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试题

合集下载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理论题库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理论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2.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作用。

A.导向B.评价C.激励D.指导3.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A.制定者的哲学观念B.制定者的人性假设C.制定者的理想人格D.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4.美国和前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说明()A.国家的教育目的完全由政治制度决定B.政治制度对教育目的没有影响C.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D.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5.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决定的。

A.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B.社会生产力C.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D.政治经济制度6.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教育方针B.教育规律C.教育任务D.教育目的7.培养劳动者是()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C.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8.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C.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A.新课程改革B.素质教育C.教育的国际化走势D.教育改革的实践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A.德、智、体、美全面发展B.个人在体力上的充分发展C.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D.个人的智力充分、自由地发展11.“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规定的教育目的。

A.壬演学制B.壬子学制C.癸卯学制D.壬戌学制12.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A.培养人的智力B.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C.培养各种专门人才D.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1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两句话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体现了()的观点。

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模拟试卷3

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模拟试卷3

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模拟试卷3(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填空题(总题数:7,分数:14.00)1.“教育无目的论”是 1的观点。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杜威)解析:2.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 1。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师的教学目标)解析:3. 1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德育)解析:4.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 1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道德品质)解析:5.教育目的主要依据两个方面提出,一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是 1发展的需要。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个人身心)解析:6. 1学制的优点是上通下达、左右互连。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分支型)解析:7.1985年颁布的 1,提出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解析: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8.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 )(分数:2.00)A.发展学生的智力B.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C.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析:解析: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是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1、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出现。

2、《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3、关于教育的起源,朱熹所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说。

4、古印度种姓制度中,处于最底层的是首陀罗。

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5、批判教育学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实用主义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

实验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文化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

6、“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等级性。

7、赞科夫:《教育与发展》8、原始社会的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9、学生个性发展中,三种心理内化形式: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1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12、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但是,我们并没有从考古发掘中找到可靠的实物事物来证实,而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

13、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要适应自然,其中“自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秩序;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

14、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15、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16、卢梭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他的自然主义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17、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18、西周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国学和乡学。

19、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0、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21、东晋武帝咸宁二年下令设立国子学。

22、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其发展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第3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3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概念……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标准。

二、意义与作用(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二)作用……填空、选择1.导向作用2.激励……3.评价……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驾驭试试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简答题、名词解释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给及各类学校的人物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称为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填空、选择(三)教学目标……名词解释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全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主要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一)个体本位论其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了某个社会集团或者阶级服务。

教育目的复习试题

教育目的复习试题
采用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 状况。
VS
反馈及时有效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教师和家长 提供反馈,指导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家校合作与社区资源的整合
要点一
家校沟通机制
要点二
社区资源利用
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促进家长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 。
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和实 践机会。
启示二
加强教育改革与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借鉴三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 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 实践性和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06
教育目的的反思与展望
教育目的的局限性及挑战
01
02
03
过度强调学术成绩
当前教育体系过于注重学 术成绩,导致学生缺乏实 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国内教育目的实践案例
案例三:四川民族地区教育扶贫
关注教育公平与普及
四川民族地区教育扶贫项目旨在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 水平,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师待遇、资助贫困
学生等方式,促进教育公平与普及。
国际教育目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芬兰基础教育改革
追求高质量教育
芬兰基础教育改革注重追求高质量教育,通过教师培训、 课程设置和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
感谢观看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励的作用,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激发 了教育主体的积极性。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尤为突出。
重要性

