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和医籍
十大新安医家之一

• 《素问灵枢类篡约注 》
医经著作。又名《素问类 纂约注》 选录《素问》、《灵枢》 二书中除针灸以外的主要 内容。分为藏象、经络、 病机、脉象、诊候、运气、 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 参考历代《内经》注家 之论作了简要注释。本书 特点有二:其一,所选 《内经》原文较为精要; 其二,分类简单而注释精 辟。
•
亦 儒 亦 医 , 博 学 济 世
•
以 医 为 本 , 致 力 普 及
•
汪 昂 的 成 功 之 道
希望大家在对汪昂了解的同时, 也可以学习其学医的刻苦、求新精 神及其医学思想。
谢谢观赏
• 《医方集解》
• 本书把方剂分为 21 门, 收正方常用方 320 余。
《本草备要》
乃汪昂采集诸家本草简辑而成, 将药、证、病因加以联系。首 论药性总义,次以草、木、果、 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 鱼虫及人等八部分类,收载药 物470余种,每药概述性味、 功用和主治。该书既完备又概 要,切合临床实用。全书八卷, 为采集诸家本草筒辑而成,将 药、证、病因,加以联系,选 取常用药剂470余种,附图400 多个。是一部内容简要的药物 学专著。
汪 昂
•
新 安 医举,弃儒攻医,医学大
• 字仞庵,明末清初安徽休宁西门人氏。
成
汪 昂 生 平
• 看清科举考场的腐败,开始厌恶科举制度, 又由于明亡而有感于国家民族的兴衰,于是, 在清朝顺治初年,毅然弃儒学医,笃志方书。 • 汪昂弃儒攻医,时年三十有余,其抛弃仕途, 改而学艺,认为“诸艺之中,医为尤重”, 于是乎独专医学。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身 居避远山区,全靠自身勤奋,博览群书,刻 苦钻研,而终成一代名医。
《汤头歌诀》 • 成书于1694年。选录 常用方剂300余方, 分为补益、发表、攻 里、涌吐等20类,以 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 归纳和概括,并于每 方附有简要注释,便 于初学者学习。
《新安医籍考》考订

《新安医籍考》考订
《新安医籍考》考订
一、《新安医籍考》背景简介
【新安医籍考】是一部由宋朝时期张岱、赵佶、熊廷焘共同完成的新安医籍考订和编修的医籍,共收录历朝医家思想和医典,体系完整,成果突出,是宋代医学史上的重要编纂。
《新安医籍考》一共';%"六卷,其中前三卷收录了宋朝五大名医创立的九家医学习派;第四、五卷为常传药物等材料;第六卷为诊断把握。
二、《新安医籍考》的思想内容
在《新安医籍考》中,宋朝五大名医张岱、赵佶、熊廷焘在增补历代典籍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宋代医学理论与实践活动,体现出宋医学建设的重要成就。
(1)针灸论改革:宋朝五大名医在《新安医籍考》中,对五邪诊断学术和针灸学进行了改革,他们重新概括了五邪四逆八经四支原理,归纳出针灸学与治病学的基本原则,大大推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2)内科发展:宋朝五大名医在《新安医籍考》中,还特别强调了内科医疗,他们把“安五脏”作为治病的最基本原则,强调了预防保健和养生美容,使医学理论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3)成药推崇:宋朝五大名医在《新安医籍考》中,还大力推崇了成药,他们否定了传统的“采药”的说法,认为只有通过“炼药”来调剂成药,才能更好地维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三、《新安医籍考》的现代意义
《新安医籍考》的出现和编修,对当时的中医发展和变革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反映了宋朝医学思想的一个综合,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发展。
在现代,《新安医籍考》也仍然具有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在宋代医学史上治病学、治本学、内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古新安医家和医籍

古新安医家和医籍来源:互联网徽州古称“新安”,作为徽州六县的新安医学,以其医家人数之多,著作甚丰而著称于世。
据医学专家初步统计,新安地区从宋至清末出现著名医家有522人,其中有54人任各级医官(包括县、府医学训、正科、医学教授、翰林医官、太医院吏目等),有214人撰写、翻刻425部医著。
其中宋代名医13人,撰医籍4部;元代名医18人,撰医籍13部;明代名医190人,撰医籍133部;清代名医301人,撰医籍275部。
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临床、药物学著作方面,均有重大贡献,在海内外有深远影响。
黄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张徽声新安医家各有所长,医著除综合性的医书外,还有内、外、妇、儿、喉、眼,及针灸、推拿、按摩、运气、养生等分门别类的专著,可谓灿然夺目。
北宋,歙人张扩为蕲水(湖北浠水)庞安时高弟。
后又师四川王朴。
善脉诊,治病有良效,名扬京、洛间。
扩侄孙张杲,宇季明。
