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演变
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在经历着不断的改变和创新。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往往注重课堂中的知识传授和学生考试成绩,但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从单一管理到综合管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单一管理为主导,即以校长和教师为核心,通过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来控制和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
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往往扮演被动的角色,只是被传统课堂知识灌输,很难培养出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然而,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理念的变革,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展。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综合管理,即将教育纳入大环境中去考虑,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个性培养、兴趣才艺的发展以及情绪管理等方面。
二、发展趋势: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发展未来,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将会更加关注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发展。
个性化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育资源,促使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
这种模式下,学校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同时,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还将更加强调多元发展。
多元发展是指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但不限于学术能力、体育技能、艺术才能、社会交往能力等。
学校将积极组织兴趣课程、社团活动、实践实习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并通过多元评价体系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虽然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推动教育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同时重视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其次,与传统评价体系不同,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
民办本科院校组织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现实困境及出路

科敉热点Science and Education Hotspots 民办本科院校组织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现实困境及出路刘文社(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443003)摘要民办本科院校的校院组织管理糢式的历史演变过程大体经过四个阶段:院系一体化垂直管理阶段、院为主体院系两级管理时期、校主导下的校院二级管理时期、二級学院为主体的校院二级管理时期。
校院两級管理遇到的现实困境,如法人治理体系不健全、二级学院层面承接能力不足、职能处室角色转换难以及操作层面的现实问题等,提出解决这些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组织管理模式困境出路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20.11.003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Realistic Dilemma and Outlet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Mode of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LIU Wenshe(Wuxi Taihu University,Wuxi,Jiangsu443003)Abstrac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chool-organization management model of privately-ru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generally passes through four stages:the integration of the vertical management of the department,the two-level management period of the college as the main body,the second-level management period of the school-led school,and the second The secondary management period of the college with the main college as the main body.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two-level management of the school and college,such as the inadequate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the lack of undertaking ability at the level of the second-level college,the difficulty of changing the role of the functional department,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t the operational level,put forward the way out to solve these difficulties.Keywords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model;dilemma;way out1民办本科院校组织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1.1院系一体化的垂直管理时期(1982-1990)1982年宪法实施后,国家从法律层面允许由个体兴办教育,这时国内一些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等开始在社会上筹资兴办 各种培训班、自学考试助学班等,1984年北京海淀走读学校的成 立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民办院校正式得到国家承认,111直到1989 年,各种办学机构如雨后春笋成立,办学质量参差不齐。
学校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领域的发展,学校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学校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学校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1. 传统教育时期:在古代,学校的管理制度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基础,注重学科教学和教师的权威地位。
学校的管理由校长和老师全权负责,学生要严格服从师长的教诲。
这种教育体制普遍持续到20世纪。
2. 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学校管理制度开始向集体化转变。
管理体系更加注重集体领导,学校工作由学校党委和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
教育内容和标准也发生了重大改革,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公民精神。
3.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再次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学校管理开始向企业化管理转变,引入市场经济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开始注重管理效益和财务管理。
教育也越来越侧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学校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1. 强调多元评价:未来学校管理制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元评价方式的应用。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将逐渐被多元化评价方式所替代,比如综合素质评价、项目制学习评价等。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促进个性化和终身学习的发展。
2. 技术应用的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管理制度将会更大程度地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效能。
比如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学生信息管理、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功能。
