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项目名称: 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产出与

合集下载

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导言:海洋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财富,海洋渗透着巨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价值。

为了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探讨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包括海洋生态保护、渔业管理、海洋污染防治等。

第一章海洋生态保护1.加强保护区网络建设海洋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途径。

加强保护区网络建设,扩大保护区范围,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2.严禁非法捕捞非法捕捞是海洋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加强执法力度、提高处罚力度、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等措施,严禁非法捕捞活动,保护海洋渔业资源。

3.推动生态保护科研和技术创新加大对海洋生态保护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生态保护技术的发展应用,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第二章渔业管理1.建立健全渔业法律法规制定与渔业资源保护和渔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渔业法规的执行力度,保障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设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引导性指标建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引导性指标,根据渔业资源的状况和情况,科学确定捕捞数量和时间,以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渔业资源保护和养殖渔业发展并重积极推进渔业资源保护和养殖渔业发展,通过科学养殖和渔业规模管理,保护和恢复野生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出和渔民收入。

第三章海洋污染防治1.加强污染源监测和治理加强对船舶、沿海工程、近岸污染源等的监测和治理,严厉打击非法排放行为,减少海洋污染物的输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2.促进绿色航运的发展推动航运业向绿色航运转型,促进船舶排放控制技术的升级和应用,减少尾气和废水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提高海洋废弃物管理水平加强对海洋废弃物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废弃物收集、处理和处置系统,避免海洋废弃物对海洋生态的破坏。

结语: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改进渔业管理和有效防治海洋污染等综合措施,才能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类和海洋的可持续共生。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可持续性评估与政策建议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可持续性评估与政策建议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可持续性评估与政策建议引言:海洋生物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和经济资源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对海洋生物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带来了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将重点探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可持续性评估的方法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可持续性评估方法(1)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评估是评估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开发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包括对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物种相互作用、能量流动等方面的评估。

同时,还需要考虑开发活动对生态系统中重要种群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底栖和水生动物的保护。

(2)经济评估经济评估是评估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可持续性的另一重要方法。

通过对开发活动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其可持续性。

这包括对开发活动的成本、利润、对就业的贡献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影响进行评估。

同时,还需要考虑开发活动对渔民收入和社区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可持续性金融机制的设计。

(3)社会评估社会评估是评估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可持续性的另一重要方法。

通过对社会影响、社会利益和公众参与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开发活动的可持续性。

这包括对开发活动对当地社区的影响、社区参与与共享以及公众对开发活动的接受程度进行评估。

同时,还需要考虑开发活动对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

二、政策建议(1)加强监管和执法为了确保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政府需要加强对开发活动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这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开发活动的限制和要求,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监测和监察机制,以及加强对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区的管理。

(2)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海洋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投资,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产出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产出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产出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金显仕;窦硕增;单秀娟;王震宇;万瑞景;卞晓东【期刊名称】《渔业科学进展》【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近海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众多渔业生物的关键栖息地和优良渔场,支撑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补充和可持续生产。

在我国,近海渔业提供90%以上的海洋捕捞产量,是我国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

目前,因过度捕捞直接造成的资源量骤减、及大规模围填海工程、陆源污染和海水养殖等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加剧,近海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富营养化导致的赤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湿地减少引起产卵场、育幼场碎片化或功能消失等,使得近海渔业资源的补充和可持续性严重受损。

渔业资源的补充过程是海洋生物、物理作用耦合的过程,依赖复杂多样的环境驱动因子来调节和维系可持续渔业生产。

而渔业种群早期生活史阶段是其生命中最脆弱、对栖息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最强的阶段,小规模环境变化也可能会对其资源补充过程产生剧烈影响。

因此,渔业种群早期生活史的关键生境(产卵场、育幼场等)和过程(繁殖发育、存活生长等)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资源效应的研究成为海洋生态系统演变和生物资源可持续产出前沿领域的重点和热点。

作者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我国近海渔业生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展望并分析了关键栖息地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与机理、关键资源补充过程与机制、渔业种群对生境变化的适应性响应以及资源效应的综合评估与模型分析等研究热点,期待为我国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起抛砖引玉之用。