深得家传,潜心医学50年,博采宋前古籍中有关养生防病、名医医案和名医传记等,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撰成《医说610卷行世,人称“医林之诊海”。
该书记述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一百一十多位的临床经验,对诊治疑难险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据传张氏还著有《秘方奥旨》传世。
《医说》东传朝鲜,刊于李氏王朝成宗十五年(1488),日本万治三年(1659)亦有刊本。
这个时期还有婺源王炎撰《伤寒论》,程约、马苟仲甚工医,且善针法。
又程汝清精医,著《医方图》等。
休宁吴源精医,歙县名医黄孝通乃妇科专家,有御赐“医博”称世。
元代,新安医学有发展。
休宁徐道聪,精儿科,其子杜真精内科,著《杜真方书》传世。
歙县鲍同仁,宇国良,官会昌同知,旁通针灸之术,治无不中,著《通玄指要》、《经验针法》行世。
洪徽甫传其术。
另婺源王国瑞,客于浙地,精通针术,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卷行世。
是书专论针灸之法,现属《四库》珍本。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崛起,在世界科学中心逐渐从中国移至欧州之际,安徽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发展高潮。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寒入血室”证学术特色探析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寒入血室”证学术特色探析【摘要】吴楚是明代著名医家,其《吴氏医验录》中提出了“寒入血室”证的学术观点。
本文通过介绍吴楚的医学观点,分析了“寒入血室”证的特点,并探讨了该证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结合临床案例,讨论了“寒入血室”证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吴楚提出的“寒入血室”证为中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该证的临床疗效和机制,丰富和发展相关理论。
这对于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吴楚、《吴氏医验录》、寒入血室证、医学观点、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临床应用、中医理论、临床实践、研究方向、贡献、启示、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吴楚(约公元1030年-1096年),字子杰,号新安医家,是宋代著名的医学家和医药学家。
他精通经方,尤其擅长针灸和脉学,被誉为“新安医圣”。
吴楚所著《吴氏医验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系统总结了自己多年来临床经验和医学研究成果。
在《吴氏医验录》中,吴楚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医学观点和诊疗经验,其中以“寒入血室”证为其学术特色之一。
这一证借鉴了《内经》的理论基础,突出了寒邪侵袭人体后所产生的病证特点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吴楚提出的“寒入血室”证,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为我们认识和掌握中医经典文献的精华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也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对吴楚的医学观点、“寒入血室”证的特点、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和临床应用进行详细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吴楚的学术特色和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1.2 研究意义吴楚《吴氏医验录》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医学著作,其中提出的“寒入血室”证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关注。
对于这一证候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寒入血室”证有助于深化对中医病机学说的理解。
吴楚通过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提出了“寒入血室”证,并对其诊治提出了具体的方案。
新安医家人名浅探

虽 然 吴 崐 的 名 字 鼎 鼎 大 名,可是 现代 人 对 于其 崐 字 的写法 却 相当 混 乱,笔 者所 看 到 的 比 较 常见 的 写 法 就 有 好几 种:昆, 崑,崐 。虽 然 这 几个 字 都 可 算 是 同 音 近 形 字,算 不上大 错,可是把前人的姓名字号写 得 尽量 准 确 一点,才是 我 们 应 当 尽量 追 求 的。在 这几种写法之中,究竟哪一种更准确 一点呢?
