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件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
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 合,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 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 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 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 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两次 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两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同点?
①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 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 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 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 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 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它是第一 次工业革命的继续和扩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2.兴起及成就
返回
④化学工业的建立
80年代从煤炭中提取氨、苯、染料等化学产品
极 大 改 变 了 人 们 的 生 活
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
80年代改良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使用
返回
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 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 结合 首先发生在英国,其他 国家的工业革命发展进 程相对缓慢
汽车 内燃机车
汽船 蒸汽机车 电车
有线电话 无线电报
飞机
返回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以电力的广泛应用 最为显著。从19世纪六七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 列电气发明。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 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灯、电车、电影放 映机等相继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831年英国
②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一次工业 革命导致了两大对立阶级的出现,促使资 本主义发展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第二次 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59页).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59页).ppt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
华夏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孕育雏形
二、从部落到国家
思考:关于 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 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的转变并 非一帆风顺。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 为中心的西南部
和各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 是相互影响的。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 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原影✎响中各国旧地石,器各时代地重也要影人类响遗中址原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以环太湖为中心 的东南部
华夏文明的曙光——石器时代——自主学习
修建村落等
辽河流域
彩绘陶器、栽培“粟”
红山文化
养猪较普遍
龙山文化 黑陶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 社会
开启 文明古国时代
良渚古城
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
让学生找出“文明”和“国家”究竟包含哪些要素。阅读
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
“万邦” 时代 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
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另一种说法:五帝则是黄帝、颛顼(zhuān xū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帝喾(kù颛顼 之子,尧之父)、尧、舜。尧舜时期,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民主推选部落联盟 首领的制度叫做“禅让制”。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时代变迁与中国关税主权的发展演变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时代变迁与中国关税主权的发展演变

③晚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国际贸易采取种种限制措施。 ④传统的关税制度和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新的贸易形式。 (2)演变特征 晚清关税主权的变迁过程正是国家主权丧失的最直接体现,其变迁特征如下: ①晚清关税制度变迁进程前快后慢,以满足列强侵略的需要。 ②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是被动变迁,是以满足列强利益为前提,以牺牲中 国利益为代价的被动变迁。 ③晚清关税制度变迁过程顺应了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方式的变化,符合其由自 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逐步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需要。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1)背景 ①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获得了民族的 独立,这是前提。 ②出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2)特征 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综合应用]
1.《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
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明
()
A.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
B.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
C.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 D.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
解析:由材料“他们扬扬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可知清政府官员
对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危害认识不足,说明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故C
2.国民政府成立后关税自主权取得部分进展 (1)背景 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反对苏联和亲近帝国主义政策。 ②为了缓和中国人民政府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 ③为了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 ④1929年,西方国家陷入经济危机泥潭,同时为了牵制日本对华的侵略战略 需要。 (2)特征: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与各国签订关税条约,关税主权取得了 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课件:1-7-2民主政治的扩展 55张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课件:1-7-2民主政治的扩展  55张

必修一 专题7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考点2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19世纪中期,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状况,严重阻碍资 本主义发展,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________领导下,普鲁士 通过三次________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也把普鲁士 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易错易混提示 1.法国近代的共和制与当代的共和制有所不同,法 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而从法兰 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建立)开始,法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 举产生。 2.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 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是相互制 约。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前后事件的分析判断 能力。首先明确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时段(1792年9月至 1804年12月),立法议会成立于1791年,《人权宣言》发 布于1789年,由此可排除①②。
【答案】D
必修一 专题7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例5】
(2010· 四川文综,19)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
必修一 专题7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2.宪法规定:________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 众议院组成;________院有权否决________院的决议案。 国家的________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________和 ________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 约、实行特赦;经________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____ ____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总统由________和________联 席会议选出。
必修一 专题7
第2讲

