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发展史

神经解剖学发展史
神经解剖学发展史

神经解剖学发展史

张富兴

神经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和神经科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伴随着人们对人体结构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认识而逐步深入的。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有关神经解剖学的文字如“脑”、“脑的被膜”和“脑脊液”始于古埃及人,可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由埃及医生Imhotep书于约公元前1700年的“The Edwin Smith Surgical Papyrus”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文献,其中叙述了解剖学上的“脑”、“脑膜”、“脊髓”和“脑脊液”等。公元前500年~16世纪,基于肉眼观察,许多脑神经和脑结构被逐渐认识。大约公元前500年Alcmaion解剖了感觉神经并描述了“视神经”;“解剖学”之父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 )对脑室予以关注;公元前280年Erasistratus注意到脑有不同分区。到公元177年,Galen曾举办了讲座:“On the brain”。在16世纪后期,人们对脑的认识已有“海马”、“脑桥”等概念并开始区分皮质和白质。

17世纪以后到19世纪中叶,许多脑表面的结构、颅神经及其神经节逐一被发现和研究,如人们描述和认识了“乳头体”、“滑车神经”、舌下神经节、Scarpa’s神经节等等。现代12对脑神经的分类也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此外,随着显微镜的发明,这一时期人们对脑结构的认识也更多的由“表”及“里”,研究层次也开始由组织向细胞水平发展。如发现了“红核”、“蓝斑”、“锥体交叉”、脑皮质的6层结构、提出神经组织的“细胞理论”等等。

进入19世纪末叶,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特殊染色技术的发明,人们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组织的结构,因此在细胞水平研究神经系统结构的现代神经解剖学开始确立它的地位。该时期直至20世纪初期,人们对神经组织中神经元结构和联系的研究更加深入,很多经典的概念如“神经元”、“轴突”、“树突”、“突触”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同时不断有许多新的脑结构,如“颞横回”、大脑皮质语言区和外周的感受器如“Corti器”、“Meissner's 小体”、“Golgi 腱器”等被发现和描述,这些都极大的丰富了神经解剖学的内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诞生的许多技术,如Golgi (1843~1926)和Cajal (1852~1934)分别发明的镀银技术以及Weigert (1843~1904) 和Marchi(1851~1908)分别发明的髓鞘染色法等等都极大地推动了神经解剖学的发展。Nissl(1860~1916)染色法的应用更使人们对中枢内灰质结构的认识得以深入,并因此产生了“细胞构筑学”(cytoarchitecture)的分野。

20世纪以来,许多新技术、新仪器被引入到神经解剖学的研究中来,神经解剖学研究空前繁荣,很多新的分野应运而生。20世纪初、中期,神经解剖学发展成为一门实验科学,

人们利用光学显微镜和脑定位仪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形成了“束路学”(chordology)。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使人们可在超微结构水平研究神经解剖学,“突触学”(synaptology)的新分野也因此诞生。60年代瑞典学派创建的组织荧光法(Falck-Hillarp法)和70年代以后,放射自显影术、辣根过氧化物酶法、荧光组织化学和荧光素标记法问世,尤其是70年代末兴起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应用,又促使神经解剖学形成了“化学神经解剖学”(chemical neuroanatomy)的分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原位分子杂交技术、90年代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再结合其它多种神经科学研究的新技术的应用,使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层次由整体、器官、组织、细胞水平提高到亚细胞和分子水平。计算机的发达和应用,使人们不但可以辨认、重塑神经元的三维结构,而且可以将神经化学物质的定位、定性、定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目前,神经解剖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形态学的范围,而与其它学科,如电生理、临床研究等相结合,并相互交叉、渗透。

近年来,由于新方法、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国科研工作者也在神经解剖学部分领域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有些成果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在痛与镇痛的形态学基础、垂体前叶的神经支配、躯体-内脏神经的侧支投射和三叉神经本体感觉传递的中枢通路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腔称髓腔,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贴于骨表面, 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2.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末端分叉。第 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 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骶前孔,后面 有四对骶后孔,骶骨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3.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4.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肋颈外侧的 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5.颅前、中、后窝各有哪些主要的孔、管、裂、门? 答:●颅前窝有筛孔;颅中窝有视神经管、颈动脉管口、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颅后窝有枕骨大孔、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口、耳门。 6.鼻旁窦包括哪些?各开口于何处? 答:●鼻旁窦包括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医学发展史

