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及血脂水平的临床研究
自拟消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研究

脂 、 及 C 积 分 等 指 标 均 有 改 善 , 治 疗 组 改 善 明显 优 于 对 照 B超 T 但 组 ( < .5。 药 过 程 中2 患 者 均 未 发 生 不 良 反应 。 尸 O 0 )服 组
3 讨 论
中 医认 为 该 病 病 因 多 为肝 郁 脾 虚 , 热 内 蕴 , 滞 血 瘀 、 瘀 湿 气 痰
【 图 分 类 号 】R 9 中 2 5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 7 -0 4 ( 0 )2c- 1 6 0 文 4 7 22 1 0 () 0 3 - 1 6 2
非 酒 精性 脂肪 肝 ( AF D) 一种 无过 量 饮 酒 史 , 肝 实 质细 N L 是 以
组比较 , 均有明显差异( 00)治 疗组 总有效率 为9% 对照组总有 效率 为7% 治疗组治愈率及 总有效率 均明显 高于对 照组( o0) .5, 0, 0, .5。 服 药过程 中2 患者 均未见不 良反 应发生 。 组 结论 自拟 消脂方是 治疗 非酒精性 脂肪 肝的有 效方 荆。 【 关键 词 】 酒精性 脂肪 肝 中医 药疗法 自拟 消脂方 非
失 , 酶 学 基 本 正 常 , 超 、 T检 查 脂 肪 肝 明 显 好 转 或 下 降 1 级 肝 B C 个
别; ) 效: (无 4 治疗 前 后 症 状 无 改 善 , 肝功 能及 B 、 T 查 脂肪 肝 超 C 检
无 明 显变 化 。
2 结果 治疗 组 4例 中 ,个疗 程治 愈 2 例( 0 ; 0 3 0 占5%)显效 9 占2 .%) 例( 2 5 ; 有效 7 ( 7 5 ; 例 占l .%)无效 4 占l%)总 有 效率 9 .%。 照组 4 例 例( 0 , 00 对 0
安络化纤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观察

安络化纤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安络化纤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治脂肪肝患者197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3例采用安络化纤丸进行治疗,对照组94例采用复方丹参片治疗。
观察并统计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水平、血脂水平和b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治疗率为85.44%(88例),对照组为64.89%(6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安络化纤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安全有效。
关键词脂肪肝安络化纤丸疗效对比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肝脏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在初期并不明显,患者仅会感觉到有疲乏感,中重度则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
由于患者转氨酶常有持续或反复升高,又有肝脏肿大,易误诊为肝炎,应特别注意鉴别。
b超ct均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但确诊仍有赖于肝穿活检。
临床检查,75%的患者肝脏轻度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脾肿大、蜘蛛痣和肝掌。
安络化纤丸是一种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等疾病的新型药物,同时治疗肝脏炎症。
本院收治脂肪肝患者197例,应用安络化纤丸与复方丹参片进行治疗,比较两者的临床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8~2011年收治脂肪肝患者197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下,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103例,男63例,女40例,年龄29~61岁,平均37±6.2岁。
对照组94例,男61例,女33例,年龄33~62岁之间,平均39±5.9岁。
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以上患者均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等表现,肝功能检查显示甘油三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谷氨酰转肽酶等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经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所提出的标准[1]。
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口服护肝片,4片/次,3次/日,进行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姚少芳;刘琳【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过肝脏穿刺活检确诊为NAFLD患者31例(试验组),其中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患者1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16例,同时选取2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记录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基本资料,分别测定2组对象血清中HCY、叶酸、维生素B12、胰岛素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HCY水平无显著性差异[(13.5±2.7 )mmol· L-1vs( 12.8±4.6)mmol·L-1,P=0.533),同样,2组对象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虽然NAFL与NASH患者的平均年龄,BMI,血清叶酸、维生素B12等指标差异不明显,但NASH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低于NAFL患者[(11.3±2.6)mmol·L-1 vs( 15.7±3.1 )mmol ·L-1,P=0.013).