智能化的教室设备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培养创新能力:未来,学校管理制度的发展将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学校应通过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管理制度也应充分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建立创新奖励机制。
4. 强化师生互动:未来的学校管理制度将加强师生互动。
学校管理者应更密切地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及时的解决方案。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何以变迁——一个多元动力的分析框架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何以变迁——一个多元动力的分析框
架
方晓田
【期刊名称】《高教发展与评估》
【年(卷),期】2024(40)2
【摘要】通过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演变脉络的审视,可以发现整体性分析制度变迁动力是正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出发,提炼出环境与观念、法治与权力结构、关键节点与行动者、制度稳定与变革循环等主要因素,以建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多元动力分析框架,由此发现:环境与理念变化综合性驱动制度变迁,宏观法制与权力结构变化主导性驱动制度变迁,历史关键节点及行动者选择变化加速性驱动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变革变化则循环性驱动制度变迁;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动力变量遵循各自的制度逻辑展开互动,共同推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总页数】15页(P41-54)
【作者】方晓田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
【相关文献】
1.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对1949年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过程的理论分析
2.中国渐进式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
3.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的审视与反思——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4.政府经济行为与民办高校发展模式的选择——基于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背景的分析
5.社会组织制度何以变迁?——一个多元动力机制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办高校管理模式转型路径探究-高校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民办高校管理模式转型路径探究-高校管理论文-管理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民办高校现阶段基于过程导向的管理模式成因分析(一)过程导向的管理模式是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出于理性的考虑在社会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时期会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对此选择不应做价值判断。
正如资本主义制度在其原始积累阶段必然会出现“羊吃人”的残酷掠夺和无产阶级的悲惨境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
过程管理的核心理念在于,好的过程决定了好的结果,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每一个节点和环节的质量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最终质量好坏。
因此,要想控制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就必须控制住过程。
过程管理的实质是通过对过程的控制,从而达到对人的控制。
过程管理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和“流程化”的手段,对生产过程、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的节点和重要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全面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不论是ISO9000族标准体系还是TQM全面质量管理运动,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都来自于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戴明博士的管理哲学。
尤其是浓缩了戴明管理学理念精华的14项管理原则和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著名的PDCA管理循环,因其为戴明博士总结归纳,并伴随日本企业和日本产品在战后腾飞中声誉鹊起,故也被尊称为“戴明环”。
PDCA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
四个单词代表着整个管理过程的四个节点。
从计划(P)到执行(D)再到检查(C)直到行动(A)整个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闭合式的完整的管理过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断纠偏、日益完善,在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使得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升。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的民办教育从无到有,获得了高速的发展。
尽管民办高校在整体办学质量、办学规模、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处在建国后的时期,但民办高校的整体层次主要还是集中于应用技术型这一培养层次,绝大多数高校还处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求生存是其首要任务。
浅谈民办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浅谈民办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民办院校教育的概念民办教育,也可以称为私立教育(private education),是相对于公办教育、公立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对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
我国规定民办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在政策上赐予大力的支持。
二、民办教育在我国取得的进步我国的民办教育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之后对教育的重视才使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在神州大地广泛开展。
随着民办院校的大量产生,与其相对应的管理模式也随之诞生,我国的民办教育工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究。
首先,最突出的就是对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只注意对同学学习力量的培育,民办院校熟悉到了这种缺陷,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们认为同学是国家的将来,仅仅具有很棒的学习成果是根本不够的。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学们走出校内时才能被社会所接纳,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当然也更简单成为一个胜利人士。
民办院校始终在寻求一个突破点,打破传统教育思想中学习占据主要地位的观点,提高素养教育在教学中的比重。
其次,各级管理分工更加明确,避开消失管理混乱的局面。
比如,院系分管系统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一般来讲院级工主要负责同学生活的统筹规划,系里的负责人员对同学的学习生活进行进一步的关照。
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的进展,民办院校的工们发觉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的步伐,很多弊端都凸显出来。
所以,在原有的管理模式基础上,民办院校吸取国外的先进阅历,开头推行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制造出属于中国民办教育特色的新模式。
比如,在同学的日常管理中,加入了进展性评价机制,以班级或者宿舍为单位,相互监督,将素养教育融入到同学们的生活之中,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受到了社会的全都好评。
最终,民办院校更加注意人权与自由。
随着我国的不断进展,以及与国外的沟通渐渐增加,我国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上升。
对以往强迫灌输式的教育反对声也越来越多。
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变革特征、基本模式和未来走向

第 1期 2019年 1月
现代教育科学 ModernEducationScience
No1 Jan2019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与思路转变

社,2008:61.