1 人名 考 辨 的 首 要 追 求:准 确、严 谨 对 于 医 家 人 名 考 辨 的 首要 追 求,是 尽
量 保证 人 名 书写 的 准确 性。由于 年代 久 远, 战 乱 灾 荒,抄 刻 辗 转,古 医 籍 的 传 承 历 尽 艰 难,故 错 乱 在 所 难 免,但 是 作为后 学 传 承 医 脉,我 们 应 当 在 力所 能 及 的 情况下尽可 能 地 注 重准 确 乃至 严 谨,以 人 名 书写 的 准 确 性 作为 取舍采 信 的 第一原 则。现 以 几位 新 安 医 家 的人 名考 辨为 例 来 略 作 说明。 1.1 明 代 医 家 吴 崐 的 崐 字 该 怎么写
科技创新导报 2012 NO.3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新安医家人名浅探
学术论坛
潘志薇1 张倩2 (1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 安徽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安徽合肥 230038)
摘 要:对于医家姓名字号的分析考证对于整理古医籍是非常实用的帮助。本文主要针对整理新安医籍时与人名相关的考据难点进行了初步的
对 古代 医 家 而 言,姓 名 字号不 仅仅 是 简 单 的 文 字 符 号,也 是 他们 一 生 医学 理 念 的 一种提 示和缩影,提起某位医家的名字,我 们 就 会 很自然 地 想 起 和 他 相 关 的 理 论 和 文 献 。在 医 籍 文 献 的 整 理 研 究 中,医 家 的 姓 名 字号也 是我们 今人检 索 古 医籍 的 标识 和 索 引,涉及到对于医脉传承的考 证和归类。在 图 书 馆 图 书 的 整 理 过 程 中,对 医 家 姓名 字 号辨认解读的能力和经验对于图书的整理 都是很有帮助的。
新安医家吴昆

新安医家吴崑汪雅晴摘要:吴崑(1551-1620),字山甫,号鹤皋;又号参黄子。
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新安歙县人,著名的新安医家,针灸学家。
著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方考》,《针方六集》等。
在中医理,法,方药及针灸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吴崑素问吴注方论针药一理1.生平简介吴崑自幼灵异,聪明过人,学识渊博,爱好写文章,其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吴正伦医术高超,医名颇著。
因举子业不售,遂束发修儒,弃举子业,专事岐黄。
(就是通俗的弃儒就医,我们知道鲁迅的弃医从文,而新安医家中更多的是弃儒从医,如汪机,吴崑)。
于是,吴崑就跟着乡里的名医余午亭先生学医,“居三年,与师论疾,咸当师心”。
他的医学知识得到了余午亭先生的赏识。
老师建议他遍游全国,结交天下名医。
后来他到了浙江宛陵(今安徽当涂),姑溪(今安徽和县)等安徽大部分地区求师行医,拜师70多人,所获甚博,医术大增。
著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方考》,《针方六集》等。
2.学术渊源吴崑作为新安医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为新安医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崑早年到处拜师,丰富了临床经验,也受其祖父吴正伦和老师余午亭的影响。
在对《内经》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依据王冰的注本,注释原文。
又在其三十三岁时写成《医方考》6卷,为明代中药的方剂学著作之一。
晚年时,对《内经》的深入了解,提出了针灸与药物两种疗法的比较,针灸思想日益成熟。
3.学术特色3.1 阐发原意,补其不足《素问》博大精深,文辞古奥,虽然有些注解,但是依旧让后人难以理解。
吴崑的《素问吴注》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将《素问》现存的79篇原文逐篇分段注释,是继全元起,王冰后,通注《素问》的第三家。
汪昂赞曰:“《素问吴注》,间有阐发,补前人注所未备。
”他从字着眼,探求医经本义。
古人用字,讲求生动形象,故从字的本义去探求经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运用得当,能使抽象难以理解的词语易于理解。
如《玉机真藏论》:“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吴崑注释:营,营垒之营,兵之守也。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摘要:中医医学史学术流派中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
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