血清中HCY水平随肝脏纤维化程度、脂肪变区域以及汇管区炎症程度的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P值分别为0.005、0.021和0.029).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将年龄、性别、BMI、天冬氨酸转移酶(AST)、血糖以及HOMA-IR等变量进行校正后,发现HCY是NASH的独立预测因素(P=0.045).结论 NASH患者血清HCY水平较NAFL患者低,且HCY是NASH的独立预测指标.血清HCY或许可以成为NAFLD 的非侵入性诊断指标之一.【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12(013)004【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同型半胱氨酸;胰岛素抵抗;叶酸;维生素B12【作者】姚少芳;刘琳【作者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系,陕西咸阳712000;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内科,甘肃白银730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2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拮抗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疾病谱包括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4个从轻到重的病理阶段[1]。
硫普罗宁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血脂和层黏蛋白的影响

健康域用药【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硫普罗宁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血脂和层黏蛋白的影响观察药物的临床作用。
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至我院进行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患者120例。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给予谷胱甘肽片0.4g,日3次,口服,共计1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硫普罗宁片治疗。
硫普罗宁肠溶片0.2g,日3次,口服,共计12周。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血脂水平以及层粘连蛋白等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G、LDL、HDL、TC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LN、LEP、FGF-21水平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硫普罗宁能够明显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和血清学指标,但是对降低机体的血脂水平无明显作用。
【关键词】硫普罗宁;非酒精性脂肪肝;肝功能;血脂;层黏蛋白脂肪肝是由于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所导致的病变,其病理特征是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以至于影响了患者肝脏的正常功能[1]。
有数据统计,全世界超过25%的成人患有脂肪肝,我国的发病率为27%,且这一数据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大部分的脂肪肝可随着运动而恢复正常,但是少部分患者会进展成为肝炎、肝硬化,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根据导致脂肪肝的病因进行分类,其中无长期饮酒等诱因而出现的脂肪肝称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2]。
硫普罗宁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保护肝脏药物。
为了观察硫普罗宁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治疗效果,我院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患者选择随机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至我院进行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超声等检查确定诊断。
其中患者男性68例,女性52例。
根据来诊时间排序,序列号为单号患者作为观察组,序列号为双号患者作为对照组,各60例。
穴位埋线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脂的影响

穴位埋线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脂的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由肝脏堆积过多脂肪而引起的慢性肝病,主要表现为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疾病之一。
血脂异常是NAFLD的常见特征之一,包括血浆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降低。
这些血脂异常不仅会加速肝脏脂肪的积累和炎症反应,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穴位埋线治疗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将细针埋入特定的穴位中,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状态。
穴位埋线治疗已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代谢性疾病。
研究表明,穴位埋线治疗对NAFLD患者血脂异常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一项研究通过将穴位埋线植入到NAFLD患者的特定穴位中,观察了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血浆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降低,而HDL-C水平明显升高。