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 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医学理论著作。 包括《素问》(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和《灵枢》(解剖、经络、针灸) 2、扁鹊: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第一个进入正史记载的医生。 3、华佗:“外科始祖”,最突出贡献为创制“麻沸散”。其他贡献有行剖腹术、创五禽戏。 4、张仲景(医圣)与《伤寒杂病论》。 5、孙思邈与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大医精诚 ..》、《大医习业》 精湛医术高尚品德修养 6、李时珍与达尔文称其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 西 1、(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医学之父 ·重大贡献:推动巫医分离,奠定西方医学基础 ·其他:“体液说”(血液、粘液、黄胆、黑胆) “希波克拉底誓言” 2、维萨里(解剖学之父)的《人体的构造》:奠定了解剖学的基础。 盖伦:“猴子解剖学家”、血液运动的“潮汐说”。 3、哈维的《心血运动论》:提出“血液循环理论”。 、巴斯德(法)与科赫(德):开创现代微生物学与细菌学。 巴氏高温消毒法在结核病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使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治疗狂犬病方法 结核菌素 5、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抗生素的诞生。 过程:“抗生现象”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弗洛里、钱恩促进青霉素临床应用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青霉素的完美补充)抗生素大量问世 有抗结核杆菌的能力 现代医学的发展 一、现代医学的主要发展:器官移植、微创外科、医学影像学。 器官移植:1、移植:将身体的一部分(如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手术或其他途径移到同一个人或另一个人的特定部位,使其继续存活的方法。(供者移植物受者) 2、简史:器官移植萌芽临床应用

人体解剖学教案

人体解剖学教案 教学内容: 一. 绪论 (一)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类 (二) 人体解剖学的地位和作用 (三) 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四)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五) 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第一篇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第一章细胞和细胞间质 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人体解剖学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人体解剖学在体育运动中研究内容和方法,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和任务。 教学重点: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地位、作用和基本术语 教学难点: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教学步骤 绪论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人体解剖学(简称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主要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生 物科学中形态学的范畴。解剖学和其他学科一样,由 于研究技术和方法的革新,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和加 深,并逐渐分化形成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分类:按研究手段不同,解剖学可分为巨视解剖学、微观解剖学 巨视解剖学:主要用肉眼观察人体的形态结构,如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等。 微观解剖学:主要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形态结构,如细胞学、胚胎学和组织学等。 系统解剖学:是将人体按功能系统阐述其器官形态结构的解剖学。一般所说的解剖学就是指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是按身体部位,由浅及深,对各部位的形态结构进行叙述的解剖学。 此外,由于研究角度和目的不同,人解剖学又分若干门

类:如外科解剖学、表面解剖学、X-线解剖学、断面解剖学、生长解剖学、艺术解剖学、机能解剖学及运动解剖学等。★运动解剖学:主要是分析研究人体运动器官的形态结构,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提高人体运动 效率的解剖学。 ★二.人体解剖学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具有实 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二,为学生学习体育教育专业提供人体解剖学知识。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 合格的体育教师。 第三,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人体解剖学的后续课程有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 体育保健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以及运动生物力学 等。 1、运动生理学:与运动解剖学关系十分密切。前者研究 结构,后者研究功能,结构和功能是人体的两个不同侧面。要阐明生理机制,必须了解结构特点。例如,心脏在运动解剖学中讲它的结构,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内部的结构,它的结构特点有收集全身的静脉血口,有输出到全身各部位的动脉血出口。而生理讲心脏对人体的作用,它是如何维持人体的生命。 2、体育保健学:为人体测定、运动创伤、按摩、运动性 疾病等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如人体测定:身高、坐高、臂长、腿长、胸围、血压、心率等位置测定,不误、准确的测量出数据。如运动创伤:为创伤产生原因,诊断、处理。又例如肩周炎。 3、运动生物力学:它是分析各关节的运动,确定各部分 肌肉在身体姿态的保持和运动中的作用。例如“哑铃弯举”。 第四,为各项运动技术课教学和训练提供解剖学的依据。 1.为分析技术动作:技术动作多种多样,在运动训练中如何使运动员对动作掌握得又快又正确,需要教练员根据运动员(学生)个人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完成

解剖学,剖开你的所有秘密

解剖学,剖开你的所有秘密 今天是法医秘史小组年后的第一次更新,想必大家已经开始紧张繁忙的生活。所以,今天我们聊个不太费脑筋的话题吧!这话题还要从我们组年初六的特别刊(《写出法医秘史的人,正和你们擦肩而过!》)说起。特别刊中提到,我们组的成员在入组时都会得到一套完整的《人体解剖学》课件。理由也很简单:大家在上学的时候都有体会,无论哪一门学科,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该学科的绪论部分,并且强调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是一门桥梁学科,衔接了今后你要学习的所有学科。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解剖学”,作为一门医学生的必修课,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桥梁学科”。无论你从事的专业是护理学、临床医学,还是法医学、药学,都离不开解剖学。从一句医科院校对医学生主干课程的总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解剖学的重要性:所谓“三理一剖”中的那一“剖”,指的就是解剖学!也正因为如此,作为经常撰写医学相关文章的我们,才要求组内每一位成员手中都要有一套解剖学课件,以便对自己撰写文章的专业性起到参考作用。这更是基于我们组的座右铭: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假如你不专业,那么就学得专业。”——我在你左右好了,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题图,素材来自500px图片网