高三历史课件: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高三历史课件: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⑤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二战后的总体特征是从两个阵营到三 个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趋 势发展。战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美 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 团对抗。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 团对抗。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 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发展 面临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2.近现代各时期国际关系的 基本特征
①世界近代史上,欧洲是国际关系的中心 舞台,而欧洲大国之间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 殖民霸权的激烈角逐和斗争,又是近代各时 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具体可分为三个阶 段: a.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特征为:西 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特征为:西 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为夺取世界殖民霸权, 英国先后同西班牙、荷兰、法国多次交战, 最终确立了欧洲霸权和关 系,主要包括:
1.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殖民
霸权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霸权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斗争. 斗争. 2.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政治格 2.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政治格 局的演变等内容。
1.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
①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16 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③二战后至今,国际关系经历了由两大阵 营到三个世界,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 发展的趋势。二战中,传统的欧洲强国英、 法、德或削弱或战败;美国成为资本主义 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 的国家。美苏矛盾尖锐,国际关系日趋紧 张,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 国际关系格局;到80年代未90年代初,苏 国际关系格局;到80年代未90年代初,苏 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多 极化趋势。
③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纪晚 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纪晚
期到1918年的总体特征是帝国主义重新 期到1918年的总体特征是帝国主义重新 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资本主义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向帝国 主义的过渡而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 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实力与 所占殖民地成倒挂情况。根源于普法战 争的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 矛盾。为争夺巴尔干半岛,俄奥矛盾不 断加剧。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课件:1-6-2罗马人的法律 44张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课件:1-6-2罗马人的法律  44张
专题6 第2讲
2.(2)资产阶级法学
必修一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易错易混提示 1.中国古代统治者巩固统治的基本手段是加强中央集 权,而罗马的统治者则是完善法律制度,历代皇帝的最主要的 政绩也体现在对法律发展的贡献上。 2.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 立的。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帝国的扩张使统治领域扩大,境内民族复 杂。 (2)内容:注重________及财产等经济和________。 (3)特点:________且实用有效。 (4)意义: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 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解析】材料限制了高利贷的剥削程度,有利于调节债务 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A、B、C三项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信息 中得出。
【答案】D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5.(2007· 广东· 16)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因为它( )
【答案】D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例2】
(2010· 福建文综,19)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 )
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பைடு நூலகம்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课件:1-3-1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66张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课件:1-3-1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66张

2.评价 (1)性质:是近代中国________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 (2)意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________政体;建立了____________,使________的观念深入 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必修一
专题3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参考答案: 一、1.保路运动 2.湖北军政府 3.资产阶级革命派 (3)君主专制 民主共和
二、2.五色旗 公历 中华民国 4.(1)责任内阁制 民主化 (2)资产阶级民主
三、1.(1)帝国主义 软弱 (2)北京 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主共和
2.(1)第一次
(2)封
必修一
专题3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3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参考答案: 一、1.外国侵略 步 正式 清政府腐败 北伐 2.拜上帝教 3.1851 初
1853 南京
西征 4.争权夺利 5.转折点
二、3.杨秀清 三、戈登
韦昌辉
石达开
左宗棠 2.(1)反封建反侵略 (2)小生产
四、1.(1)局限性
必修一
专题3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他们没有给历史提供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统 治者的惊惶还要厉害„„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抗清朝腐 朽,没有一点建设的苗头。太平天国是魔鬼的化身,是停滞的 社会生活的产物”。 孙中山评价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 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又一个封建 王朝而已。” 毛泽东评价太平天国:“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向西方探求真 理的先进人物之一。”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课件: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52张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课件: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52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2)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门、门下和尚书三 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 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三省 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________的独尊。 (3)宋代:设中书门下、________(副宰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开始,到1840年鸦片
战争为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 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期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 流,即使出现分裂也能够重新走向更高度的统一,统一多民族 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参考答案: 一、1.明太祖 二、1.雍正 易错易混提示 明朝的内阁首辅负责的事务与丞相相似,但丞相的权力更 大,有决策权,而内阁首辅对重大国家事务仅仅有参政的权 力,其意义只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因此,内阁首辅不是丞 相。 封建君主专制 2.内阁制 (2)职权范围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答案】B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课堂巩固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1.(2011· 江苏省单科历史· 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
【解析】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消极反 思,造成了王国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开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闭关、侵略与反侵略、西学东渐。 12、启示:开放--进步,闭关--落后;
加强联系是趋势; 稳定繁荣是基础; 和平友好是主流。⑩⑩
二、中国近代的外交(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
1 、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
南京条约等,中国东南门户被打开.
晚清政府 被迫开放:
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 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外交机构被迫开放
“二十一条”—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及内蒙东部的特权 《何梅协定》--中央军队撤除河北省境内,取缔抗日活动. 《淞沪停战协定》--日军“可暂驻扎”上海;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政治经济文化等特权,
美形成在华独占地位。
4、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①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通过不平 等条约攫取特权加紧商品输出; 英国为主,法美俄追随
3、主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影响 ①赔款类:《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②割地类:《南京条约》《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AB》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 《马关条约》
③开埠通商类:《南京条约5》《天津条约10》 《北京条约1》《马关条约4》
④文化侵略类:《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
5、对外贸易:发展概况(兴起、发展、繁荣、衰落) 方式与作用
6、外贸商路:秦汉(陆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隋唐(海陆并重) 宋元明清(海路为主)
国际都市和港口
长 安:唐朝时发展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洛 阳:唐朝时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大 都:元朝时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
自唐朝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广 州: 唐朝时,广州是南方的大都市,
马可·波罗、利玛窦。
8、文化交流:
科技:造纸术外传:东传—4世纪始传朝越日、
西传—8世纪始传中亚非洲欧洲;
印刷术外传:雕版印刷—唐时传新罗、
传出
活字印刷—北宋后东传朝日西传埃欧;
指 南 针:13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火药 火 器:13世纪中期传到阿拉伯、欧洲;
建 筑 术:唐时传入朝、日;
传入 唐时印度的天文历法医学,东罗马的医术传入中国
<中法新约>,西南门户被打开
<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内地
19世纪,美国“门户开放”,进一步开放
<辛丑>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中央机构完全开放
南京临时政府:妥协(史实及其原因)
北洋军阀政府 1915年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向日本开放 被迫开放: 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中国再次向帝国主
全面开放
11、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成倭寇—明中期禁海更嚣张
—1565年基本肃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清初抗击沙俄:1685、1686年雅克萨之战
11、基本特征: ①两汉: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对外关系格局基本形
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其影响突破东亚、远及欧洲和非洲。 ②隋唐:对外开放、对外交流前所未有,唐文化对世界 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具体表现可概括为: 对外政策开放;交往地区广泛,国家多; 交往途径多;交往领域全面; 双向交流,更具活力; ③明清:对外关系出现新特点、新趋势
伊斯兰教:唐朝时由大食传入
9、生产技术交流: 冶铸(铁)术、养蚕缫丝术、井渠法
传出 制漆、水利、牛耕先进技术等传入朝、 日、越、
南洋、中亚及欧洲;
传入 唐朝印度传入熬糖法,波斯的纺织技术
明清时西学东渐,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技术方法 唐朝时天竺郁金香,菩提树
10、物种传入 北宋时越南的占城稻传入南方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传入
南京国民政府:反苏,亲近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继续向帝主开放
2、列强的大规模侵华战争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③中 法 战 争(1883—1885年) ④中 日 甲 午战争 (1894—1895年) ⑤八国联军侵 华 (1900年) ⑥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1931—1945年)
明朝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文学艺术:
传出 屈 原 诗 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

