两少”、“一散” 的现象。

我们制定了《贵阳市幼儿一日生活指南》(以下简称《生活指南》),首先是对幼儿园在园一日生活的入园、晨谈、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户外活动、离园六个主要环节进行总体概述,提出了每一生活环节组织实施的基本要求和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各生活环节组织实施方案,明确了幼儿一日生活中保教人员,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生活指南》中附录了《幼儿园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安排表》,给幼儿园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提供了参考(见附表)。

但我们深知,对于这样一本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工作指导手册,教师不认可也无从价值可谈。

很多农村老师认为班上孩子太多,只有集体行动才能保证安全,自主游戏活动会增加管理的难度,材料提供难度大,损坏多,难整理,增加老师工作量。

因此,我们的培训与指导与《生活指南》印发同步,组织编写人员赴各区(县)开展面向农村教师的专题培训,培训多采用参与式,针对教师关注的问题,让培训“接农村地气” 如:观摩案例的选择都以教师独立带班,人数较多的班级活动为案例,使老师们感到《指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孩子越多越需要建立自我管理的规则和意识,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培训之后,各幼儿园纷纷结合幼儿园实际,重新安排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基本能满足幼儿一日生活户外2 小时且分段进行、区域自主游戏时间不少1 小时,且保证有成块的时间安排及室内外和动静交替等要求。

老师们开始学会“放手”,孩子们有了自己支配的游戏时间,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交流机会。

老师们欣喜地发现这样的活动安排,使得孩子们变得大胆了,活泼了,敢想、敢说、会思考了;孩子们学会了专注,教室里有了少有的“安静”,孩子们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告状”的少了;老师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

二、提升教师能力, 提供丰富的支持性材料。

有了科学的一日生活安排,需要有材料来支持和实现幼儿在活动中、操作中的学习,而最关键的是要提升老师设计环境、提供材料和指导活动的能力。

在参与式培训中我们多让老师们参与材料的操作,让她们自己体验和发现高结构和低结构材料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习如何让材料体现开放性,学会用一双发现的眼睛让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给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持,构建的是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认识。

(一)玩出自然物的价值1.泥巴创意玩法:-- 泥塑。

玩泥巴,引导孩子们尽情地摆弄,挖洞、团圆、堆高、捏塑,获取造型经验和乐趣。

泥的塑型特性使得儿童的每一点着力、每一分用心、每一瞬间的灵感都能留存在它之上,预先的设计和临时的偶然,没有比泥更具有生命力的玩具。

——建构。

除了造型,老师和孩子们还创造了泥地建构活动,辅以石块、树枝等在泥地上自由插、摆、建。

——泥刻画。

在纸板上铺上一层泥,孩子们用细竹签在上面自由刻画,用种子、果壳进行拼摆,装饰。

2.石子、果核、松球、种子等材料的妙用:——创意美工。

老师们引导幼儿将各种玉米粒、豆子、小麦、花生、稻草杆等运用到装饰中去,通过贴贴、画画、剪剪等形式,将它们做成了漂亮的衣服、挂毯、小包、装饰画、头饰。

——益智活动。

孩子们借助材料的操作,学习数的分解组成、加减运算,学习比较、分类、排序,过去小学化的抽象运算现象得以解决。

——图画书制作。

清镇流长、站街、王庄乡的幼儿园老师们引导孩子用树皮制作图画书,激发孩子们图画书制作兴趣,带来不一样的多元阅读感受。

——体育活动。

在跳房子游戏中,用石块做跳板,不担心受潮和损坏,易于收集。

小石子还能用来玩抓石子的游戏,方便携带,也不受场地的限制。

开阳县冯三镇的老师们用稻草做成乡土玩具“草龙”,需要多人合作游戏,对发展大肌肉动作和协作能力非常有价值,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调整参与人数,可从3人至20人不等。

3.葫芦瓢的妙用。

——做故事脸谱。

结合早期阅读的学习,老师们把葫芦瓢做成各种形象的脸谱,供孩子们角色表演用。

——体育活动。

用葫芦瓢练习单人或多人抛接球(沙包)的活动;进行运球竞赛的活动等。

4.探索水的奥秘。

利用瓶子、管子等辅助材料,探究空气压力使水流出的现象;引导孩子们自制水车,探究水车的抽水原理;探究物体的沉浮现象等;(二)玩出农用器具的价值。

1.玩石磨。

农村家庭常见的石磨也走了幼儿园,孩子们和老师一起亲自磨豆腐,在操作过程中感受杠杆原理,感受物质形态的变化。

2.玩“背篓。

”原是大人们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篓子,有二根肩带可背在背上,老师引导孩子们用背篓玩运东西的健康游戏,玩角色游戏时背着去买菜、卖菜。