法医秘史|第22辑解剖学,剖开你的所有秘密!今天的文章,我不打算像教科书一样面面俱到地和大家聊解剖学,这不是一天能说完的,更不是简简单单一篇稿子就能概括的。所以,我就简单地介绍一下这门在不学习医学的同学眼里,既神秘又陌生的学科——解剖学吧。 1 解剖学的发展史像学习其他的学科一样,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国内: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300~200年)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尸可解剖而视之……”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开始了对人体的探索。还有史料记载,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下令将公孙庆处死,并命太医尚方与巧屠一起解剖尸体,不仅度量其五脏,且“以竹筵导其脉,知其始终”。而在两宋时代,出现了很多与解剖学有关的书籍,在这里我只提一本与我们小站题材有关的书籍——宋慈的《洗冤集录》。这本书详细记载了人体的骨骼和胚胎学知识,但是唯独没有内脏!没有内脏!没有内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解剖人的尸体是绝对的禁忌,虽然也有医书对解剖学有一定的介绍,但那仅仅是凤毛麟角。在当时,没有人愿意背负着叛逆孔孟之道的恶名,去干解剖尸体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这一思想,直到晚清,还在影响着中国人,这就造成了我国近百

人体解剖组织学发展简史

人体解剖组织学发展简史 西方国家的解剖学,一般认为从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参照动物的描述开始;古罗马医学权威和解剖学家Galen(130~200年)总结前人的资料并用自己的观察充实古代解剖学,虽有错误,然而其教义统治西方几乎一千五百年。J·Sylvius(1478~1555年)虽亲眼看到不符合Galen教义的事实,但不敢说Galen 有错误,而宁愿设想人体构造在前一世纪发生了改变;Servetus(1500~1553年)是肺循环的发现者,由于违反教条并说出了真话,被统治阶级判处火刑而活活烧死;比利时最著名的人体解剖学家Andreas V esalius(1514~1564年)亲剖尸体,于1543年出版了他的名著《人体的构造》,震动一时,但终因教会的压迫,最后死于流放的途中;英国名医William Harvey(1578~1657年)于1615年发现了血液循环的基本规律,但因反动分子决议“禁止血液在体内循环的学说”,直到1628年才出版他的名著《心血运动论》;意大利组织学家M·Malpighi(1628~1694年)于1661年应用显微镜发现毛细血管,真正完成全部血液循环的线路,创立了组织学的开端;英国人R·Hooke(1635~1703年)发现了“细胞”;瑞士组织学家A·Kolliker将组织分为四类;德国学者M·J·Schleiden(1804~1881年)和T·Schwann(1810~1882年)创立细胞学说,又推动了组织学的发展。 我国的解剖学,古代的成就比较突出。《内经》是战国(公元前403~221年)的著作,记载有度量活人、解剖尸体以及内脏名称、大小、位置等,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可大数”;汉代名医、外科大师华佗(约145~208年)用麻醉剂作剖腹手术,指出适当运动帮助消化等;宋代王惟一(1026年)铸铜人,是我国最早的人体模型;宋慈(1247年)著《洗冤录》,详细记载全身骨,并附检骨图;清代名医王清任(1768~1831年)亲去义冢,解剖童尸三十余具,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对脑有独到的看法,认为“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于脑,……所听之声归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甲午战争后,我国开始有了医学院和医院,有了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解剖学和组织学进一步发展;将来,一定会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 一本人体解剖组织学,一部血泪悲壮发展史。有人敢于献身,有人锲而不舍。解剖学家、组织学家的敬业、探索、献身精神值得每个医学生深思、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解剖学考试必背

简明人体解剖学重点知识点 绪论 一、人体器官组成及系统划分 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 细胞间质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是由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的结构。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 器官是由几种组织相互结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系统是一系列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执行某种生理活动。 二、人体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三、人体切面术语 1、矢状面————从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断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正中矢状面——通过身体中轴,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矢状面。 2、横切面——与人体或器官长轴呈直角的切面。其中,与地面平行的横断面又称为水平面。 3、冠状面(额状面)从左右方向将人体纵断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四、轴 1、垂直轴 与身体长轴平行,垂直于地面。 2、矢状轴 位于矢状面内,呈前后方向,与身体的长轴和冠状轴垂直相交。 3、冠状轴 位于冠状面内,呈左右方向,与身体的长轴和矢状轴垂直相交。 第一章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对人体起运动、支持、保护等作用。 骨————杠杆作用 关节———枢纽作用 骨骼肌——动力作用 骨骼——全身的骨与骨连结共同组成,构成人体的支架,具有支 撑作用。 第一节骨学 一、骨的分类 成人有骨206块。其中有200块属于运动系统。 躯干骨