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模拟试卷3

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模拟试卷3

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模拟试卷3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填空题(总题数:7,分数:14.00)1.“教育无目的论”是 1的观点。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杜威)解析:2.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 1。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师的教学目标)解析:3. 1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德育)解析:4.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 1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道德品质)解析:5.教育目的主要依据两个方面提出,一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是 1发展的需要。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个人身心)解析:6. 1学制的优点是上通下达、左右互连。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分支型)解析:7.1985年颁布的 1,提出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解析: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8.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 )(分数:2.00)A.发展学生的智力B.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C.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析:解析: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是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考点资料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考点资料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考点资料一、教育目的概述●概述1.概念●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2.地位●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既是教育工作的起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3.特点●规定性、社会性、时代性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部分与整体5.分类●作用特点●价值性的教育目的●操作性(功用性)的教育目的●实现特点●理想(终极性)的教育目的●现实(发展性)的教育目的●体现范围●内在的教育目的●外在的教育目的●制定方式●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强制程度●指令性教育目的●指导性教育目的●存在形态●应然(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实然(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层次结构1.(国家)教育目的2.(学校)培养目标3.(学科)课程目标4.(教师)教学目标●功能1.导向功能●指明发展方向2.选择功能●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3.调控功能●调节、控制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4.激励功能●积极性5.评价功能●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6.口诀:“想挑选鸡架”●教育目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主要观点●教育主要关心的是灵魂,以皈依上帝为生活理想,以培养青年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为最高目的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口诀:社会爸爸(巴格莱)恐(孔德)吓(赫尔巴特)涂(涂尔干)图(柏拉图)的那(凯兴斯泰纳)个儿(纳托尔普)子(孔子、荀子)●主要观点●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主张教育是国家的事业,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3.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口诀:孟子(孟子)爱(爱伦·凯)啰(罗杰斯、马斯洛)嗦(卢梭),杀(萨特)了(奈勒)福禄(福禄贝尔)齐(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4.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主要观点●主张教育即生活●反对外在目的,强调教育活动内在目的5.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6.辩证统一论●代表人物●马克思●主要观点●综合考虑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二、我国的教育目的●历史回顾1.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57主席说方针”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教育目的●“82宪法定目的”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试卷4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试卷4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试卷4(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判断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题干阐述了智育的概念。

2.体育是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由此可知题干正确。

3.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思想的是法国的朗格朗。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1970年,法国的朗格朗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4.智育等于教学。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智育一般是指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的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智育不等于教学,教学既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也要完成德、体、美、劳诸育的任务。

5.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多种途径,智育只是其中之一。

6.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智育的任务不仅包括要教学生学习文化,而且还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7.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中,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涂尔干和巴格莱等。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解析:8.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论述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在于: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

同时,学校教育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一一学校进行的。

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具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学校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内进行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

(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

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

(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教育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于人发展的因素。

第三章教育目的
1、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解析】C。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解析】B。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3、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解析】D。

4、()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解析】C。

教育目的。

5、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解析】D。

教育目的的概念。

6、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解析】C。

7、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解析】B。

8、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

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

A.杜威
B.卢梭
C.马克思
D.孔德
【解析】A。

9、素质教育是促进()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解析】A。

考察素质教育的内涵。

10、培养学生的()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A. 主体意识的实践能力
B. 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
C. 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D.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解析】D。

也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1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称为(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解析】A。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12、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称为(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解析】B。

13、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

A.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B.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解析】C。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14、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作用。

A.导向
B.评价
C.激励
D.指导
【解析】B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

1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

A.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B.个人在体力上的充分发展
C.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D.个人的智力充分、自由地发展
【解析】C。

根据教材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解释,可见C的讲述最全面、最能概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6、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内涵: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7、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

因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每个人、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不同的学生在认知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创造潜能等方面各不相同,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1.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名誉权
B.人格尊严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答案:C。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包括( )。

多选题
A.授业、解惑者角色
B.朋友角色
C.研究者角色
D.示范者角色
E传道者角色
答案:ABCDE。

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研究者角色、朋友角色。

3、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

多选题
A.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且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
C.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D.在社会道德上,学生与教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E.以儿童为中心
答案:ACD。

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以儿童为中心都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

A.前提条件
B.必要保证
C.必然要求
D.必然结果
【解析】B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