%The inshore water areas are the major habitats and fishing grounds of many commercial species. Chinese inshore fisheries accounts for more than 90% of the total marinecatches, and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high-quality proteins for Chinese people. Currently the inshore fishery resources have been markedly declining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f overfishing and other excessive human activities (e.g. large-scale reclamation, pollution and mariculture). Th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many inshore fishery species has been impaired by adverse ecological change, such as the eutrophication-induced red tide and jellyfish bloom, and the fragmentation and defunctionalization of spawning and nursery grounds caused by the loss of wetlands. The recruitment of fishery populations is generally regula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processes in marine ecosystems which can be largely affected by the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uccession of marine ecosystem and sustainable yield of marine fishery populations, it is crucial to investigate how environmental changes affect the habitats and recruitment of fishery populations, especially at their early life stage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literatures regarding these topics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inshore fishery and the relevant problems of inshore ecosystems. We proposed and discussed four promising topics in future study: 1) fundamental and long-term changes in spawning and nursery grounds of fishery populations; 2) recruitment of fishery populations and the environmental driving forces; 3) adaptive strategies of fishery population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4)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fishery population dynamics. These prospective studie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essential knowledge that helps with theconservation of fishery habitats and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shore fisheries in China.【总页数】8页(P124-131)【作者】金显仕;窦硕增;单秀娟;王震宇;万瑞景;卞晓东【作者单位】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 266071;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 266071;教育部海洋环境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青岛 266100;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 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7【相关文献】1.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深层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J], 俞存根2.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对策 [J], 吴隆杰;苏昕3.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与建议 [J], 毕士川;黄冬梅4.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 [J], 唐启升;苏纪兰;张经5.“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取得丰硕成果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增加海洋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项目

增加海洋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项目

增加海洋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项目为了应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挑战,国际社会正积极推动海洋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项目。

这些项目旨在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和应对海洋污染、气候变化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

通过联合努力,我们可以实现对海洋生态的持久保护。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并介绍它们在保护海洋生态方面的作用。

一、伊比利亚-美洲海洋项目伊比利亚-美洲海洋项目是欧洲与拉丁美洲各国间的一项重要合作项目。

该项目致力于促进跨国界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并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与治理。

该项目通过技术合作与数据共享,提高了各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通过加强合作,还能够共同制定海洋保护政策和法规,推动海洋保护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北极海洋生态保护项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海洋生态环境岌岌可危。

北极海洋生态保护项目旨在通过区域合作,共同应对北极海域的生态挑战。

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北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控制捕捞活动等。

通过建立跨国界的保护区域和限制性捕捞政策,该项目为保护北极海洋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印度洋海洋保护联盟印度洋海洋保护联盟是印度洋沿岸国家间的一项合作项目。

该项目旨在共同保护印度洋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的渔业管理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共同制定海洋保护政策、加强监测与执法合作,该项目有效减少非法捕捞行为,增强了该地区海洋保护的力度。

同时,印度洋海洋保护联盟还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了公众对海洋保护的关注和认识。

四、世界海洋遗产保护项目世界海洋遗产保护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旨在保护世界上具有特殊价值的海洋区域。

该项目通过对这些海洋区域的认定和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其中包括大堡礁、塞舌尔和马尔地夫等海洋生态环境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

该项目的推动,为世界各地海洋生态保护树立了典范,激励更多国家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

2015年纳入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

2015年纳入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

人多能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和发育潜能差异的 系统研究
康九红
2011CB965300
干细胞分化与重新编程中蛋白质的结构与功 能研究
2011CBA00300 全量子网络
2011CBA01000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猪与小型猪疾病 模型
孙方霖 姚期智 刘忠华
孟安明
2011CB944500
雌性生育力维持调节机制研究及生殖资源库 建立
乔杰
2011CB944600
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相互作用的分子 机理
马红
2011CB946100 胸腺的起源、发生、维持与退化
2011CB952000
大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 的研究
张毓 郭维栋
2011CB965100
庞雄奇
2011CB201200 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
谢和平
2011CB201300
中低阶煤分级转化联产低碳燃料和化学品的 基础研究
刘振宇
2011CB201500
可燃固体废弃物能源化高效清洁利用机理研 究
严建华
2011CB301700
超高速低功耗光子信息处理集成芯片与技术 基础研究
陈建平
2011CB301900
2011CB93250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功能导向的纳米超分子组装体结构调控与可 控制备
刘育
2011CB932900
新型图像传感器及并行图像处理芯片的研究 与集成
2011CB933000 碳基无掺杂纳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
2011CB933300
基于纳米结构的新型柔性纤维基可编织光伏 器件重要基础问题研究
郑厚植 彭练矛 邹德春
中枢神经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中胶质细胞的 作用及意义