按其在身体的位置,颅骨 可分为上肢骨 下肢骨 长骨 按骨的形态, 短骨 可分为扁骨 不规则骨 1、长骨 长骨呈长管状,有一体和两端。体又叫骨干,内有空腔称骨髓两端膨大称骺,往往具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 骨干与骺接连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期,长骨的骨干与干骺端之间夹有一层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软骨细胞构成的骺软骨或骺板,它使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原骺板处仅遗留下一条线形的痕迹称(骨)骺线。骨表面的小孔称滋养孔,有血管及神经通过。2、短骨 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多成群分布在承受重量且运动较复杂的部位(如足踝、手腕等处)。一般呈立方形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几块骨构成多个骨连结。 3、扁骨 呈板状,多分布与头胸等处常构成骨性腔的壁,有保护腔内脏器的作用。 4、不规则骨 多分布于身体的中轴,外形不规则。有些不规则骨内具有含气的腔称含气骨,含气骨内的空腔称为窦。 二、骨的构造 每一块骨都由骨质、骨膜、骨髓等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在骨的关节面上有透明软骨构成的关节软骨覆盖,而且部分骨都有节,所以较早期的教材也把关节软骨归入骨的基本构造。 1、骨质 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致密坚硬,由骨板层构成;骨松质由许多片状和杆状的骨小梁交织成网,呈海绵状,构造疏松,骨松质的腔隙内充满了小血管和红骨髓。 颅盖骨分内、外板,外板较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较薄而松脆;两板之间的骨松质称板障。 2、骨膜 骨膜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膜,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面。含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对骨的生长、发育、营养和骨折的愈合有重要作用。 3、骨髓 骨髓为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充填于长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分为黄骨髓和红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是脂肪组织 .成年人只有各种骨的骨松质内含有红骨髓,并保持终身。 三、骨的理化性质 骨中含有有机质和无机质,有机质主要为骨胶原在成人约占1/3,使骨具有弹性;无机质为无机盐类主要为磷酸钙、碳酸钙和氯化钙等,在成人骨约2/3使骨质坚硬。 小儿的骨无机质含量较少,有机质相对较多,因此弹性较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而易发生变形老年人的骨则相反,有机质较少而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完整版

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向前凸的角,其两侧接第二肋软骨, 是计数肋序数的体表标记。 2、翼点:颞窝内额、顶、颞、蝶四骨相交点,此处骨质最薄,内面有脑膜中动 脉前支通过,此处外伤骨折,易损伤该血管造成颅内出血。 3、椎间盘:位于椎体之间,由外部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构成,连接相邻椎体,并起缓冲减震作用。 4、足弓:由跗骨和跖骨借起连结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纵弓,左右方向的横弓。 足弓的存在,使足三点着地,增加足的弹性和稳定性。 5、盆骨:由骶骨、尾骨和两侧的髋骨及其连结构成。 6、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的1/3 交点处,该点称麦氏点。 问答题 1、分别写出臂部前、后肌群和大腿前、后肌群及其主要功能。 答:臂部前肌群有: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主要功能是屈肘关节; 后群肌有:肱三头肌,功能:伸肘。 大腿前肌群有:缝匠肌,股四头肌,主要功能:缝匠肌屈髋关节,屈膝关节;股四头肌能伸膝关节。 大腿后肌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主要功能:伸髋关节;半腱肌、半膜肌能屈膝关节。 2、写出隔的位置、作用及主要裂孔名称。 答:膈肌为向上呈穹窿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肌束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分部:胸骨部;肋部;腰部。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平第10胸椎前方有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平第8胸椎高度有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膈肌收缩时胸腔容积扩大,助吸气,松弛时胸腔容积减小,助呼气。 3、试述肩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答:肩关节是上肢最大的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关节盂浅而小, 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盂唇,加深关节窝,肱骨头面积大;关节囊薄而松弛,其上部前、后、外侧有肌、肌腱和韧带加强;关节囊下部薄弱易形成肱骨头从下部脱位。肩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 4、颈、胸、腰椎的主要区别。 答:颈椎均具有横突孔。胸椎在椎体两侧的上、下和横突末端有小的关节面,即 肋凹。腰椎无上述特点。 第二部分内脏学 名词解释 1、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2、齿状线:各肛柱下端与肛瓣附着缘共同围成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 3、肝蒂:肝门内有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淋巴管和 神经出入,这些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4、肝门:肝的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中央,有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 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5、肺根: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这些结构被