诗:传入朝、日。
传入
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 雕塑,音乐,舞蹈艺术传入.
文字:汉--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唐--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偏旁,创制日文
思想:儒家经典影响东亚各国。
宗教:佛教:西汉时引入,唐时取经、传入日本。
⑤其它特权类:
《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租地建房居住权;
《望厦条约》--“巡查贸易”、“开医院、设教堂”; 《黄埔条约》--口岸自由传教; 《天津条约》--长江自由航行,内地游、商、教; 《马关条约》--办厂权(资本输出),免税; 《辛丑条约》--“使馆界”、驻兵北京至山海关线;
5、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态度
①晚清政府:经历了抵抗—妥协—再抵抗—完全妥协的过程, 推行妥协投降的对外政策,与外国反动势力逐渐勾结, 最后成为列强走狗。 原因—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腐朽落后。 抵抗派、洋务派:从维护统治出发主张学习技术。
北宋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 清朝闭关锁国,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 唐朝时为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泉 州: 南宋时为主要的海港 元朝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 扬 州:唐朝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明 州:南宋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7、代表人物:中--张骞、甘英、鉴真、玄奘、义净、
杜环、郑和。
外--安敦朝使者、阿倍仲麻吕、
②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帝国主义阶段—继续军事侵略的同时加紧资本输出; 相互勾结的同时加强内部争夺; 扶持侵华工具“以华治华”。
③五四运动到抗战胜利: “一战”--美日是主要竞争对手;“以华治华” 仍是主 要方
式;侵华格局由华盛顿会议后列强共同支配到 日本暂时独霸。 ④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初:“二战”--美国是 侵华主要国家,由扶蒋反共到孤立、封锁、
专题七 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外交(由对外开放到闭关自守)
1、目的:根本、主要
2、条件:政、经、文、交通、政策、周边环境
3、途径:经贸往来、互通有无;政治交往、互派使节;
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反击侵略、捍卫边疆;
4、外交政策:A两汉至明中期:对外开放为主; B明中后至清前期:海禁---闭关锁国 (原因、内容、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