海洋生态与可持续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生态与可持续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生态与可持续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是我们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覆盖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表面积。

海洋不仅是我们的重要资源之一,还提供了许多生态系统服务,如氧气产生、碳储存和调节气候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并实现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成为了当今全球性的挑战。

一、海洋生态的现状和威胁海洋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复杂网络。

然而,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底拖网捕捞和破坏性捕捞等人类活动导致了海洋生物的生命受到威胁。

此外,海洋污染、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等也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 海洋捕捞问题过度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大规模捕捞活动导致了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对渔业资源的持续供应和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此外,非法捕捞和破坏性捕捞也在加剧这一问题。

2.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来自船舶排放、油污染、农业和工业废水排放、塑料垃圾等都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威胁。

这些污染物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产生毒性影响,破坏了整个食物链。

3. 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气候变化导致了海平面上升、海洋温度上升和海洋酸性增加。

这对珊瑚礁、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海洋温度上升导致了珊瑚白化现象,而海洋酸化则对贝类和其他有壳生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可持续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可持续海洋经济是一种利用海洋资源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经济模式。

它旨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

可持续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提高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和改善人类福祉至关重要。

1.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最佳途径之一。

通过采用可持续的渔业管理措施,限制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保护海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提高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是指海洋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碳储存、氧气产生和调节气候等。

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与适应性管理政策

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与适应性管理政策

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与适应性管理政策唐启升海洋课题组成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根据联合国海委会的定义,近海海洋是指200米以浅的海域,按照这个定义,中国的300万平方公里海洋专属经济区,大约有250万平方公里左右属于近海海洋,因此,近海海洋的管理对我们的发展是尤其重要的。

比如说黄海,整个黄海就属于近海海洋,同时也可以叫它近海生态系统。

近海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压力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过度开发利用,比如过度捕捞、海岸带的过度开发;二是气候变化,包括自然变化和全球变暖;三是陆源污染造成的富营养化,包括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污染。

在这么多因子的作用下,生态系统经常变化就成了基本特征。

这个基本特征由于变化因子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机制非常复杂,而且是不确定的。

我们在2003年做过渤海的研究,用传统的理论,即通常所说的上行控制、下行控制、蜂腰控制,都没有办法进行预测,因此很难进行预测管理。

关于适应性管理对策,我认为,人类社会对如何实现海洋可持续利用,经历了管理、缓和和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花了一百年。

1902年国家海洋考察理事会(ICES)成立,主要是管理以北海为重点的渔业资源,目标非常明确。

但是到了2002年,南非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提出生态系统管理的议题,就是EBM,同时还有一个词是“生态系统方法”,适应性的理念就随之提出。

适应性管理对策还没有确切的定义,目前还属于探索阶段,尽管2002年当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就海洋的EBM问题宣布了第一个共识声明,但直至今天,近十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产生确切的方法。

用中国的传统说法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在渔业领域,过去若干年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伏季休渔,开始于1995年,这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看大家都能接受,外国也在借鉴这个方法。

第二个是增殖放流,200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加大了增殖放流力度,每年五六月份在内陆海洋都会进行群众性的增殖放流活动,2007-2009年间,在近海生态系统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约400亿尾(粒)。

海洋课题申报

海洋课题申报

海洋课题申报
为了能够有效保护和管理海洋资源,提升海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计划申报以下海洋课题:
1. 海洋生态保护与恢复:该课题旨在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海洋生物的生态位及其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如何恢复受到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

通过深入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提出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2. 海洋污染防治:该课题将针对海洋污染的来源、影响和防治措施展开研究,探索减少和防止海洋污染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重点关注海洋重金属、塑料垃圾、废弃物等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管理和治理措施。

3. 海洋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该课题将探索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海洋温度升高、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升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研究气候变化的机制和趋势,为制定适应性措施和海洋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海洋生物技术应用与开发:该课题旨在研究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在生命科学、医药及食品领域的应用。

聚焦深海生物、海洋微生物和海洋海藻等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开展相关高效、环保的技术研究。