人体解剖的起源

中国人体解剖的历史起源 人体解剖(human anatomy)在近代中国的兴起是西医学植根于中国的重要标志,也是西医学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体解剖在近代中国的实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本文试图叙述这一过程并剖析阻碍尸体解剖施行的社会思想因素,以求正于大家。鸦片战争前后,西医学开始传入中国。作为西医学的基础学科-人体解剖学也开始传入中国。1900年以前,尸体解剖由外国人实施,可供解剖的尸体极少。1900年以后,中国人开始介绍西医解剖学,以丁福保最为系统。他于1903年任京师大学译学馆生理学教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解剖学译名驳杂,给研究者带来诸多不便,于是撰《解剖学生理学译异名同表》,把教会医院旧译和新译的解剖书及日本近出解剖书,同西人原文比较对列约1500条,在《医学世界》上连续登载。同时登载的还有汪惕予译述的《解剖学生理学大意合缩》。丁福保、汪惕予的西医解剖启蒙,对我国解剖学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另外,也有以动物尸体解剖来向国人作解剖启蒙的。1909年,江西教育总会公立图书品物陈列馆为一头病犬当众开刀治疗,向众人讲解狗的生理结构,以期通过此举让人们从侧面来了解人体生理结构,同时也向国人灌输解剖学知识,可谓用心良苦。执刀者却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医士。即使这样,消息传出,轰动一时,“绅商学界到者四百余人。”有识之士丁福保意识到纸上谈兵的局限性,呼吁“不但研究解剖之理论,并宜施诸实行焉。”“是非法部专家案奏准,以后凡囚尸无家族请收者,一律听候地方官立医学堂医院请领解剖不可。”一部由国家制订的解剖规则的颁布被提到日程上来。1912年11月22日,北京医学专科学校校长汤尔和上书教育部,要求提出法案准予实行解剖。在其直接推动下,1913年11月22日,内务部颁布了解剖条例,它是作为内务部第51号部令被庄严颁布的。这是解剖史上的大事,学者欢呼雀跃,西医前辈伍连德称“殊为我国医界前途喜也。”解剖条例共有五条,规定了可供解剖的四种尸体。其中第一条曰:“医士对于病死体,得剖视其患部,研究病源,但须得该死体亲属之同意并呈明地方官,始得执行。”由于解剖条例太简单,1914年4月22日,内务部又颁布了《解剖规则施行细则》。第一条曰:“凡国立公立及教育部认可各医校,及地方病院经行政官厅认为组织完全,确著成效者,其医生皆得在该校,该院内执行解剖。”全文开头既规定了可执行解剖的医学院范围,比解剖条例严格、完备。下面几条重点规定向司法机关领取尸体的手续,及对解剖过的尸体的处理办法。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1929年5月13日,内政部颁布了第二个解剖尸体规则。全文共13条,第一条仍是规定可执行解剖的医学校范围,对“愿供学术研究,以遗嘱付解剖之尸体”的规定,仍须得其亲属之同意,并呈请该管地方行政官署,这与第一个解剖规则一致,只是稍有进步,“地方官署接收前项呈请,须于十二小时内处理之。”1933年,又颁布了《卫生署修正解剖尸体规则草案》和《修正解剖尸体规则》,使第二个尸体解剖规则更完善、更周密,其中规定所有尸体解剖都必须报告官署,解剖报告呈上六小时后,即可解剖。近代两个尸体解剖规则,在保全尸首风气盛行、不重解剖的中国的颁布,无疑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尸体解剖作为一项医学实践活动,开始得到官方承认和保护,为中国西医学特别是解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颁布本身是对封建伦理观念的一次大挑战,对改变人们的旧观念,接受西方科学知识,是一个强烈的刺激。

人体解剖学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分野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联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人体解剖学也是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必修科目。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由于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在研究方法、着重点和目的性等方面产生了差异,因而逐渐形成了若干独具特色的分野:如按照组成人体的各系统,逐一研究和叙述各系统器官形态、结构和系统解剖学;按照人体的分部及医疗手术学的需要,研究和论述各体部内诸结构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的局部解剖学;适应绘画和雕塑等专业要求的艺术解剖学;研究人体器官和结构在体育运动和训练中其形态构造和功能关系的运动解剖学;专门阐述临床各种手术层次结构基础的应用(手术)解剖学等。此外,由于研究手段不同,又有了以肉眼观察和解剖操作为主的大体(巨视)解剖学和以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即微视和超微解剖学。还有专门以个体发生和发育过程和规律的人体胚胎学或人体发生学。 鉴于神经科学在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和在下个世纪可能成为生物科学和带头学科的趋势,以及参考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本教研室对原担负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进行了改革,设立了大体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两门课程,即将原中枢神经系统单独设课,以适应世界神经科学的发展潮流,促进教学内容的迅速更新。其余人体形态结构知识大部分内容,划归本门课程即大体解剖学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概要介绍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结构知识,采用以讲课为主,辅以必要的印证性实习,但对组成人体支架的骨骼系统,在此阶段则要求掌握所需的全部内容。第二阶段按组成人体的各个体部,逐一进行解剖观察。基本方式是在教师提示后,学员根据教材独立进行解剖操作,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以及一定的解剖操作技巧。在此阶段中穿插必要的理论性讲课,主要任务是引导学员将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系列化、理论化。另外请有关临床科室教师,讲授一些结构内容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以开拓学员的眼界和思路,增添学习的兴趣。 二、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解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在我国战国时代(公元前500年)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内经》中,就已明确提出了“解剖”的认识方法,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脏器的名称。在西欧古希腊时代(公元前500-300年),著名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都进行过动物实地解剖,并有论著。 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解剖学著作当推盖伦(Galen,公元130-201年)的《医经》,对血液运行、神经分布及诸多脏器已有较详细而具体的记叙,但由于当时西欧正处于宗教统治的黑暗时期,禁止解剖人体,该书主要资料均来自动物解剖观察所得,故错误之处甚多。宗教统治在一千多年中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文化的进步,也严重束缚了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资本主义萌芽,教会黑暗统治的桎梏开始被摧毁,“是一个产生学问上、精神上和性格上的巨人时代”(恩格斯语)。在此时期,人民的聪明智慧在科学和艺术的创作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堪称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不仅以不朽的绘画流传后世,而且所绘的解剖学图谱,其精确细致即使今日也令人叹为观止。该时,解剖学也涌现出一位巨匠——维扎里(Andress Vesalius, 1514-1564),他从学生时代,就冒着宗教迫害的危险,执著地从事人体解剖实验,终于完成了《人体构造》的巨著,全书共七册,不仅较系统完善地记叙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构造,还勇敢地摆脱了盖伦权威的束缚,纠正了盖伦许多错误的论点,从而使他成为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与维扎里同时,一批解剖学者和医生,发现了一些人体的结构,如欧斯达丘司(Eustachius)、