这表明穴位埋线治疗可以有效改善NAFLD患者的血脂异常。
穴位埋线治疗对NAFLD患者的血脂异常改善可能与以下几个机制有关。
穴位埋线治疗可以调节脂肪代谢的相关酶活性,促进脂肪酸的氧化降解,抑制脂肪的合成和转运。
穴位埋线治疗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代谢,减少肝脏内葡萄糖的合成。
穴位埋线治疗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
除了调节血脂异常,穴位埋线治疗还可以对NAFLD的其他病理改变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穴位埋线治疗可以减少肝脏的脂肪积累和炎症反应,减轻肝脏的氧化应激和纤维化。
穴位埋线治疗还可以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穴位埋线治疗对NAFLD患者的血脂异常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通过调节脂肪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和免疫功能,穴位埋线治疗可以减少血浆TG和TC的水平,增加HDL-C的水平,从而降低NAFLD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第35卷第3期长治医学院学报2021年6月JOURNAL OF CHANGZHI MEDICAI COLLEGE Vol.35No.3 Jun.2021230•综述.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李立凤I梁汝圣八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21)03-230-0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⑴。
NAFLD不仅可以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还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结直肠肿瘤等的高发密切相关⑷。
NAFLD 的病因较多,高能量饮食、含糖饮料、久坐少动等生活方式、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单独或共同成为NAFLD的易感因素⑶。
近年来,NAFLD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勺。
目前,西医尚无治疗NAFLD疗效确切的药物,中医药治疗NAFLD显示一定的临床疗效,可能成为今后治疗NAFLD的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中医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进行如下综述。
1中医病名NAFLD在中医学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积聚”“痰浊”“痞满”“肥气”“胁痛”等疾病的范畴⑷。
《难经•五十六难》在提到“五脏之积”时曰:“肝脏之积,名曰肥气”,这是最早记载与NAFLD相关的论述。
2病因病机NAFLD的发生多与酒食不节、情志抑郁、寒气侵袭、年老久病等因素相关,其病位在肝,但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与痰、浊、瘀、湿等病理产物作者单位1天津市公安医院(300000)2天津市第一医院*通信作者(E-mail:liangrusheng@)相关。
浅谈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氨酶 ( L ) 血脂 (C、G变化 ^一谷 氨酰转肽酶 ( 一 T)总胆 AT 、 T T) y G 、 固醇 (C) T 及肝脏 B超改变 , 并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
1 治 疗 方 法 . 4 两组均建议低脂饮食 , 多进食蔬菜 、 果 , 动物 内脏 , 水 忌 加强
志.0 78. 2 0 ()
运动 , 每天坚持步行 3 m n以上 , 0i 控制体重 , 戒烟酒 。 1 . 治疗组 : .1 4 运用益肝降脂方 。药物组成 : 瓜蒌 3 g姜 黄 1 g 0, 5, 郁金 lg水蛭 9 , O, g 白芥子 1g茵 陈 3g 制大黄 2 g柴胡 9 。加 2, 0, 0, g 减: 合并气虚 加生黄芪 、 党参 , 肝肾阴虚加 首乌 、 黄精 , 胃虚弱 脾 加焦 白术 、 白茯 苓 , 大便秘结 加生大 黄或芦荟 , 转氨 酶异常 升高 加垂盆草 、 龙胆草 、 六月雪 , 肝脾肿大加生牡蛎 、 莪术等 。 1 . 观察组 : 飞蓟素片 ( .2 4 水 珠海 市华诺 医药有 限公司生 产 , 国 药准字:20 0 9 )每次 2片 , 日 3 口服 。 Z0539 , 每 次 1 . 两组都是 3 .3 4 0日为 1 个疗程 , 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 3
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CT值与血脂水平相关性分析

有统计学差别 , P值均小于 00 。但血 中的 C O 差别没有统计学 意义 , 005 .5 HL P= .6 。肝脏 c 值 与 T 、H L L L V D T G C O 、D 、L L负相
关, 而与 H L正相关。即 c D T值越低 , T C O 、 D 、 L L越 高 , 则 G、 H L L L V D 脂肪肝 程度 越重。T H L L L在非 酒精性 脂肪肝轻 、 G、 D 、 D
c teae i ls i i si ain swi o —l o oi at i e , n s rl td t ls ii sc a gn . ox ltd w t p a ma l d n p t t t n n ac h l f t l r a d i e ae o p a ma l d h n i g h p e h c y v p Ke r s ft ie ; r y c mp t d tmo r p y; ls ii s y wo d : t l r X—a o u e ;o g a h p a ma l d ay v p
L a — e g。 IXi o p n GA0 n, Bi CHA0 imi Hu . n
( eat etfMei l ngn et ,h hr f i e o i l A hi d a n e i , e e2 0 6 ,hn ) Dp r n m o dc a i C ne TeT i A l t H s t n u Mei lU i rt H Fi 30 1 C i ah g r df ad pao i f c v sy a
.