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成因与判断标准,命名,类别以及重点介绍了新安流派。
关键词:中医学学术流派新安流派正文: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
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
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
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
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
[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
[3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
天下名医出新安

天下名医出新安新安医学是徽学十二大派中的一门,单就医学而论,她俨然是一巍巍的学派。
有学派和流派的学术结构和传承,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
从医家医著而论,新安医学以杨玄操等为先河开宗立派至今已经800余年了,载于史册的医学家有800多位,名标于目录学著作和史志上的医学著作逾800余种,可谓群星穹灿,彪炳史册。
其著名的新安十大医家有汪机、徐春甫、孙一奎、吴崐、汪昂、程钟龄、叶天士、吴谦、郑梅涧、程杏轩。
新安医籍著名的十大医籍,如《名医类案》《古今医统大全》《赤水玄珠》《伤寒论条辨》《医方考》《本草备要》《医学心悟》《不居集》《医宗金鉴》《医述》等。
从这些医家和医著就可知新安医学在中医史上之举足轻重。
王键教授主编的《新安医学流派研究》梳理了新安医学的十大学说,即汪机的营卫一气说、孙一奎的动气命门说、方有执的错简重订说、罗慕庵的元阴元阳说、汪昂的暑必兼湿说、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说、程钟龄的八纲八法说、吴师朗提出的外损致虚说、郑梅涧的养阴清肺说、余国珮的燥湿为纲说等。
新安医学在《内经》、伤寒及温病和金元四家的研究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在临床方面,汪宏在其所著的《望诊遵经》中提出“相气十法”、丰富了辨证论治特色。
新安医学体系的医生,用药各有其共同的风格,即“平正轻简、轻清灵巧、稳准狠猛”,这也是学派的标识之一。
阅读王键教授主编的《新安医学流派研究》,深感中医药学中没有哪一种学说没有新安医家的影子。
新安之学和新安山水同样优美壮美。
新安医学既是中医药的缩影,又是中医药的光彩。
如果说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新安医学正可堪为是洞观中医药玄机的天窗。
内容提要新安医学发源于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是祖国医学中一支富有影响的地域性综合性学术流派。
本书从地域文明、内涵特色、医家医著、学术理论、创新学说、临床风格、各科成就、流派传承、现代研究、文化视野等方面,由点及面、点面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剖析其纷繁的结构体系,阐明其广博的学术内涵,探讨其一系列的“特异之见”“独创之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医家和医籍徽州古称“新安”,作为徽州六县的新安医学,以其医家人数之多,著作甚丰而著称于世。
据医学专家初步统计,新安地区从宋至清末出现著名医家有522人,其中有54人任各级医官(包括县、府医学训、正科、医学教授、翰林医官、太医院吏目等),有214人撰写、翻刻425部医著。
其中宋代名医13人,撰医籍4部;元代名医18人,撰医籍13部;明代名医190人,撰医籍133部;清代名医301人,撰医籍275部。
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临床、药物学著作方面,均有重大贡献,在海内外有深远影响。
新安医家各有所长,医著除综合性的医书外,还有内、外、妇、儿、喉、眼,及针灸、推拿、按摩、运气、养生等分门别类的专著,可谓灿然夺目。
北宋,歙人张扩为蕲水(湖北浠水)庞安时高弟。
后又师四川王朴。
善脉诊,治病有良效,名扬京、洛间。
扩侄孙张杲,宇季明。
深得家传,潜心医学50年,博采宋前古籍中有关养生防病、名医医案和名医传记等,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撰成《医说610卷行世,人称“医林之诊海”。
该书记述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一百一十多位的临床经验,对诊治疑难险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据传张氏还著有《秘方奥旨》传世。
《医说》东传朝鲜,刊于李氏王朝成宗十五年(1488),日本万治三年(1659)亦有刊本。
这个时期还有婺源王炎撰《伤寒论》,程约、马苟仲甚工医,且善针法。