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解剖学基础知识点梳理

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解剖学基础知识点梳理 更多20XX年贵州事业单位招考信息请关注贵州中公教育贵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解剖学是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考试科目,中公卫生人才网对解剖学基础知识进行了梳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医学基础知识的相关复习重点内容! 1.何谓人体解剖学姿势? 答:人体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体干两侧,手掌朝前。 2.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4.成对的脑颅骨有:顶骨、颞骨,不成对的脑颅骨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5.鼻旁窦有四对,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6.肩胛骨上能触及的骨性标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冈、喙突、内侧缘。 7.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7.胸廓是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借骨连结构成的。 8.下颌关节由:下颌头与下颌窝构成。其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9.椎间孔:是指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所组成的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10.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他平对第二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1.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12.椎间盘:椎间盘是上、下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构成。 13.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是指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有一斜贯腹肌和腱膜的裂隙,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 14.试述椎骨的一般形态。答:每块椎骨均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椎弓试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迹,下方有椎下切迹,相连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为椎弓板。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15.写出鼻旁窦的名称及开口部位。答: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下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的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神经解剖学发展史

神经解剖学发展史 张富兴 神经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和神经科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伴随着人们对人体结构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认识而逐步深入的。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有关神经解剖学的文字如“脑”、“脑的被膜”和“脑脊液”始于古埃及人,可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由埃及医生Imhotep书于约公元前1700年的“The Edwin Smith Surgical Papyrus”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文献,其中叙述了解剖学上的“脑”、“脑膜”、“脊髓”和“脑脊液”等。公元前500年~16世纪,基于肉眼观察,许多脑神经和脑结构被逐渐认识。大约公元前500年Alcmaion解剖了感觉神经并描述了“视神经”;“解剖学”之父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 )对脑室予以关注;公元前280年Erasistratus注意到脑有不同分区。到公元177年,Galen曾举办了讲座:“On the brain”。在16世纪后期,人们对脑的认识已有“海马”、“脑桥”等概念并开始区分皮质和白质。 17世纪以后到19世纪中叶,许多脑表面的结构、颅神经及其神经节逐一被发现和研究,如人们描述和认识了“乳头体”、“滑车神经”、舌下神经节、Scarpa’s神经节等等。现代12对脑神经的分类也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此外,随着显微镜的发明,这一时期人们对脑结构的认识也更多的由“表”及“里”,研究层次也开始由组织向细胞水平发展。如发现了“红核”、“蓝斑”、“锥体交叉”、脑皮质的6层结构、提出神经组织的“细胞理论”等等。 进入19世纪末叶,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特殊染色技术的发明,人们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组织的结构,因此在细胞水平研究神经系统结构的现代神经解剖学开始确立它的地位。该时期直至20世纪初期,人们对神经组织中神经元结构和联系的研究更加深入,很多经典的概念如“神经元”、“轴突”、“树突”、“突触”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同时不断有许多新的脑结构,如“颞横回”、大脑皮质语言区和外周的感受器如“Corti器”、“Meissner's 小体”、“Golgi 腱器”等被发现和描述,这些都极大的丰富了神经解剖学的内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诞生的许多技术,如Golgi (1843~1926)和Cajal (1852~1934)分别发明的镀银技术以及Weigert (1843~1904) 和Marchi(1851~1908)分别发明的髓鞘染色法等等都极大地推动了神经解剖学的发展。Nissl(1860~1916)染色法的应用更使人们对中枢内灰质结构的认识得以深入,并因此产生了“细胞构筑学”(cytoarchitecture)的分野。 20世纪以来,许多新技术、新仪器被引入到神经解剖学的研究中来,神经解剖学研究空前繁荣,很多新的分野应运而生。20世纪初、中期,神经解剖学发展成为一门实验科学,

解剖学100个重点知识点

解剖学100个重点知识点1.骨的数量 全身有骨二零六, 配布四肢一二六。 上比下肢多两块,① 余下八十在中轴。 面颅十五脑颅八, 每侧鼓室藏着仨,② 加上躯干五十一, 中轴八十刚好齐。 [注释] ①上比下肢多两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②每侧鼓室藏着仨:每侧鼓室有三块听小骨。2.椎骨的一般形态 一体一弓围椎孔,① 椎体在前弓在后。 椎弓前根后为板,② 椎弓根间椎间孔。 两侧弓板愈合处, 向后伸出成棘突, 弓根弓板结合处, 上下关节和横突。③

[注释] ①一体一弓围椎孔:椎骨的前方为椎体,后部为椎弓,二者围成椎孔。 ②椎弓前根后为板:椎弓的前部为椎弓根,后部为椎弓板。3腰椎形态特征椎弓发达体粗壮, 棘突宽短呈板状。① 相邻棘突裂隙宽, 便于临床行腰穿。 [注释] ①腰椎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4椎间盘 成人间盘二十三,① 居于相邻椎体间。 周围部称纤维环,② 与邻椎体紧密连。 中部偏后是髓核, 白色胶样弹性垫。 [注释] ①成人有23个椎间盘,第1和第2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