19 10.
安 徽 医 药
A h i dcl n h r aeta Junl 20 e ;2 1 ) n u Mei dP am cui l ora 0 8D c1 (2 aa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及血脂水平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6-09-12T15:49:41.4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作者:田淑云
[导读]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内脂肪含量由5%增至40~50%而引起的病变。
(定西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甘肃定西 743000)
【摘要】目的:探讨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及血脂水平,为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鉴别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门诊确诊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各9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及血脂水平。
结果:酒精性脂肪肝组AST、ALT、ALP、AST/ALT,GGT、TBIL明显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酒精性脂肪肝组ChE明显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酒精性脂肪肝组TG、CHOL水平明显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ST、AST/ALT>2、GGT的检测对提高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242-02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内脂肪含量由5%增至40~50%而引起的病变,临床上主要根据其临床饮酒史将其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类。
由于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仅根据临床饮酒史和病人的回答区分两者并不准确。
因此寻找价廉、实用、有特异性的临床生化指标作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鉴别诊断手段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90例酒精性患者和9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的肝功能、血脂进行检测,找寻二者特异性的鉴别诊断指标,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门诊确诊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各90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组制定的的标准[1]。
其中酒精性脂肪肝组男69例,女21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54.2±10.2)岁,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男70例,女20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55.3±9.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仪器与试剂
B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用试剂由宁波瑞源股份有限试剂公司提供
1.3 检测方法
1.3.1 B超检测采用PHILIPS iu 22彩色超声诊断仪,C5-1扇型探头,探头频率
2.5~
3.5MHz,并配有VTQ技术软件,进行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等,确诊为脂肪肝的患者。
1.3.2生化指标检测将被检者空腹12h以上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后,采用B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规范操作,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各项目按说明操作,检测肝功能指标[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GGT )、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及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指标。
1.3.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肝功能水平比较
酒精性脂肪肝组AST、ALT、ALP、AST/ALT,GGT、TBIL明显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酒精性脂肪肝组ChE明显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2.2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血脂水平比较
酒精性脂肪肝组TG、CHOL水平明显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酒精性脂肪肝引起AST升高较为明显,AST/ALT的构成比≥2时提示为酒精性脂肪肝。
本研究中,酒精性脂肪肝组患者的AST、
AST/ALT≥2明显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叶柱均等[3]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提示AST、AST/ALT≥2可能是鉴别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指标。
GGT作为肝脏中另外一种重要的酶,当机体暴露于氧化的危险因素中,可激发抗氧化反应,诱导产生大量的GGT[4]。
研究表明,GGT对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具有独特的敏感性。
血清ChE明显升高是最突出的特征,高脂血症时脂肪酸合成和转换增加,导致肝中酰基CoA积累,因此ChE活性升高可能系过多底物诱导肝合成酶增加的结果,考虑到ChE对大多数肝炎情况是降低的,对本研究中,酒精性脂肪肝组患者的ChE明显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刘瑞定[7]报道的结果一致,提示ChE血清活性的测定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早期诊断临床意义更为突出;酒精性脂肪肝组患者的GGT明显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GGT在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目前,关于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鉴别诊断尚无单项特异性的检测指标。
但AST、AST/ALT>2、GGT检测对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鉴别
诊断,提高临床诊断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11: 71-72.
[2]郭晓静,程思,罗娟等.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及血脂变化水平的比较[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6, 3(7): 316.
[3]叶柱均,林婉媚,叶淑霞等.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生化指标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6(23): 67-69.
[4]刘娓娓,顾文君,沈锡中.血清生化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 2005,12(1): 65-66.
[5]周峰,华春,李建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及其饮食干预[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21): 5482-5484.
[6]范建文.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肝病[J].中华肝病杂志,2003.11(11):692.
[7]刘瑞定、陈春晓.胆碱酯酶等生化指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4年4月 11卷第4期:32.
[8]郝美娜、赵玉珍等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及生化指标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9(97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