又程汝清精医,著《医方图》等。
休宁吴源精医,歙县名医黄孝通乃妇科专家,有御赐“医博”称世。
元代,新安医学有发展。
休宁徐道聪,精儿科,其子杜真精内科,著《杜真方书》传世。
歙县鲍同仁,宇国良,官会昌同知,旁通针灸之术,治无不中,著《通玄指要》、《经验针法》行世。
洪徽甫传其术。
另婺源王国瑞,客于浙地,精通针术,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卷行世。
是书专论针灸之法,现属《四库》珍本。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崛起,在世界科学中心逐渐从中国移至欧州之际,安徽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发展高潮。
就当时安徽的科学在全国影响而言,新安医学最富盛名。
其名医辈出,著作宏富,乃医学鼎盛时期。
明代,祁门汪机(1463--1539),字省之,号石山居士。
“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活人数万计”。
与吴县张颐、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名冠全国。
汪氏以《内经》为理论,深研金元四大家,推崇朱丹溪学说。
治医取诸家之长,临床不泥成方,强调四诊合参,尤精望诊、切脉。
在阐发中医基础理论方面颇多建树,著作有《石山医案》3卷、《医学原理》13卷、《外科理例》7卷、《续类问钞》9卷、《本草会编》20卷、《脉诀刊误》2卷、《痘治理辨》1卷、《针灸问对》3卷、《伤寒选录》8卷、《运气易览》3卷、《医谈》7卷、《内经补注》2卷(未见传本),以及《推求师意》诸书,计13部76卷。
有《汪石山医书八种》。
汪氏著作影响较大者首推《石山医案》,是其门人陈桷“取机诸弟子所记机治疗效验”辑成。
其中汪机所撰《营卫论》,说明汪氏的严谨治学态度。
是书流传海外,现有日本元裕九年(1696)大阪涩川清右卫门刻本。
其次是《医学原理》,该书成于《伤寒选录》之后,其中所论六淫、气血为病、体现了汪机的学术主张。
再是肿科理例》,其“调补元气,先固根本”尽在实例论理间,《明史》有记载。
另有《针灸问对》取《灵枢》、《素问》、《难经》、《甲乙经》及诸针灸书籍著成,颇有研究价值。
歙县吴崛,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又号参黄子。
明嘉靖、万历间人。
幼习儒兼医,科场失利,究心岐黄。
曾游访江、浙、湘、鄂、豫、冀等地名医,医术益精。
行医安徽、河南,活人甚众。
吴氏治医不拘古法,临诊颇多创造。
他主张针药并用,著有《医方考》6卷,万历十二年(1584)刊本;《脉语》2卷,《黄帝内经素问吴注》(简称《素问吴注》)24卷,万历二十二年(1594)刊奉;以及《药纂》、《针方六集》等。
其中《医方考》选用历代常用方剂700余首,在方剂学中是深受欢迎的版本。
其《素问吴注》则为国内《素问》主要注本之一。
至今仍为中医学院的参考教材。
《医方考》东传朝鲜,李氏王朝宣宗六十年(1586)刊行,日本现存元和五年(1619)梅寿据金陵周弘刻本重刊刻。
及有庆安四年秋田屋平左卫门刻本。
《素问吴注》,有日本元禄六年(1693),有书林吉村左卫门重刻玉树堂本。
歙县方有执(1523--15947),字中行。
深研医学,尤于张仲景《伤寒论》用力更深。
方氏竭二十余年心力,撰成《伤寒论条辨》8卷,后附《本草钞》、《或问》、《痉书》各1卷,分类明确,重点突出,倡《伤寒论》“错简”之说,确为创举,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
歙县江瑾1503--1565),宇明莹。
毕生搜集历代名医临床验案,旁征经、史、子、集诸部,汇以家藏秘方和个人医案,其子应宿又为之增补,辑成《名医类案》12卷。
是书上采扁鹊、仓公、华佗诸家,下讫元、明诸名医验案,分205门,凡载方案,随事附评。
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医学名著。
《名医类案》传至日本,元和九年(1623)有诸仔寿刻本,宽文元年(1661)有野田庄左卫门刊本问世。
明代徽州以医学著称者,还有祁门徐春甫(1520--1596),字汝元。
师名医汪宦,于医无所不窥。
曾任太医院官。
倡导学术研究,明隆庆二年(1568)发起组织“一体堂宅仁医会”,为我国最早的医学会。
著有《古今医统大全》t00卷,嘉靖三十五年(1556)刊行,《医学入门捷径》6卷,《医学未然金鉴》等书。
《古今医统》流传日本,明万历三年(1657)翻刻了金陵唐氏全套本,日历延宝六年日人玄医撰《医方问余》以及日本医家丹波元胤编著《中国医籍考》等书,不少地方均引用了徐氏的论述。
休宁孙一奎(1522--16197),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
精于医理,曾以医术游于公卿之间,又在三吴、徽州、宜兴等地行医多年,造祸人民甚多。
治医用药多重温补,著《赤水玄珠》30卷。
是书流传海外,日本明历三年(1657)有风月堂左卫门刊本,朝鲜正祖十四年(1790)名医康命吉参照朝鲜李王朝时代许浚编著的《东医宝鉴》编成《济众新编》,其中摘录了《赤水玄珠》之内容。