②周围部的纤维环坚韧而富于弹性,紧密连接两个相邻的椎体。5颅骨 颅骨共有二十三, 关节软骨逢来连。① 保护支持脑耳眼, 后上脑颅前下面。② 前窄后宽形卵圆, 邻骨之间逢相连。 顶枕相接人字缝, 顶间矢状额顶冠。 ①关节软骨逢来连:颅骨之间借关节、软骨、逢连接。 ②后上脑颅前下面:颅骨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脑颅骨和前下方的面颅骨。6颅底内面观 颅底内面不平整, 前中后窝阶梯形。① 凹凸不平多孔裂, 大部都与颅外通。 [注释] ①前中后窝阶梯形:颅底内面自前向后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7颅的侧面观 外耳门、居中间,

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西方医学对解剖学的记载,是从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开始的。他认为心脏有两个心室和两个心房;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对头骨作了正确的描述。 希腊的另一位学者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进行过动物解剖,提出心是 血液循环中心,并把神经和肌腱区分开来。但他误将动物解剖所得的结论移用于人体,错误 较多。 西方有较大解剖学影响的当数古希腊医学家希罗菲卢斯( 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年),他发现小肠的起始段大约有12个指头并列长度,命名为“十二指肠”。他还命名了“前列腺”、“睫状体”、“视网膜”、“乳糜管和淋巴”。研究了肝、胰和女性生殖器的子宫与输卵管等。而有较完整的解剖学记录的论著,当推盖伦( Galen,公元130-201年)的《医经》。 这部书是16世纪以前西方医学的权威巨著,书中有许多解剖学记载,如对血液流动、神经分支和脑、心等器官均有清楚记载,但因其资料主要来自动物解剖,错误较多。公元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艺术春天到来,解剖学也有了蓬勃的发展。如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公元1457-1519年)解剖过3O多具尸体,用蜡灌注人体管道从而探明血管的走行,证明了血管起源于心脏。他将空气吹人肺,证明空气不是由呼吸道进人心。他 制作的人体骨骼解剖学图谱,描绘精细正确,是一部时代巨著。 安德烈?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年)是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他亲自从事人的尸体解剖,进行细致的观察,最终在1543年出版了《人体构造》这一开拓性的解剖 学巨著,全书共七册,系统的记述了人休器官和系统的形态与构造,对流行的一些错误论点 予以校正,为医学的发展开创了新路,奠定了人体解剖学的科学基础。 17世纪,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 , 1578-1657年)的动物实验研究,以雄辩的事实阐释血液循环的原理,首次提出心血管是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他开创了动物实验研究的新 思路,为生理学从解剖学中诞生并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尔皮基(Marcello Malpighi , 1628-1694年)用显微镜观察到蛙的微循环血管,证明了动脉与静脉相连通,为微循环学说的建立提供了形态学基础。他在动物和植物微细结构的研 究中,总结出动植物均由细胞构成,为组织学从解剖学中派生出来并形成一门新学科打下了 基础。 19世纪,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 1809-1882年)的《物种起源》、《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等巨著问世,建立了崭新的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理论,使探索人体形态结构的工作 有了正确的遵循并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20世纪发明的电子显微镜,广泛应用于细胞的超微结构与三维构筑的研究,使形态科学研究跨入到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并进而达到分子水平。形态科学研究的发展是随着新技术 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方法的不断出现而逐渐展开的,形成了宏观解剖学、微观解剖学和超微结 构解剖学三个不同标志的阶段。 宏观解剖学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微观解剖和超微结构解剖学的出现而停止,相反,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研究方法的改进,X线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而与时俱进。X线计算机断层成 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 CT)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应用,带动了断面解剖学的进步。而应用力学原理分析骨骼的形态结构,应用流体力学原理研究心血管的形态结构等,都是随 着医学的发展对解剖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并同时促进了解剖学的发展。如随着心、肺、肝、肾 等器官移植外科的发展,推动了对心的内部结构、心段、肺段、肝段、肾段等器官内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随着器官移植术的成功应用?促进了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发展等。 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历程

人体解剖学重点知识

人体解剖学重点知识点 一、人体器官组成及系统划分 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 细胞间质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是由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的结构。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 器官是由几种组织相互结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系统是一系列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执行某种生理活动。 二、人体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三、人体切面术语 1、矢状面————从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断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正中矢状面——通过身体中轴,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矢状面。 2、横切面——与人体或器官长轴呈直角的切面。其中,与地面平行的横断面又称为水平面。 3、冠状面(额状面)从左右方向将人体纵断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四、轴 1、垂直轴 与身体长轴平行,垂直于地面。 2、矢状轴 位于矢状面内,呈前后方向,与身体的长轴和冠状轴垂直相交。 3、冠状轴 位于冠状面内,呈左右方向,与身体的长轴和矢状轴垂直相交。 第一章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对人体起运动、支持、保护等作用。 骨————杠杆作用 关节———枢纽作用 骨骼肌——动力作用 骨骼——全身的骨与骨连结共同组成,构成人体的支架,具有支 撑作用。 第一节骨学 一、骨的分类 成人有骨206块。其中有200块属于运动系统。 躯干骨 按其在身体的位置,颅骨 可分为上肢骨