以上海洋课题涵盖了海洋生态、污染、气候变化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可为提升海洋科学研究水平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
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指导,让我们的海洋课题得到成功申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产出与适应性管理的科学基础首席科学家:张经华东师范大学起止年限:20XX.9至20XX.9依托部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二、预期目标1.总体目标本项目将遵循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即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两个方面认识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与产出功能,量化其生态容纳量及动态变化,预测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易损性。

寻求我国近海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途径,使具有陆架特色的我国近海可持续生态系统理论体系和多学科交叉研究队伍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五年预期目标针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在多重压力影响下不断地发生变化、其所提供的食物产出也受到现有管理决策的影响的现实,在本项目中,将以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食物网的影响为重点,剖析在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和食物产出的可持续性。

通过本项目的学科整合与持续性研究工作,提升对近海生态系统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实现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食物产出与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中包括:➢深化对近海生态系统在多重压力影响下可持续发展机理的认识, 提高预测能力;➢在多重压力的背景之下,剖析近海渔业在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前提下的适应性管理对策;➢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队伍的能力建设,继续壮大和培育能积极参与国际前沿领域活动的优秀中青年学术群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研究生50 名以上,发表科学150篇以上,出版学术专著或研究专辑1-2部。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近海生态系统数据系统和资料共享平台。

三、研究方案1.学术思路在项目实施中,拟选择长江口外与东海陆架的缺氧区、山东半岛的增养殖区为重点调查与实验区域。

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刻画的物质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例如:基本物质基础与支撑功能)特点,它控制和调节着海洋中物质循环的基础过程(例如:营养限制),支撑着海洋中的食物产出的数量与品质(例如:食物网的物质传递)。

在海洋中,多重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将通过物质输运的性质、通量及其改变体现出来。

相对于针对高营养层次的生物学研究而言,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迅速,而且其变化引起的后果贯穿于整个食物网中。

我们将在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前期发展基础上,以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食物网的关键作用为研究核心,针对多重压力对近海生态系统的食物产出的主导影响进行深入地分析,提高预测的水平;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食物生产的适应性管理对策提供基础。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全程食物网的作用意义上凸现不同的生态系统亚区在多重压力下可持续发展的取向和相应的适应性管理问题。

譬如,在长江口外和东海陆架区认识黑潮涌升与陆地径流的变化对缺氧区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检验缺氧同富营养化在因果上的关联和脱节,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水层-底栖系统耦合的调控机制。

在近海的增养殖区域,认识富营养化、海洋酸化与不同的增养殖策略对食物网的关键种群结构和食物产出的影响程度,在食物网不同营养层次功能群的层面上分析海洋酸化和人为的“寡营养化”所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后果。

为了使关键科学问题的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收到预期效果,我们将在不同的典型生态区选择相应的重点研究主题,促使各课题的研究能够目标集中、步调一致, 对应“关键问题”聚焦“共性特点”研究, 使整个项目的研究成果能够最大程度上体现国家对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食物产出的重大需求,帮助产业界克服相关的瓶颈障碍。

2.技术途径借鉴前期“973”项目的成功经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突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生态系统在多重压力下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支撑和调节作用;拟采用历史资料的分析和同化、海上/野外调查与现场试验、受控生态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等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系统研究策略。

利用历史上的气候资料、国际上近100年来的观测和同化数据和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黄、东海的渔业资源、生物、地质、化学和物理等调查与实验资料,丰富现有的数据库以便开展深入地分析,进一步刻画黄、东海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运用海洋立体监测系统和遥感资料,认识近海中尺度过程对物理(例如:锋面和层化)、化学与生物(例如:营养盐和叶绿素)特征的季节性调控作用,并将相关资料进行同化。

海上观测与现场调查将针对不同典型生态区的重点研究主题分别进行设计,统筹安排实施,以利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整体上相互协调和促进,确保研究工作的相互交叉和成果的整合。

在实施中,受控生态模拟与室内实验将紧密结合,测定主要功能群的能量/物质收支、转换效率及有机物质的降解速率;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示踪等先进技术研究生物地球化学对全程食物网的调控作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已有的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式,发展刻画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模拟技术,提高预测的水平。

探讨基础生产的供给功能及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机制,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多元生态优化养殖模式,为制定适应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管理措施提供支持。

本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各课题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期实施目标的概括示意框图如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和参加对东海陆架和长江口邻近海域进行两年,共计6个航次120天的海上调查;对山东半岛增养殖区进行10次,共计183天海上与野外实验工作。

