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8、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
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 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 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补充知识: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 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二) 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 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导 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导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 导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 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
第三部分 教育目的与 教育制度
本部分知识体系: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有关基础知识 概念、特点、功能、意义、层次 2、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历史上的对立观点、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根据 4、教育目的的演变 5、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实质 6、当前教育目的的实践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
(二)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郎格
(三)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 (四)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五)全面发展论;这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亚 里士多德是这一理论的先驱 (六)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15、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 人的道德的发展。2)分工和私有制是造成人的片面发 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的分离和对立,(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 展提供了可能和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唯一途径)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纵向的不同,即不同的历史时期)。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人民的素质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其作出贡献。
而教育制度则是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而建立的一套规则、政策和机制。
本文将就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展开讨论,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深入分析教育制度的重要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定位和导向。
它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即培养具备道德、智力、体质、美育和劳动教育素养的人。
在充分理解教育目的的基础上,教育制度作为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和方式,必须明确其核心价值和功能。
首先,教育制度应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
它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需求适宜的教育资源,为他们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并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其次,教育制度应确保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制度应建立公正的选拔机制,以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并避免社会经济条件对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此外,教育制度还应关注教育的包容性,让不同背景、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在教育体系中得到平等的待遇。
第三,教育制度应确保教师的专业性和素质。
教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和专业知识。
教育制度应当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
此外,教育制度也需关注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当今社会不断变革,在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制度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这包括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制度的基础,也是其指导方针;而教育制度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手段和途径。
教育制度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并注重教师的专业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
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总结词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是当前学校教育制度面临的另一个挑战,表现为不同学校、不同地区 的教育质量差异较大。
详细描述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及一些学校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导致不 同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异。一些优质学校的教育质量较高,而一些普通学校或薄 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则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都产生了不良
教育应鼓励文化创新和发 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和价值 观念。
02
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体系
幼儿园阶段
为3-6岁儿童提供保育和学前教 育,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
社交技能。
小学阶段
为6-12岁儿童提供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
为12-15岁学生提供更为深入的 学科知识和技能训练,为高中阶
05
未来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 度的展望
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01
个性化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兴 趣、特长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服务 ,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02
个性化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 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 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技的应用
影响。
教育改革与创新
要点一
总结词
面对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教育改 革和创新是必经之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我 国正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 源配置、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办学条件等方式,努力缩小 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同时 ,还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创 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
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职业教育法 第三章

与任务是以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的教育方法,培养具有必要的文化、
50年代 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现代技术,身体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
新
服务的初级和中级技术人才。”
中
国
1965年刘少奇主席指出:“半工半读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
职 业
60年代
有文化科学知识、有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新型劳动者。 我们的目标应该培养到能当干部、当技术员、当工程师的水平, 但是也要当工人、农民。”
指导 思想
“以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为根本 “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
时
政
府
初
期
教育
方针
“注重道德教育, 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
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目的
2.资产阶级职业教育目的提出与曲折发展
袁
世
凯
复 辟 时
“爱国、尚武、崇实、 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期
• 职业教育目的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性质、办学方向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目的
3.职业教育目的的属性与特点
• 社会的制约性是职业教育目的一个重要的属性。
• 职业教育目的要集中反映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 领域的主导需求。
• 职业教育目的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适应性,又具有相对稳定 性、连续性和适度的前瞻性。
•职业教育目的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
•职业教育目的是制定其教育规划、编制课程、开展教育活动、 评价教育效果的价值尺度。
•职业教育目的是教育教学改革,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指南。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目的
2.职业教育目的的作用
• 有了明确的职业教育目的,职业教育事业才能减少震荡和摆动, 不断朝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互协调的境界发展。
教育学提纲

行 动 研 究 法
质 的 研 究 法
叙 事 研 究
观 察 法
调 查 法
实 验 法
课外、 校外教 育的 意义
课外、 校外教 育的主 要内容
课外、 校外教 育的组 织形式
课外、 校外教 育的主 要特点
课外、 校外教 育的主 要要求
家 庭 教 育
社 会 教 育
学校、 家庭、 社会形 成教育 合力
第 十 章 教育 研究 及其 方法
教育 研究 概述
教育 研究 的 基本 过程
常用 的 教育 研究 方法
德 人道 科学 民主 德育 育 主义 世界 德育 自觉 与法 过程 过 和社 观和 过程 纪律 制观 的 程 会公 人生 的 教育 念教 基本 的 德教 观教 概念 育 矛盾 基本 育 育 规律
德 育 原 则 的 概 念
我国 中小 学主 要的 德育 原则
认 知 模 式
体 谅 模 式
社 会 模 仿 模 式
良好 师生 关系 的建 立与 发展
我国 新型 师生 关系 的 特点
学生是 发展中 的人, 用发展 的观点 认识学 生
学生 是独 特的 人
学生 是具 有独 立意 义的 人
教育 内容 上的 授受 关系
人格 上的 平等 关系
社会 道德 上的 相互 促进 关系
影响 师生 关系 的 因素
良好 师生 关系 建立 的途 径与 方法
尊师 民主 教学 心理 爱生 平等 相长 相容
第 五 章 课程
课 程 内 涵
课 程 目 标
课 程 内 容
课 程 结 构
课 课程 程 设计 管 与 理 实施
课 程 评 价
课 程 资 源
制约 课程 课程 课程 的内 的 的 涵及 类型 主要 意义 因素
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的功能(意义)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 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 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 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导向作用 调控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具体体现为: 第一、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 人”作了明确的规定。 第二,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使教育遵循这样的规定, 不仅能改变人的自然的盲目的发展,而且还能对人不符合教 育目的要求的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伎其发展与预定的方向 相一致,符合教育目的的规定,产生社会所需要新的品质。 第三,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它对选择什么 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进行如何取舍 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四,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 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有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价 值定向作用。使教师知道自己所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 其相互关系。 横向结构: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 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 社会价值作出规定,使教育目的横向结构的 核心部分。 纵向结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主要观点是: (1)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 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2)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 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3)主张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白身完善这种“天然 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 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 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作用有导向功能、强制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杜威主张教育无目的论。
1902
和贯彻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的必要性。
我国古代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关于教育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简称学制,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
体。
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定制的系统学校制度,是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1903年,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
它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的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思想。
1912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
改为学校。
它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
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六三三”学制。
“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993提出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1999
我国学校教育结构,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从类别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和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
2010年6月21 日
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
原来的西欧属双轨学制,美国属单轨学制,苏联属分支型学制。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
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主张都是非制度化教育的核心思想。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
自从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1970年)问世以来,终身教育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面向21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