[2]胡昌明.差异化视角下我国民办高校的内涵发展新探[J].江苏 高教,2014,(z). [3]罗玉萍,等.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与评价工作实践探索[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3于果.关于转型时期民苏高校发展战珞的思考[J].教育与职
向的学习评价体系。民办高校要考虑教学评价方 法的改革,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教学管理中对实践教学资源的研究 民办高校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应用 型人才培养需求。要考虑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应用 型人才培养应通过各种途径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 三、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 民办高校在“转型发展”的改革浪潮和面临的 种种壁垒之下,如何实现知识、能力和结构共同发 展的应用型目标,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提高 教学质量,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这就需要 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也要做到“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 “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 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是出自内在需 求。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 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 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既要求高校要保留自 身的优势和传统,也要求高校有一个动态发展的环 境,为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留有一定的空问。因 此,内涵式发展要做到如下几个侧重点: 1.侧重于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民办高校不同于老牌公办高校,应走具有特色 发展的道路,因此,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发 展,在学科专业过程中寻找“错位发展”,如:建立行 业和企业专家参与评议的专业设置体制,建立专业 教育与职业资格对接的体制,建立产业链的学科专 业体制等等。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不断推动二级学院积极 主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 会经济发展需要,围绕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升 级以及重点支柱产业,立足区域地方经济发展需 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 的对接。遴选学科方向,组建团队,整合资源,联合 行业产业,汇聚创新要素,搭建平台载体,推进合作 共建;统筹规划、合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好学 科专业布局,遴选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的专 业进行综合改革,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内涵。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主要 就是围绕高校中的教师管理、教学设施、学科建设、学生管理
到市场机制当中,完 全 开 发 高 校 的 后 勤 部 门,建 立 后 勤 管 理 产业实体,加大力 度 在 市 场 竞 争 中,集 中 经 营、投 资,以 市 场 竞争刺激后勤管理发展,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的质量。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年第 11 卷第 6 期
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演变探讨
□禹华平 杨海艳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办高校也随之兴起。而随着民办高校社会声誉、学生数量、办学条件等内外因素不断的 变化,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尤其是教学的管理模式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特别是我国当前一些刚由专 科转为本科的民办高校,正在面临由数量到质量的演变,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管理上的困难,尤其是教学管理模式方 面的变形。本文是围绕着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演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的探讨,希望能为以后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 借鉴意义,为社会国家提供更优质的人才。
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首先应选择好教学等各方面的管理模 式,并将学科建设 与 质 量 和 教 学 中 的 管 理 方 式 连 接 到 一 起 。 因此,如何发展民 办 高 校 的 教 学 管 理 模 式,成 为 了 当 今 民 办 教育界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影响民办高校教学管 理模式的因素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学管理; 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禹华平( 1981. 1 ~ ) 男,四川宜宾人;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助理研究员,教务处教学实践科科长; 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
杨海艳( 1981. 9 ~ ) ,女,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管理学院教学秘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国民办教育建立的最初时间是 20 世纪 80 年代,经历 了国家限制、鼓励与大力支持的过程并逐渐发展了起来。在 办学条件、办学层次以及规模等一系列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 的成绩,逐 渐 成 为 了 高 等 教 育 事 业 中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但 是,民办高校的教 育 发 展 到 现 在 仍 然 存 在 着 诸 多 困 难 ,面 临 着许多挑战和危机。许多教育学者认为,我国当前民办高校 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应该将早期以数量为发 展目标的模式转变到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上来。想要提高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2.(11).6
·247·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年第 11 卷第 6 期
等形成的管理关系。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系统中是一项多 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以教学的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和组织人力、财 力、物 力 等 对 教 学 的 过 程 进 行 一 个 科 学 安全,实现高校教 育 资 源 最 优 化 配 置,得 到 教 学 工 作 实 施 的 最佳绩效。它的目的是在教学理论和规律的基础下,发挥管 理协调运作的功 能,使 师 生 和 教 学 之 间 有 一 个 稳 定、和 谐 的 秩序,保证完成每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的目标。
( 四)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环境维护。高校作为全社会教 育事业的重要组 成,政 府 的 支 持 是 必 不 可 少 的,加 强 政 府 对 高校后勤管理的 支 持,提 高 对 高 校 后 勤 管 理 工 作 的 重 视,不 仅有利于高校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保证了高校后勤管 理的服务质量,通 过 政 府 各 方 面 扶 持,加 强 高 校 后 勤 部 门 与 其他部门的合作与联合,以政府政策形式对高校后勤管理社 会化进行改革,不 仅 使 在 政 策 执 行 上 使 政 策 行 之 有 效,而 且 加大了具体措 施 的 执 行 力,保 证 了 改 革 的 顺 利 进 行。 另 外, 政府要对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客观环境上给予维护, 在整个后勤管理 体 制 改 革 中,充 分 发 挥 改 革 的 指 挥 作 用,必 要政策要对学校具体政策进行干预,从整个学校的角度考虑
问题,确保改革政策的科学完善,公平合理。 三、结语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作为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
展的一项重要工 程,任 重 而 道 远,不 仅 涉 及 了 全 社 会 的 各 个 方面,而且对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都发挥巨大的促进 作用。因此,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是一次全社会范围内 的变革,以管理体 制 创 新 为 改 革 核 心,以 把 高 校 后 勤 管 理 工 作投入市场竞争 为 主 要 内 容,推 动 后 勤 管 理 工 作 发 展,提 高 后勤服务质量,从而提高高校办学规模,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韬. 高校饮食管理模式改革初探[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9 2. 翟福生. 中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 安阳 师范学院学报,2009 3. 尹建康. 和谐校园建设与高校后勤改革[J]. 重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8 4. 李荣庆.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发展趋势研究[J]. 重庆交通大 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5. 许青云.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 当 代经济,2010 6. 张道响. 民办高等教育财务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 大 众文艺( 理论)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