3.创新点与特色本项目将在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发展框架之下,以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对全程食物网的调控作用在多重压力作用下的时、空变化为研究主线,剖析多重压力对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产出的制约。

因此,本项目在海洋科学的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和为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等两个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特色。

在地球系统科学的框架下,以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食物网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生态系统在多重压力下的可持续性,乃是国际IGBP计划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是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本项目在陆架边缘海切入上述主题并开展多学科整合研究,对世界上其它地区的相关工作具有推动作用。

在本项目中,将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产出同实现生态系统水平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也将直接服务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对实现高品质海洋食物产出的管理体系建设的需求。

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在世界学科的前沿领域发展,亦将提升物理、生物、化学、渔业海洋学诸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整合研究水平,为新的学科生长点和新技术的建立提供了发展平台。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将为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和整合研究能力的青年科学家提供教育、训练和成长的良好环境,使之适应21世纪全球变化科学和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需要,并为其积极地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奠定基础。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国在海洋相关学科的“能力建设”水平也将获得整体的提升。

4.可行性分析在本项目提出之前,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

期间,项目团队也发展出良好的国际学科背景以及业己形成的研究梯队,为在本项目中取得突破提供了人员和技术保障。

本项目的实施具有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学科发展的学术思想也不断得到凝练和提升,并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海洋生态系统前沿研究领域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地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国家之一,并且在早期就注意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海洋可持续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在前15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源要素的循环和更新”一直被列为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为在我国将GLOBEC与IMBER两大科学计划的整合铺平了道路。

在多年来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基础上,本项目对多重压力下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产出及其适应性管理所涉及的科学内涵比较明确。

在第228次、305次、362次香山科学会议上,立足于国家需求,指出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联合作用(亦即:多重压力)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近海生态系统中食物网与生物地球化学相互作用的关键科学问题。

经过15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领域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且稳定的研究队伍。

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学生和研究人员业已不断地成长,成为学术研究的新鲜血液。

另外,研究团队本身在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等方面的优势在国内的研究队伍中也十分明显。

近年来,本项目的骨干成员分别在国际SCOR、IGBP-GLOBEC和IGBP-IMBER的科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组和区域委员会任职,对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和学术进展具有深刻了解和直接参与。

在本项目的提出、设计和前期准备过程中也获得国际学术界的积极支持,这将有助于本项目的实施与国际学术领域的发展保持同步。

四、年度计划一、研究内容本项目拟以国家对近海生态系统食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多重压力下的响应为主线,聚焦于近海生态系统中可持续产出与适应性管理的科学基础研究。

围绕上述的关键科学问题,拟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多重压力对近海典型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调控作用黑潮和陆地径流(注:以长江为主)是黄、东海的生源要素的主要供给者。

除了影响黄、东海的水文要素格局与变异之外,它们携带的生源要素与痕量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具有差异,在近海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过去140多年中,黄、东海先后经历了4个气候模态,其中较为显著的是从20世纪40-70年代的变冷趋势转变至20世纪70年代后至今的变暖趋势。

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不仅包括近岸的围垦、养殖与海域的过度捕捞,来自陆地的淡水径流与其营养盐组成在近几十年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建议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黄、东海陆架的生境(包括:温度、盐度、环流,生源要素和痕量元素等)的年际和年代际时空变化的特征,➢锋面、跃层和水团等的时空变化对典型生态系统(即:缺氧区与山东半岛增养殖区)的水文结构和生境演变的影响,➢黑潮和长江径流的变化对化学元素在典型生态系统中迁移、周转与更新的调控作用。

2.东海陆架缺氧区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多重压力的响应过程发育于东海内、中陆架的缺氧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年际变化特点,并且在过去的50年中具有逐渐加剧的趋势。

认识缺氧区生境的变化以及生源要素与痕量元素循环的复杂机制对于理解这一地区的食物网的组成和结构、底栖与水层系统的相互作用具有关键的价值,也是认知缺氧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食物产出的关键环节。

建议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缺氧区生物代谢和氧化-还原过程对生源要素循环的控制,➢缺氧过程对近海大气与开阔海洋产生的反馈,➢缺氧现象对东海陆架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3.近海典型增养殖区的食物生产对多重压力的适应性响应机制自20XX年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海水养殖高于捕捞产量的国家,并且增养殖在今后将很大程度上弥补捕捞产量的不足,并克服后者带来的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