下肢骨 长骨 按骨的形态, 短骨 可分为扁骨 不规则骨 1、长骨 长骨呈长管状,有一体和两端。体又叫骨干,内有空腔称骨髓两端膨大称骺,往往具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 骨干与骺接连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期,长骨的骨干与干骺端之间夹有一层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软骨细胞构成的骺软骨或骺板,它使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原骺板处仅遗留下一条线形的痕迹称(骨)骺线。骨表面的小孔称滋养孔,有血管及神经通过。2、短骨 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多成群分布在承受重量且运动较复杂的部位(如足踝、手腕等处)。一般呈立方形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几块骨构成多个骨连结。 3、扁骨 呈板状,多分布与头胸等处常构成骨性腔的壁,有保护腔内脏器的作用。 4、不规则骨 多分布于身体的中轴,外形不规则。有些不规则骨内具有含气的腔称含气骨,含气骨内的空腔称为窦。 二、骨的构造 每一块骨都由骨质、骨膜、骨髓等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在骨的关节面上有透明软骨构成的关节软骨覆盖,而且部分骨都有节,所以较早期的教材也把关节软骨归入骨的基本构造。 1、骨质 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致密坚硬,由骨板层构成;骨松质由许多片状和杆状的骨小梁交织成网,呈海绵状,构造疏松,骨松质的腔隙内充满了小血管和红骨髓。 颅盖骨分内、外板,外板较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较薄而松脆;两板之间的骨松质称板障。 2、骨膜 骨膜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膜,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面。含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对骨的生长、发育、营养和骨折的愈合有重要作用。 3、骨髓 骨髓为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充填于长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分为黄骨髓和红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是脂肪组织.成年人只有各种骨的骨松质内含有红骨髓,并保持终身。 三、骨的理化性质 骨中含有有机质和无机质,有机质主要为骨胶原在成人约占1/3,使骨具有弹性;无机质为无机盐类主要为磷酸钙、碳酸钙和氯化钙等,在成人骨约2/3使骨质坚硬。 小儿的骨无机质含量较少,有机质相对较多,因此弹性较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而易发生变形老年人的骨则相反,有机质较少而无机质相对较多,故易发生骨折。 骨的生长,当胎儿在母体子宫时,坚韧的软骨便开始形成,这种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包括包括组织学和解剖学两门学科,解剖学的历史比较古老,可追溯到古代中国,印度和埃及的一些书中。但作为一 门科学,解剖学的历史是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组织学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才从解剖学中划分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解剖学 国外 ●西方国家的解剖学,一般认为从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参照动 物的描述开始。其医学著作中对头骨作了正确的叙述,但对人体其它器官的描述存在许多不正确之处,如把神经和肌腱混起来,还推想动脉中含有空气,脑的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等; ●希腊的哲学家和动物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是动物血的创 始人,做过许多动物解剖并提供了宝贵的解剖学知识。 ●古罗马医学权威和解剖学家Galen(130~200年)总结前人的资料并用自己的观察充实 古代解剖学,虽有错误,然而其教义统治西方几乎一千五百年。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不仅以不朽的绘画流传后世,而且所绘 的解剖学图谱,其精确细致即使今日也令人叹为观止。 ●J·Sylvius(1478~1555年)虽亲眼看到不符合Galen教义的事实,但不敢说Galen 有 错误,而宁愿设想人体构造在前一世纪发生了改变; ●Servetus(1500~1553年)是肺循环的发现者,由于违反教条并说出了真话,被统治阶 级判处火刑而活活烧死; ●比利时最著名的人体解剖学家Andreas Vesalius(1514~1564年)亲剖尸体,于1543 年出版了他的名著《人体的构造》,震动一时,但终因教会的压迫,最后死于流放的途中; ●与维扎里同时,一批解剖学者和医生,发现了一些人体的结构,如欧斯达丘司(Eustachius)、 习尔维(Sylvius)、瓦罗留(Varolio)、阿兰契(Aranti)、保塔罗(Botallo)等,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结构至今仍保留在解剖学的教科书中。 ●英国名医William Harvey(1578~1657年)于1615年发现了血液循环的基本规律,但 因反动分子决议“禁止血液在体内循环的学说”,直到1628年才出版他的名著《心血运动论》; ●意大利组织学家M·Malpighi(1628~1694年)于1661年应用显微镜发现毛细血管, 真正完成全部血液循环的线路,创立了组织学的开端; ●18世纪末,研究个体发生的胚胎学开始起步。 ●扎果尔斯基(1746——1846年)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研究人体结构的异常与变异,提 出功能决定器官形态的见解。 ●19世纪达尔文(Darwin,1809——1882年)的《物种起源》、《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