3.玩“犁”。

这是一种山区耕地的农具,农民一般是用牛来犁地,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为播种做好准备。

幼儿玩时一人在前面扮“牛”,用绳子套在肩上拉,另一人在后掌舵,模仿犁地,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前后两人速度和动作的协调性。

4.玩“碓窝” ,是一种捣米的器具。

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前端装一块圆形木桩,用脚连续踏动木杠后端,前端一起一落。

幼儿在玩这个游戏时,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还学会了数数,还能感受力学的杠杆原理。

(三)就地取材巧制玩具。

1.树的妙用。

开阳县永温乡中心幼儿园,依托园内古树而制作了兼具攀登、滑行、悬吊、钻爬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玩具。

利用废弃的半截树桩自制幼儿转椅,都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玩具。

2.下坝村幼儿班利用教室后面的一块空地,将旧轮胎埋在地里供幼儿钻爬,在两棵树的中间夹一个轮胎,即可攀爬,又可以纵跳,还可以钻。

白云区沙文乡中心幼儿园用换下了的旧凳子制作滑轮车,幼儿有的是一人坐在上面用脚登地将车子滑动,有的是一人坐着,另外一人用绳子拉车;还有的是一人坐着一人推一人拉,互相轮流着玩。

如开阳县冯三幼儿园将丢弃的树根自制成转椅,宅吉乡制作了“树根鳄鱼”等。

清镇流长乡充分利用树根进行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他们将树根摆放在活动区内,让幼儿根据树根特有的似像非像的特点来进行语言讲述活动。

例如:有的幼儿觉得树根像恐龙,有的觉得像小狗等等,他可以和恐龙(小狗⋯⋯)这个对象进行对话交流,也可以把自己当成恐龙(小狗⋯⋯)来进行故事的创编、表演。

以此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

与此同时,还可以将树根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树根,开动脑筋,大胆地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在树根上想象添画、想象画,使他们充分地感受到想象的无穷乐趣。

另外,还可以根据树根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点,引导幼儿进行跳跃、障碍跑、曲线跑等活动,锻炼幼儿腿部肌肉,发展幼儿四肢的灵活性及协调性。

(二)就地取材的玩具:例如,有些游戏需要“建筑工人”木“工师傅”等职业的角色,我们就请做建筑的、做木工的家长来幼儿园给孩子们上课,主题游戏“土玩坊”木“趣坊”自然生成,在小小木工作坊里,孩子们个个成了木工师,据木头、钉木头、截木头,做出了小汽车、小积木等等,孩子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开阳县永温乡中心幼儿园,依托园内古树而制作了兼具攀登、滑行、悬吊、钻爬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玩具。

(三)将生活用具、农具作为玩具。

我们建议还是以具体事物为主线,大致介绍四方面内容——选用了什么材料,投放在哪里(户外、室内区角、桌面等,介绍这个也是为了让读者头脑中有更多感性的认识,毕竟相应的配图不多),孩子可以怎么玩(小年龄的可以怎么做,大年龄的可以怎么做,混龄的情况下可以怎么玩<大带小>等等),有助于发展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

我们从您的前后两稿的文字介绍和您所提供的照片里,选取了一些我们觉得非常值得介绍的材料,罗列如下:石子、果核、松球、小棒,绳子等(数学,是不是可与以往小学化的数学教育做些对比);竹壳、树叶、草等(拼贴,艺术能力,制作图书,讲述,语言能力);泥巴(造型,艺术)泥巴在造型时是不是也可以以石块、树枝等其他低结构乃至无结构材料相辅;树根、葫芦瓢(想象,表演,创编故事,绘画,户外活动);瓶子、管子、筒、盆(玩水,加一些辅助材料,探究水的流动和沉浮)或者用各种材料做成引流装置,或者探究水车的抽水原理等;石磨、对窝(探究,杠杆原理、力与平衡、物质的变化等)(有没有更多值得探究的农具可挖掘)乡土玩具“扫帚娃娃” “草龙”(上一稿没有具体介绍,什么样子,怎么玩法,价值何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