祁门陈嘉谟(1486--1570),字廷采,号月明,“天性朴茂,以质行闻”(许国语),其博学多才,于诗词赋及书法均有造诣,尤对药物学很有研究,著有《医学指南》(未见传本),《本草蒙荃》12卷。
《蒙荃》乃陈氏重要史料著作,书名“蒙荃”,乃旨为童蒙而作。
是书为陈氏授徒之讲稿,后经弟子提议整理成书付梓。
该书共载药物742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其云:“名曰蒙荃,诚称其实。
”歙县吴正伦,字子叔,号春岩子。
从平湖陆声野学医,后行医河北,用药平和。
曾治愈明穆宗贵妃和神宗幼时之病,获穆宗奖谕,名噪京都。
著有《脉症治方》4卷、《养生类要》2卷,以及《活人心鉴》、《虚车录》等。
歙县余午亭,字淙。
儒而习医,治医主张辩证医治,强调扶元气,益脾胃,多有良效。
著有《诸证析疑》4卷(为内科善本)、《脉要》等。
后人称为“苍生之司命”。
歙县名医程蚧,字文玉,号松崖、丹崖,明成化进士。
习儒精医,治病重切脉。
著有《松崖医径》、《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大定数》1卷、《太素脉诀》等。
祁门名医汪宦,字子良,号心谷,弃儒学医,为人质实,不以有学自矜,精通医术。
著《医学质疑》、《统属诊法》、《证治要略》、《六气标本论》等书行世。
其《医学质疑》“诚有功于轩岐,启迪天下后世”(徐春甫语)。
歙县名医巴应奎,行医北京。
著有《伤寒明理论补》、《阐明伤寒论》4卷。
此外,休宁程充的《丹溪心法》、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24卷,歙县汪源的《保婴全书》、陆彦功的《伤寒论类证便览912卷、罗周彦的《医宗粹言》、洪1月的渺L科秘要》,以及祁门黄宰的《针灸仅存录》等医籍,都是新安医学珍本。
明末清初,歙县名医程衍道,字敬通。
程蚧侄孙,又称雄于两浙,习儒通医。
民国《歙县志》称他治病“一诊即能决人生死”。
著《医法心传》、《心法歌诀》、《仙方注释》,另重刊《外台秘要》40卷。
清代,歙县名医吴谦,字六吉。
曾任太医院官。
与扛西喻昌,江苏张璐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
他对古医书有深刻的研究,尤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的校订注释上颇具功力。
乾隆时,主编《医宗金鉴》90卷,其简明扼要,切合实用,为世推重。
曾作为太医院教材,在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也是当代医学常备的参考书。
休宁名医汪昂(1615--16947),初名恒,字诩庵。
汪氏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
其《素问灵枢类纂约注》这部著作,将文辞艰深的《素问》、《灵枢》合纂为一,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注释,给后世医家研究以方便。
《医方集解》所载方剂,多系历代医家的验方,颇有临床价值。
《汤头歌诀》是一部很重要的医学入门书,其简明实用,便于诵记。
这都是当今中医学院的参考教材。
《本草备要》东传后,有日历享保十四年(1729)植村藤治郎刊本。
歙县程国彭(1679--?),字钟龄,号桓阳子,又号普明子。
病而学医,潜心研究诸家医著,博采众长,精医理。
医名噪于康、雍年间。
程氏为人诊病居心慈善,临床经验丰富。
著《医学心悟》5卷、《外科十法61卷,合为6卷,是书立论简要,条理清晰,处方多切实可用,在全国颇负盛名。
歙县程文囿,字杏轩。
工医能诗,治医能融贯诸家,辑历代三百余种医籍及经史子集中的中医学术资料,编著《医述》16卷。
被誉为“医林之宝筏”。
歙县许豫和,字宣治。
穷研医术,于诸书无所不窥,名著郡邑,著仙、儿诸热辨》l 卷、《橡村治验01卷。
歙县叶桂,字天士,又字小峰,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居苏州。
出身世医家庭,精医术。
临床经验丰富,擅内科杂病。
于温病学尤多贡献,且为药性专家。
著有《温热论》l卷,《本草从新》12卷,其抉择精审,言简意赅。
歙县郑梅涧(1727--1787),名宏纲,字纪元,号梅涧。
世医出身。
他对喉科理论有深刻的研究。
撰《重楼五钥》2卷。
歙县郑枢扶(1746--?),名郑翰,字枢扶,号若溪,梅涧长子。
擅喉科,并通儿科、针灸。
他对白喉特别有研究,著有《喉白阐微》行世。
建国后,郑翰后代将其遗著献给国家。
歙县郑重光,字在辛,号素圃,晚号完夫。
自学医理,医名于世50年。
擅伤寒、温病学,撰《瘟疫论补注》2卷、《伤寒论条辨续注》12卷、《郑素圃医书》5种。
歙县医家还有吴澄,字鉴泉,号师郎。
精通《易经》,以数十年行医经验撰成《不居集》50卷。
许佑迁,字乐泉,精喉科,著有《喉科秘钥》、《白腐辨证》等。
汪廷元,字瓒和,以儒医著名,传三世。
著有《广陵医案》、《新安医案》等。
汪广庵,名宏,撰《望诊遵经》、《神农本草经注释》、《伤寒论集解》、《金匮要略直解》等。
另外,歙县吴砚丞,字亦鼎,精于麻疹诊治。
著有《麻疹备要方论01卷,并汇集古人灸治。
编成《神灸经论》4卷。
该书专论艾灸,其中“周身各位骨度”一节,通过内外各部位的解剖,以形成对脏腑器官的认识,是中医学解剖内容的典范。